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种新型大脑皮层神经元特异性结合物的特性及应用条件。方法将接有荧光素FITC的肽段Tetl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进行染色,免疫双标法检测FITC-Tetl特异性标记神经元能力,并对其应用条件进行量化。同时以HEK及C6细胞做为对照。结果FITC-Tetl达到定浓度(30Ixg/mL)时能特异性显示大脑皮层神经元.其几乎不与胶质细胞、HEK及C6细胞结合。过高(100μg/mL)或过低(10μg/mL)浓度均不利于神经元标记。结论Tetl能特异性结合大脑皮层神经元,该肽段可能成为种新型的中枢神经元标记或靶向手段。

  • 标签: 大脑皮层 神经元 生物学标记 免疫荧光
  • 简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种常规检查手段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各个医院的检查程序和诊断标准并不统.因此,国际专家组织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及临床经验,开始规范TCD的操作方法,统诊断标准,确定使用范围.第部分介绍脑血管疾病的频谱TCD检查.颞窗常用于观察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C1段(ICA)及前交通动脉(AComA)、后交通动脉(PComA)的侧支循环;眼窗用于观察眼动脉(OA)和ICA虹吸部;枕窗用于观察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尽管Willis环的构成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但完整的诊断性TCD检查还是应该评价双侧的脑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M2段(深度范围30~40mm),M1段(深度范围40~65mm)[大脑中动脉M1段中点的深度位于50mm处(范围45~55mm),平均长度约16mm(范围5~24mm)],大脑前动脉A1段(深度范围60~75mm),颈内动脉C1段(60~70mm),大脑后动脉P1~P2段(平均深度63mm,范围55~75mm),前交通动脉(70~80mm),后交通动脉(58~65mm),眼动脉(40~50mm),颈内动脉虹吸部(55~65mm),椎动脉(40~75mm),以及基底动脉近端(75~80mm)、中段(80~90mm)、远段(90~110mm).经下颌下窗检测颈段ICA远端(40~60mm)可以计算VMCR/VICA比值或Lindegaard指数,用于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程度.诊断性TCD检查的目的是探查上述动脉节段的特征性频谱,确定动脉血液流动方向,计算脑动脉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对于频谱多普勒和具有M-模的超声装置来说,建立标准化的检查程序,诸如选择探头的位置、角度和深度及血管的区分等,将有助于该项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血管疾病 操作指南
  • 简介:目的:了解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进行测试。结果:所测各因子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女生躯体化、恐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较男生突出,而男生敌对、精神病性比女生明显。结论: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重视心理素质教育。

  • 标签: 职高一年级新生 症状自评量表 心理健康状况 调理 中学生
  • 简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神经外科,是我国神经外科学奠基人之朱祯卿教授于1959年由上海华山医院来渝创建,是西南地区最早形成的神经外科之。在历任科主任朱祯卿教授、蒋万书教授、唐文渊教授、孙晓川教授的带领下,本学科历经50多年的成长,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不断发展壮大,被批准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重庆市神经外科诊疗中心、重庆市神经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博士及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现已发展出脑脊髓血管疾病、神经肿瘤、脊髓脊柱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颅脑损伤6个亚专业,已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为的综合性学科,整体实力和医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名列西南前茅。

  • 标签: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学 学科概况 医学重点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 脊髓血管疾病
  • 简介:创伤性颅骨缺损大都因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所致,部分因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火器性穿透伤所致,目前国内外创伤性颅骨缺损般选择二期修复。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从颅脑外伤住院患者中选择需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患者(除外开放性颅脑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及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自体颅骨骨微粒期种植修复创伤性颅骨缺损,目前已开展手术2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骨微粒 一期 种植 修补 颅骨缺损
  • 简介:视神经脊髓炎是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病,多为复发性病程.并选择性累及视神经和脊髓,视神经炎和横惯性脊髓炎相继或同时出现,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或肢体瘫痪。此外,也有文献报道,视神经脊髓炎也可以累及脑干,导致顽同性呃逆和呕吐,并且该症状多出现在疾病早期。本文报道1例以呃逆为首发症状的视神经脊髓炎,并结合文献复习。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呃逆 延髓
  • 简介:目的:评价超声检查膈肌增厚和活动度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54例成功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的患者进行研究。SBT过程中,采用超声检查评估患者的膈肌活动度、吸气末和呼气末的膈肌厚度(Tdi)以及膈肌增厚分数(DTF%);同时记录常规的撤机参数。撤机后,追踪观察患者48小时。结果:54例患者中,14例(25.9%)患者撤机失败。撤机成功患者的膈肌活动度、吸气末和呼气末Tdi以及DTF%均高于撤机失败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撤机成功相关的膈肌指标的临界值为:膈肌活动度≥10.5mm;吸气末Tdi≥21mm;呼气末Tdi≥10.5mm;DTF%≥34.2%。各指标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性分别为87.5%、77.5%、80.0%和90.0%;特异性分别为71.5%、86.6%、50.0%和64.3%。将膈肌活动度≥10.5mm和吸气末Tdi≥21mm者结合,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性降低至64.9%,但特异性升高至100%;浅快呼吸指数(RSBI)〈105用于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性达90.0%,但特异性仅有18.7%。结论:对通过SBT的患者,膈肌活动度和吸气末膈肌厚度的超声评估,是优质的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指标。因此,推荐考虑使用上述指标和RSBI,以改善撤机结局。

  • 标签: 超声膈肌 撤机 机械通气
  • 简介:病例患者,女性,43岁,因“被发现神志不清1h”于2013年6月22日就诊,当时查体:收缩压60mmHg,舒张压测不清。神志不清,周身湿冷,双眼紧闭,舌咬伤,四肢可见自主活动,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颈部无抵抗感,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意识丧失 首诊 休克 神志不清 自主活动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因“头痛、头晕1个月加重伴智力下降、记忆力下降5d”就诊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2009年7月28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头痛,为持续性钝痛,以双额、顶、枕为著,无放射痛,无规律;体温最高38.5℃。考虑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炎对症治疗,3d后体温正常,头痛明显好转。

  • 标签: 深部静脉血栓 抗凝治疗 造影诊断 数字减影 上呼吸道感染 体温正常
  • 简介:患者,男,57岁,于2005年1月31日15时突然剧烈头痛、恶心伴有呕吐,即呼救护车送我院,途中病人意识不清,伴尿失禁.急诊CT检查示:脑池及部分脑沟裂高密度影呈铸型,以鞍上池为著,脑沟变浅,侧脑室略大,中线居中.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及遗传病史.查体:血压180/130mmHg,中度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4mm,光反射迟钝,右侧瞳孔2mm,光反射存在.神经系检查:四肢肌力Ⅴ级,右侧巴彬斯征阳性,颈强直(+).入院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 标签: TERSON综合征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患者.女,32岁。主诉:头晕1月,加重5d。体检:神志清,精神可,无语言障碍;锥体束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血常规检查正常,否认外伤史。MRI表现:于就诊当日10:00行颅脑MRI检查,显示幕上脑室系统明显扩大,双侧侧脑室前角、第四脑室及脑底脑池内短T1高信号,

  • 标签: 椎管 囊肿 破裂 脂滴
  • 简介:患者女,60岁.反复性四肢抽搐50年,此次发作8d,于2004年5月5日入院.自10岁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性四肢抽搐,每次持续10min~1h,不伴意识丧失及大小便失禁.25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予口服"氯化钙"治疗,症状缓解.8d前再度出现上述症状,伴双手指端麻木,头部MRI检查可疑为"脑血管病"而入院.15年前双眼白内障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 标签: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颅内多发钙化灶 血钙 急性发作期
  • 简介:作为名医生,我和所有的医生样,都深知护理工作的重要和艰辛。良好的医护关系是构建和谐医院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临床工作质量的内在因素之。护士不仅是患者的“贴心人”,同样也给我们大夫带来了欢乐。每天当我们走进病房,走进监护室,脸上写满阳光的护士们的声问候,就让我们的心情也充满了阳光,新的天就这样有了良好的开始。

  • 标签: 国际护士节 医生 护理工作 和谐医院 医护关系 工作质量
  • 简介:目的伴难以控制、反复发作癫痫的急性重症脑炎(AcuteEncephalitiswithRefractoryRepetitivePartialSeizures,AERRPS)自2001年被命名以来,相关的英文文献陆续有报道。通过总结这1组患者的疾病过程和临床特点,讨论其是否是个新的疾病范畴?填补中文文献空白。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4例,总结其临床过程,包括:既往史、前驱症状、出现前驱症状到癫痫发作的时间、病毒谱分析(血液和脑脊液病毒免疫学分析、单纯疱疹病毒的聚合酶链反应)、癫痫发作的过程、多次反复长程脑电图监测发现、神经影像学检查(CT和MRI)特点以及预后。结果癫痫持续状态间的识别要点为难以控制、反复发作的癫痫和发热伴行,且极大剂量的地西泮无效,极大剂量的苯巴比妥(血药浓度60~10μg/ml或更高)和麻醉剂有效。即便如此,局灶性和全面性发作并不能完全控制。恢复期依旧以苯巴比妥为主,5~10mg/(kg·d),甚至更多(血药浓度50μg/ml左右)。病毒谱分析阴性。恢复期影像学表现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白质变性、局灶或多发的异常信号。预后较般脑炎差,多遗留精神运动障碍。结论伴难以控制、反复发作癫痫的急性重症脑炎是个独立的疾病范畴吗?从疾病整体发生发展看,很有可能系个独立疾病,但其根本病因不能确立,导致认识过程的延迟。持续发热与难以控制的癫痫发作相并行,脑脊液中细胞与蛋白轻度增高,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最近在AERRPS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中发现谷氨酸ε-2受体抗体提示有可能系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总之,对其认识还需要作进步的研究工作。

  • 标签: 脑炎 癫痫持续状态 难治性癫痫 苯巴比妥
  • 简介:目的探讨侧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对15具国人成年尸头标本经甲醛固定,采用显微解剖技术,经侧入路显露和观察对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及其毗邻关系,以探求最佳显露途径,并回顾性分析1997年-2002年收治的9例包含后交通动脉瘤在内的双侧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在15具尸头的30支后交通动脉中,对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成功显露15支(50%),后交通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后外侧壁者16支(53.3%),后壁者6支(20.0%),后内侧壁者8支(26.7%).后交通动脉起点至颈内动脉穿出硬脑膜的距离为(8.74±2.57)mm,后交通动脉主干直径为(1.67±0.39)mm,通常在视交叉前间隙内,轻轻向外牵拉对侧视神经,即可显露后交通动脉起始点内侧面.1具标本须经过视交叉上外侧,在对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内,轻轻向外牵拉颈内动脉才能显露对侧后交通动脉及其起始部.在视交叉前间隙,经过对侧视神经下方探查该部位是较理想的途径,切开对侧硬脑膜镰状韧带,避免损伤视神经至关重要.9例经手术夹闭的双侧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经侧翼点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者3例.结论严格选择的双侧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经侧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 标签: 一侧入路显露 对侧后交通动脉瘤 显微解剖学 脑动脉瘤 显微解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