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隐匿阴茎矫治术后阴茎背伸包扎法的效果。方法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80例拟行隐匿阴茎矫治手术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背伸包扎组和传统包扎组,每组各40例。传统包扎组术后采用传统的阴茎垂直腹壁套袖式包扎法,背伸包扎组采用阴茎背伸包扎法。记录比较2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4 h呼叫医务人员次数、敷料拆除时患儿的最高疼痛评分、敷料拆除所用时间。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5例患儿符合退出标准,共完成75例,其中背伸包扎组38例,平均年龄为64个月;传统包扎组37例,平均年龄70个月。背伸包扎组与传统包扎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26%(2/38)和10.81%(4/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4,P>0.05)。背伸包扎组与传统包扎组术后24 h呼叫医务人员次数分别为(0.87±0.91)次、(1.54±1.0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6,P=0.003);敷料拆除时患儿的最高疼痛评分分别为(5.21±1.19)分、(7.24±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7,P<0.001);拆除敷料所用时间分别为(3.21±1.24) min、(7.56±1.8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17,P<0.001)。结论相较于传统的阴茎垂直腹壁套袖式包扎法,隐匿阴茎矫治术后阴茎背伸包扎法可减少术后24 h呼叫医务人员次数,减少敷料拆除时间和患儿疼痛程度。

  • 标签: 隐匿性阴茎 包扎 疼痛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改良Borsellino术式治疗儿童隐匿阴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小儿外科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7例隐匿阴茎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年龄为(6.59±2.94)岁,范围在2~13岁;术前在无牵引情况下测量阴茎突出耻骨上皮肤长度为(1.42±0.30)cm。所有患儿均行改良Borsellino术,随访时间1~24个月。结果17例患儿手术均成功,术后阴茎长度为(4.58±0.31)cm,较术前明显延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70,P<0.05)。手术时间为(82.06±12.38)min,范围在65~120 min;术后包皮内板水肿持续时间为(9.00±3.02)d,范围在6~14 d。随访1~24个月,患儿阴茎显露良好,患儿及家属对术后阴茎外观满意。结论改良Borsellino术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儿童隐匿阴茎安全、有效。

  • 标签: 儿童 隐匿阴茎 改良Borsellino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对综合护理在小儿隐匿阴茎围手术期治疗中作用进行详细分析。方法 对本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间收治的90位小儿隐匿阴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把90位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甲组为研究组,乙组为参照组)。甲组把综合护理运用到护理中,乙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不同数据指标。结果 甲组和乙组在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对比上均表现有明显不同,甲组均明显高于乙组,P

  • 标签: 小儿隐匿性阴茎 综合护理 围手术期 治疗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纽扣法"带蒂岛状包皮背侧皮瓣转移术在儿童重型隐匿阴茎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行"纽扣法"带蒂岛状包皮背侧皮瓣转移术治疗的重型隐匿阴茎4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患儿平均年龄为7岁1个月,年龄范围为3~16岁;本研究患儿的纳入标准为重型隐匿阴茎阴茎完全隐匿于皮下,可见锥状皮丘内无阴茎显露,腹壁皮肤平面仅能扪及包皮套,年龄范围要求为3~16岁,手术方式为"纽扣法"带蒂岛状包皮背侧皮瓣转移术。分析患儿术后出血、感染、阴茎回缩等并发症情况,采用Boemers标准进行术后评价,评估该手术方式在重型隐匿阴茎患儿的应用情况。结果48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Boemers标准评价均为良好,家长对阴茎外观满意,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包皮转移皮瓣无坏死感染。术后有8例患儿出现转移皮瓣的明显水肿,6~8周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2个月阴茎体均无回缩,无包皮赘生及瘢痕狭窄,无痛性勃起等其他并发症。结论"纽扣法"带蒂岛状包皮背侧皮瓣转移术是治疗重型隐匿阴茎的理想手术方式,可以有效解决重型隐匿阴茎皮肤覆盖缺损的问题,具有术后外观美观,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儿童 隐匿阴茎 皮瓣转移 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脱细胞真皮基质填充耻骨下间隙结合吸脂术、阴茎悬韧带松解术治疗隐匿阴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北京怡德医院外科2015年10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5例成年隐匿阴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为(33.2±4.6)岁,体质量指数为(28.9±5.3) kg/m2,术前站立位非勃起状态下阴茎长度为(3.0±1.3) cm。阴茎悬韧带松解结合传统阴阜部吸脂后,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填充耻骨下间隙进行治疗。观察术后阴茎长度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患者的满意度。计量资料以±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两样本总体方差齐时)或者近似t检验(两样本总体方差不齐时)。结果术后阴茎长度为(7.3±2.1) cm,较术前增加(4.3±1.6) cm(增加143.3%);术后3个月阴茎长度为(5.4±1.8) cm,较术前增加(2.4±0.8) cm(增加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39,P<0.05)。术后出现水肿9例(60.0%)、淤斑7例(46.7%)、血肿1例(6.7%)和包皮创口愈合不良1例(6.7%)。患者术后均无性交障碍或排尿困难。10例(66.7%)患者对术后阴茎外观和功能非常满意,4例(26.6%)满意,1例(6.7%)基本满意。结论使用脱细胞真皮基质填充耻骨下间隙结合传统阴阜吸脂术和阴茎悬韧带松解术对于治疗成年隐匿阴茎安全有效。

  • 标签: 脱细胞真皮 隐匿性阴茎
  • 简介:摘要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隐匿肝性脑病是肝性脑病的临床前期,早期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目前,国内对于肝硬化患者隐匿肝性脑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隐匿肝性脑病的评估工具众多,筛查方法不统一。本文综述了肝硬化隐匿肝性脑病筛查工具并分析其优缺点,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筛查工具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肝硬化 肝性脑病 筛查
  • 简介:摘要1例66岁男性患者因尿路上皮癌伴肝脏、淋巴结转移,给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400 mg静脉滴注、第1天;替吉奥50 mg口服、2次/d,第1~14天;间歇1周,21 d为1个周期。共行9个周期化疗。患者诉第1~5、7~9个周期静脉滴注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后约15 h(次日凌晨1:00左右)出现阴茎异常勃起,约2 h后该症状自行消失。均未予特殊处理。此后因疾病进展改用免疫治疗后患者未再出现上述症状。考虑患者阴茎异常勃起可能与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有关。

  • 标签: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阴茎异常勃起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阴茎腹侧Z形交叉皮瓣与阴茎背侧带蒂转移皮瓣在小儿隐匿阴茎成形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行阴茎成形术的151例隐匿阴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其中69例采用阴茎腹侧Z形交叉皮瓣,为Z形皮瓣组;82例采用阴茎背侧带蒂转移皮瓣,为转移皮瓣组。Z形皮瓣组患儿年龄(5.23±0.58)岁;其中阴囊紧小33例,术前阴茎长度(3.06±0.25)cm;阴囊松弛36例,术前阴茎长度(2.99±0.28)cm。转移皮瓣组患儿年龄(5.20±0.63)岁;其中阴囊紧小39例,术前阴茎长度(3.04 ±0.30)cm;阴囊松弛43例,术前阴茎长度(3.04 ±0.24)cm。两组患儿年龄、术前阴茎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阴茎伸长长度及并发症(如阴茎体回缩、包皮水肿、包皮口狭窄、阴茎伤口裂开等)情况。结果151例随访6~12个月,阴茎外形满意,无阴茎头坏死,无尿道瘘。Z形皮瓣组中,33例阴囊紧小患儿术后阴茎较术前伸长(2.47 ±0.22) cm, 36例阴囊松弛患儿术后阴茎伸长(2.61±0.27) cm。转移皮瓣组中,39例阴囊紧小患儿术后阴茎伸长(2.90±0.16)cm,与Z形皮瓣组中阴囊紧小患儿阴茎伸长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皮瓣组中43例阴囊松弛患儿阴茎伸长(2.79 ±0.18)cm,与Z形皮瓣组中阴囊松弛患儿阴茎伸长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形皮瓣组33例阴囊紧小患儿中,阴茎回缩2例,包皮口狭窄1例,包皮水肿2例,阴茎伤口裂开2例;36例阴囊松弛患儿中,包皮水肿1例。转移皮瓣组39例阴囊紧小患儿中,包皮水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Z形皮瓣组阴囊紧小患儿[2.56%(1/39)与21.21%(7/33),P=0.033];转移皮瓣组阴囊松弛患儿中阴茎回缩3例,包皮口狭窄3例,阴茎腹侧包皮水肿2例,阴茎伤口裂开1例,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Z形皮瓣组阴囊松弛患儿[20.93%(9/43)与2.78%(1/36),P =0.038]。结论无论对于阴囊紧小还是阴囊松弛患儿,转移皮瓣组延长阴茎的效果均优于Z形皮瓣组,但转移皮瓣组阴囊紧小患儿和Z形皮瓣组阴囊松弛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对于阴囊紧小患儿可采用阴茎背侧带蒂转移皮瓣手术,对于阴囊松弛的患儿可采用阴茎腹侧Z形交叉皮瓣手术。

  • 标签: 泌尿生殖系统畸形 隐匿阴茎 阴茎成形术 转移皮瓣 Z形皮瓣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阴茎硬结症的病因迄今不明,治疗也尚在探索之中,早期患者首选非手术的保守治疗,但顽固病例此方法难以奏效,外科治疗通常是最后的选择。以往的阴茎硬结症外科治疗常采用的方法包括机械牵引、阴茎体外冲击治疗、电离子渗入疗法、放射治疗等,但都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现已不建议采用。现今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斑块内注射治疗、白膜折叠术、阴茎假体植入术、白膜部分切除/补片移植术等,均有了一定的改进。本文就近年来阴茎硬结症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阴茎硬结 药物疗法 高能量冲击波 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和CT在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三柱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临床高度怀疑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78例,均给予MRI和CT检查,并予以三柱分。以随访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CT及联合检查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一致率。结果MRI检查诊断出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54例,CT检查诊出52例,MRI联合CT诊出56例。MRI单独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率与CT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MRI联合CT诊断骨折的准确率高于MRI及CT单一检测(P<0.05)。MRI诊断骨折累及关节面的敏感度(98.22%)高于CT(95.77%),特异度(88.32%)低于CT(9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准确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MRI进行三柱分诊断的符合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在诊断基于三柱分的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一致率高于CT诊断,但对累及关节面骨折其诊断存在高估风险,对临床诊疗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 标签: 胫骨平台 隐匿性骨折 影像诊断 三柱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源性所致的阴茎皮肤不同程度坏死的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治疗20例阴茎皮肤坏死的患者(年龄21~49岁,平均32.3岁),根据阴茎皮肤坏死的轻重程度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其中2例行清创换药后自行愈合,9例行减张缝合术,7例行阴囊前动脉皮瓣转位修复术,2例行Ⅰ期阴茎创面阴囊包埋术加Ⅱ期阴囊皮瓣断蒂修复。结果20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行阴囊前动脉皮瓣转移及阴囊蒂包埋的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坏死或感染发生,所有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邻近皮肤接近,勃起时无牵拉不适;行阴茎创面阴囊包埋者进行二期修复后患者对外观及功能感到满意。结论对不同程度的医源性阴茎皮肤坏死,根据阴茎皮肤坏死创面的大小采用个体化的修复方法,可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 标签: 阴茎 医源性 阴茎皮肤坏死 阴茎背神经隔离 短波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1种改良的阴囊成形术在儿童蹼状阴茎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6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58例蹼状阴茎患儿进行治疗效果分析。采用包皮环切吻合器联合改良阴囊成形术修复蹼状阴茎并包茎患儿26例作为改良阴囊成形组,另32例蹼状阴茎并包茎患儿行V-Y阴囊成形术作为V-Y阴囊成形组。比较2组患儿蹼状阴茎的疗效。结果V-Y阴囊成形术组与改良阴囊成形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6.0±2.4) min和(28.0±3.2) min;患儿术后阴茎外露长度增加长度分别为(0.30±0.06) cm和(0.40±0.06) cm;父母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80±0.47)分和(4.70±0.56)分,2组患儿手术平均时间和术后阴茎外露增加长度及父母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03、6.061、6.652,均P<0.05)。2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包皮环切联合改良阴囊成形术治疗儿童蹼状阴茎术后外观良好,家长满意度高,易于临床实施。

  • 标签: 蹼状阴茎 阴茎阴囊融合 阴囊成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对阴茎部分切除术的术前一般护理,术后的基础护理、饮食及排便的护理、引流管的护理、并发症及心理的护理进行了综述,以促进阴茎癌部分切除术护理质量的提升。

  • 标签: 阴茎癌 部分切除术 护理
  • 简介:摘要关节内隐匿性骨折是最近十几年才引起重视的一种潜在危害较大的损伤类型。这类骨折重新被关注主要是由于CT、MRI及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以及部分关节内隐匿性骨折的损伤规律和特点逐渐被掌握。尽管如此,关节内隐匿性骨折的漏诊、漏治仍时有报道,残留的关节内移位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远期可能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肢功能。为此,笔者总结了隐匿性骨折影像学检查要点,部分关节内隐匿性骨折的规律和特点及其与变异解剖结构的区分,希望有助于提高骨科医师对这类骨折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出现,手术中发现物理检查未报告的隐匿性腹股沟疝频频出现。隐匿性腹股沟疝属于早期腹股沟疝,因其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容易被忽视。目前隐匿性腹股沟疝诊断的金标准是腹腔镜检查,首次出现症状的患者应采用超声、MRI等无创检查。随着年龄的增加,腹壁强度减弱,隐匿性腹股沟疝需要治疗的比例也随之增加,临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诊治隐匿性腹股沟疝的关键在于明确其定义,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通过合理、准确的术前检查结合腹腔镜技术,以及对手术入路的调整,就可以发现和修复隐匿性缺损。针对不同人群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避免患者未来的症状和降低额外的手术风险。

  • 标签: 疝,腹股沟 诊断 治疗应用 腹腔镜 隐匿性腹股沟疝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