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眼科护理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这就要求专科护士在做好专科护理的同时,更应加强老年人安全护理,确保老年人住院期间的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笔者对老年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安全护理 住院患者 眼科 护理工作 老年人 安全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住院患者衰弱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早期识别高龄住院患者的衰弱状况并进行科学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医学科的617例高龄老年患者(年龄≥80岁)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FRAIL衰弱评估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量表、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约翰霍普金斯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和Braden量表对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住院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共发放617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16份,有效回收率为99.8%(616/617)。结果616例高龄住院患者中,衰弱发生率为60.9%(375/616)。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跌倒风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依赖、C-反应蛋白升高是高龄住院患者发生衰弱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住院患者的衰弱发生率较高,高龄、高跌倒风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C-反应蛋白升高与患者衰弱发生有关。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做好高龄老年患者衰弱的评估并结合其身体状况,制订专业、多元、安全的干预方案,以延缓高龄住院患者衰弱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

  • 标签: 老年人 高龄 住院患者 衰弱 横断面调查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杜绝高龄患者住院期间突发事件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8年元月至 2012年 12月底我院高龄患者住院期间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患者的年龄、发生的时间、发生事件的人数、后果等。结果 突发事件的原因以坠床、跌伤为主,药物过量,自杀次之。结论 高龄患者住院期间突发事件通过实施切实可行的防范对策,可以有效地预防。

  • 标签: 高龄患者 突发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龄内科住院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收治高龄老年人,其中确诊下肢DVT患者106例,男性58例(54.7%),女性48例(45.3%),年龄80~99岁。单纯DVT患者91例(85.9%),合并肺栓塞15例(15.2%),随访半年内的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106例患者中有症状45例(42.5%),无症状61例(57.6%)。累及下肢近端深静脉(腘静脉及以上静脉)28例(26.4%),仅累及远端深静脉78例(73.6%)。除高龄外,其他DVT危险因素为肺部感染60例(56.6%)、卧床(>3 d)58例(54.7%)、2型糖尿病50例(47.2%)、脑梗死46例(43.4%)、心力衰竭37例(34.9%)、活动性恶性肿瘤28例(26.4%)。静脉血栓评分高风险80例(75.5%),出血高风险68例(64.2%)。74例接受抗凝治疗(69.8%),与抗凝组(32例,30.2%)患者比较,未抗凝组卧床、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脑梗死的患病率及全因死亡率高(P<0.05或P<0.01)。未抗凝患者出血高风险高于抗凝患者(P<0.01)。抗凝患者合并肺栓塞、近端深静脉受累比率及复查好转率高于未抗凝患者(P<0.05或P<0.01)。抗凝患者中,26例接受住院期间短期的低分子肝素抗凝,48例(45.3%)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3个月时抗凝治疗率为31.1%(33例),6个月为24.5%(26例)。抗凝患者4例发生非致死性出血,但与未抗凝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内科住院患者应警惕肺部感染、卧床、脑梗死、恶性肿瘤等DVT危险因素;高龄内科住院患者出血高风险比例较高,接受规律抗凝治疗比例偏低,需全面评估患者抗凝治疗的风险及获益,给予个体化治疗。

  • 标签: 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药 老年人,80岁以上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南方超高龄住院患者的共病及治疗情况。方法横断面选取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超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所患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案进行描述和分析,探索他们的共病情况及特点。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2例患者,其中男性173例,女性89例,年龄为(88.0±5.5)岁。按照患病率的大小,最常见的慢性病为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87.50%(231/262)、其次分别为腔隙性脑梗死82.06%(215/262)、高血压73.48%(214/262)、骨质疏松69.32%(183/262)、痴呆56.82%(150/262)、冠心病43.56%(115/262)、2型糖尿病37.12%(98/262)、慢性肾脏病27.27%(72/262)、中风23.48%(61/26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1.21%(56/262)。随着共病的种类增加,患病人数也相应增加,在5种时达到最高,呈正态分布。超高龄患者共病很常见,同时患有5种及以上的慢性病占59.92%(157/262),而同时患3种及以上者占91.22%(237/262)。患者年龄随着共病种类的增加而增加,这种趋势在1~4种共病较明显,在4~9种共病时年龄呈横向波动。老年人用药种类多、比例高。我们发现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高达73.86%(195/262),而使用利伐沙班、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比例分别为11.74%(31/262)、13.26%(35/262)和6.06%(16/262)。结论中国南方超高龄患者的共病较多、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卫生资源消耗大、使用药物比例高。

  • 标签: 超高龄患者 共病 2型糖尿病 高血压 肿瘤 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痴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高龄住院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干部病房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研究对患者住院效果的影响。结果心理护理对患者情绪状态控制以及治疗依从性均有明显优化作用。结论对高龄住院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需从多方面展开,通过患者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模式,有利于患者的疾病控制。

  • 标签: 高龄患者 心理护理 情绪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住院期间发生压疮的老年患者使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具有怎样的效果与影响。方法 抽取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在我院办理住院的老年患者,据统计共88例,依据随机排列的方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4例。对比两组焦虑评估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护理后对照组焦虑分值显然高于试验组,P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常规护理 高龄患者 压疮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龄住院患者压疮在集束化护理下所受影响。方法:在我院住院部2022年1月份至2022年12月份收治的老年患者中选出62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常规护理)与集束化护理组(集束化护理),比较压疮发生率、消失时间、满意度、SAS评分、Braden评分。结果:集束化护理组与参照组高龄患者压疮发生率为9.68%、32.26%,消失时间(19.54±1.89)d、(24.83±2.41)d,满意度100.00%、80.65%;Braden评分(15.13±2.36)分、(13.18±2.29)分,SAS评分(45.83±1.85)分、(47.89±2.01)分,组间数据对比呈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对高龄住院患者压疮产生积极影响,既能消除压疮风险,又能提高压疮消失效率,协调护患关系。

  • 标签: 高龄患者 压疮 集束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高龄老年长期鼻饲患者的营养状况并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临床医护人员和家属陪护对此类患者营养状况的关注,改进鼻饲管理,提高喂养效果。方法 选取 2019年 1~ 3月期间,陕西省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中年龄≥ 80岁且鼻饲时间超过一周的患者 50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营养评价指标为上臂肌围、淋巴细胞比率、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进行结果分析。   结果  ​入组对象鼻饲一周后,综合 ​MNA 评分均 <17分。 MNA评分下降率为 92%( P<0.05) ,其上臂肌围、淋巴细胞比率、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下降率均超过 50%,其中血清白蛋白下降率为 72%,前白蛋白下降率为 70%。调查显示:​高龄老年住院鼻饲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且存在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对营养效果关注度低。 结论  高龄老年长期鼻饲住院患者多数存在营养不良状况,需要引起医护人员和家人的高度重视,营养管理要贯穿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延续护理。经过给予合理的营养指导与护理干预,配合临床治疗,对增强病人的抵抗力,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康复有很大帮助。应将营养管理纳入医护管理的工作流程,特别是护理健康教育中.

  • 标签: 高龄老年 长期鼻饲 营养状况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静脉血栓栓塞症评分(VTE)的优质护理在高龄住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022年8月-2023年8月期间收治的78例高龄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直接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则采用基于VTE评分的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APTT、PT水平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高龄住院患者中实施基于VTE评分的优质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各凝血指标,降低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85岁及以上高龄患者临终时肾脏功能状态及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科系统住院死亡的85岁及以上高龄患者共159例作为研究对象(高龄组),以同期年龄为18-64岁的死亡成年患者60例作为对照(成年组),分析合并症、死因构成、基础及临终时肾脏功能状态。结果高龄组共病的患病率高达90.6%,显著高于成年组(P〈0.01),高龄患者第1位死亡原因为感染性疾病(59.1%)。高龄组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达50.3%;急性肾损伤(AKI)患病率为52.8%,其中在CKD基础上发生的AKI占59.5%,CKD及在CKD基础上发生的AKI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成年组(P〈0.01)。高龄患者基础时及临终前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著低于成年组(P〈0.01),而基础时及临终前血肌酐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内科住院患者CKD患病率和临终时AKI发生率高;采用血肌酐结合eGFR水平能更准确地评估肾脏功能状态。

  • 标签: 高龄 慢性肾脏病 急性肾损伤 死亡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 究针对 住院高龄衰弱 患者 采用不同营养风险评估方法的适用性 。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于 我 院住院治疗的高龄衰弱 患者 100 例, 通过随机 抽签 法将其分为 对照组( n=50 )及研究 组( n=5 0) 。对照 组 患者采用 NRS2002 营养风险筛查方案进行营养风险的筛查; 研究 组采用 GNRI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进行营养风险的筛查 。 对比 两组患者 的筛查相关结果(营养风险率、营养支持率及并发症发生概率) 。结果: 研究组患者查出的营养风险率( 60.00% )显著高于对照组( 40.00% );研究组患者的营养支持率( 62.00% )显著高于对照组( 40.00%);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干预对高龄住院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的78例高龄住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各39例的研究组(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营养指标高于对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老年综合评估护理 高龄住院患者 营养指标
  • 简介:目的对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的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120例,然后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对照组的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实行常规的护理干预,对观察组的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实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很满意的为15例,满意的为17例,一般满意的为7例,不满意的为11例,总体满意率为81.67%;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很满意的为31例,满意的为22例,一般满意的为4例,不满意的为3例,总体满意率为95.00%。总体来看,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体满意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不同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护理的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 标签: 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 肺部感染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综合评估技术筛查高龄住院患者的衰弱状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我科收治的高龄住院患者进行研究。并根据Fried衰弱表型评估量表将所有患者分为衰弱组、衰弱前期组与无衰弱组。对比三组临床资料,分析衰弱危险因素。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组患者在BMI、文化程度、ADL评分、Tinetti评分上均要低于衰弱前期组与无衰弱组,且在营养风险发生率、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共病种数、多重用药种数上要高于衰弱前期组与无衰弱组(P<0.05)。将具有统计差异的单因素代入Logostic回归方程分析,并赋予相对应分值,结果显示:BMI、认知功能障碍、共病种数以及多重用药种数为衰弱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高龄住院患者衰弱危险因素主要有BMI、认知功能障碍、共病种数以及多重用药种数等,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对患者全面评估,根据衰弱的高危因素实施相关的措施,对于衰弱前期与衰弱患者,则应积极地实施营养、心态以及锻炼等措施干预,用以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住院生活质量。

  • 标签: 综合评估技术 高龄 衰弱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高龄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筛查中使用新版微型营养评估简表(MNA-SF)对其营养状态进行评估,评价其对患者营养状况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高龄老年住院患者,使用微型营养评估简表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以评估所得结果对患者实施营养干预,对干预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再次进行评估。结果:50例高龄老年住院患者经营养干预后MNA-SF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新版微型营养评估简表对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实施营养状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营养干预措施,可改善老年慢病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

  • 标签: 微型营养评估简表 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 营养筛查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压疮护理在社区高龄住院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60例社区高龄住院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预防性压疮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压疮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社区高龄住院时间、入院首日至出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高龄住院患者实施预防性压疮护理效果确切。

  • 标签: 预防性压疮护理 社区高龄住院患者 护理效果
  • 简介:探讨高龄初孕产妇的心理特征及护理,社会观察60例高龄初孕妇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 标签: 高龄初产妇 心理特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强护理管理在高龄住院患者口服用药执行中的应用。方法在对近两年来入院就诊的80例高龄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给予实施强化护理管理,并对本组高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6个月进行面对面的调查。同时统计入院1个月以及入院6个月时的给药差错发生情况。结果经强化护理管理干预后,本组高龄患者的药物知识掌握度、正确的用药行为、服药的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护士给药差错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结论加强护理管理是提升高龄住院患者口服用药安全性的关键。

  • 标签: 加强护理管理 高龄患者 口服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住院高龄老年患者贫血、共病、生活能力、衰弱分布情况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255例≥80岁的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记录慢性疾病,并完善日常生活能力(ADL)及(临床衰弱量表)(CSF-09)评估,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铁蛋白、肌酐等)。分析贫血、日常生活能力受损、衰弱、共病的患病率,贫血类型特点。结果255例住院高龄老年患者中贫血174例,占总人数68.2%,其中轻度贫血90例(51.7%)、中度贫血77例(44.3%)、重度贫血7例(4.0%),正细胞性贫血143例(82.2%)。贫血原因中营养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65例(37.4%),慢性病贫血89例(51.1%),合并慢性肾脏病3-5期的贫血90例(51.7%),多因素贫血84例(48.3%)。男性、女性贫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组(80~89岁)与超高龄组(≥90岁)在血红蛋白水平、疾病数、疾病负担、共病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与超高龄组在ADL方面平均秩和分别为118.19、156.68,衰弱方面平均秩和分别为118.12、156.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8039.5、8052.0,均P=0.000)。住院高龄老年患者不同贫血程度在ADL(H=20.5,P=0.000)、CSF-09(H=29.7,P=0.000)、疾病数(H=16.2,P=0.001)、疾病负担(H=20.7,P=0.000)、共病指数(H=12.6,P=0.006)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贫血、衰弱、共病在住院高龄老年人中患病率高,贫血预示了更严重的生活能力受损、疾病负担、衰弱程度,应重视高龄老年人的贫血、衰弱及慢性疾病的管理。

  • 标签: 贫血 高龄 共病 衰弱 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