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以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对大鼠暂时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进行行为评价的可行性。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CAO模型组和对照组,其中模型组以线栓法制作成暂时性MCAO模型。分别于模型制作后第1、3、7、14、28天应用传统的18分制mNSS评分以及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对2组大鼠进行行为特征分析。结果CatWalk结果显示MCAO模型组大鼠的四肢压强、接触面积和运行速度均比对照组大鼠减小减慢;存协调性方面,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第3天时同为后侧的左后肢→右后肢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其同为左侧的左前肢→左后肢的时间亦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这一变化在第28天时仍然存在:在造模后第3天模型组出现了在对照组中并未见到的Ra型(1.5%)和Rb型f2-3%)步序;但步渊、站立时间、抬爪时间和规律指数等参数在2组间差别不明显。结论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在压强、速度、接触面积、步态以及协调性等方面可反映脑缺血造成的损伤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可用于动物模型的多种行为特征的综合分析。

  • 标签: 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 脑缺血 行为学评价
  • 简介:认知功能障碍是年龄相关性神经变性疾病,常见原因为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认知损害(VCI)两大类。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细胞外神经炎性斑[NPs,又称老年斑(SPs)]、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神经毡细丝的形成是其主要病理改变。血管性认知损害有多种类型,例如多发梗死性痴呆、皮质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病、淀粉样脑血管病(CAA)、脑低灌注状态所致痴呆、单纯梗死性痴呆和出血性痴呆等,其中以多发梗死性痴呆最为常见。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性小血管病变(SVD)的影像特点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选择74例经影像(颅脑CT或颅脑MRI)证实的SVD患者,均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简易精神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其检测后分为痴呆组40例和对照组34例。结果(1)MoCA量表对痴呆组及对照组的筛查评分均较MMSE量表评分低。(2)VD组中额叶、颞叶、基底节区、丘脑的发病者多于对照组(P〈0.05)。(3)吸烟、饮酒、脑白质病变、脑萎缩、梗死次数(t〉2次)、梗死部位(双侧)VD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1)缺血性SVD患者,MoCA量表筛查优于MMSE量表。(2)SVD患者病变部位、吸烟、饮酒、脑白质病变、脑萎缩、梗死次数(≥2次)、梗死部位(双侧)与VD的发生相关。

  • 标签: 小血管病变 腔隙性脑梗死 脑白质病变 血管性痴呆
  • 简介:目的探讨麝香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麝香注射液,对照组予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上述指标.结果麝香注射液治疗后血液流变检查各项指标均显著下降,且甲襞微循环血液流速流态等均有显著改善.结论麝香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异常及微循环障碍,在防治脑梗死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麝香注射液 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 甲襞微循环
  • 简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hypoparathyroidism,HPT)是由于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产生减少和(或)效应不足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特点为手足搐搦、癫疴样发作、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以及典型的头部CT呈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钙化等;临床多以神经症状为特点,部分以癫疴首发入院,容易误诊。此类患者极易产生颅内钙化,为了探讨实验室检查和影像检查的诊断价值,笔者对我院2003—2006年收治的11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 影像学特点 癫痫 甲状旁腺素
  • 简介:目的探讨维思通、氯氮平两种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成本效益,寻求一种经济、高效、安全的抗精神病药物.方法对4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维思通、氯氮平两种药物治疗,采用及追踪调查其3年治疗过程中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及病后的经济收益情况,计算其净效益及效益成本比值.结果维思通组的直接成本、恢复工作后的效益及效益成本比值均与氯氮平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相对于氯氮平来说,维思通是一种经济、高效、安全的抗精神病药物.

  • 标签: 维思通 氯氮平 精神分裂症 卫生经济学
  • 简介:目的探讨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脊液中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浓度的变化,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观察脑脊液中这3种生物标志物用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所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阿尔茨海默病组患者脑脊液Aβ1~42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0),tau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1)和血管性痴呆组(P=0.030),磷酸化tau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4)。脑脊液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用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敏感度为60.00%~96.70%,特异度可达70.00%~90.00%。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联合检测可提高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度可达86.57%,特异度为90.00%。结论脑脊液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浓度的变化,不仅对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亦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鉴别诊断的生物指标。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血管性 脑脊髓液 淀粉样 Β蛋白
  • 简介:随着神经病的发展以及多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正被更广泛地用于神经病领域,我们所能获得的学习材料越来越多而各种电子文件的管理可能要比传统纸质文件更为复杂和困难。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的尴尬是:电脑里存储了无数似乎有用的文件真正想用时却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资料。

  • 标签: 教学 科研 文件管理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活性、抗凝活性和血液流变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40例急性缺血性早中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采集静脉血,用血凝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抗凝血酶川活性(AntithrombinⅢ:α,AT—Ⅲ:α),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血液流变的指标。对比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缺血性卒中后急性期Fib(4.3±1.6g/L)高于对照组(2.9±1.4g/L),有统计差异(P〈0.01),全血和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差异(P〈O.05),AT-Ⅲ:α在急性期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差异(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Fib升高,血液黏度增加,凝血活性增强及抗凝血活性降低。

  • 标签: 脑梗死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Ⅲ 血液流变学
  • 简介:为了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向各地临床神经病学工作者推广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与解剖的关系,经广东省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项目编码07270307006),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联合主办的'实用神经解剖与临床定位诊断'学习班定于2007年10月22日-26日在广州珠江医院举办,21日为报到时间。本学习班的安排为:

  • 标签: 临床定位 学习班通知 定位诊断
  • 简介:目的对50例脑梗塞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行A型性格问卷测试、血液流变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结果脑梗塞组TH+CH得分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TED检渺的血流速度较健康组减慢(P<0.01);血液流变参数较健康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A型性格与脑梗塞的发病有关;与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改变有关;血液粘度与血流速度呈反比,表明A型性格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 标签: A型性格 脑梗塞 血液流变学 血流动力学 经颅多普勒检查 血液粘度
  • 简介: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患者认知功能、脑电活动及脑影像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PD患者及40例正常人进行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量表、BEAM频谱分析及脑影像检查,对经MMSE初步测查后可疑认知功能障碍者进一步行成套神经心理学评估(FOM、RVR、DST、BD、BNT、HAMD)。结果PD痴呆组的神经心理学评估分值明显降低,痴呆组慢波(δ、θ频段)相对功率谱较非痴呆组明显增高(P〈0.01),而快波(β1、β2频段)的相对功率谱显著降低(P〈0.05);痴呆组额叶、颞叶的皮质萎缩及皮质下萎缩程度明显增加,且合并脑白质疏松症(LA)者明显高于非痴呆组;PD认知功能损害与额叶脑沟宽度、外侧裂宽度、三脑室宽度、脑室指数、前角指数及δ波功率值相关。结论神经心理学测验有利于发现P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PD认知功能障碍与额颞叶皮质萎缩、皮质下机构萎缩程度、δ波功率及抑郁障碍密切相关,合并LA者痴呆发生率高。

  • 标签: 帕金森病 认知功能 BEAM CT
  • 简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斑块进展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脂质核增大、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等特征。随着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以评价斑块进展为目的的前瞻性研究越来越广泛。大量研究表明,斑块进展与未来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本文将对评价斑块的影像方法的可重复性以及斑块进展与未来脑血管事件相关性影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并为疾病的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进展 影像学 脑血管病
  • 简介:目的与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评价三七通舒胶囊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对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三七通舒胶囊,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随访1年,观察脑梗死复发率及血液流变变化。结果治疗组中有7例发脑梗死,对照组中有6例发脑梗死。两组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无明显统计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指标均有改善,但三者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三七通舒胶囊与阿司匹林相比均能改善血液流变指标,具有相同的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作用,但前者消化道症状更轻微。

  • 标签: 三七通舒 脑梗死复发 血液流变学
  • 简介:目的探讨皮质电刺激对颞叶癫病人颞后感觉性语言中枢和致癎灶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5例致灶可能与语言区毗邻的颞叶癫癎病人,行左颞后颅内电极植入,并进行皮质电刺激完成致癎灶定位。选择与病人智力水平相适应的语言作业,所有病人于术中唤醒下行致癎灶切除。结果所有病人均能通过皮质电刺激确定感觉性语言区的精确位置。致癎灶和感觉性语言中枢相离11例,相切2例,相交2例。随访15例,时间21~36个月;根据Engel分级:Ⅰ级8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语言障碍2例,部分恢复1例,无改变1例。结论感觉性语言中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皮质电刺激能够客观评估感觉性语言中枢的位置,据此判断其与致癎灶的关系,是一种有效和可靠的评估手段。

  • 标签: 癫癎 颞叶 皮质电刺激 感觉性语言中枢 致癎灶 术中唤醒
  • 简介:目的定量比较Krause入路(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和Poppen入路(枕下经小脑幕入路)对松果体区的显露及损伤情况。方法对6具成年国人头颈部湿性标本,模拟常规Krause入路和Poppen入路的手术操作,每个手术步骤完成后,用Horgan方法计算出显露面积,按Ammirati标准对两种手术入路显露松果体区的程度进行评分比较,同时对两种手术入路的损伤程度进行评分比较。结果Krause入路和Poppen入路的显露程度评分均为2分,显露面积分别为(1298.07±64.67)和(1041.10±50.23)mm2,损伤程度评分分别为(4.5±0.6)和(6.3±0.7)分;两组比较,经t检验,均P〈0.01。结论Krause入路和Poppen入路均能达到对松果体区的有效显露,但Krause入路显露面积明显大于后者,且损伤程度更小。

  • 标签: 解剖学 比较 松果体区 显露程度 损伤程度
  • 简介:目的对参与血-脑屏障组成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模拟缺血性脑损伤条件下的蛋白质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为深入理解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血-脑屏障应答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数据。方法采用比较蛋白质组方法.对正常培养条件和氧糖剥夺培养条件下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细胞)进行研究.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蛋白质表达谱。结果于氧糖剥夺培养条件下,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中共发现52个蛋白质点的表达发生改变,通过串联飞行质谱成功鉴定45个蛋白质点,其中表达水平上调的41个.下调4个。根据基因本体论功能注释结果,这些蛋白质的功能分为糖代谢与能量产生、抗氧化损伤、细胞骨架重排、信号转导、可变剪接、蛋白折叠与降解等。其中约1/4的蛋白质与以往文献报道相似.即与缺血、缺氧损伤密切相关。结论这些差异蛋白质的发现可促进对血-脑屏障病理生理机制的了解.为深入理解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数据,并将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脑缺血 蛋白质类 血脑屏障 内皮 血管
  • 简介:为了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中华医学会神经心理学与行为神经病组拟定于2009年8月中下旬在安徽屯溪召开第八届全国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高级讲授班及学术会议。届时将邀请汤慈美、陈海波、贾建平、汪凯、翁旭初、张通、何金彩、郭起浩、郎森阳、王荫华、潘小平等著名专家授课,并进行大会论文交流,现面向全国医师和研究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征文,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参会者将授予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10分。

  • 标签: 神经心理学 神经病学 征文通知 学术会议 行为 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