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全内镜技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节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采用全内镜技术治疗12例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75~88岁,平均(81.5±6.5)岁,其中经椎间孔入路7例,经椎板间入路5例。术后第2天复查腰椎CT或MRI评估椎管减压的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2例顺利完成手术,无永久性神经损伤、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术后4天明显缓解;手术时间45~125min,平均85min,术中出血量(45.5±14.5)ml,住院时间4~7天,平均5.5天。所有纳入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8±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50±1.50)分,术后第1天为(2.50±0.50)分,术后3个月为(2.00±1.00)分,术后6个月为(1.80±0.50)分,术后12个月为(1.50±0.50)分;ODI术前为(54.50±15.50)分,术后第1天为(22.00±14.50)分,术后3个月为(19.50±10.50)分,术后6个月为(13.50±9.00)分,术后12个月为(10.50±8.50)分。术后各时间随访VAS及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疗效评价:优4例(33.3%),良6例(50.0%),可2例(17.7%),无差评,总体优良率为83.3%(10/12),患者性别、年龄、术前VAS评分、ODI功能指数及全内镜入路与改良MacNab结果无相关性(P〉0.05),而术前腰腿痛病程及临床症状特点与改良MacNab结果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经皮全内镜技术能够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及风险,维持脊柱稳定性,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治疗费用;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腰椎管狭窄症

  • 标签: 椎管狭窄 腰椎 内窥镜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肢体骨巨细胞瘤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的疗效,并与病切除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3—2012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骨巨细胞瘤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35岁。病变部位位于股骨远端12例,股骨近端2例,胫骨近端8例,胫骨远端2例,桡骨远端6例,肱骨近端3例,腓骨近端4例。按照Campanacci分级:Ⅱ级15例,Ⅲ级22例。治疗方法: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或加内固定16例;病切除21例,其中病切除加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13例。结果随访4-12年,平均随访6年。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复发3例,复发率18.8%;病切除组复发2例,复发率9.5%(均为软组织内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随访: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7年发生骨关节炎1例,未予特殊处理;病切除组肿瘤假体重建组分别于术后5年、12年因松动返修各1例。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功能评分:骨水泥填充组平均评分为28分,病切除组为22分。功能评定优良29例,中差8例,其中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优良率为93.8%,病切除组的优良率为66.7%。结论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是肢体骨巨细胞瘤治疗的有效方法,彻底清除病灶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对于CampanacciⅢ级合并病理性不稳定骨折者可选择病切除或加假体重建,应注意假体相关并发症。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外科手术 刮除术 骨水泥成形术 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