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e抗原的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13例HBV-DNA阳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e抗原的。结果前S1抗原与HBV-DNA的符合率为69.91%,e抗原与HBV-DNA的符合率为66.37%,前S1抗原与e抗原的合计阳性率为75.22%。结论前S1抗原、e抗原单独用于评价HBV在体内复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联合使用检出率较高。

  • 标签: 前S1抗原 e抗原 HBV-DNA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与前S1抗原结果的相关性。为是否在临床开展前S1抗原提供依据。方法乙肝表面抗原采用北京万泰ELISA法试剂盒,乙肝病毒前S1抗原采用厦门新创ELISA法试剂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为90例。肝功异常20例,占22.2%。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为76例肝功异常16例,占21%。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开展乙肝病毒前S1抗原有待进一步验证。

  • 标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乙肝病毒前S1抗原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总结高质量CR乳腺钼影像的技术要点,从而提高乳腺病变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乳腺钼检查女性患者的CR片,总结乳腺X线摄影中乳腺投照体位、乳房摄影的压迫技术、实施要点及注意事项。结果所有患者CR片200张照片,优质片占93%。结论在现有乳腺X线成像设备的基础上,掌握和控制乳腺X线摄影中乳腺投照位置、压迫技术的技术要点是提高临床影像质量、提高X线乳腺检查利用率的前提和关键。

  • 标签: CR 乳腺X线机 投照体位 压迫技术
  • 简介:目的:对3例RhD阴性产妇所育的RhD阳性新生儿因D抗原遮蔽造成假阴性现象,进一步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及分析。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检测新生儿及其母亲、父亲血型抗原、抗体。结果:新生儿血型分别为O,CcDEe、B,CCDEe、A,CcDEe;其母亲分别为O,ccdee、B,ccdee、AB,ccdee;其父亲分别为:O,CcDEe、O,CCDEe、A,CcDEe;新生儿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分别为:3+、3+、3+。对新生儿进行RhD血型检测时,试管法观察结果未见凝集,易误判为RhD阴性。结论:通过血型血清学检测该3例患儿RhD抗原为阳性,并由Rh系统IgG抗D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为新生儿得到及时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 标签: 血型RhD 新生儿溶血 遮蔽现象 假阴性 鉴定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浓度控制输注法临床应用体会。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控输注是以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为依据参数,通过计算机控制给药速度,目的在于临床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麻醉、镇静和镇痛深度。

  • 标签: 靶浓度控制输注法 应用
  • 简介:摘要探讨县级医院检验科临床细茵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方法,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检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我院检验科收集到的1000例细菌检验临床材料检验结果。结果这3年间收集到的临床细菌检验材料1000例中,其阳性总检出286例,占总28.6%。结论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及检验材料数量的增加,病原菌的检出率在不断的提高,据所收集材料检验结果显示,检验分析的正确性在逐年提高,临床检验科的相关工作者应不断总结检验方法,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细菌检验 临床检验 基层医院 检验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检测试剂间的差异。方法以BD公司试剂为金标准,判断一种RPR诊断试剂(上海科华公司)和两种TRUST诊断试剂(上海荣盛公司和北京万泰公司)之间的差异。结果定性试验中3种诊断试剂均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定量试验中万泰公司试剂其他2家试剂定量结果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非梅毒螺旋体检测试剂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 标签: 梅毒 RPR TRUST
  • 简介:目的:研究HLA-Ⅰ类抗原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LA-I类抗原在40例喉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LA-Ⅰ类抗原在喉癌组织中表达下调比例60%,缺失比例17.5%。有转移淋巴结组与无转移淋巴结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HLA-Ⅰ类抗原在喉癌组织中表达下调或缺失,可能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 标签: 喉癌 HLA-Ⅰ类抗原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钼X线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诊治的两例乳腺癌患者的钼X线影像、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例患者中X线表现为星芒征1例、结节合并钙化1例;经病理诊断为早期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钼X线早期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早期乳腺癌应用钼X线检测,能将病变结构清晰地显示出来,是早期乳腺癌的首选诊断方法,有效提高乳腺癌的早期检出率,对临床及早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钼靶X 乳腺癌 病理诊断 早期诊断
  • 简介:过去的几年间,干细胞研究已成为了癌症研究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然而,在干细胞中,研究较多的并非胚胎干细胞,而是癌症干细胞(cancerstemcell;tumorstemcell;也有译作肿瘤干细胞)。这些突变的细胞,可以无限期地生长,同时还可引发新的肿瘤。癌症干细胞被认为是导致许多(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癌症发生的真正诱因。更为可怕的是,化疗或者其他现有的治疗手段在这些持续生长的细胞身上几乎毫无功效。它们的存在也解释了为何肿瘤在治疗后会复发或是转移。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快速有效治疗癌症的希望寄托在如何彻底消灭这些干细胞上。然而,事情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因为这些癌症干细胞在肿瘤,即便是大肿瘤中,也是微乎其微,对于它们的研究也因此遇到了巨大障碍。  现在,研究者们开发出了一种在小鼠身上大量增殖人类乳腺癌干细胞的方法,并且还发现了一个调控癌症干细胞的遗传开关(geneticswitch)。这个调控因子属于一个称作微小RNAs(microRNAs)的分子家族,它可以通过关闭一些特异性的基因,促使干细胞朝分化的方向发育。

  • 标签: 干细胞靶点 癌症干细胞 靶点分子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皖西地区婚育青年的HBsAg携带率,分析受调查群体13年前后HBsAg携带率的变化。方法对婚育青年以健康体检的形式进行HBsAg普查;HBsAg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1)2000—2013年的HBsAg阳性率随着年龄逐年下降;(2)男性、女性HBsAg阳性率分另为8.30%、5.0%,男女总体HBsAg阳性率6.65%。男、女两者有显著差异(X2=11.75,P<0.01)。结论分析可得出各年龄段HBsAg阳性率有差异,年龄越大阳性越高的趋势,男女之间也存在差异。

  • 标签: HbsAg阳性率 婚检
  • 简介:念珠菌是常见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在皮肤、黏膜等部位与宿主共存.当正常寄居部位的微生态环境失调或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时,易侵入体液及器官,引起念珠菌病.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显示,美国念珠菌病医院感染率为0.28‰~0.96‰,欧洲为0.2‰~0.38‰.拉丁美洲念珠菌院感率为1.2‰~5.5‰,若伴长期的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发热,医院感染率可升至7%[1].

  • 标签: 念珠菌病 抗原 抗体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的X线表现。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作者总结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的X线表现。结果44例乳腺癌,单纯肿块或结节23例,单纯钙化12例,肿块或结节伴钙化8例,局部结构紊乱2例,术前X线诊断40例,误诊4例。结果乳腺钼摄影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癌的各种征象,是诊断乳腺癌的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 标签: 乳腺癌 诊断 钼靶x线摄影
  • 简介:以鲁米诺还原纳米银作为信号分子标记癌胚抗原(CEA),结合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纳米金,固定癌胚抗原抗体于金电极上,成功建立了用于检测人血清中CEA含量的电化学发光(ECL)免疫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在浓度为0.1-50ng·mL-1的线性范围内稳定监测人血清中CEA的含量,检测限为0.05ng·mL-1.将该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应用于健康志愿者的血清中进行CEA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2%,平均回收率为97.2-102.9%,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 标签: 癌胚抗原 纳米银 电化学发光 免疫传感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比率(fPSA/tPSA)即%fPSA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时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泌尿外科200例住院、门诊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的tPSA、fPSA,并计算%fPSA。将其分为健康组、前列腺良性增生组及前列腺癌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与健康组和前列腺良性增生组的%fP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良性增生组和健康组%fP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PSA值结合临床情况为前列腺良性增生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在tPSA处于灰色区域内时。

  • 标签: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率 前列腺癌 良性前列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对RhD阴性血型抗原分析对临床输血安全的意义,为临床输血给予参考和借鉴。方法对我院2005年3月~2012年10月351例RhD阴性血型标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吸收和放射试验及盐水试管法进行抗原鉴定,包括RhC、Rhc、RhE和Rhe。结果351RhD阴性抗原标本中,以O型血最为多见,AB型血最少,差异明显,p<0.05;RhD阴性抗原标本中以ccdee多见,p<0.05。结论在临床输血安全中进行RhD阴性血型抗原分析可以更好地解决特殊血型的需求,并确保输血安全。

  • 标签: RhD阴性血型 抗原分析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和器官损害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老年人的病情,给予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比较分析患者的血压水平、血压节律和器官损害的关系。结果3级高血压组患者的心脏、脑、肾损害例数最多。和1级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高血压组的心脏、脑损害的患者较多,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肾损害例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在治疗老年高血压的过程中,定期检测患者血压,应注重控制血压,纠正不规律的血压昼夜节律;规范治疗,合理用药,采用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方法结合治疗,坚持长期治疗,从而取得良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靶器官损害 临床观察 合理用药
  • 简介:肾病在维持血糖稳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肾病每天可过滤近200克葡萄糖,并且重吸收所有这些葡萄糖以保持热量。这一机制由肾近端小管第一段水平的可溶性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活性来调节。在正常个体中,SGLT2负责至少90%的葡萄糖吸收。

  • 标签: 葡萄糖转运蛋白 新靶点 糖尿病 治疗 肾近端小管 葡萄糖吸收
  • 简介:目的探讨辛伐他汀-9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的关系。方法对54例辛伐他汀组服用辛伐他汀6个月和7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服药前后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t-PSA)、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年龄和体质量指数的观察。结果服药前两组比较.除总胆固醇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比较,PSA、f/t-PSA、总胆固醇明显下降(P〈0.011。服药前后两组分别比较,辛伐他汀组服药后较服药前PSA、f/t-PSA、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沪〉0.05)。服药前后t-PSA、f/t-PSA、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血肌酐和尿素氮的差值在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口服辛伐他汀可以降低血PSA水平,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辛伐他汀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中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