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中一过性无症性ST-T改变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2017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中选取184例,根据动态心电图中有无一过性无症性ST-T改变分为两组。动态心电图中有一过性无症状性ST-T改变为研究组92例,另选择92例动态心电图无ST-T改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两组冠状动脉造影发生的阳性率。结果动态心电图中存在一过性无症状ST-T改变的研究组92患者中冠状动脉阳性的75例,阳性率为81%;动态心电图中不存在一过性无症状性ST-T改变的对照组92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12例,阳性率为13%。研究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心电图中发生的一过性无症状性ST-T改变对冠心病及冠心病无症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一过性无症性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直插型高压注射器应用及护理方法,提升检查准确度。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疑似冠心病患者76例,使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直插型高压注射器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直插型高压注射器应用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76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因检查过程中出现期前收缩或心律不齐者有2例,屏气不良导致伪影出现者有2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外渗情况,增强效果均能够达到诊断要求。结论由于直插型高压注射器与针筒型高压注射器在使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检查过程中对比剂和盐水的切换会对检查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使用直插型高压注射器对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之前,首先需要做好对患者的护理准备,减少检查过程中对比剂的使用剂量,降低对比剂外渗的概率。

  • 标签: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 直插型高压注射器 应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浅析β受体阻滞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于2016年3月—2018年2月在本院开展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98例,根据患者住院先后顺序分成治疗组和参考组,两组各为49例患者,应用常规对症治疗参考组患者,而治疗组患者在参考组基础上,增加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结果对比应用效果得出,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8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参考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9.5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3%,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效果较好,不仅有利于提升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状况,还能够减小不良反应形成的概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beta 受体阻滞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诊断结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56例拟诊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使用心电图机检查,记录心电图结果,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56例患者中,心电图检查正常28例,异常128例;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正常36例,异常120例;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检查同冠状动脉造影的符合率为88.5%(138/156),冠状动脉造影中心电图检查正常符合23例,异常符合115例。结论心电图检查操作简便,适合作为该病的初步检查手段,异常时仍需要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来确诊结果,以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 标签: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临床护理。方法本组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推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基于常规护理前提下实施临床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88%,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5.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冠心病患者 支架植入术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120例,随机分两组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SAS)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其焦虑自评(SAS)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进行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焦虑自评(SAS)情况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效果观察
  • 简介:目的比较二维(2D)与三维(3D)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所得出的相关参数,探讨3D-QCA在分叉病变临床应用中的潜在价值。方法入选176例于我院接受PCI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使用Medis分叉病变软件对所有病变分别进行2D-QCA与3D-QCA分析。得到的参数包括:最小管腔直径,管腔狭窄程度,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程度,病变长度,主支和分支远端分叉角度。比较相关参数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及一致性分析。结果对于主支血管,3D-QCA直径及面积狭窄率小于2D-QCA(63.6±11.5vs71.6±17.5;81.2±11.8vs88.9±12.8,P<0.05);而对于分支血管,3D-QCA直径及面积狭窄率大于2D-QCA(42.0±15.6vs30.2±20.3;54.2±18.2vs47.2±25.2,P<0.05)。3D-QCA所测病变长度均大于2D-QCA。另外,3D-QCA分析出的分叉角度明显小于2D-QCA(50.1±13.5vs53.9±20.0,P=0.006)。各参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一致性欠佳。结论2D-QCA与3D-QCA在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时所得结果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一致性欠佳。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和发掘3D-QCA在分叉病变分析中的优势。

  • 标签: 二维重建 三维重建 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短期正念训练对社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PCI)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PC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社区健康教育,病例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短期正念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实验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期正念训练可改善社区PCI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 标签: 正念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生活质量 和社会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以及静脉滴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心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37/40),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7.50%(31/40)比较,显著升高(P<0.05);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7)[(Ang(1-7)]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ACS患者134例,同时选取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浆AngⅡ、Ang(1-7)水平及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比较ACS各分型组间上述指标差异,评价AngⅡ、Ang(1-7)对于ACS患者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上述指标与ACS的相关性。结果AngⅡ、Ang(1-7)与cTnI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AngⅡ、Ang(1-7)与cTnI呈正相关(P〈0.01),AngⅡ、Ang(1-7)及cTnI对于ACS患者心肌梗死均具有诊断价值(P〈0.01),cTnI尤为显著,进一步绘制ROC曲线提示AngⅡ、Ang(1-7)及cTnI诊断界值分别为:51.23pg/ml、42pg/ml及0.3ng/ml(P〈0.01),AngⅡ、Ang(1-7)对于ACS患者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优于cTnI(P〈0.05),而AngⅡ与Ang(1-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型ACS患者AngⅡ、Ang(1-7)及AngⅡ/Ang(1-7)比值有统计学意义,AngⅡ、Ang(1-7)对于ACS患者病情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管紧张素类 肌钙蛋白I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320排CT低管电压结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利用CT检查管电压为100kVp,对比剂为270mgl/ml碘克沙醇。对照组管电压为120kVp,对比剂为370mgl/ml碘克沙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7.20±1.21)分与(7.23±1.20)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碘摄入量为(14.20±0.25)g,对照组碘摄入量为(20.12±0.33)g,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成像中中应用320排CT低管电压结合低浓度对比剂检查,能够显著减少碘摄入量,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 标签: 320排CT低管电压 低浓度对比剂 冠状动脉成像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方法将2014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心外科成人二区治疗的老年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系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后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LVEDd、LVESd、IVS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躯体功能、心理健康、情绪角色、社会功能等SF-36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功能恢复有显著效果,并能提升术后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老年冠心病 冠状动脉搭桥术 系统护理 心功能恢复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冠心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血运重建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措施,准确、有效的评价心肌存活情况对决定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影像学检查作为重要的诊断技术,在冠心病的治疗评价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日趋成熟,多种MRI评估心肌活性的方法应用于临床,本文对目前MRI检测心肌活性的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活性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PCI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29)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n=29)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和心理健康状态。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的GSES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出院后的自我护理能力和不良心理状态,对于提高预后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出院 延续护理 心理状态 自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双瓣膜置换术术后合并上消化出血的护理。方法对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双瓣膜置换术术后合并上消化出血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护理,总结护理方法。结果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治愈出院,经随访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消化道出血是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护士在工作中需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并及早给予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瓣膜置换术 消化道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13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68例,对照组66例,试验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的方法,比较两组全面的效果评价。结果干预5天后,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3个月时,试验组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绞痛、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搭桥血管再狭窄、心力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冠状动脉 搭桥 康复护理 早期干预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β受体阻滞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入选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04例,按照随机的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抗凝,溶栓,缓解心绞痛和调节血脂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的有效率是96.2%,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的有效率65.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和心肌缺血总负荷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下降的程度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同时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显著性的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功能,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

  • 标签: &beta 受体阻滞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法(PCI)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25例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25例患者接受PCI术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功能和心脏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功能的各项指标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脏分级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法可有效提高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左心功能不全 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选择替格瑞洛治疗后获得的早期临床效果以及表现出的预后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8年03月收治的3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后进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药物的选择;参照组(17例)选择氯吡格雷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17例)选择替格瑞洛药物进行治疗;最终就两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肌红蛋白水平、血肌酐水平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展开对比。结果同参照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术后24h肌红蛋白水平以及血肌酐水平对比,研究组获得明显提升(P<0.05);同参照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52.94%)对比,研究组(11.76%)获得明显降低(P<0.05)。结论医疗人员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选择替格瑞洛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患者肌红蛋白水平以及血肌酐水平改善,不良事件的减少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使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总体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获得明显改善。

  • 标签: 替格瑞洛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早期临床效果 预后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中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T改变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26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冠状动脉造影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异常改变阳性率。结果1260例冠心病患者中,病变检出异常共741例,异常阳性率58.81%。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T改变多支(80.96%)高于双支病变检出阳性率(60.00%)、单支(34.8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诊断中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T改变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且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与常规心电图ST-T改变的阳性率相关。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 病变支数 常规12导联心电图 ST-T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