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中持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明确的符合急诊去骨瓣减压手术指征的24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组)进行中全程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并与同期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的25例患者(对照组),比较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组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中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有助于中精确控制性减压,减少中、术后的并发症,中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对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术 术中颅内压监测 重型颅脑创伤 控制减压
  • 简介:目的探讨面肌肌电图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7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仔细辨别并处理责任血管,通过实时记录面肌的肌电反应了解减压效果。结果60例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6例单纯性蛛网膜粘连或增厚,6例存在隐匿性责任血管。术后异常肌电图波形完全消失54例,基本消失16例,无明显变化2例。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7例,部分消失14例,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8.6%(71/72)。结论面肌肌电图监测可实时了解中减压效果,对面肌痉挛的MVD,尤其是隐匿性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肌电图监测 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手术(MVD)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治疗的33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关于AMR监测与面肌痉挛MVD术后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采用RevMan5.3荟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优势比(OR)对中AMR变化程度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AMR消失组,显著变化组,未消失组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6%,50%,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荟萃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术后治愈率是AMR未消失组的2.94倍[OR=2.94,95%CI为(2.03~4.27)].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中进行AMR监测可有效提高手术治愈率,应将AMR作为面肌痉挛MVD中常规电生理监测项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异常肌反应监测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中实时CT监控下钻孔抽吸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48例,采用常规钻孔引流治疗24例(对照组),采用CT实时监控下钻孔抽吸治疗24例(观察组)。结果两组术后血肿体积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更为显著(P〈0.05)。发病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近期疗效,观察组恢复良好12例,中残8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例,中残3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观察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发病后6个月,按Barthel指数评估远期预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68.13±19.7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9.17±26.73)分;P〈0.05]。结论中实时CT监控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血肿清除率及治愈率。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术中实时CT监控 微创手术 疗效
  • 简介:婴儿痉挛症发病约占新生儿的1/3000~4000,90%伴有智力障碍,肢体运动障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临床表现:发作频繁,发作时间极短,全身尤其是头部和上半身向前屈,身体失衡跌倒[1].

  • 标签: 婴儿痉挛症 功能性半球切除术
  • 简介:脑功能区深部小病变的治疗仍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的棘手问题,中找寻病变困难,术后存在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风险,传统的神经导航技术又因“脑移位”的发生而有失精准,医师们在选择治疗策略时常有争议,往往过于保守而付诸放射治疗.目前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当属中磁共振结合功能神经导航平台支持下的精准神经外科技术,笔者也曾参与该技术的临床科研工作[1~3].而国内尚未大规模开展此项技术,本文试图通过病例回顾来探讨一种可推广应用的技术.

  • 标签: 运动皮层 术中超声 显微外科 颅脑肿瘤 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对于重度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言,颈动脉内膜切除(carotidendarterectomy,CEA)是一种有效的卒中预防措施,颈动脉支架置入已经被广泛用作一种替代治疗方法。由于尚无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2种治疗方法的相对疗效,因此保护性支架血管成形与CEA比较(stent-protectedangioplastyversuscarotidendarterectomy,SPACE)试验对这2种治疗方法进行了比较。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有症状颈动脉狭窄 支架血管成形术 E试验 保护性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重症幕上血肿与同侧头皮静脉怒张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38例急性外伤性重症幕上血肿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外伤性重症幕上血肿导致同侧头皮静脉怒张或显著怒张,两者呈典型相关性.结论怒张头皮静脉能准确反映幕上血肿的左右方位,从而指导开颅探查血肿清除手术.

  • 标签: 血肿清除手术 急性外伤 头皮静脉 重症 同侧 临床关系
  • 简介:目的:系统分析近10年我国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研究的发展态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对2004-2013年国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210篇文献,分别发表在91种期刊上,近4年文献数量呈迅速上升趋势;作者来自29个省市,研究单位以临床医疗机构为主;文献以临床科研论文为主,其次是个案报告和经验介绍论文,仅2.86%为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研究对象集中在肿瘤患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案例报道与分析、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防治与护理对策、血栓形成原因回顾与分析等方面,目前尚无规范统一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实践标准;论文引文以中文文献为主(70.37%),论文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者9篇,最高被引频次为93次;研究受科研基金资助者12篇(5.71%)。结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问题已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尚须加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高质量科研论文的产出,探索更为简便有效的PICC相关性血栓的预防管理流程,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

  • 标签: PICC 静脉血栓 文献 文献计量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三维立体虚拟labb静脉解剖与显微外科手术的对比,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分成虚拟解剖组和实际手术组,实验例数均为23例。虚拟组收集23例颅底肿瘤患者CTA、MR、MRA影像数据,并把数据载入Dextroscope工作站,模拟手术入路显微解剖Labb静脉以及周围的静脉窦,比较虚拟现实仿真手术中测得的Labb静脉数据和临床病例手术中的数据。结果虚拟解剖组的labbe静脉单根5例,双根10例,多根8例;实际手术组的Labb静脉单根5例,双根9例,多根9例,虚拟解剖组Labb静脉属于前置型为17.39%,实际手术组13.04%。对比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运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精确模拟labbe静脉解剖,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准确、直观的依据。

  • 标签: 虚拟现实技术 显微解剖 Labbé静脉
  • 简介:静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是惟一得到批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特异性疗法。一种来自蛇毒的天然降纤药物——安克洛酶已被证明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3h内给药有良好的效果。德国、英国、瑞士、意大利、比利时和法国专家进行了欧洲安克洛酶卒中治疗试验(EuropeanStrokeTreatmentwithAncrodTrial,ESTAT)以评价在6h内给予安克洛酶的效果。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安克洛酶 治疗试验 静脉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发病
  • 简介:目的探讨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3例前颅窝底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2、56和23岁,头昏1例,额叶血肿1例,硬脑膜下出血1例,3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前颅窝底DAVF,3例均经开颅手术灼闭瘘口,全部治愈,无术后并发症。结论前颅窝底DAVF较为少见,手术灼闭瘘口安全、有效,是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前颅窝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前床突旁动脉瘤中瘤体破裂出血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中破裂的眼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手术均采用翼点入路,床突旁动脉瘤病例预先暴露颈总、颈内、颈外动脉以备临时阻断。从硬脑膜内快速咬除前床突,以显露动脉瘤的近侧角。中监测脑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并采用中超声多普勒检查动脉血流。结果2例动脉瘤直接夹闭,1例行动脉瘤孤立。术后行检查加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例动脉瘤均不显影。结论充分显露、合理应用临时阻断技术,以及中应用电生理监测和超声多普勒检查等辅助措施,能够取得动脉瘤的满意处理,减少脑损伤。

  • 标签: 眼动脉瘤 动脉临时阻断
  • 简介: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短暂性、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目前多数临床资料证实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rootentryzone,REZ区)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已成为目前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术后仍有一定的复发率。我们对收治的29例三又神经痛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并就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夹闭中的脑减压处理方法及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介绍71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夹闭中采用综合性的脑减压处理方法及其实施要点。其中术前H&H分级Ⅳ21例,Ⅴ级8例;头部CTFisher's分级Ⅲ级25例,Ⅳ级15例。评价脑表面与内板间距、术后颅内压(ICP)和脑水肿程度以判断源性脑牵拉性损害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中显露和动脉瘤颈夹闭,夹闭术后路同侧脑表面塌陷与颅骨内板的间距约10~25mm,平均13.5mm;96.7%(68/71)的病例术后3dICP维持在正常范围(〈200mmH2O)内,路同侧早期局灶性脑水肿发生率为12.7%(9/71),表明手术对脑组织的牵拉性损害不严重。本组无因脑牵拉性损伤或关颅前的高颅压而行去骨瓣减压。结论在破裂动脉瘤早期急诊夹闭围手术期综合性脑减压措施处理下,可为急诊动脉瘤夹闭提供足够的显露路径和暴露空间,减轻脑牵拉性损伤和由此引起的不良反应。

  • 标签: 破裂颅内动脉瘤 早期夹闭术 脑减压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中的定位作用。方法同顾性分析63例导航辅助下行垂体腺瘤切除的病人资料(病例组),并与61例同期未用导航的垂体腺瘤病人(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定位蝶窦开口与鞍底时间,以及定位鞍底准确性,评价导航定位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采用巾导航能硅著缩短定位蝶窦开口及鞍底的时间(P〈0.05),并显著提高初次定位鞍底的准确性(P〈0.01),且病例组无中方向错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结论神经导航是内镜下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 标签: 垂体肿瘤 神经导航 神经内镜 经蝶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