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结果。方法 在2020年4月~2021年4月期间收治80例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面罩吸氧治疗,观察组实施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分析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重症肺炎 呼吸衰竭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经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1年2月深圳市坪山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0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7.20±1.05)岁。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7.49±1.12)岁。试验组患儿给予NCPAP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面罩吸氧治疗。记录并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PaCO2)、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y,PaO2)和发绀、肺部啰音、呼吸困难等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试验组心率、呼吸频率比对照组低[(114.54±13.32)次/min比(146.39±15.05)次/min、(35.15±4.12)次/min比(44.61±4.34)次/min,均P<0.05]。试验组PaCO2比对照组低[(46.18±4.03)mmHg(1 mmHg=0.133 kPa)比(52.20±5.17)mmHg,P<0.05],SaO2、PaO2比对照组高[(91.52±3.38)%比(86.31±3.61)%、(73.42±5.29)mmHg比(64.27±5.33)mmHg,均P<0.05]。试验组发绀、肺部啰音、呼吸困难缓解时间均比对照组短[(25.46±5.11)h比(33.96±6.08)h、(4.16±1.05)h比(6.88±1.20)h、(26.49±7.18)h比(44.67±8.71)h,均P<0.05]。结论与给予面罩吸氧相比,NCPAP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肺功能可以提高患儿氧合能力,减轻发绀、肺部啰音、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程度,有效缓解患儿病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重症肺炎 呼吸衰竭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和经持续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NICU收治的135例NRDS早产儿的病例资料,根据患儿呼吸机模式不同,分为NHFOV组69例与NCPAP组66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P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PaO2较治疗前升高,PaCO2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HFOV是治疗NRDS患儿的有效通气模式,且相比NCPAP,NHFOV模式可更快改善患儿氧合状态、减轻CO2潴留,有助于降低初始治疗失败率。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经持续正压通气应用在重型新生儿肺炎治疗中对患儿症状的改善。方法:研究区间:2018年4月到2020年4月,以此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8例重型新生儿肺炎患儿作为样本资料,结合治疗方案的不同,来对患儿进行划分。其中,应用常规治疗分54例患儿纳入参照组;应用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的54例患儿纳入研究组。以两组患儿实施治疗后患儿症状改善情况、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病死率情况为指标,分析用药效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其所需时间更短;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并发症情况、病死率情况小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重型新生儿肺炎患儿采用经持续正压通气进行治疗,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患儿用药治疗效果,促使其各项临床症状得以更好的恢复,降低疾病对儿童健康成长带来的危害。

  • 标签: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重型新生儿肺炎 患儿症状改善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重症肺炎治疗中应用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66例重症肺炎患者,根据硬币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33例/组,接受面罩吸氧或导管吸氧的小组为对照组,接受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辅助治疗的小组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重症肺炎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PH值(7.46±0.22)、PaO2(89.56±17.53)mmHg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PaO2(45.31±5.25)mmHg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动脉血软酸含量(1.40±0.38)mmol/L、肺部感染评分(2.20±1.41)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10.57±3.42)分、有创机械通气时间(124.30±20.31)小时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辅助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中进行使用和推广。

  • 标签: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辅助治疗 重症肺炎 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认知功能受持续正压通气的影响程度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4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有关资料,根据患者病情按照血氧饱和度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分为两组,采用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在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方面,重度患者比中度患者严重一些。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后,患者认知功能比治疗前都有所改善。结论:中重度患者经治疗后明显改善认知功能,可能与持续正压通气使患者上阻塞有效改善具有一定关系。

  • 标签: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血氧饱和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正压通气(CPAP)联合抗生素阶梯疗法治疗儿童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重症肺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CPAP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加用抗生素阶梯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同时比较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两组患儿氧合指标[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结果观察组肺部啰音、咳嗽、呼吸困难等缓解时间[(3.44±0.92)、(3.31±0.61)、(1.91±0.55)d]少于对照组[(6.02±1.31)、(4.25±1.85)、(2.65±0.71)d],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OI、a/APO2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EV1、FEV1/FVC、PEF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PAP联合抗生素阶梯疗法治疗重症肺炎患儿可快速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氧合指标,促进肺功能恢复。

  • 标签: 肺炎 儿童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阶梯疗法 氧合指标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细节护理管理用于新生儿呼吸衰竭持续正压通气的价值。方法:2019年5月-2021年4月本科接诊呼吸衰竭新生儿60名,都予以持续正压通气治疗。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细节护理管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并发症。结果:,组间差异显著(P<0.05)。,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于新生儿呼吸衰竭持续正压通气中用细节护理管理,利于并发症的预防。

  • 标签: 新生儿呼吸衰竭 细节护理管理 并发症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经持续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78例NRDS患儿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3月-2021年03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给予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另加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PaCO2指标、PaO2指标、pH值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4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均分两组,对照组采用氧疗等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与常规对症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预测值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所占比例、肺功能及气管插管率、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在SaO2、PaO2、FVC%、FEV1%等指标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高,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方法治疗可提高肺功能,使血气分析指标有效改善,低氧血症得到缓解,降低气管插管率及死亡率,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应用正压通气治疗对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用于儿童急性呼吸衰竭无创持续正压通气(noninvasive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 2018年1月~2020年3月行NCPAP并需镇静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儿病例资料。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共100例患儿入组。比较两组镇静后0.5 h(t1)、1 h(t2)、2 h(t3)、6 h(t4)、12 h(t5)、24 h(t6)、48 h(t7)7个时间点的镇静深度、达适宜镇静时间、NCPAP时间、NCPAP失败率、镇静前(T0)和镇静后1 h(T1)、24 h(T2)、48 h(T3)的氧合指数(P/F值)及主要生命体征,以及不良反应。结果(1)D组T4、T5、T6、T7时适宜镇静比例高于M组[98%(49/50)比84%(42/50)、94%(47/50)比90%(45/50)、96%(48/50)比88%(44/50)、90%(45/50)比88%(44/50),χ2=6.538、8.043、8.174、7.678,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组与D组相比,达到适宜镇静时间明显缩短[(58.6±7.9)s比(66.7±9.3)s,t=4.682,P<0.01];(2)D组NCPAP治疗时间、失败率低于M组[(134.9±25.5)h比(147.8±24.3)h 、10%(5/50)比28%(14/50),P均<0.05];两组治疗后P/F值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1),D组T2、T3时P/F值较M组改善更显著[(199.3±26.1)mmHg比(188.5±24.2)mmHg(1 mmHg=0.133 kPa)、(212.2±25.4)mmHg比(200.8±24.8)mmHg,t=2.132、2.278,P均<0.05];(3)两组镇静前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镇静后HR、RR均较镇静前下降(P<0.01),D组T1、T2、T3时的HR较M组明显下降更显著[(116.3±17.6)次/min比(124.8±14.1)次/min、(110.2±18.4)次/min比(121.9±15.2)次/min、(108.5±18.7)次/min比(117.6±12.8)次/min,t=0.479、-3.474、-2.840,P均<0.05];两组镇静后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2、1.632、1.675,P均>0.05); D组T1时MAP较T0下降(P<0.01),D组T1时MAP低于M组[(65.5±5.1)mmHg比(68.0±5.7)mmHg,t=-2.297,P=0.024];(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0/50)比14%(7/50),P=0.595],D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M组[16%(8/50)比2%(1/50),P=0.031]。结论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用于儿童急性呼吸衰竭NCPAP镇静时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但右美托咪定镇静效果更好,对肺部氧合作用改善更显著。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急性呼吸衰竭 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咪达唑仑 镇静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在急诊急救中运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为在我院急诊室进行急救的102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急救治疗方法将102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给予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的51例患者为研究组,给予高流量给氧治疗的51例患者为参考组。研究组与参考组患者均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急诊室进行急救治疗。统计分析研究组与参考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水平,同时记录对比研究组与参考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参考组对比,研究组患者的PaO2指标水平更高(P

  • 标签: 急诊急救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急性左心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出生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初始无创持续正压(CPAP)呼吸支持失败的危险因素及其不良结局。方法采取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收集山东新生儿协作网中30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9年出生的出生胎龄 25~31+6周极早产儿的围生期资料、临床救治情况和结局。根据生后初始无创CPAP的结局分为失败组和成功组。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和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间危险因素的差异,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极早产儿 1 040例,其中男577例(55.5%),女463例(44.5%);出生胎龄25~28+6周195例(18.8%),29~31+6周845例(81.2%);出生体重<1 000 g 81例(7.8%),出生体重≥1 000 g 959例(92.2%)。失败组138例(13.3%),成功组902例(86.7%)。出生胎龄 25~28+6周、29~31+6周的初始无创CPAP失败率分别为24.6% (48/195)、10.7% (90/8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小的出生胎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生后发生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需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2次、吸入氧浓度>0.30是初始无创CPAP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18、1.847、4.003、6.712、1.948,95%CI:0.590~0.873、1.130~3.018、2.435~6.579、3.160~14.259、1.189~3.192,均P<0.05);失败组的病死率和新生儿肺出血、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重度脑室内出血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成功组(OR=4.436、26.393、1.998、4.545,95%CI:2.106~9.344、9.690~71.885、1.031~3.875、1.615~12.795,均P<0.05)。结论出生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初始无创CPAP失败主要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较高;出生胎龄较小、母亲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生后发生Ⅲ~Ⅳ级RDS、需用PS≥2次以及吸入氧浓度>0.30的是初始无创CPAP失败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婴儿,新生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双水平正压通气对重叠综合征患者肺功能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74例重叠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给予观察组常规药物治疗+双水平正压通气,并对两组的肺功能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实施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能大幅度改善患者肺功能和睡眠质量,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重叠综合征 肺功能 氧化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采用空氧混合鼻塞持续正压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该种治疗效果。方法:将2020年2月--2021年2月的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并分为一组(采用经导管吸氧治疗+基础护理)和二组(采用空氧混合鼻塞持续正压治疗+护理干预)。结果:(1)两组PaO2、PaCO2、Pao2/FiO2、pH血气指标对照中,治疗后,二组各项指标水平明显优于一组,(t=8.812,p=0.000),两组有差异。(2)一组和二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对照中,一组分别为79.31%、17.24%,二组分别为93.10%、3.44%,(x2=7.621,p=0.000),两组有差异。结论: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采用空氧混合鼻塞持续正压治疗和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使用。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空氧混合鼻塞持续正压;护理干预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危重型疾病,患儿由于肺表面物质缺乏导致肺泡进行性萎缩,对患儿的生命健康产生了直接威胁。该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目前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氧疗,对患儿的给氧方式一般为头罩、导管、经持续正压通气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为了获得新生儿更优质的治疗效果,本组研究中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采用空氧混合鼻塞持续正压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该种治疗效果。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0年2月--2021年2月的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并分为一组(采用经导管吸氧治疗+基础护理)和二组(采用空氧混合鼻塞持续正压治疗+护理干预)。一组29例,男16例,女13例;二组29例,男15例,女14例。(p>0.05),两组资料无差异。 1.2方法 在开展通气治疗前,两组患儿均进行控制脑水肿、保暖、纠正酸中毒等等综合治疗。 1.2.1一组 一组采用经导管吸氧治疗+基础护理,主要包括:将导管与输氧装置进行连接,将流量调节好,监测氧浓度。导管进行通畅检查后润湿,然后沿着下鼻通道轻轻地插入进去,患儿没有呛咳之后就可以进行固定,对吸氧的时间进行记录,根据患儿的病情和血气分析进行参数的调节。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给药护理,严密监测患儿的体征情况,对环境进行维持清洁等[1]。 1.2.2二组 二组采用空氧混合鼻塞持续正压治疗+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仪器打开以后,将初始压力调节为4--6厘米,吸氧浓度为50%左右,湿化瓶中加入灭菌注射用水然后进行加温。将鼻塞放入患者鼻腔后进行固定,检查密闭性,管路位置要低于管水面,防止进入患儿的鼻腔内。根据患儿的病情和血气分析进行参数的调节,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50--7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5--45mmHg,SaO2维持在90%--95%,压力不超过8cmH2O,FiO2不超过60%[2]。 护理干预: 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观察和监测,观察患儿有无水肿情况,每小时监测一次并有效记录。在心电监护下,患者的心率要维持在120--160次/每分钟,呼吸为40--60次/分钟,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氧浓度和氧流量的调节,减小压力。 呼吸护理:在治疗期间,尽量保持患儿颈部轻度仰伸位,对患儿的口咽部和鼻腔进行吸痰护理,吸痰前进行翻身和拍背。吸痰时注意动作的轻柔,每次吸引的时间要小于10秒钟,负压小于13.3KPa。注意定时补充加温湿化瓶中的灭菌注射用水,保持在刻度线上,湿润呼吸。 并发症护理:对患儿的体位进行实时的调整,观察患儿的鼻塞位置是否合适,定时放松鼻塞,每次放松几分钟,防止出现局部的皮肤和粘膜损伤。对于吞入空气较多引起腹胀的患儿,要经口插入胃管进行胃肠的减压,持续开放胃管进行排气,以免腹胀使横膈膜抬高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和循环功能。患儿如果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情况,要对输液速度进行调节,监测患儿的血糖情况,维持正常的营养需要。患儿病情好转以后,可以根据医嘱开展鼻饲喂养和奶瓶喂养,逐渐增加喂奶量,在此期间对患儿的腹胀、呕吐、胃残留情况进行观察,必要时可以暂停喂养[3]。 1.3统计学 采用SPSSI18.0软件,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t和x2检验,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AE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BiPAP治疗,AVAPS组使用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AVAPS)模式,S/T组使用同步/时间控制(S/T)模式,连续治疗72 h观察治疗效果。记录两组呼吸机相关指标及人工调整参数次数,分别于治疗1、6、24、72 h时,记录患者的血气指标如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H值,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 d时的肺功能如一秒用力呼吸气容积(FEV1)、最大肺活量(FVC)、最大呼气峰流速(PEFR)。结果AVAPS组潮气量、呼吸峰流速高于S/T组,每分钟通气量及人工调整参数次数低于S/T组(P<0.05);两组治疗6、24、72 h时PaCO2水平均较治疗1 h时降低,PaO2、氧合指数、pH水平较治疗1 h时升高,且AVAPS组PaCO2低于S/T组,PaO2、氧合指数、pH水平高于S/T组(P<0.05);两组治疗72 h的FEV1、FVC、PEFR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AVAPS组高于S/T组(P<0.05)。结论AECOPD患者采用BiPAP中AVAPS模式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及肺功能。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鼻腔持续正压通气(NCPAP)与间歇气正压通气(NIPP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以及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0例于2019年1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NRDS患儿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予以A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