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X线断层融合摄影与常规DR对骶尾椎骨折的显示率。方法:选择临床怀疑骶尾椎骨折的36例患者,分别行X线断层融合矢状位摄影与常规DR侧位摄影,评价这2种成像技术所获得的骶尾椎骨图像质量及骨折诊断情况。结果:36例骶尾骨常规DR侧位摄影优质图像率为25.0%,阳性诊断率为23.7%;X线断层融合矢状位摄影优质图像率为83.3%,阳性诊断率为63.3%;2种成像技术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骶尾骨骨质结构的显示和骨折的检出,X线断层融合矢状位摄影较常规DR侧位摄影具有更好的能力,可作为骶尾骨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骶尾椎 骨折 X线断层融合 放射摄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2例胫骨平台内固定术后患者,分别在术后3、6个月行膝关节正侧位常规DR摄影及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对比2种检查方法获得的图像并作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6个月,胫骨平台及膝关节常规DR优质图像率为53.1%(17/32)、59.4%(19/32),数字断层融合摄影优质图像率为84.4%(27/32)、90.6%(29/32),2种检查方法术后3、6个月优质图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复查中,与常规DR摄影相比,数字断层融合技术获得的图像质量更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 放射摄影术
  • 简介: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合并Terry-Tomas征的X线及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并探讨修复舟月骨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对我院诊治的6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Terry—Tomas征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的X线及CT均表现为舟月间隙增大,月骨、舟骨与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关系紊乱,月骨、舟骨旋转。手术修复舟月间韧带及克氏针内固定效果良好。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合并Terry-Tomas征临床较为少见,容易漏诊。认真分析X线及CT资料,能够作出准确诊断。手术需要修复舟月间韧带。

  • 标签: Terry-Tomas征 舟月骨分离 桡骨远端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虚拟CT三维成像技术在骨折金属内固定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因骨折行金属内固定术的患者42例(金属内固定42处),其中颈椎内固定4例,腰椎内固定5例,胫腓骨内固定20例,尺桡骨内固定13例。常规MSCT扫描后,行虚拟CT三维成像后处理。结果:虚拟CT三维成像金属伪影明显减轻,图像质量明显改善,除1例颈椎、1例腰椎、1例胫腓骨内固定有少许伪影外,其余均能清晰显示骨质,以及内固定位置、形态。结论:虚拟CT三维成像技术可明显减少骨折固定术后金属伪影,改善骨折金属内固定术后CT图像质量,并清晰显示其解剖关系。

  • 标签: 螺旋CT扫描 虚拟CT三维成像 骨折术后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髂内动脉栓塞术在骨盆骨折伴大出血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8例骨盆骨折伴大出血患者在入院3~5h内行急诊髂内动脉栓塞术,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16例术后24h内血压逐步回升至正常水平,生命体征平稳,经后续治疗康复出院;2例分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合并重型颅脑损伤死亡。无明显严重栓塞并发症。结论:髂内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治疗骨盆骨折引起盆腔大出血安全、迅速、有效的急救方法。

  • 标签: 骨盆 骨折 出血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医护理方式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56例老年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共计76例,接受常规化护理干预,观察组共计80例,接受中医护理,分析结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8.16%,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0%。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EV1预计值以及FEV1/FVC无明显差别,P>0.05。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显著,P<0.05。结论对于老年COPD患者来讲,在其接受临床治疗时配合中医辨证护理,能够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老年患者中医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患者的声像图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老年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声像图特征.结果:老年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患者的声像图以弥漫型较局灶型多见,双侧腺体受累多见,两型均以病灶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低回声结节多见.CDFI检查见腺体增大者血供丰富,腺体缩小者血供明显减少.病理以Ⅲ、Ⅳ期多见.无论弥漫型或局灶型腺体内均未见血管移位和受压征象.结论:老年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患者术前可通过超声声像图明确诊断,避免外科手术.

  • 标签: 颌下腺疾病 老年人 超声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 目的:调查龙口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种类、原因及其高发期。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龙口社区 300 名老年人的个人一般情况及易发疾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全部 300 名社区老年人中,有 168 名老年人在冬季为疾病高发期。结论:老年人患病常受季节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在老年人常见疾病高发季节,对社区老年人有针对性地治疗,并全面开展卫生宣教活动,减少老年人季节性发病。

  • 标签: 社区老年人 常见疾病
  • 简介:骨盆与髋关节骨折是急诊外伤中的常见疾病,目前,常规X线平片仍是骨科医师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但骨盆与髋关节结构相对复杂,常规X线平片对骨折的确切程度、骨折和关节的关系,特别是对骨折立体空间的详细观察、指导手术入路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本文通过对25例骨盆与髋关节骨折患者行64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探讨MPR和VR技术在骨盆髋关节骨折中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骨盆骨 髋关节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 简介:距下关节内跟骨粉碎性骨折治疗较为困难.我院10余年来,采用经皮钢针撬拔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距下关节内骨折,经156例随访观察,效果满意.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对治疗前后X线平片进行了对比观察,以了解跟骨的复位程度与临床症状改善的相互关系.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跟骨距下关节内骨折 经皮钢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术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3D 打印模型辅助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手术的办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 10 位髋臼骨折患者,经排除 后,纳入研究复杂型髋臼骨折,都进行 3D 打印 1:1 骨盆模型后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钢板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通 过在手术前以 3D 打印模型进行操作,医疗人员对骨折情况把握清晰,降低术中骨折复位消耗的时间,以最有效的路径复位完成。 患者手术时间 113min,失血 760ml(均为均值),随访 10 例髋臼骨折患者,平均愈合时间 3.7 个月。结论 3D 打印模型能够帮助 骨科医生了解受术者髋臼骨折特点, 提前做好手术计划,节约术中时间,且能更精确的对病人骨折部位进行钢板形状的匹配。

  • 标签: 3D 打印 复杂髋臼骨折 辅助模型 钢板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患者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方式的应用价值,总结一系列的诊疗体会,推广安全可靠的诊断方式,从而促进更多患者的快速康复。方法:将2019年5月-2020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患者选为主要的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后于诊断环节采取不同的诊断方式。对照组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实际病情,实验组则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准确率、诊疗服务满意度,借此评估不同方式的临床推广价值。结果:实验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患者细微及隐匿性骨折诊断结果准确率、诊疗服务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推广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细微及隐匿性骨折的有效诊断,大大提高患者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治疗,促进他们的快速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比多层螺旋CT诊断方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更高,且安全性、可靠性等特征十分突出,必要时联合两种诊断方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医院的整体形象随之提升,现代化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可持续的发展前景将一片大好。

  • 标签: 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细微及隐匿性骨折;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关节镜辅助下复位骨折块,结合盲法穿针固定治疗儿童 Meyers-Mckeever 口、皿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 折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我院自 2012 年年 11 月至 2018 年 1 月间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患儿 19 例(男 11 例,女 8 例,年龄 8 - 15 岁), 采用经关节镜下骨折块复位,自胫骨胫骨结节内外侧向关节内盲法钻入两枚直径 1.25mm 克氏针固定骨折块,然后用持针器从关节镜工作通道中进入折弯克氏针顶部,向下收紧克氏针尾部使克氏针牢固固定骨折块,皮外折弯克氏针尾部,无菌辅料覆盖,术 后伸直位长腿管型石膏固定 4 周更换长腿支具,6 周去除克氏针,膝关节支具保护下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定期进行随访,随访过程中通过Lachman 试验、前抽屉试验以及轴移试验来评价膝关节的稳定性,通过Lysholm 评分来进行膝关节功能恢复的评估。 结果:本组例患儿随访 12 ~ 2 4 个月, 术后复查乂线显示骨折复位满意,均实现骨性愈合。随访中,16 例患膝关节活动范围恢 复满意,无关节僵硬、关节松弛、功能障碍等表现;3 例患儿术后膝关节活动受限,均经康复锻炼后恢复正常,所有病例均无骨 骺损伤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患儿出现发育畸形。Lysholm 评分由术前(22.3 ?.7)分提高到术后(97.6 士 5.7)分,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P

  • 标签: 髁间棘撕脱骨折 盲法穿针 膝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手术治疗之后的患者分别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胃营养干预,对照两种方法是否有促进患者恢复的临床效果方面情况差异。方法 在本院所有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手术后进行营养干预患者中抽取70例作为研究群体,随机分为观察、对照两组,人数一致的情况下选取不同干预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全肠外营养干预,观察组则使用早期肠内营养,对两组患者总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情况进行评价,分析营养情况和临床治疗干预之后的恢复情况,评价最终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分别开展干预之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总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情况更高一些(P<0.05),而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成反比,明显要更短一些(P<0.05),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 对于上消化道穿孔术后的老年患者来说,开展治疗干预的过程中,早期肠内营养要比全肠外营养的效果更好一些,可以积极促进患者的早期疾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并改善营养状态,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作用。

  • 标签: 老年 上消化道穿孔 手术治疗 早期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 简介:目的通过超声检查了解上海市闵行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的现状,为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基线数据。方法将3081名研究者按年龄段分成5组进行颈动脉检查,观察并记录相关检测数据。结果比较不同部位、性别及年龄组之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IMT增厚及斑块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的颈动脉狭窄以轻、中度为主,分别为52.9%、26.6%;颈动脉分叉处(BIF)的斑块检出率最高(90.0%)。不同部位颈动脉IMT与年龄呈线性正相关,其中颈总动脉(CCA)的IMT与年龄线性关系最密切(r左=0.457,r右=0.495,P〈0.05)。结论闵行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CAS)随年龄增长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男性CAS程度高于女性;50~59岁人群颈动脉IMT增厚较其他年龄组显著。颈动脉超声检查是早期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颈动脉 超声 内-中膜厚度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预见性护理结合优质护理应用在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作用及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本 院确诊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患者共 80 例,经随机分组后,开展对比性研究(研究起止时间:2019 年 5 月~2020 年 8 月)。院内治疗期间,对照组(n=40) 行优质护理,观察组(n=40 )行预见性护理结合优质护理。比较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恢复差 异。结果:院内治疗 3 日时,两组 NIHSS、MESSS、GCS 及血肿体积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 3 周时, 观察组 NIHSS[(11.05?.35)分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优质护理 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 护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