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端粒逆转(hTERT)基因对纤维肉瘤生长的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弃抗逆转治疗的原因,为提高服药依从性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某县放弃抗逆转治疗患者治疗数据库中所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对该县数据库中放弃抗逆转治疗患者中的96例治疗病例进行逐一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放弃治疗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同性恋途径感染放弃治疗比例高于其他感染途径患者,青壮年放弃治疗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因为职业原因居家治疗放弃治疗比例低于流动职业患者。结论提高服药依从性要从四个方面着手设立治疗随访期间的服药依从性的长期跟踪教育机制;要从提供或者设立稳定、牢固的职业岗位入手来提高服药的方便性和依从性;设立县级抗逆转治疗药品储备库,提高药品的可及性;将纳入基本药品保障目录,设立抗逆转治疗药品自购报销机制,提高患者服药的自律性。

  • 标签: 放弃抗逆转录酶治疗 病例原因分析 96例
  • 简介: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基因型的构成状况及HBVP区基因变异的特点。方法对2010年8月~2011年10月送检的740份HBV感染者血清,采用ABI基因测序仪检测HBV耐药位点和基因型,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40例HBV感染者中,检出HBVB基因型40例(5.41%),C基因型695例(93.92%),D基因型5例(0.68%);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耐药明确相关的位点突变377例(50.95%),其中195例(51.72%)患者既往有明确的应用核苷(酸)类似物(NA)史,在这195例发生耐药的患者中,B基因型12例,C基因型183例,两基因型间耐药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他们中包括CHB患者118例,肝硬化患者77例,主要耐药变异模式为M204V+L180M、M204I、M204I+L180M和A181V,两组间ALT、HBVDNA载量和主要耐药变异模式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HBVDNA载量是影响NA耐药的相关因素(x2=0.496,P〈0.001),但耐药与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CHB或肝硬化)和ALT水平无显著性相关;此外,本文还检出多处未知变异位点,如rt64、rt126、rt178和rt129等。结论核苷(酸)类似物的使用将伴随病毒变异的发生,其耐药基因变异位点具有一定的特点及规律性,动态监测HBVDNA载量对早期发现耐药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 突变 核苷(酸)类似物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核苷类逆转抑制剂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接受治疗的80例艾滋病患者病例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药物原则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将采用核苷类逆转抑制剂奈韦拉平、司他夫定以及奈非那韦的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将选用核苷类逆转抑制剂拉米夫啶(3TC)+齐多夫啶(AZT)+Lopinavir(LPV)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在治疗前的艾滋病毒抗体光密度(OD)的平均值(2.5346+0.1765),观察组在治疗前的艾滋病毒抗体光密度的平均值为(2.3267+0.3214),对照组在治疗后的艾滋病毒抗体光密度的平均值为(1.7342+0.1723),观察组在治疗后的艾滋病毒抗体光密度的平均值为(0.9654+0.9342),对照组的艾滋病毒抗体光密度的平均值下降率明显的高于观察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艾滋病应用治疗中使用核苷类逆转抑制剂对治疗的效果有明显的作用,此外联合使用NNRTIs也可以对临床疗效有一个提高作用。

  • 标签: 核苷类 逆转录酶抑制剂 艾滋病
  • 简介:目的:探讨人类端粒逆转(hTERT)基因位点(rs2736100、rs2853676)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青岛地区人群乙肝肝癌的易感性。方法:采用聚合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来自青岛地区的肝癌患者165例、非肝癌乙肝病毒感染者195例、健康对照者402例hTERT基因型分布。结果:(1)肝癌组患者rs2736100位点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非肝癌HBV感染者及所有非HCC者(均P〈0.05),携带GG基因型者罹患肝癌的风险分别增加至2.13倍、2.17倍和2.14倍。(2)肝癌组患者rs2853676位AA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非肝癌HBV感染者及所有非HCC者(均P〈0.05),携带AA基因型者罹患肝癌的风险分别增加至3.42倍、2.39倍和3.02倍。结论:hTERTrs2736100和rs285367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相关。

  • 标签: 肝癌 端粒 末端转移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HBV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年广西胸科医院抗逆转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病毒抑制失败患者HIV-1基因型耐药发生水平及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1日—12月31日接受ART≥6个月且病毒载量≥1 000 copies/mL的成人病毒抑制失败患者血浆提取核酸,采用美国雅培ViroSeq方法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共有131例病毒抑制失败患者获得pol基因片段序列。74例(56.5%)对至少一类病毒抑制剂耐药。核苷类逆转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RTIs)和非核苷类逆转抑制剂(non-NRTIs,NNRTIs)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分别为M184(42.0%)和K103(37.4%)。8例(6.1%)和15例(11.5%)分别对NRTIs和NNRTIs产生单类药物耐药,49例(37.4%)对NRTIs和NNRTIs产生双重耐药,1例(0.8%)对NRTIs、NNRTIs和蛋白抑制剂PIs产生三重耐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耐药发生存在显著性关联的因素有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AOR=4.57,95%CI:1.28~16.30)、抗病毒治疗时间6~35个月(AOR=12.87,95%CI:3.36~49.33)及≥60个月(AOR=5.95,95%CI:1.75~20.22)。对常用药物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替诺福韦(TDF)、阿巴卡韦(ABC)、利匹韦林(RPV)、依非韦伦(EFV)、奈韦拉平(NVP)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获得性耐药所占比例分别为39.7%、6.9%、10.7%、19.1%、6.9%、45.0%、49.6%和1.5%。结论广西胸科医院56.5%的ART病毒抑制失败患者出现获得性耐药,超过1/3病例同时对NRTIs和NNRTIs双重耐药。定期随访评价治疗效果,加强依从性教育,对耐药发生病例及时更换治疗药物方案,提高ART效果。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抗病毒治疗 病毒抑制失败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端粒逆转(TERE)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NP 3 h组、ANP 6 h组、TERT抑制剂BIBR1532干预组(BIBR1532组),每组6只。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构建ANP模型,分别在造模后3、6 h收集和分离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BIBR1532组在造模前腹腔注射2 mg/kg BIBR1532,在造模后3 h处死大鼠,收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中性粒细胞TERT mRNA表达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中性粒细胞TERT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Bcl-xL、Bax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取大鼠胰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对照组、ANP 3 h组、ANP 6 h组、BIBR1532组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ERT mRNA表达量分别为1.03±0.26、3.31±1.07、5.21±0.78、1.95±0.49;TERT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09±0.03、0.43±0.12、0.58±0.11、0.22±0.07;Bcl-xL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19±0.05、0.50±0.07、0.85±0.04、0.40±0.11;Bax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29±0.08、0.23±0.03、0.17±0.02、0.43±0.1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03±0.74)%、(7.99±0.27)%、(6.65±0.36)%、(22.98±2.86)%。ANP 3、6 h组TERT mRNA和蛋白表达量、Bcl-xL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Bax蛋白表达量、细胞凋亡率低于对照组,而BIBR1532组TERT mRNA和蛋白表达量、Bcl-xL蛋白表达量低于ANP 3 h组,Bax蛋白表达量、细胞凋亡率高于ANP 3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正常对照组、ANP 3 h组、BIBR1532组血清TNF-α水平分别为(96.67±27.12)、(382.30±46.33)、(206.88±36.42)ng/L,IL-6水平分别为(43.34±14.50)、(134.21±16.13)、(88.06±13.05)ng/L,ANP 3 h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BIBR1532组均低于ANP 3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EBR1532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改变较ANP组明显改善。结论ANP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ERT表达量显著升高,给予TERT抑制剂干预后,ANP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表明TERT可抑制ANP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凋亡。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端粒酶逆转录酶 中性粒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研究淋巴瘤患者三氧化二砷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逆转表达的变化以及可能的机制。目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目的检测22例患者,比较hTERT的相对值NhTERT(NhTERT=100×hTERT拷贝数/GAPDH拷贝数)的差异,并与正常组20例进行比较。结果三氧化二砷治疗前后淋巴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TERT基因表达均高于正常组,治疗后外周血hTERT基因表达有一定的下降。结论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TERT基因表达对于诊断有一定的意义,诱发hTERT基因表达下降,降低端粒活性可能是As203治疗淋巴瘤的机制之一。

  • 标签: 淋巴瘤 三氧化二砷 端粒酶逆转录酶 单个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聚合链反应(RT-PCR)系统的方式,通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端粒逆转(hTERT)mRNA的表达,分析其对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于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确定诊断的结直肠癌患者47例为肿瘤组。同期选取23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RT-PCR系统技术检测肿瘤组及对照组外周血液标本中的hTERT mRNA表达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肿瘤特征的关系,分析其对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肿瘤组hTERT mRNA阳性表达量为(14.022±7.691),对照组为(0.467±0.391),肿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液中hTERT mRNA阳性表达的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浸润程度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是否有淋巴、血行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系统,克服了传统检测技术不能定量只能定性的检测缺点,通过检测外周血hTERT mRNA表达量,可作为有效诊断结直肠癌及是否微转移,有在临床上普及、推广价值。

  • 标签: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诊断
  • 简介:目的了解拉米夫定耐药株感染者HBV基因型特征并分析耐药株HBV逆转(RT)区变异位点和变异类型。方法应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HBV逆转区并与Genebank中90株不同基因型野毒株序列进行比较,确定54例耐药株感染者HBV基因型和HBVRT核苷酸的变异特点。结果在54例拉米夫定耐药株感染者中,HBVB基因型占27.78%,C型占70.37%,B/C混合型占1.85%;51例患者出现RT保守区氨基酸变异(包括550和526位氨基酸变异);18例患者出现除主型区外HBVRT非主型区伴随变异;3例患者未检测到与拉米夫定相关性变异。结论拉米夫定耐药株感染者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拉米夫定耐药株的氨基酸变异不仅见于RT区的526和550两个位点,其他位点以及RT非保守区也可发生变异。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HBV基因型 拉米夫定 YMDD基序变异
  • 简介:摘要微小RNA (microRNA, miRNA)是非编码小RNA分子,可通过调控脑中端粒逆转(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TERT)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关于麻醉药的研究表明,miRNA参与调节麻醉药相关的认知障碍,但麻醉药对TERT的活性、表达水平的调节及其内在机制尚不明确。miRNA可靶向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与NF-κB信号分子调节中枢神经系统TERT水平与活性,且当前研究发现麻醉药调控miRNA亦经相关通路影响认知功能,综上分析可对麻醉药影响认知功能中TERT的存在意义与内在调节机制提出一种新想法,TERT活性信号通路受麻醉药与miRNA调节可能为探寻麻醉药调控TERT介导神经元凋亡的研究带来新想法。

  • 标签: 端粒酶逆转录酶 微小RNA 麻醉药 神经元凋亡 认知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细胞中端粒逆转(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TERT)表达及其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olgonucleotides,ASODN)对其表达和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治疗探索基因治疗新途径.方法体外培养兔眼RPE细胞,在不同时间采用链霉亲合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oavidin-biotin-enzymecomplex,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ERT的表达;不同浓度的TERTASODN和正义寡核苷酸(senseoligodeoxynucleotides,SODN)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RPE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ERT的表达;四唑盐比色法(MTT)检测在不同浓度的TERTASODN和SODN作用下RPE细胞生长活性及其生长抑制率.结果体外培养兔眼RPE细胞可表达TERT,在5,10μmo/LASODN作用下,TERT的表达明显受抑制;TERTASODN能明显抑制RPE细胞增生活性,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TERTASODN能序列特异性地抑制RPE细胞TERT表达和增生活性.

  • 标签: 端粒酶逆转录酶 核苷酸 视网膜色素 上皮细胞 RPE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对艾滋病进行治疗时使用核苷类逆转抑制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内,在我院收治的32例艾滋病患者,随机抽取各16例,设为对照和研究两组,用齐多夫啶(AZT)+拉米夫啶(3tc)+lopinavir(lPV)治疗的为研究组,用奈韦拉平、奈非那韦和司他夫定治疗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81.25%比对照组要好(P<0.05,χ2=4.8000)。结论在对艾滋病进行治疗时使用核苷类逆转抑制剂齐多夫啶(AZT)+拉米夫啶(3tc)+lopinavir(lPV),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艾滋病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齐多夫啶 拉米夫啶 lopinavir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大连市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AIDS)接受国家实施的全面免费高效逆转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价抗病毒药物的实用性。方法综合历年病人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耐药性诸因素,从不同方面分析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接近正常人水平,病毒载量下降到50cp/ml以下,全面免费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结论高效逆转抗病毒治疗(HAART)是延长艾滋病病人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但要克服耐药性。

  • 标签: 高效逆转录 抗病毒治疗 病毒载量
  • 简介:本文试验水芹、龙胆、旋复花、人黄、黄芪5种中药粗提物对鸭乙型肝炎病毒逆转(DHBV-RT)和DNA聚合(DHBV-DNAP)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药物对DHBV-RT和DHBV-DNAP的抑制特性类似。5种中药粗提物对上述两种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按强弱顺序依次为水芹、旋复花、龙胆、大黄和黄芪。阳性对照药-膦羧基甲酸钠(PFA)对DHBV-RT和DHBV-DNAP的抑制作用均较强。提示,水芹等5种中药可能有抗乙肝病毒作用。

  • 标签: DHBV DNAP RT 抗HBV 水芹 龙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者逆转(RT)区变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行HBV RT变异基因检测的慢性HBV感染者678例,其中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者417例,肝硬化21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2例。未使用任何抗病毒治疗者268例,曾用抗病毒治疗停药6个月及以上者138例,持续抗病毒治疗者272例。HBV基因分型及RT区变异位点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对可能影响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基因型、抗病毒药物选择以及用药时间、HBV感染情况、生物化学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78例HBV感染者中有290例检测出RT区变异(42.8%),其中,预存耐药率为6.72%,经治患者耐药变异率为23.19%。持续抗病毒治疗者耐药变异率为66.18%。抗病毒治疗1~5年的慢性HBV患者发生基因突变的比例最高为27.14%。对可能导致HBV变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初治时核苷类药物的选择及用药时间等是影响HBV RT区变异的主要因素。结论丙氨酸转氨酶异常程度、HBV基因型、HBV DNA定量水平不是耐药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超过60岁、长期使用低耐药屏障的核苷类药物为HBV耐药发生高风险人群,应加强HBV耐药监测。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耐药变异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逆转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不同时长对HIV/AIDS患者代谢的影响。方法单中心横断面研究,选择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门诊随诊的424例HIV/AIDS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时长分成四组:Ⅰ组(0.5~2年)、Ⅱ组(2~4年含2年)、Ⅲ组(4~6年含4年)、Ⅳ组(≥6年),比较各组血脂、肾功、血糖、肝功异常的差异性。结果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Ⅰ组9/106(8.5%)、Ⅱ组17/134(12.7%)、Ⅲ组22/123(17.9%)、Ⅳ组4/61(6.6%),p=0.076;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Ⅰ组32/106(30.2%)、Ⅱ组58/134(43.3%)、Ⅲ组50/123(40.7%)、Ⅳ组27/61(44.3%),p=0.152;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发生率:Ⅰ组8/106(7.5%)、Ⅱ组17/134(12.7%)、Ⅲ组15/123(12.2%)、Ⅳ组3/61(4.9%),p=0.249;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发生率:Ⅰ组48/106(45.3%)、Ⅱ组66/134(49.3%)、Ⅲ组55/123(44.7%)、Ⅳ组33/61(54.1%),p=0.612;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0 ml/min/1.73 m2发生率:Ⅰ组4/106(3.8%)、Ⅱ组6/134(4.5%)、Ⅲ组6/123(4.9%)、Ⅳ组2/61(3.3%),P=0.953;eGFR与治疗时长呈负相关(r=-0.165,p<0.001);低磷血症发生率:Ⅰ组7/106(6.6%)、Ⅱ组7/134(5.2%)、Ⅲ组12/123(9.8%)、Ⅳ组6/61(9.8%),P=0.478;高尿酸血症发生率:Ⅰ组26/106(24.5%)、Ⅱ组35/134(26.1%)、Ⅲ组28/123(22.8%)、Ⅳ组10/61(16.4%),P=0.508;糖尿病发生率:Ⅰ组1/106(0.9%)、Ⅱ组9/134(6.7%)、Ⅲ组6/123(4.9%)、Ⅳ组3/61(4.9%),P=0.140;γ-谷氨酰基转移>60U/L发生率:Ⅰ组23/106(21.7%)、Ⅱ组34/134(25.4%)、Ⅲ组25/123(20.3%)、Ⅳ组12/61(19.7%),P=0.736;丙氨酸氨基转移>50 U/L发生率:Ⅰ组23/106(21.7%)、Ⅱ组33/134(24.6%)、Ⅲ组24/123(19.5%)、Ⅳ组12/61(19.7%),p=0.761。结论治疗半年以上HIV/AIDS患者血脂紊乱类型以低HDL、高TG血症为主,血脂异常发生率不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eGFR随治疗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并且需关注低磷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的发生。ART药物对肝功的损伤持续存在。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代谢异常 治疗时长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反式转录激活因子Tat第41位赖氨酸(K41)在HIV-1转录活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并对B、C亚型HIV-1中Tat K41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通过荧光素活性实验检测野生型Tat、突变型Tat K41A、Tat K41R对HIV-1转录活性的影响,并比较B、C亚型HIV-1中Tat K41作用的差异;通过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 IP)实验检测B、C亚型HIV-1中Tat K41是否影响Tat与SIRT1的结合;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核内B、C亚型HIV-1的Tat K41是否影响p65 K310的乙酰化水平。结果与B亚型HIV-1不同,C亚型HIV-1的Tat K41突变后显著降低荧光素活性,减弱C亚型Tat与SIRT1的结合,降低细胞核内p65 K310ac的水平。结论C亚型Tat K41在HIV-1转录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人免疫缺陷病毒 反式转录激活因子 转录 B亚型 C亚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8年辽宁省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抗逆转病毒治疗失败病例HIV-1基因型耐药特征,探讨失败的原因和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方法募集2014—2018年辽宁省MSM人群接受抗逆转病毒治疗半年后的病例,对HIV-1病毒载量≥1 000 copies/mL的样本用RT-PCR法进行HIV-1 pol基因检测。对获得的pol基因序列进行亚型判定用Stanford University HIV-1耐药数据库进行基因型耐药解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8年共发现辽宁省MSM人群抗逆转病毒治疗病毒学失败病例400例,CRF01_AE为最主要流行毒株,约占83.8%;其中267例(66.8%)存在耐药相关突变并对一线药物存在低度及以上耐受。最主要受累群体为25~45岁年龄段病例,72.0%的病例在治疗后0.5~2.0年被检出,87.6%的耐药病例(234/267)同时对核苷类和非核苷类逆转抑制剂耐药。结论抗逆转病毒治疗失败病例主要由耐药相关突变引起的;在扩大治疗防控策略背景下,加强初始治疗病例依从性教育,减少治疗后耐药发生,必要时可以加强治疗后随访检测,识别治疗失败病例,及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

  • 标签: 男男性行为人群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获得性耐药 病毒学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