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9 个结果
  • 简介:当代法国文坛,流派繁多,文论迭出:精神分析、新批评、语义学派、结构主义批评等。这些文论或着重心理分析,或封闭在作品的“本文”中,不一而足。然而近来,和西方许多国家一样,法国评论界对文学和社会、文学家与历史环境等问题产生了兴趣。我们发现,甚至本来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论及这个问题。本期选登了一些论文,以期引起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 标签: 发生结构主义 文学批评 社会集团 文学作品 精神分析学 文学社会学
  • 简介:400多年前,被誉为中西会通第一人的徐光启,博采西学,身体力行,为上海培植了善于吸纳和融合外国文明成果的文化基因,奠定了延绵数百年积极翻译出版世界各国优秀图书的文化根脉。因此,当晚清和“五四”以来的中西文化在此风云际会,上海以博大的胸襟吐故纳新,引领时代,成为我国西学东传的主要中心。

  • 标签: 翻译出版 上海 英国文学 传播 文化基因 中西会通
  • 简介:文学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这是谁都承认的,不需要赘言.但是,有些语言被看作是文学,有些则不,两者间有什么不同呢?语言是如何成为文学的呢?弄清这个问题,是文学研究的根本.

  • 标签: 文学样式 韩愈 文学研究 语言
  • 简介:<正>在去年台北欧洲汉学史国际学术会议上,加拿大M.Dolezlova女教授的《欧洲现代中国文学之研究》指出:第一个在欧洲介绍及评介中国现代文学的是俄国著名汉学家阿列克塞耶夫(A.M.Alexeev)院士。这对我及其他参加该会的俄国汉学家启发很大。

  • 标签: 胡适 俄国 白话诗 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 作品
  • 简介:2015年,应《传记文学》主编郝庆军先生之约,经雷达老师同意,我创作了《雷达传记》。惊闻恩师仙逝,万分沉痛,谨提炼此文纪念恩师雷达先生。1946年,雷达父亲因肺结核逝世,39岁的母亲为实现父亲魂归故土的遗愿,带着一双儿女扶柩还乡。3岁的雷达和母亲、姐姐迎风站在装着父亲灵柩的道基卡车上,从兰州过定西、华家岭、通渭,直到秦安,向南翻过一座高山,就到达雷达的家乡——新阳镇。那座山岩壁陡峭,常有人悬崖丧命。这段艰难的路,成为雷达一生的梦魇。“我陷身在满目荒凉的千山万壑中,夕阳西下,风过处,满山的草木悲鸣,我紧贴岩壁,脚下是仅容一只脚踏的窝窝印,稍一不慎,将会掉入万丈深涧。”这个场景在雷达梦中萦绕近70年,伴随着他走出孤独无助的童年,走向学校,走出甘肃,以作家、评论家的姿态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 标签: 中国文学精神 雷达 传记文学 肺结核 父亲 评论家
  • 简介:一本文所谓的“民间文学”,是与“作家文学”相对的概念。当一个具体的文学文本被视为一个或多个人的“个人”创作,该“个人”对该文本具有自始至终的“著作权”时,该作品就被称作“作家文学”,哪怕该作家只是“佚名”或“无名氏”;相对的,当一个文学文本没有与具体“个人”发生上述的关系,那么就是本文所说的“民间文学”了。

  • 标签: 民间文学 “个人” 学术运动 作家文学 文学文本 著作权
  • 简介:2015年3月23日,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从口岸北园走出的抗战老战士陈模先生,走完了他92年的光辉历程,在北京与世长辞。

  • 标签: 文学作家 儿童 口岸 光辉历程 抗战
  • 简介: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文学院曹胜高教授的《中国文学的代际》2013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直接关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以文学变革期的研究作为关节点,选择了周秦、汉魏、唐宋、元明与近代五个历史节点,

  • 标签: 中国文学 出版 代际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商务印书馆
  • 简介:“一夫死生是失得之大者,故乐莫甚焉,哀莫深焉。”(陆机《大暮赋》)生、老、病、死,人莫能违,不分古今,无论畛域。既然对生死物化之悲是全人类共通的情绪,那么它也是被称为“人学”之

  • 标签: 生命悲剧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 陆机 “人学” 物化 情绪
  • 简介:从事文学研究的人都知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历来是所有文学中的一个具有永恒探讨价值的主题,特别是在中国和西方的诗歌作品中更是如此。诗人们总是从自然界或自然景观引伸出一些奇思妙想,使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在他们的笔下,自然总是被想象得更加美丽,而且...

  • 标签: 陶渊明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西方文学 文学作品 《桃花源诗并记》 返回自然
  • 简介: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碰撞的轨迹周发祥十六—十八世纪:神学观的臆说明清之际,西方基督教传教士陆续来华,揭开了东西方文化较大规模地接触与交流的序幕。随之而来的西方理论,作为这一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也同时开始了它与中国文学发生碰撞的历程。不过,首先与之碰撞的...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西方文论 传教士 《诗经》 西方汉学 西方学者
  • 简介:作为民间文学研究的关键方法论之一,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不同传统的继承,自然影响着以此为重要基础的民间文学研究。如果回到民间文学田野的现场,我们需要面对四个基本的对象: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这个现场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文化传统的时空体,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在其中各据一点。四点链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民间文学的叙事四面体,换句话说,任意三点链接构成了这个文化传统时空球体上的四个叙事面向;而精确呈现、描述、阐释这四个叙事面向的方法和文体便是"民间文学志"。

  • 标签: 民间文学志 田野研究 叙事 讲述
  • 简介:民族声乐是音乐演唱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由声乐演唱、心理调控、音色把握、民族文化等多方面要素的储备才能完成,同时也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音乐学科。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有时也少不了戏曲表演技巧的相关应用,这些技巧在演唱过程中往往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这也是音乐教师需要深入钻研与探究的一部分内容。本文将针对音乐教学过程中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应用进行相应探析,对民族声乐的概念进行解读,对民族声乐与戏曲表演的关系以及相关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说明。

  • 标签: 民族声乐 戏曲表演技巧 应用 探析
  • 简介:夏子颐老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版画家和花鸟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文史馆名誉馆员。同时,又是很早就从事革命的老艺术家。他的艺术才华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已崭露头角,当年于《中学生》上发表的木刻作品《闻一多像》,于海内外流传数十年,至今仍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1980年,八十高龄的文坛元老叶圣陶先生曾赋诗盛誉此作为“三十年来推杰作”。六十年代后,子颐先生又潜心于民族绘画的研究,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在他的笔下,花鸟草虫往往着墨不多而丰神尽出,其花鸟画早已为世所知,其绘画的艺术成就也早有公论。世间知其艺者固已多矣,然而子颐先生长期治艺之心得和艺术观点,却鲜为世人所知。笔者有缘投师夏门,多次面聆先生谈艺,获益良多。

  • 标签: 艺术观点 十年 花鸟画 民族绘画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画
  • 简介:拍摄是采集文物信息及数字化最常用的途径,而瓷器文物的拍摄难度非常高,只有准确把握摄影技巧与艺术手段,才能把瓷器本身所具有的品质卓越、纹饰美准确而充分地展现出来。笔者参与了2017年《来样加工——18-19世纪中西纹章瓷展》的展览策划,文章即以纹章瓷器拍摄为例,介绍瓷器拍摄的技巧和注意问题。

  • 标签: 纹章瓷 文物摄影 方法 参数
  • 简介:<正>这个介入的题目是受了阿城本人1991年3月寄给我的一封信的启发,他对我是这样说的:早先,笔记小说(essaiounote)在中国十分发达。在某些阶段,它的地位几乎与散文平起平坐。后来,自1949年以来,甚至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散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可以这么说,半个世纪以来,尤其自1949年以来,散文经历了它的“黄金时代”,以鲁迅为代表。这一阶段,文化人差不多个个写过杂文(zawen)。同时,短篇小说同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飞跃的原因之一得力于西方小说的翻译——小说在中国的地位很低,所以,人们称之为小说(“menuspropos”或“discoursmineurs”,据安德烈·莱维的译法)。长篇小说(longmenuspropos)这一术语里有一个矛盾。所以在中国出现了与传统章回小说不同的小说。然而,我认为,中国并不存在任何为西方术语接受的小说。我想,这是因为,中国文学传统基于诗,而散文,文学传统则基于《史记》,司马迁的《史记》、笔记、话本、章回小说,(《史记》是具有文学特点的各种描写的开端,已不再是历史传统。)所以,目前,小说(甚至长篇小说)的写作是可能的,但不是“长”小说。然而,笔记这一文类消失了。这是我想写笔记小说的理由之一。1984年,我开始一段一段地写些我的《遍地风流》,差不多在1985年,杭州?

  • 标签: 短篇小说 笔记小说 《棋王》 《史记》 长篇小说 章回小说
  • 简介:说现代文学馆已经走过了辉煌14年的历程,是从它1985年正式开馆算起的。实际上,它还有近4年的筹备时期。我本人于1981年的年底被分配到中国作家协会工作,那时已有了文学馆的筹备委员会。我是学现代文学的,也就明确地到了这个筹备组织。所以论起来,我的一部...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巴金 中国现代作家 中国作家 书信集
  • 简介:全国中级导游员《汉语言文学知识》统考试题。其题型和分值与大纲要求完全一致:单选(4选1)44题(每题1分)、多选(5选2、3或4)20题(每题1分)、填空20题(每题1分),论述2题(每题8分)。

  • 标签: 文学知识 汉语言 导游员 试题分析 中级 考试题
  • 简介:曾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不是每个帮闲都做得出来的'(《从帮忙到扯淡》)《随园诗话》,是清人众诗话中最著名的一种。作者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乾隆七年(1742)改放江南任知县,十三年(1748)辞官而定居于江宁小仓山随园,故世

  • 标签: 《随园诗话》 小仓山 翰林院 简斋 选诗 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