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针刺配合热敏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肩周炎患者64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行针刺治疗,观察组行针刺配合热敏治疗,均为10d/疗程,对比疗效。结果经1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3.8%(30/32)显著高于对照组75.0%(24/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配合热敏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恢复关节功能,是临床治疗肩周炎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针刺 热敏灸 肩周炎 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中医腹治疗急性盆腔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9年 3月 -2019年 5月收治的 64例急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甲硝唑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额外给予中医腹治疗。比 较两组患者治疗 7d后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满意度分别为 81.25%、 25.00%和 71.88%,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提高到 96.88%、 6.25%和 96.88%;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中医腹治疗急性盆腔炎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而且还能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 标签: [ ] 中医 腹灸 急性盆腔炎 治疗效果 观察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腹治疗急性盆腔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64例急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甲硝唑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额外给予中医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d后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满意度分别为81.25%、25.00%和71.88%,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提高到96.88%、6.25%和96.88%;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腹治疗急性盆腔炎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而且还能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 标签: 中医 腹灸 急性盆腔炎 治疗效果 观察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隔姜阴陵泉穴防治术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将椎管麻醉术后患者分为2组,每组80例。观察组在患者膝关节以下部位感觉恢复后,采用隔姜阴陵泉穴,观察其防治尿潴留的临床效果;如有下腹部充盈胀痛者予以导尿方法来解决尿潴留。对照组对患者采用传统的热水袋热敷腹部,如有下腹部充盈胀痛者亦予以导尿方法来解决尿潴留。结论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尿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果隔姜阴陵泉穴可以有效促进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防止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隔姜灸 阴陵泉穴 尿潴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隔姜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患有胃脘痛的2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10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隔姜治疗,观察治疗结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0%,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采用隔姜治疗后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隔姜灸 脾胃虚寒型 胃脘痛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姜泥铺对改善阳虚体质(即亚健康状态人群)怕冷、易感等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阳虚体质的人群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穴位敷贴治疗,治疗组采用姜泥铺。疗程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及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6.7%。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精神不振、容易感冒症状评分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姜泥铺能改善阳虚体质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阳虚体质 姜泥铺灸 中医症状积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麝火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将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麝火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同时口服牵正散和强的松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0.0%、总有效率98.0%,对照组治愈率82.0%、总有效率92.0%,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 标签: 麝火灸 周围性面瘫 临床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结合雷火灸法对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3组,干预组应用电针结合雷火灸法治疗,对照组分为电针组和灸法组,其中,电针组应用单纯电针治疗,灸法组应用单纯雷火治疗,通过干预组与2组对照组对照,观察3组患者的眩晕改善程度。结果干预组疗效明显,且优于针刺组和灸法组,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7.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7.5%,灸法组总有效率为65.0%,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雷火灸法能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症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电针 雷火灸 颈性眩晕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半夏厚补汤配合天突穴治疗梅核气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5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梅核气治疗的 10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 在 1000 例梅核气患者中,治愈 960 例。其中显效为 520, 有效为 440 例,无效为 40 例,对比肝气郁结、肝郁阴虚以及肝郁脾虚等不同证型之间的总有效率。 结论: 半夏厚补汤配合天突穴治疗梅核气 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半夏厚补汤 针灸 天突穴 梅核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温刮痧治疗腰痛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针灸理疗科2017年1-12月收治的180例腰痛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卧硬板床休息,针刺加红外线治疗,予活血通络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刮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腰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腰痛病采用温刮痧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灸刮痧 腰痛病 效果观察 中医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隔姜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肛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隔姜组(治疗组)30例,西药治疗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隔姜关元、气海穴治疗,对照组给予新斯的明臀部肌肉注射,观察两组第一次排尿时间、第一次排尿后残余尿量、显效程度。结果治疗组术后第一次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术后第一次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改善术后尿潴留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隔姜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效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效果确切,减少术后患者痛苦程度,减少因导尿管导致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隔姜灸 肛肠术后 术后尿潴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温和治疗肿瘤化疗患者骨髓抑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肿瘤化疗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仅给予化疗和常规应用预防化疗毒副反应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实施温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化疗开始后第10天与化疗结束后的白细胞计数及粒细胞计数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化疗患者采用温和治疗能够显著缓解骨髓抑制发生率,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化疗 骨髓抑制 温和灸
  • 简介:摘要观察以针刺、隔姜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面瘫(周围性)是针灸临床常见病之一,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称“口眼歪斜”,是因其症状的形象而命名。在临床工作中,面瘫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由于其神经损害程度不同,有一部分疗效欠佳。自2005年以来,笔者接诊一些历经多个疗程而未能恢复的患者,采用针刺、隔姜的方法治疗,取得一定效果。

  • 标签: 针刺 隔姜灸 顽固性面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腹治疗急性盆腔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64例急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甲硝唑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额外给予中医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d后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满意度分别为81.25%、25.00%和71.88%,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提高到96.88%、6.25%和96.88%;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腹治疗急性盆腔炎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而且还能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 标签: 中医 腹灸 急性盆腔炎 治疗效果 观察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口服西药组与局部麦粒配合针刺调理体质组的黄褐斑疗效比较,评价针灸对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黄褐斑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维生素C、E结合针刺调理体质及局部麦粒,对照组给予单纯口服维生素C、E,治疗3个月后观察总体疗效疗及半年复发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的黄褐斑颜色变淡、面积减小更明显,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 标签: 黄褐斑 麦粒灸 针刺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