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的全国疫情仍处于上升期,确诊病例数持续增加,疫情防控正处于严峻时刻。基层医疗机构是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基础,是传染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切实落实以基层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加强预检分诊工作和发热患者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将有效的遏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然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社区防控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为了做好基层疫情防控,本文详细的报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上升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患者管理实践,以期为基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建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热患者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2017年中国城市居民对肿瘤防治知识的需求情况、获取途径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5—2017年以2015年度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16个项目省份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及方便抽样的方法,将年龄≥18岁、能够理解调查程序的居民纳入研究,共32 257名,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及职业人群分别有15 524、8 016、2 289、6 428名。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肿瘤防治知识需求情况、获取途径及影响其态度的原因等资料。以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研究对象肿瘤预防知识需求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防治知识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对象整体对肿瘤防治知识的需求率为79.5%,在肿瘤患病的诱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防治知识方面,职业人群的需求率最高(P值均<0.001),分别为66.8%、71.0%、20.8%,在治疗方法和治疗费用防治知识方面,现患癌症患者的需求率最高,分别为45.9%和21.9%。肿瘤防治知识获取途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广播或电视(69.5%)""书报、海报或宣传册(44.7%)"和"家人朋友(33.8%)"。与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未婚/同居/离婚/丧偶及其他、2014年家庭年收入<2.0万元人民币、东部地区、未被诊断过癌症、自评有患癌风险人群相比,企业人员/工人、已婚、2014年家庭年收入6.0万~14.9万元、中部地区、患有癌症、自评不清楚自身是否有患癌风险的人群对肿瘤防治知识需求意愿相对较高(P值均<0.05)。结论2015—2017年我国城市居民肿瘤防治知识需求率较高,肿瘤防治知识主要获取途径为广播或电视;职业、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区域、健康状态、患病风险是肿瘤防治需求情况的主要相关因素。

  • 标签: 肿瘤 健康素养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2010和2017年城乡可避免死亡率的差异和构成。方法以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测算的2010和2017年全国死亡率为参考,并结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公布的死因监测数据,调整疾病别死亡漏报。以2010年人口数为基准,标化2017年中国城市和农村的主要慢性病总死亡率和可避免死亡率,并比较死亡率变化情况,计算疾病别可避免死亡率在总可避免死亡率的占比。结果2010和2017年主要慢性病标化总死亡率分别为536.4/10万、493.6/10万,标化可避免死亡率分别为107.6/10万、96.0/10万。与2010年对比,2017年四大类慢性病标化可避免死亡率均有所下降,其中糖尿病标化可避免死亡率下降最快,年均增长速度为-5.6%,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次之,为-2.5%。11种细分慢性病中,高血压、慢性风湿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标化可避免死亡率有所下降,年均增速分别为-6.7%、-5.8%和-3.0%。2010和2017年,在11种细分慢性病中,脑血管疾病可避免死亡占比均为最高,从52.4%降至47.2%,其次为缺血性心脏病,可避免死亡占比从27.4%升至34.5%。结论与2010年相比,2017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地区主要慢性病医学可避免死亡率总体下降,其中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两者可避免死亡占比超过80%。

  • 标签: 慢性病 死亡率 可避免死亡率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当下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利用2020年农历春节前15天各城市流动人口数据建立无尺度网络模型,动态剪切树算法实现城市聚类,得到黑色、红色和青色三大城市模块。黑色模块内城市疫情最为严重,红色其次,青色最轻。黑色模块包含浙江省9座城市,广东省8座城市,且绝大部分位于东南沿海经济带,应作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城市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动人口 无尺度网络模型 城市聚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013—2017年河南省城市地区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的内镜筛查依从性及相关因素。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河南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于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以郑州市、驻马店市和安阳市为研究地区,招募到43 423名当地40~74岁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采用患癌风险评估问卷收集基本人口学特征、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和习惯、心理和情绪、疾病既往史和癌症家族史以及女性的生理和生育史等信息;从项目参与医院获取参与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研究对象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内镜筛查参与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55.49±8.15)岁,男性占44.00%(19 105名);共有7 996名接受了内镜检查,总体参与率为18.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45~64岁、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未婚/离异/丧偶、既往吸烟、正在饮酒、不经常体育锻炼、有反流性食管炎史、有浅表性胃炎史、有胃溃疡史、有十二指肠溃疡史、有胃息肉史和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的人群接受内镜检查依从性较好(P<0.05)。结论河南省城市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的内镜筛查参与率较低。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态、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具有上消化道病史和癌症家族史与内镜筛查依从性相关。

  • 标签: 横断面研究 筛查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三城市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MSM)对艾滋病暴露后药物预防(nPEP)知识知晓和接受服务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于2019年3月15日至4月14日,在北京、深圳、昆明3个城市,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选择10所大学,招募其中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上,近3个月有过男男性行为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基本情况、性行为特征、nPEP知识知晓和接受服务情况。采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PEP知识知晓和接受服务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93名研究对象年龄为(21.0±0.2)岁,本科占91.1%(267名)。研究对象近3个月,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的占54.3%(159名),与感染HIV的男性发生性行为的占4.4%(13名),近6个月患性病的占9.2%(27名),近1年内未进行过HIV检测占29.4%(86名)。nPEP知识知晓比例为47.8% (140名),21.2%(62名)求询过nPEP,9.9%(29名)接受过nPEP。与近1年内未检测HIV相比,HIV检测次数超过2次的nPEP知识知晓的OR(95%CI)值为3.15(1.01~9.86),HIV检测次数超过2次的求询nPEP的OR(95%CI)值为5.29(1.51~18.51);与近3个月男男性行为中未使用rush的相比,使用rush者接受nPEP服务的OR(95%CI)值为3.86(0.99~14.98);与和未感染HIV的男性发生性行为相比,和感染HIV的男性发生性行为者接受nPEP服务的OR(95%CI)值为14.30(3.35~61.03)。结论青年学生MSM对nPEP知识知晓和接受nPEP服务的比例较低。在青年学生MSM中应开展nPEP知识教育和服务信息的宣传,提高服务的可及性。

  • 标签: HIV 男男性行为者 横断面研究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