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细胞3D打印技术是在3D打印的基础上, 以活细胞为原料结合生物材料、生命体材料的拓展延伸, 打印活体组织与器官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以计算机三维模型为基础, 通过离散堆积的方法, 将生物材料或细胞按仿生形态、生物体功能、细胞特定微环境等要求, 用增材制造法打印出同时具有复杂结构与功能的生物三维结构、体外三维生物功能体等生物医学产品, 在骨骼、皮肤、血管、心脏、肾脏、肝脏等组织等再生与重建、药物筛选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下面将对于现阶段3D细胞打印技术做一综述。

  • 标签: 3D 细胞打印 三维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探讨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北京友谊医院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浓度的关系。结果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在72例患者中EBV-DNA检测值为阳性的共43例(59.7%)。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63例,异型淋巴细胞<4%(阴性)9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87.5%。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拷贝数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将异型淋巴细胞按照比例大小分为3组,Ⅰ组(1%~10%者)12例,Ⅱ组(11%~20%者)14例,Ⅲ组(>20%者)13例,3组之间EB病毒拷贝数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的拷贝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疱疹病毒4型,人 异型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探讨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北京友谊医院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浓度的关系。结果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在72例患者中EBV-DNA检测值为阳性的共43例(59.7%)。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63例,异型淋巴细胞<4%(阴性)9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87.5%。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拷贝数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将异型淋巴细胞按照比例大小分为3组,Ⅰ组(1%~10%者)12例,Ⅱ组(11%~20%者)14例,Ⅲ组(>20%者)13例,3组之间EB病毒拷贝数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的拷贝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疱疹病毒4型,人 异型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是细胞周期的关键调控因子,其生物学功能在于连接外界生长因子、信号转导与细胞周期调控的纽带,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过程。直接或间接引起Cyclin D1过表达将导致细胞增殖调节机制失控、细胞周期进程加速,导致肿瘤发生、发展;Cyclin D1的编码基因CCND1扩增与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本文系统性综述了Cyclin D1的生物学功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其对预后、疗效预测作用,以及有关治疗靶点研究进展,并对其作为治疗靶点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 标签: 细胞周期蛋白D1 预后 疗效预测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化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D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所有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单眼视网膜母细胞D期13例的临床资料,采取静脉化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和激光光凝治疗。随访6~60个月。观察治疗效果、视力及并发症。结果随访期内,10例肿瘤缩小或完全钙化,眼球保留情况稳定者占76.92%(10/13),3例因病情未能有效控制而行眼球摘除术占23.08%(3/13)。视力情况:4例无光感,2例光感,4例视力为0.02~0.4。并发症:眼睑、结膜水肿9例,轻度骨髓抑制5例,均于1个月左右减轻。结论静脉化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D期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效果较好,可致肿瘤消退、钙化,控制肿瘤进展,部分可保存视力,且并发症较少。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D期 化疗,静脉 化疗,经眼动脉 光凝,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温针灸促进胃癌手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淄博市中心医院肿瘤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60例,并将患者按是否接受温针灸分为实验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两组均给予5-氟尿嘧啶加顺铂化疗方案,实验组于每次化疗后第一天行温针灸治疗,穴取双侧足三里与气海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10天。观察患者外周血象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温针灸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治疗后,WBC、N、PLT、Hb的表达水平均较化疗前明显降低[(4.86±1.55)×109/L比(5.60±1.62)×109/L;(0.57±0.21)×109/L比(0.69±0.30)×109/L;(179.00±47.60)×109/L比(194.00±55.80)×109/L;(102.00±17.50)g/L比(113.00±16.90)g/L;t值分别为2.572、2.337、2.134和2.623,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温针灸治疗后NK细胞数量、NK细胞表达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及表达NK细胞活化型受体(natural-killer group 2,member D,NKG2D)水平皆升高[(8.40±2.29)%比(11.86±3.29)%,(9.23±2.51)%比(17.50±4.97)%,(7.50±3.59)%比(11.38±3.16)%,t值分别为2.441、2.355和2.293,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针灸对恢复胃癌术后化疗患者骨髓抑制情况有较好的疗效,并可通过调节NK细胞活性,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标签: 胃癌 温针灸 化疗 自然杀伤细胞 γ-干扰素 NK细胞活化型受体
  • 简介:摘要大面积创伤或难治性创面的临床治疗十分棘手,寻找合适的伤口敷料对伤口愈合十分重要。干细胞可分泌表达伤口愈合所必需的多种细胞因子,并能在三维(3D)支架材料中较长时间地生长增殖,维持其应有的结构和功能。将干细胞-3D支架复合物以湿润的敷料形式移植于皮肤创面,可显著提高干细胞移植效率,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并能减轻瘢痕形成。干细胞-支架复合物或许可成为良好的伤口敷料。该文主要就伤口敷料的选择及干细胞-3D支架复合物作为伤口敷料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干细胞-3D支架复合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生物敷料 干细胞 3D 细胞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行取卵术患者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数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的患者110例,年龄20~40岁,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55例):丙泊酚无痛取卵组(P组)和布洛芬组(C组)。术前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患者入室后监护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P组麻醉诱导方法为静脉缓慢推注丙泊酚2.0~2.5 mg/kg,待患者Ramsay镇静评分达6分后开始手术,丙泊酚8~12 mg·kg-1·h-1静脉泵注维持麻醉;C组术前15 min于阴道深部置入布洛芬栓剂。记录两组患者年龄、BMI、不孕年限、手术时间、ASA分级、所用超促排卵用药的天数、促排卵用药总量、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雌二醇(estradiol, E2)水平。观察并记录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即刻(T1)、手术结束即刻(T2)、术后10 min(T3)4个时间点的MAP、心率、SpO2,T3时的VAS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收集T0、T2、术后第1天晨(T4)、胚胎移植前(T5)静脉血,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数量;记录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情况。结果P组MAP、心率在T1、T2、T3时低于C组(P<0.05)。与T0比较:P组MAP及心率在T1时升高,T3时降低(P<0.05);C组MAP及心率在T1、T2、T3时均升高(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T3时VAS疼痛评分低于C组,术中体动例数少于C组(P<0.05)。两组患者呼吸抑制及术后恶心呕吐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T2时NK细胞数量少于C组(P<0.05);与T0比较,P组T2时NK细胞数量减少(P<0.05)。两组患者受精卵形成率、胚胎形成率、早期流产率、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获卵数、获卵率高于C组(P<0.05)。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取卵术能够降低患者NK细胞数量,虽对单次妊娠结局无显著促进作用,但可以取得更高的获卵率,对后续妊娠结局有促进作用。

  • 标签: 丙泊酚 妊娠结局 自然杀伤细胞 取卵术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早期预测脓毒症器官功能损伤发生率及28 d病死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成人脓毒症患者815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临床资料和诊断脓毒症24、48及72 h的外周血常规指标,并计算NLR。研究的主要终点为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AK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肝衰竭(ALF)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脓毒症合并器官功能损伤患者28 d内死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发生器官功能损伤及28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NLR对脓毒症患者发生器官功能损伤及28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果共714例脓毒症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诊断脓毒症24、48及72 h的NLR在发生器官功能损伤(AKI、ARDS、DIC、ALF)与未发生器官功能损伤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诊断脓毒症24 h的NLR与28 d病死率无明显相关性〔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为1.006(0.994~1.019),P=0.323〕;但诊断脓毒症48 h和72 h的NLR与28 d病死率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48 h NLR与28 d病死率的OR及95%CI为1.026(1.013~1.040),P=0.001;72 h NLR与28 d病死率的OR及95%CI为1.021(1.005~1.037),P=0.010〕,说明脓毒症诊断48 h和72 h的NLR是预测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诊断脓毒症48 h的NLR预测28 d病死率的AUC为0.598,95%CI为0.540~0.658,P=0.02;当NLR为10.1时预测28 d病死率的敏感度为75.2%,特异度为58.0%;诊断脓毒症72 h的NLR预测28 d病死率的AUC为0.595,95%CI为0.536~0.655,P=0.03;当NLR为9.24时预测28 d病死率的敏感度为75.3%,特异度为59.9%。结论NLR不能早期预测脓毒症相关AKI、ARDS、DIC、ALF的发生。NLR在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其预测效能偏低。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脓毒症 器官功能损伤 28 d病死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亲环素D(CypD)对棕榈酸诱导的小鼠胰岛β细胞株MIN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在MIN6细胞中建立CypD过表达稳转细胞系与CypD敲低稳转细胞系,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未转染病毒)、OE-ctrl组[转染过表达对照病毒未用棕榈酸(PA)处理]、OE-ctrl+PA组、OE-CypD组(转染CypD过表达病毒未用PA处理)、OE-CypD+PA组、KD-ctrl组(转染敲低对照病毒未用PA处理)、KD-ctrl+PA组、KD-CypD组(转染CypD敲低病毒未用PA处理)、KD-CypD+PA组,每组3个复孔。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与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CypD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ax)、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cl-2)、半胱氨酸依赖的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细胞色素c(Cyt-c)、凋亡酶激活因子1(Apaf-1)]的表达。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钙离子荧光。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PA浓度上升,MIN6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CypD mRNA(分别为1.00±0.04和1.88±0.02)和CypD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049±0.004和0.577±0.006)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OE-ctrl+PA组比较,OE-CypD+PA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分别为(31.33±2.72)%和(24.95±0.94)%,P<0.05],细胞内钙离子荧光信号增加(分别为27.62±0.74和24.61±0.15,P<0.01),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Cyt-c、Apaf-1水平升高(均P<0.01),细胞存活蛋白Bcl-2水平降低(P<0.01)。与KD-ctrl+PA组比较,KD-CypD+PA组细胞凋亡率降低[分别为(22.87±0.34)%和(26.91±0.93)%,P<0.05],细胞内钙离子荧光信号减少(分别为23.26±0.65和27.82±0.86,P<0.01),凋亡蛋白Bax、Caspase3、线粒体相关凋亡蛋白Cyt-c、Apaf-1水平降低(均P<0.01),Bcl-2水平升高(P<0.01)。结论CypD加重PA诱导的MIN6细胞脂毒性损伤,可能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敲低CypD对脂毒性下的MIN6细胞有保护作用。

  • 标签: 亲环素类 胰岛β细胞 脂毒性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对大鼠角质形成细胞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原代大鼠角质形成细胞,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实验分组:对照组、pADM组、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激动剂SKL2001组、pADM+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FH535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大鼠角质形成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分子以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pADM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分子Wnt3a,β-catenin,LEF-1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Wnt3a,qPCR:2.489±0.414比1.210±0.242,t=4.068,P<0.05;Western blot:0.571±0.043比0.217±0.071,t=7.401,P<0.05;β-catenin,qPCR:2.594±0.244比0.818±0.188,t=9.877,P<0.05;Western blot:0.794±0.031比0.420±0.026,t=16.12,P<0.05;LEF-1,qPCR:2.816±0.190比0.896±0.090,t=9.702,P<0.05;Western blot:0.700±0.124比0.276±0.090,t=4.781,P<0.05;Cyclin D1,qPCR:2.708±0.305比0.922±0.095,t=15.720,P<0.05;Western blot:0.554±0.097比0.166±0.067,t=5.723,P<0.05);pADM+FH535组Wnt3a,β-catenin,LEF-1和Cyclin D1表达水平低于pADM组(Wnt3a,qPCR:0.350±0.049比0.964±0.159,F=49.890,P<0.05;Western blot:0.192±0.106比0.485±0.028,F=47.780,P<0.05;β-catenin,qPCR:0.431±0.149比0.919±0.074,F=39.430,P<0.05;Western blot:0.174±0.013比0.386±0.048,F=49.950,P<0.05;LEF-1,qPCR:0.502±0.067比0.954±0.112,F=79.130,P<0.05;Western blot:0.091±0.037比0.377±0.055,F=121.000,P<0.05;Cyclin D1,qPCR:0.264±0.049比0.962±0.037,F=105.500,P<0.05;Western blot:0.111±0.053比0.297±0.023,F=137.300,P<0.05)。结论pADM有类似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动剂的作用,其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提高大鼠角质形成细胞中Cyclin D1的表达,FH535可阻断pADM对Cyclin D1的激活作用。

  • 标签: 猪脱细胞真皮基质 Wnt信号通路 角质形成细胞 细胞周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值(N/LPR)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4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首次诊断为脓毒症的时间为研究起点,以患者死亡或28 d为研究终点,并记录患者28 d预后。收集所有患者诊断为脓毒症后3 d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和血小板计数(PLT),分别计算N/LPR和NEU与LYM比值(NLR)。比较两组患者N/LPR和NLR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N/LPR和NLR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出的最佳截断值对脓毒症患者的28 d病死率进行亚组分析,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脓毒症患者28 d累积生存情况。结果154例脓毒症患者中,排除年龄<18岁、妊娠期、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近1周内服用过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近1周内服用过升白细胞药物、ICU住院时间<3 d及资料不完整患者,最终共50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28 d存活30例,死亡20例。死亡组患者N/LPR和NLR均显著高于存活组(N/LPR:23.85±11.99比12.41±5.25,NLR:17.83±8.69比10.75±3.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N/LPR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7,高于NLR(AUC=0.762);以15.48作为N/LPR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0.0%;以10.65作为NLR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56.7%。亚组分析显示,N/LPR≥15.48组脓毒症患者(21例)28 d病死率显著高于N/LPR<15.48组(29例;71.4%比17.2%,χ2=14.901,P<0.01);NLR≥10.65组脓毒症患者(28例)28 d病死率亦显著高于NLR<10.65组(22例;53.6%比22.7%,χ2=4.884,P<0.05),与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吻合。结论外周血N/LPR对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优于NLR。

  • 标签: 脓毒症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值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NA-541-5p(miR-541-5p)负调控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541-5p在结肠癌细胞株HT29、SW480、SW620、HCT116和正常人肠上皮细胞株HIEC以及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12例结肠癌手术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TargetScan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541-5p的潜在靶基因,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进行验证。检测CCND1在结肠癌细胞株和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将miR-541-5p表达水平最低的细胞分为miR-NC组(转染对照质粒)、miR-541-5p组(转染miR-541-5p模拟物)、miR-541-5p+ CCND1组(共转染miR-541-5p模拟物和CCND1),使用CCK-8法、Transwell法检测miR-541-5p和CCND1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构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miR-541-5p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miR-541-5p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正常组织(0.45±0.06比1.00±0.12,t=43.385,P<0.01)。结肠癌细胞株HT29、SW480、SW620、HCT116和正常人肠上皮细胞株HIEC中的miR-541-5p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6±0.03、0.67±0.04、0.57±0.06、0.17±0.02和1.0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21,P<0.01),各结肠癌细胞株miR-541-5p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人肠上皮细胞株HIEC。选择HCT116细胞进行后续实验。TargetScan软件预测CCND1的3'UTR可能存在与miR-541-5p互补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CCND1是miR-541-5p的潜在靶基因,miR-541-5p可负调控CCND1表达。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miR-NC组、miR-541-5p组、miR-541-5p+CCND1组HCT116细胞增殖率分别为(2.00±0.16)%、(0.89±0.08)%、(2.56±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15,P<0.01),在miR-541-5p过表达的HCT116细胞中转染CCND1能逆转miR-541-5p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Transwell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miR-541-5p能抑制HCT116细胞的迁移能力,但共转染miR-541-5p模拟物和CCND1后,可逆转这种抑制作用。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中,miR-541-5p组裸鼠肿瘤质量和体积均较对照组低(均P<0.05)。结论miR-541-5p通过负调控CCND1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中肿瘤生长,在结肠癌中发挥抑癌因子的作用。

  • 标签: 结肠肿瘤 微RNAs 细胞周期蛋白D1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安罗替尼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6年10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2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120例)与对照组(120例),两组均采用多西他赛化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3D-CRT,研究组采用安罗替尼联合3D-CRT。比较两组疾病控制率和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血清血管新生指标水平,并比较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1年复发率。结果研究组疾病控制率(79.17%)高于对照组(56.67%),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癌胚抗原(CEA)、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83%)与对照组(32.50%)比较,P>0.05;研究组1年生存率(93.04%)高于对照组(78.76%),P<0.05。结论安罗替尼联合3D-CRT治疗晚期NSCLC患者,可提高疾病控制率,下调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血管新生指标水平,延长患者生存期,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 三维适形放疗 安罗替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公共数据库的序列进行分析,了解刺突糖蛋白(S蛋白)D614G变异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本研究纳入截止至2020年7月21日在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公共数据库(GenBank、EpiCoV、CNGBdb、Genome Warehouse和NMDC)公布的核酸序列,对各数据库获取的序列进行去重、序列过滤和比对等数据分析以确定纳入序列的S蛋白D614G变异情况,并对包含该变异的毒株进行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本研究经数据过滤后最终纳入分析的序列56 201条,其中来自中国的序列1 060条(1.9%),其他国家来源的序列55 141条(98.1%),13 570条(24.1%)序列为野生型,42 631条(75.9%)序列发生D614G变异。D614G变异最早在四川(EpiCoV数据库:EPI_ISL_451345)和浙江(NMDC数据库:NMDC60013101-01)2020年1月24日采集样本并测序的毒株中被发现,该2株毒株均与来自武汉(2019年12月30日)的毒株参考序列(NC_045512)同源性最高,同源性均为99.9%以上。在纳入分析不同时间的序列中,D614G变异毒株的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自2020年2月份起至2020年6月份,D614G构成比均明显高于2019年12月份的数据,均P<0.05,D614G变异构成比最多的国家为比利时(86.7%),其次为英国(79.0%)和美国(76.1%),构成比最少的国家为中国(20.2%)。在来自中国毒株的序列中,D614G变异也呈上升趋势,自2020年3月份起至2020年6月份,D614G构成比均明显高于2019年12月份的数据,均P<0.05。国内曾发现D614G变异毒株主要分布在广州(50.9%)、台湾(27.1%)和北京(10.8%)。结论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D614G变异毒株构成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主要存在于国外的毒株,应对其动态监测,进一步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变异 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