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Nplate的长期毒性作用。方法12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低、中、高剂量组和溶媒对照组。每周给药三次,连续给药四周,恢复期四周,观察给药期间大鼠状况。分别于停药期、恢复期各剖杀一半大鼠,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免疫学等指标检测,称脏器重量,计算脏器系数,并作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中、高剂量动物与溶媒对照组比较,部分指标有显著异常,停药后各指标恢复或有恢复趋势。结论Nplate有一定的毒性,主要毒性靶器官为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但毒性变化具有可逆性,临床使用时需注意毒性靶器官的毒副作用并控制剂量。

  • 标签: Nplate 长期毒性 大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实验动物环境是指将动物饲养在人为的有限空间,并按照人们的意志进行生长、繁殖、实验的一个人工的特定场所。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外的周围环境为外环境,以内为内环境。外环境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室内环境,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空气或其他方式进入室内,造成饲养室和动物实验室的污染,较强的噪音和震动也可传人室内。

  • 标签: 实验动物 环境因素 生化指标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的无拘束、可复性大鼠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模型。方法将按月龄、体重相近两两配对同窝饲养的26只大鼠分为两组:ACST模型组(ACST组,n=13)和假手术组(SO组,n=13),两组均进行颈外静脉置管建立无拘束模型。ACST组于胆总管结扎后0h、24h、48h、72h监测胆总管压力;两组分别于胆总管注射内毒素后0h、12h、24h、48h采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并于造模后24h、72h分别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ACST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胆总管压力逐渐提高,至72h达到(11.00±0.72)cmH2O,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0.69、6.21、13.41,P均<0.05);ACST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血清TBIL、ALT和TNF-α水平逐渐上升,不同时点均明显高于S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28、12.04、11.88;10.03、28.18、20.55;14.27、20.67、36.89,P均<0.05)。病理学检查亦证实:ACST组于造模后24h即有肝细胞轻度水肿,炎细胞浸润;造模后72h可见肝细胞大片状坏死,汇管区炎细胞浸润明显。而SO组24h后大体观察未见明显异常,72h后较前无明显病理变化。ACST组术后24h、72h较同一时点SO组肝组织损害程度积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00、7.23,P均<0.05);且72h肝组织损害程度积分高于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结论ACST模型能够模拟临床,基本能反映人ACST的早期病程和病变,也适合ACST术后做进一步的实验性研究。

  • 标签: 急性重症胆管炎 模型
  • 简介:目的:探索相对稳定性强、一致性好的大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方法:将87只SD大鼠分为角膜缘碱烧伤20s组(A组。34只),角膜缘碱烧伤40s组(B组,23只),角膜中央碱烧伤40s组(C组,30只),用浸润1mol/L氢氧化钠的滤纸片,分别烧灼大鼠角膜缘和角膜中央,术后7d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透明度、角膜溃疡及角膜新生血管情况,并记录上述指标。结果:角膜缘碱烧伤(B组)较角膜中央烧伤(c组)溃疡发生率、角膜穿孔率和角膜上皮荧光素钠染色阳性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缘烧灼时间长组(B组)溃疡发生率及角膜穿孔率高于角膜缘烧灼时间短组(A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烧灼角膜缘和角膜中央(A,B,c组)均能诱导出角膜新生血管。结论:对于研究角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以选择3mm圆形滤纸片角膜中央烧伤为佳;对于研究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所致角膜病变的实验,以选择环形滤纸片放置于角膜缘20s为佳。

  • 标签: 角膜 碱烧伤 动物模型 新生血管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原位注射新生大鼠肝细胞构建的工程化肝组织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和肝组织学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用四氯化碳制成实验性肝纤维化造模大鼠,肝脏原位多点注射工程化肝组织,3周后测定血清肝功能并行肝组织学检查。结果原位注射组大鼠肝功能较单纯假手术组大鼠有改善,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HE染色提示纤维化明显改善。结论肝脏原位多点注射新生大鼠肝细胞的工程化肝组织能改善大鼠肝纤维化进程,有一定抗肝纤维化作用。

  • 标签: 新生大鼠肝细胞 肝组织工程 肝纤维化 原位注射
  • 简介:以雄性Wistar大鼠为实验材料,采用电刺激跳跃法建立末端病大鼠跟腱损伤模型.通过动态观察造模后末端病大鼠跟腱修复过程中胶原Ⅰ和胶原Ⅲ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的变化,探讨胶原在末端病大鼠跟腱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显示:(1)在末端病大鼠跟腱修复过程中胶原Ⅰ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和蛋白含量的变化表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规律,表明胶原Ⅰ在跟腱早期修复过程中被抑制,(2)胶原Ⅲ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和蛋白含量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特点,提示胶原Ⅲ在跟腱修复的早期阶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修复的前7d效果非常明显:(3)末端病大鼠跟腱修复初期胶原Ⅰ合成被抑制和胶原Ⅲ含量的增加,表明胶原Ⅲ能代偿被抑制合成的胶原Ⅰ,积极参与肌腱的再生,直至胶原Ⅰ代谢被激活后,两者共同促进肌腱的修复.

  • 标签: 末端病 跟腱 胶原Ⅰ 胶原Ⅲ
  • 简介:摘要一个理想的标准化动物模型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稳定性,并且应与人类脑梗死的病理状态具有最大的相似程度。而在局灶性脑缺血的动物实验中,动物模型的制作,直接关系到实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照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线栓技术的文献,经过研究,我院成功地制作出大量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的脑缺血模型,并且对神经功能进行分析评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 标签: 局灶性 脑缺血 模型
  • 简介:目的研究杜鹃素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杜鹃素单剂量ig给予大鼠后,采用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的杜鹃素,通过DAS软件程序模拟计算,得出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相应的药动学参数。结果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模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0.33±0.10)h,t1/2β=(15.22±8.98)h,CL/F=(14.89±3.45)L/(h.kg),Cmax=(1.61±0.14)mg/L,Tmax=(0.25±0.01)h,MRT(0-t)=(2.35±0.08)h,AUC(0-t)=(3.06±0.16)mg.h/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方法专属性强,简便、准确,可用于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大鼠ig给予杜鹃素后,其在血浆中分布较快,半衰期较短。

  • 标签: 杜鹃素 药动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二房室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脑创伤后孕酮对脑组织的作用。方法选择雄性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20只,仅开骨窗,不损伤;损伤组20只,制大鼠自由落体脑撞击伤模型;给药组20只,应用孕酮处理。在伤后8h、24h及48h测量各组脑组织含水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丙二醛含量。结果与损伤组比较,给药组在伤后24h、48h脑含水量及MDA含量降低、SOD活力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孕酮对大鼠脑创伤早期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孕酮 创伤性脑损伤 MDA SOD
  • 简介:目的检测OPG和RANKL在大鼠鼓室硬化模型中的表达水平,探讨OPG/RANKL系统在大鼠鼓室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0只健康的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造模组20只大鼠,其右耳鼓室内注射浓度为1×10^8CFU/ml的肺炎链球菌液进行造模;对照组10只大鼠,其右耳不干预作为空白对照。在造模后第8周处死大鼠,收集造模组大鼠右耳中有鼓室硬化形成的听泡标本作为鼓室硬化组和对照组大鼠右耳的听泡标本作为对照组,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照组的10只大鼠全部存活到造模后第8周,右侧10耳均未发生鼓室硬化;造模组共有17只大鼠存活至造模后第8周,其右侧17耳中共有13耳发生鼓室硬化。鼓室硬化组鼓室黏膜中的OPG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鼓室硬化组鼓室黏膜中的OPG/RANKL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OPG/RANKL系统可能在大鼠鼓室硬化的发病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OPG/RANKL比值增加可能与大鼠鼓室硬化的形成有关。

  • 标签: 鼓室硬化 护骨素 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 简介:目的:天参胶囊对大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伴低血压模型脑缺血及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方法:采用大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伴低血压模型,探讨天参胶囊对脑缺血大鼠脑含水量、丙二醛(MDA)、钙离子(ca^2+)的影响。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脑缺血3h后进行神经行为学缺陷评分;氯化四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率和脑含水量;眼眶静脉取血并离心,测定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脑组织匀浆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天参胶囊高剂量组(720mg/kg)能明显降低大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伴低血压模型的脑含水量(P〈0.05)、降低MDA水平、Ca^2+水平;天参胶囊各剂量组(180mg/kg,360mg/kg,720mg/kg)均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提高SOD活性。天参胶囊中、高剂量组(360,720mg/kg)能明显降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评分;天参胶囊高剂量组(720mg/kg)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LDH活性,但天参胶囊各剂量(180mg/kg,360mg/kg,720rag/kg)对脑组织中SOD、GSH、NO水平及脑梗死率、脑含水量无显著作用。结论:天参胶囊高剂量组(720mg/kg)对大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伴低血压模型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脂质过氧化物损害及降低细胞内钙超载有关。天参胶囊高剂量组(720mg/kg)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LDH活力有关。

  • 标签: 天参胶囊 脑缺血 局灶性脑缺血损伤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钙离子
  • 简介:孕期外源性雌激素和邻苯二甲酸酯类暴露会致使早期生殖发育畸形,从而导致男性睾丸源性生殖障碍综合征的出现。然而,对于受孕初期利哺乳期暴露是否会影响子代间质细胞表型还不清楚。本文检测了SD大鼠孕期和哺乳期邻笨二甲酸二丁酯和己烯雌酚短期暴露后,其雄性了代出生后的一些罩丸参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子代保持了良好的健康状态。母鼠给予外源性物质后,其子代的间质细胞的特定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青春期的中期,这些化合物致使血中INSL3的浓度迅速达到峰值。这一效果部分是由于两种外源性物质对青春期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分化有特定的作用。总之,以上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孕期某些外源性物质暴露能够影响成年型间质细胞群体的发育,这可能是通过影响睾丸间质干细胞群实现的。

  • 标签: 己烯雌酚 INSL3 睾丸间质细胞 邻苯二甲酸酯 青春期 睾丸期
  • 简介:目的:观察姜黄素对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姜黄素灌胃组。成模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血肌酐、24h尿蛋白水平,肾组织中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常规制作石蜡切片,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形态改变。结果:与糖尿病组相比,姜黄素治疗组大鼠血糖、血肌酐、24h尿蛋白及肾脏MDA含量明显下降,而肾脏抗氧化酶T-SOD活性及CAT含量则显著上升,肾脏形态明显改善。结论:姜黄素能够提高肾功能及肾脏抗氧化能力,具有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

  • 标签: 姜黄素 糖尿病 大鼠 糖尿病肾病 氧化应激
  • 简介: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厅课题《白花丹醌制剂新药临床前研究》桂科计字(2009)92号3-1摘要目的探讨白花丹醌对实验性血瘀证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学改变及证侯动态变化。方法将SD大鼠40只在进行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第二周大鼠尾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及每八天大鼠尾静脉注射小牛血清白蛋白的基础上供给加入酒精的饮用水,并喂以高脂低蛋白饲料建立血瘀证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第九周处死动物,检测血清谷丙氨酸转换酶(ALT)、谷草氨基酸转换酶(AST)活性、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总胆红素(TBIL)的含量改变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动物行为、体征、排便等改变。结果检测表明血清中ALT、AST、TBIL、HA、LN、CIV的含量及证侯变化与空白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实验过程中血清学改变及证侯动态变化反应了与血瘀证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成正性关系。

  • 标签: 血瘀证肝纤维化模型 血清学 证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对正畸大鼠牙齿移动以及压力侧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0gLIF组、0.5gLIF组及1gLIF组。将弹性橡皮链一端结扎在大鼠切牙,另一端结扎在大鼠右上第一磨牙,拉右上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3组大鼠每两天分别灌服上述不同量的LIF,于加力10天后全部处死。测量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移动距离,并对其牙周组织进行组织切片,SABC免疫组化法染色,计算光密度值。结果大鼠牙齿移动的距离为A组<B组<C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压力侧牙槽骨吸收最严重,A组相对最轻。结论LIF可以促进正畸大鼠牙齿移动以及压力侧牙周组织改建。

  • 标签: 白血病抑制因子 正畸牙移动
  • 简介:摘要以阿霉素(ADR)肾病大鼠为实验模型,探讨慢性肾病的中医发病机理,分别阐述近年来中医药单方制剂或复方制剂在治疗阿霉素肾病大鼠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治疗肾病的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同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标签: 中医药 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 单方制剂 复方制剂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四妙散(mSMS)对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mSMS对棕榈酸(PA)损伤的大鼠动脉环及二型糖尿病大鼠动脉环舒张功能的影响。结论mSMS能预防棕榈酸对血管的损伤以及改善二型糖尿病大鼠血管功能紊乱。

  • 标签: 改良四妙散 二型糖尿病 内皮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