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筛选了关于高强度间歇训练与肥胖大学生方面的2013——2018年的共27篇文献,分别从什么是高强度间歇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安全性,大学生肥胖人群的现状,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大学生肥胖人群中的应用效果四个方面综述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于肥胖大学生的影响。结论: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于普通肥胖或超重大学生人群在减脂、增进身体健康方面是具有积极效果的,大学生人群中应提倡高强度间歇训练的训练方式。

  • 标签: 高强度间歇训练 肥胖 大学生
  • 简介:为了探究中超联赛球员高强度跑动表现的特征,选取2016赛季中超235场比赛打满全场球员(N=3446名)的高强度跑动指标作为研究对象。以球员位置、球队实力和比赛阵型作为自变量,9项高强度跑动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运用数据级数推断法,将球员位置、本队实力和比赛阵型对球员高强度跑动表现影响的显著性进行界定。研究结果显示:(1)中超联赛边路和前场球员表现出高强度跑速度快和间歇时间短的特征;本方控球时,高强度跑和冲刺跑距离边路和前场球员比中路和后场球员长;对方控球时,高强度跑和冲刺跑距离后场球员则比前场队员长。(2)本方控球时,高强度跑距离上游球队边后卫和中前卫比中游球队长,高强度跑距离中游球队的边前卫和前锋比上游球队长;对方控球时,高强度跑距离上游球队中后卫比下游球队长,高强度跑动距离中游和下游球队的边前卫和前锋比上游球队长。另外,高强度跑间歇时间上游球队边前卫和前锋比中游和下游球队长,所有位置球员上游球队高强度跑动速度快于下游球队。(3)本方控球时,高强度跑和冲刺跑距离4-2-3-1和4-3-3阵型的边后卫和边前卫比4-4-2阵型长;而对方控球时,中前卫的高强度跑距离则相反。另外,4-4-2和4-3-3阵型的中后卫本方控球时冲刺距离和前锋高强度跑距离比4-2-3-1阵型的长。因此,足球实践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位置、不同实力以及不同阵型打法等情境因素进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和战术部署。

  • 标签: 竞赛与训练 比赛情境 高强度跑动 场上位置 中超联赛
  • 简介:目的:探讨对比高强度间歇性运动与有氧运动减肥效果。方法:选取60名肥胖男性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高强度间歇运动组(30例)和有氧运动组(30例),给予高强度间歇性运动组运用快跑、功率车、爬楼梯、跑步机、爬坡等训练内容,强度控制在80~90%Vo2max给予有氧运动组运用慢跑、跑步机、功率车、快走、爬楼梯等训练内容,强度控制在60%Vo2max,对比两组研究人员体重、腰臀比、BMI、体脂含量等情况。结果:从体重、腰臀比、BMI、体脂含量数据分析得知,经试验后,两组体重、腰臀比、BMI、体脂含量均有所下降,前后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其中高强度间歇运动组体重、腰臀比、BMI、体脂含量下降程度明显优于有氧运动组,两组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和有氧运动相比有着更好地减脂效果,可以改善肥胖者体重、腰臀比、BMI、体脂含量,提高肥胖人群的柔韧和心血管适能水平,保证减脂者处于安全有效的减肥过程当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减肥 高强度间歇性运动 有氧运动 效果
  • 简介:目的:在高强度跑至力竭运动中,探讨外加紧身压迫对下肢运动特征和实际运动成绩的影响,以了解紧身服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为紧身装备的设计和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12名男性田径运动员为受试者,分别以下肢轻度、中度、高度紧身压迫状态完成高强度跑至力竭测试,运用表面肌电和录像解析技术对主要发力肌群相关指标的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无氧和有氧混合供能模式的高强度跑至力竭过程中,中度外加紧身压迫对维持运动表现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而高度外加紧身压迫则会促进肌肉力竭;2无氧代谢供能模式的高强度跑至力竭过程中,高度外加紧身压迫更有助于促进运动表现;3运动员自身的运动技术等级水平越高,外加紧身压迫对下肢高强度跑至力竭运动特征的影响效应越明显。

  • 标签: 紧身装 紧身压迫度 高强度跑 表面肌电 运动表现 力竭
  • 简介:目的:观察间歇期不同恢复方式[积极性恢复(AR)vs.消极性恢复(PR)]对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不同间歇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HIT)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名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通过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试最大摄氧量(VO2max)和最大有氧功率(MAP)。受试者以120%MAP强度分别进行短间歇HIT(运动15s,间歇15s和30s)和长间歇HIT(运动15s,间歇60s),直至力竭,间歇期分别进行PR(即在功率自行车上休息)和AR(以50%MAP继续蹬车)。测定受试者力竭时间(ET)、摄氧量(VO2)、心率(HR)和能量代谢率(EMR),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测定股外侧肌肌氧含量的变化。结果:1)15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摄氧量(VO2mean)、EMR以及脱氧血红蛋白平均增加速率(△HHbrate)、氧合血红蛋白平均降低速率(△HbO2rate)和组织氧合指数平均降低速率(△TSIrate)在PR低于AR(P〈0.05)。2)30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心率(HRmean)、EMR以及△HHbrate、△HbO2rate和△TSIrate在PR低于AR(P〈0.05)。3)60s长间歇HIT时:ET、VO2mean、HRmean和EMR在AR高于PR(P〈0.05),△HHbrate、△HbO2rate和△TSIrate在AR低于PR(P〈0.05)。结论:不同恢复手段对HIT训练效果的影响与间歇时间有关。对于短间歇HIT(间歇15-30s),间歇期进行PR的训练效果优于AR,其机制与PR时耗氧量较少、能量消耗较低、Hb脱氧合速率减慢有关;然而,长间歇HIT(间歇时间60s)时,间歇期采用AR的效果更佳,其原因在于AR时有氧功率输出增加以及Hb快速再氧合所致。

  • 标签: 高强度间歇训练 恢复方式 能量代谢 肌氧含量 近红外光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