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妇科手术患者,其发生静脉血栓并造成栓塞的危险因素。并验证应用其评分简表的有效性。方法作者工作单位的妇科,于 2019 年收入病房治疗的 148 例手术患者,将 1 至 6 月, 7 至 12 月,收治的具有手术指征,且接受手术 的 148 名患者进行纵向比较分组。将前六个月,接受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妇科手术患者视为对照组;将后六个月,接受常规治疗 与护理基础上接受评分简表评估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结果 74 例受评分简表评估观察组患者,在危险因素评估与综合康复效果上 都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结论:对于妇科手术患者而言,运用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接受评分简表评估的治疗方 式有利于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安全隐患。

  • 标签: 妇科手术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评分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e-flow技术结合梯形成像在下肢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行交通静脉结扎手术患者的超声图像,术前利用超声e-flow技术结合梯形成像检出交通支静脉,将其定位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以检验其准确率。结果下肢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表现为朝向体表的条状或网状血流,超声检出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47条,手术发现交通支静脉56条,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诊断准确率为83.9%。结论超声e-flow技术结合梯形成像能准确诊断和定位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有助于术中寻找需结扎的交通支静脉

  • 标签: 交通支静脉 静脉功能不全 超声e-flow技术 梯形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单侧不同范围下肢深静脉血栓周围软组织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0例单侧下肢水肿患者,均为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按血栓累及血管范围分为3级:Ⅰ级(累及1根深静脉,46例)、Ⅱ级(累及2根深静脉,26例)、Ⅲ级(累及3根及以上深静脉,8例)。观察各级深静脉血栓CDFI表现及邻近肌层、皮下组织的超声表现,并与同一患者健肢对比,测量患肢皮下组织增厚度、肌层增厚度、肌层回声改变及肌层组织形态改变等指标。结果:深静脉血栓表现为静脉管腔内可见不均匀低回声及中等回声,CDFI不能探及血流信号,或仅有少许点线状血流;静脉邻近肌层厚度较健侧增厚,其中Ⅲ级与Ⅰ级比较肌层增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1,P<0.05);肌层组织回声较健侧减低或增高;患肢肌层间隙可见裂隙样或片状无回声,且血栓累及范围越广(达Ⅲ级),上述征象越明显(χ2=20.033,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范围与邻近软组织超声表现相关。CDFI不但能直观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而且能观察血管周围肌层及皮下组织情况,是临床下肢水肿患者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深静脉血栓 软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小鼠区域性局部皮内和静脉注射^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后瘤周淋巴结PET/CT成像的差异,评估^18F-FDG在肿瘤淋巴结微转移中的成像效果。方法:构建4T1原位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模型,区域性局部皮内和次日静脉注射^18F-FDG,进行小动物PET/CT显像,对淋巴结摄取^18F-FDG较高者隔日再行瘤周局部皮内注射锝硫胶体(technetiumsulfurcolloid,99mTc-SC)后行小动物SPECT/CT成像。显像完成后,取淋巴结组织进行H-E染色,以及上皮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5/6,CK5/6)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transporter-1,Glu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局部皮内注射时,有微转移的小鼠瘤周淋巴结摄取^18F-FDG异常增高,ID%/g值为19.2±2.0(n=2),显著高于对照(自身对照时对侧淋巴结;ID%/g值为6.8±0.4)和无转移小鼠(ID%/g值为7.2±0.4)相同位置淋巴结(P〈0.001)。静脉注射时,未发现任何小鼠淋巴结摄取异常增高(ID%/g值为2.5±0.5;P=0.870)。局部皮内注射^99mTc-SC时,可观测到多个腋淋巴结,其中1个瘤周淋巴结与^18F-FDG高摄取淋巴结位置相吻合。H-E染色和CK5/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18F-FDG高摄取的淋巴结为发生微转移的淋巴结。结论:区域性局部皮内注射^18F-FDG能定性前哨淋巴结,比静脉注射法早期发现肿瘤微转移淋巴结。

  • 标签: 乳腺癌 淋巴结微转移 皮内注射 静脉注射 ^18F-脱氧葡萄糖PET/CT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