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潜伏梅毒流行特点和检出途径,探讨防治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0月在祁阳县疾控中心皮肤性病科确诊为潜伏梅毒的14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科潜伏梅毒平均检出率为5.86%,检出途径以孕检和产检检出最多,手术前检验检出其次。平均年龄37.4岁,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患者以务工者最多,个体商业者其次,干部职员最少,传播途径以非婚异性性接触传播最多。结论扩大梅毒检测范围,早期检出潜伏梅毒、规范化治疗和治疗后定期随访,同时对梅毒高发人群加强梅毒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是潜伏梅毒防治非常重要的措施。

  • 标签: 潜伏梅毒 防治措施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0岁,白种人。因面部、躯干和四肢广泛的红斑、角化性丘疹和坏死溃疡性结节2个月就诊(图1);腹股沟、臀部和口腔黏膜同样受累,掌跖部位亦有色素沉着、溃疡性丘疹和结节。2个月前患者首发症状为右前臂的无自觉症状的丘疹,逐渐蔓延至全身,并出现溃疡。自起病以来无发热、寒颤和体重减轻。否认性病史、国外旅行史、酗酒史和免疫功能缺陷史;末次性行为是5个月前与其配偶。出现皮损以来未治疗,但2个月前曾因睫毛脱落、低热和寒颤最后一次就医。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棘层增厚,真皮浅深层血管周围和附属器周围有混合浆细胞的肉芽肿性炎性浸润,血管壁纤维蛋白沉积,管壁和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图2);PAS染色、GMS染色和AFB染色均为阴性,苍白密螺旋体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表皮内、滤泡上皮和血管周围大量螺旋体。梅毒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1∶8192,微量血细胞凝集试验阳性。HIV抗体阴性。诊断:恶性梅毒(具有肉芽肿样改变的组织病理特征)。治疗:立即使用240万U苄星青霉素G肌内注射。

  • 标签: 梅毒血清学检查 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恶性 苍白密螺旋体 坏死溃疡性 PAS染色
  • 简介:摘要文章就妊娠梅毒的病原体、传染方式、传播途径、发病率、感染率、妊娠者梅毒诊断标准、新生儿先天性梅毒诊断标准、处理原则及预防进行述及。

  • 标签: 妊娠梅毒 母婴传播 先天梅毒
  • 简介:梅毒做为一种世界性的性传播疾病已有数百年的传播史,至今发病率仍在逐渐增长。其中,心血管梅毒由于发病的隐匿性和治疗的困难性,给人体带来了严重的伤害。本刊上期报道了傅志宜教授、王佩显教授、车雅敏教授联合撰写的《心血管梅毒现状》的上半部分,总结了心血管梅毒的发病现状,分析了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本期述评栏目将刊登本文的下半部分,3位专家继续对心血管梅毒的诊断与治疗现状进行解析,其中许多宝贵的经验与建议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借鉴和参考。

  • 标签: 梅毒 心血管病
  • 简介: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也引来了争议.文章通过对隐性采访成功案例的剖析,着重探讨了隐性采访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功进行隐形采访的策略.

  • 标签: 隐性采访 显性采访 策略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主因右侧鼻腔外侧缘赘生物15d,于2010年8月就诊。患者15d前右侧鼻腔外侧缘出现赘生物,逐渐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1个月前双足跖曾出现红斑、脱屑,自行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无明显好转。随后双手出现类似皮损,未消退。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输血史、介入治疗史等,有数次冶游史。其配偶未来我科就诊。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鼻腔外侧边缘见一蚕豆大小扁平丘疹(图1a),双手掌、双足跖可见铜红色圆形、弧形斑疹,边缘附黏着性鳞屑,似领圈样(图1b,1c)。肛周可见2枚黄豆大小粉红色扁平丘疹,边界清晰,基底无明显红晕,表面湿润呈细颗粒状,无糜烂、渗液,质地较柔软(图1d)。鼻部及肛周皮损行醋酸白试验颜色改变不明显。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32;血清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阴性;钳取右侧鼻翼及肛周皮损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阴性。患者拒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二期梅毒。治疗:长效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3个月后复诊,RPR滴度1∶4,临床症状基本消退。随访至2012年9月,复查RPR阴性,TPPA阳性。

  • 标签: 梅毒 扁平湿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性梅毒的护理和预防感染的方法。方法对本院36例住院神经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护理分析,予以用药护理、症状护理、心理护理、安全护理、消毒隔离。结果经治疗和护理,患者精神症状得到了控制。经严格消毒隔离措施,未发生医院感染新病例。结论神经性梅毒的表现多种多样,应注意和其他疾病区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好患者安全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神经性梅毒 护理
  • 简介:目的了解包头市医疗机构梅毒诊断准确率和报告疫情上升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2年包头市9个旗县区涉及梅毒诊疗筛查的34家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调查,查看传染病报告卡、门诊日志和检验室原始登记本,并收集2010—2012年相关人群的梅毒监测/筛查资料。结果34所医院中21所医院网报梅毒病例643例,用梅毒抗原和非梅毒抗原血清学试验两种方法检测,结果阳性上报345例,实验室诊断准确率为53.65%。各级医院间实验室诊断准确率有显著性不同(χ^2=124.133,P〈0.01),其中市级三级综合医院、私立医院实验室诊断准确率较高为67.24%和72.34%,市级二级医院和区级医院较低为19.48%和27.66%。547人中,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胎传梅毒的主要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知晓率分别为42.23%、30.53%、34.37%、68.01%,隐性梅毒诊断标准知晓率为24.50%;RPR和TRUST为常用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诊断方法的知晓率为36.75%。常用的4种梅毒抗原血清学试验诊断方法(TPPA/TPHA/TP—ELISA/TP快速)知晓率为23.58%。梅毒实验室血清学实验诊断方法皮肤科医生知晓率最高为92.86%,相关临床科室最低,为56.07%。结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梅毒诊断知识掌握不够,转介机制运行不畅,管理人员过度报告,导致梅毒正确诊断率下降,部分假阳性或非现患病例也被作为梅毒病例上报,造成梅毒疫情报告虚高。

  • 标签: 医疗机构 梅毒 诊断 疫情
  • 简介:摘要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手术中出血量已显著减少,但是患者术后血红蛋白量(Hb)常常显著低于手术前,且Hb的降低程度与术中出血量明显不符,这一现象被称为术后隐性失血。我们的医生和护士往往在临床上很容易忽视隐性失血的存在,如果加以重视,将对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围手术期 隐性失血 展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本文总结了在不分班的情况下,实行多元化教学,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发展的经验。

  • 标签: 学生差异 分层教学 隐性分层 多元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梅毒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针对性心理干预方法。方法调查我院46例例梅毒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结果本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干预后其心理障碍发病率较前降低。结论针对性心理干预能缓解梅毒患者负性心理,有利于病情控制。

  • 标签: 梅毒 心理问题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对5种梅毒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采集梅毒患者血清标本60份,对其分别采取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胶体金法进行检测,并对5种检测手段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对比发现,ELISA在梅毒血清检测中,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其他四种手段发生显著升高(P<0.05);TRUST、TPHA法以及胶体金法的敏感性较低(P<0.05)。结论在梅毒血清检测中,ELISA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良好,可与TPPA发联合,作为梅毒筛查的首选检测手段,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 标签: 梅毒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胶体金法
  • 简介:梅毒(Syphilis)是由密螺旋体属(Treponema)中的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uidum,TP)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传染病,是一种经典的性传播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人体感染后可造成许多器官组织系统的损害,且病程长。最近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梅毒发病和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有关,现综述如下。

  • 标签: 梅毒 免疫反应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梅毒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梅毒患者30例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治疗连续15天为一疗程,9例一期梅毒患者7例RPR阳性,2例阴性(硬下疳病史在2周内),8周后复查RPR均呈现阳性;1例潜伏期梅毒患者RPR阳性,20例二期梅毒患者RPR均阳性。结论明确诊断后,及早进行治疗,越早治疗则临床效果越好。治疗要有计划性,治疗剂量必须足够,疗程必须规则,这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的关键。治疗后要经过足够的时间来追踪观察,同时对患者的性伴侣也应进行检查和治疗。

  • 标签: 梅毒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治疗半年后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下降小于4倍或再升高梅毒患者的临床与脑脊液特征,探讨其TRUST滴度下降低于4倍或再升高的原因.方法对本院229例治疗半年后TRUST滴度下降小于4倍或再升高梅毒患者行腰穿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IgG指数、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及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检测.结果229例患者中有症状神经梅毒20例,无症状神经梅毒15例,HIV感染6例.结论TRUST滴度下降小于4倍或再升高与梅毒螺旋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关,要及时腰穿行脑脊液检查以早期发现神经梅毒.

  • 标签: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滴度 神经梅毒 脑脊液
  • 简介:报告1例神经梅毒合并银屑病。患者,男,58岁,因“记忆力下降10年”就诊,1月前在外院复查,发现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定量实验1∶160阳性。此次入院检查梅毒非特异性抗体(RPR)1∶2阳性,梅毒确证试验(凝集法)阳性。脑脊液常规:红细胞0.006×10^6/μL,潘台氏蛋白阴性,白细胞12.00×10^6/L;脑脊液乳酸脱氢酶测定:乳酸脱氢酶24.0U/L;脑脊液生化:钠149.4mmol/L,氯126.0mmol/L,葡萄糖3.9mmol/L,脑脊液蛋白873.0mg/L;脑脊液梅毒抗体定量(RPR非特异性抗体):阴性,梅毒确证试验(凝集法)阳性。皮肤科情况:躯干、四肢散在暗红色圆形、椭圆形浸润性斑块,大小不一,部分相融合成片,上覆银白色鳞屑。

  • 标签: 神经梅毒 银屑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治疗妊娠梅毒、预防先天性梅毒中采用阿奇霉素的疗效,并与采用苄星青霉素G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根据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某院检查确诊的梅毒孕妇有96例,其中青霉素皮试阴性者有53例而该院将其作为对照组采用苄星青霉素G治疗,而青霉素皮试阳性者有43例且该院将其作为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该院在两组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及时的记录和分析对比。结果对照组的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3.77%而观察组的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4.65%,且两组之间的疗效并无明显的差异。结论在治疗妊娠梅毒、预防先天性梅毒的过程中采用阿奇霉素的疗效与采用苄星青霉素G的疗效并无明显差异,因此青霉素皮试阳性妊娠妇女可以用阿奇霉素替代青霉素进行治疗。

  • 标签: 苄星青霉素G 阿奇霉素 妊娠梅毒 先天性梅毒 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