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7年5月16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持有待售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财会[2017]13号)。该准则的发布对企业持有待售类别的后续计量、持有待售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等以前准则没有进行规范的问题进行了统一的说明。但是通过案例分析新准则中关于流动资产和处置组减值的会计处理可以发现,新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处理还存在着暂未完善的地方,因此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

  • 标签: 固定资产 持有待售资产 非流动资产 处置组 资产减值
  • 简介:在汽车销售城院内,一女青年驾车意欲转弯时,因错将油门当刹车,致使车辆横冲直闯撞向3辆待售的新车,结果造成4辆车受损。围绕车辆赔偿问题,汽车销售商与肇事车主、保险公司对簿公堂,目标直指新车贬值这一重大事项。

  • 标签: 新车 汽车销售商 赔付 事故 赔偿问题 保险公司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通过学习新准则,并与旧会计准则进行比较,文章就货币性资产交换(即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简要谈了一些想法。

  • 标签: 非货币性资产 交换 会计核算 入账价值 补价 会计分录
  • 简介:用均值-回复过程刻画股票价格变化,本文研究了股票收益可预测金融市场中的连续时间资产负债管理问题。运用动态规划方法,求得了最优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的闭合解。结果表明,最优策略是风险溢价的线性函数,随着投资期限的缩短,股票上的投资金额不断降低。数值分析表明,投资期限、股票风险溢价和债务对于最优资产配置策略和股票风险溢价不确定性跨期对冲需求都存在显著影响。

  • 标签: 资产负债管理 均值-回复过程 可预测性 HJB方程
  • 简介:我国在1999年首次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货币性交易》,填补了我国关于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会计处理上的一个空白,当时准则引入了“待售资产”和“待售资产”这两个的概念,将货币性交易具体划分为两类,即同类货币性交易和不同类货币性交易。并针对两类交易的各自特点,分别就交易中是否涉及补价作了明确规定。该准则出台后,由于当时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对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来操纵货币性交易所产生的利润,为此该准则又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为遏制利用公允价值调节损益的情况,修改后的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改为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对于不涉及补价的货币性交易不确认损益。而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只有收到补价一方才对收到的补价中所含的收益进行确认。在会计实践的探索中,2006年新发布的《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对货币性资产的交易又作了进一步修订,其具体特点如下。

  • 标签: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同类非货币性交易 资产公允价值 非待售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处理
  • 简介:作为《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一项重要准则,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重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交换准则》),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内施行。新《交换准则》使用了商业实质的概念,允许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货币性资产交换,

  • 标签: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企业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 公允价值 第7号 财政部
  • 简介:由于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相关规定不明确、资产种类繁多、税费问题变化较大。因此,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理解和应用中一直存在争议。从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相关税费的处理和交换损益的确定3方面入手,论述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问题,以期对会计实务工作者和大专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有所帮助。

  • 标签: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商业实质 税费 会计实务
  • 简介: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以下简称准则)和2001年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对债务重组及其相关的会计处理做出了新的规定,尽量避免使用公允价值概念,这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准则中重新规范的债务重组定义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不再区分债务人是否发生财务困难,

  • 标签: 债务人 法院 裁决 同意 债权人 颁布
  • 简介: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货币性资产交换》及其应用指南已经出台了几年,但仍有一些模糊概念或表述影响会计实务的判断和处理,为此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 标签: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思考 建议
  • 简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日益劣变,长期挂账巨额损失,潜在损失率较高,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威胁银行的健康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挂账损失的主要内容,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

  • 标签: 挂账 国有商业银行 信贷资产质量 经营效益 直接影响 损失
  • 简介:财政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企业用实物、无形资产投资必须进行资产评估,并按评估确认的价值进行投资。在《企业会计制度》(新制度)未颁布前,《股份制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原制度)对这类投资的会计处理做了较详细的规定。

  • 标签: 非货币性资产 投资 会计处理 国有资产管理 资产评估 企业会计制度
  • 简介:摘要货币性资产交易是一种不以货币为媒介、非经常性的特殊交易业务。货币性交易为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减少货币性资产流出、加快资金周转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企业利用货币性交易进行利润操纵等问题,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标签: 非货币性资产交易 公允价值 账面价值 利润操纵
  • 简介:本文通过对货币性资产交换(旧会计准则称为“货币性交易”)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进行比较,结合例题来揭示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其影响,并指出《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货币性资产交换》(简称“新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 标签: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会计准则 商业实质 公允价值
  • 简介:摘要2019年1月17日,国家财政部就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准则向各单位组织征求修改意见稿,并草拟《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货币性资产交换(修订)(意见征求稿)》。意见稿中规定了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定义,确认,计量,披露和衔接规定,且解释了该准则的修订背景,修订的过程,修订的主要内容,以及征求意见的主要问题。本文对征求意见稿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 标签:
  • 简介:《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货币性资产交换》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颁布,2007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该准则第8条规定:“企业在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成本的情况下发生补价。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1.支付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 标签: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账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 支付补价 资产成本 账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