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009年1月~2012年6月76例动脉患者术后护理及观察,提高该类患者治愈率及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76例破裂动脉患者使用脑血管造影及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观察及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76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通过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术后观察及护理,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各项并发症,提高手术患者治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护理
  • 简介:目的讨论以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68例动脉患者分别采用水解脱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栓塞。结果71个动脉中完全闭塞52个,闭塞95%以上12个,闭塞90%以上7个,术中动脉破裂2例,脑血管痉挛5例,死亡2例。42例随访3~30个月无复发。结论对破裂动脉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治疗方法,早期栓塞及有效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重要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可脱性弹簧圈
  • 简介:[摘要]目的有针对性分析和探究动脉破裂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对应应对措施。方法针对我们医院在2018年2月到2018年12月这个时间段所收治动脉破裂患者80例进行相对应分析和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针对患者临床资料,例如,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是否出现疼痛症状、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以及方式等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结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针对手术预后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充分表明,动脉破裂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入院时候是否出现头痛症状、Hunt-Hess分级以及手术时机和方法等。结论在具体临床实践中,精准有效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并针对相关方面的愈后影响因素进行着重探究,以此为基准,选取最佳手术时机,同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应用最为正确手术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患者预后效果,同时也是整个治疗过程关键所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有针对性分析和探究动脉破裂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对应应对措施。方法:针对我们医院在 2018年 2月到 2018年 12月这个时间段所收治动脉破裂患者 80例进行相对应分析和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针对患者临床资料,例如,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是否出现疼痛症状、 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以及方式等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再结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针对手术预后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充分表明,动脉破裂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入院时候是否出现头痛症状、 Hunt-Hess分级以及手术时机和方法等。结论:在具体临床实践中,精准有效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并针对相关方面的愈后影响因素进行着重探究,以此为基准,选取最佳手术时机,同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应用最为正确手术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患者预后效果,同时也是整个治疗过程关键所在。

  • 标签: [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筛选影响破裂动脉预后相关因素,为动脉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7年石家庄市7家医院共794例破裂动脉病例资料,对794例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病情分级、动脉部位、动脉是否多发、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是否合并高血压以及吸烟等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ASV8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筛选得到对预后有显著意义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Hunt-Hess病情分级(P〈0.0001)、年龄(P〈0.0001)、是否合并高血压(P=0.0226)这三项临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病情Hunt-Hess分级(P〈0.0001,OR=34.854)、患者年龄(P〈0.0001,OR=1.779)、是否合并高血压(P=0.0057,OR=1.413)等是影响破裂动脉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破裂动脉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影响预后独立因素;破裂动脉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越高、年龄越大以及合并高血压时其临床预后越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预后 流行病学 多因素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破裂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用2014年2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医院进行治疗42例动脉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依据是否破裂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2例,对照组为动脉破裂患者,观察组为动脉破裂患者,对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密切分析、总结,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分为性别、年龄、高血压疾病史、吸烟史、糖尿病史、饮酒史、冠心病史、女性绝经史等,其中,观察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疾病史、女性绝经史等相比于对照组,女性、超过60、有吸烟史、有高血压史、已女性绝经史等患者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冠心病史、糖尿病史方面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动脉破裂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好相关预防措施,避免危险因素产生,提高患者安全性和治愈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临床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随着显微外科、底外科、尤其是血管内神经外科及神经麻醉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等相关学科发展,动脉治疗安全性显著提高。现就当前破裂动脉治疗选择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及保守治疗等进行对比讨论,以飨读者。

  • 标签: 颅脑动脉瘤 手术夹闭 血管内栓塞
  • 简介:摘要动脉(IntracranialAneurysm)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最常见原因,但大多数动脉破裂患者预后并不理想,并且对社会和家庭及患者本人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分子生物学、血流动力学、形态学、动脉位置、个体因素等相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最终达到治疗疾病、减轻病人痛苦、社会及家庭负担目的。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因素 分子生物学 血流动力学 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破裂动脉解剖学特点与动脉破裂相关性,从而探寻动脉破裂危险因素。方法收集96例破裂动脉三维CT脑血管造影资料,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体最大径,体长度、体宽度及动脉位置做记录,计算其体长与宽之比,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破裂动脉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多集中在中年,53.1%破裂动脉最大径在5~10mm之间,76%体长与宽之比>1.5,61%动脉呈分叶状改变或有小泡样凸起,后交通动脉占33.3%。结论动脉最大径、动脉体长宽比与动脉破裂有一定相关性;不规则性动脉可能更容易破裂出血;位于血管分叉部位动脉可能更容易破裂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脑血管造影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动脉破裂患者临床效果,为破裂动脉破裂患者探寻安全稳定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150例破裂动脉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患者发病期均<3d,处于发病急性期,占同期栓塞动脉4.0%。6例患者动脉再次破裂后收缩压均上升至200mmHg左右,其中第1例和第4例患者出现瞳孔扩大症状,显示动脉破裂,经血管造影确诊为破裂动脉破裂时机分别为第1例发生在微导管及导丝导入过程中,第2-5例患者发生在栓塞过程中,最后一例患者发生在最后1枚弹簧圈脱落之时。经过术中栓塞和CT检查发现,第1-5例患者预后恢复状态良好,第6例患者在术后24h死亡。后经DSA复查,5例患者均未出现动脉再通。结论对急性期动脉破裂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动脉再次破裂,降低患者病死率与致残率,对患者治疗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破裂 血管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 简介:动脉(intracranialaneurysms,IA)是由动脉管壁变薄、扩张所引起动脉疾病。在组织病理学上,动脉起源和生长本质是血管壁弹性膜消失,中膜变薄和随之而来重塑及细胞外基质蛋白降解[1]。在美国近5%的人口(约有1500万人)每人至少有一个IA,这些IA每年约有0.2%(3万人/年)破裂从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发病机制 破裂机制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破裂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动脉破裂患者32例,均为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采用急诊介入性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结果本次选取32例(32枚动脉患者急诊介入栓塞均成功。行2个月-2年随访,有神经功能轻度缺失2例,其他呈良好恢复。相较治疗前,治疗后生命能力评分明显增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破裂急诊治疗中应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方案,具较高有效性和安全性,栓塞治疗及时实施,可防动脉破裂,最大程度保障预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破裂 急诊 介入栓塞治疗
  • 简介:摘要动脉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病因,具有很高致死、致残率。未破裂动脉广泛存在于普通人群之中,筛选高危动脉进行预防性干预有积极作用。本文从动脉流行病学、病理学、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对动脉破裂风险因素进行综述。在流行病学方面,吸烟史、高血压、年龄、性别、家族遗传都与动脉破裂风险密切相关,在病理学方面,动脉壁上炎症可能与动脉破裂风险有关。在影像学方面,动脉大小、位置、动脉特征以及一些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作为评价破裂风险因素指标,同时动脉生长情况也是高危指标之一,这些指标对于今后建立破裂动脉破裂风险因素评价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病理学 形态学 血液动力学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就护理干预对动脉破裂血肿早期手术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所收治50例动脉破裂血肿早期手术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护理后,采用GCS评分对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在并发症方面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了一定改善,其中观察组GCS评分(9.76±1.42)优于对照组GCS评分(6.12±1.51),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1例患者肺部感染,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2例患者肺部感染,3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患者出现低血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动脉破裂血肿早期手术患者护理,需要综合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各方面均进行一定干预,同时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切实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护理干预 颅内动脉瘤破裂 颅内血肿 早期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发展,特别是无创脑血管成像技术如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广泛应用,破裂动脉(intracranialunrupturedaneurysm)检出率逐年增加,相应治疗策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极大关注,是积极治疗或是保守观察各抒己见,尚未达成共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治疗方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动脉破裂并发脑血肿(ICH)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破裂动脉425例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并发ICH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截断值。结果425例中,合并ICH10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动脉位于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动脉直径较大是合并ICH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动脉直径=1.1cm预测动脉破裂合并ICH曲线下面积为0.736,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64.1%。结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动脉位于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以及动脉直径在1.1cm以上动脉病人,一旦动脉破裂,合并ICH风险较高,临床注意防治。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内血肿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