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魏晋隋唐方志处于中国方志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它的研究从元末明初的辑佚至今逐渐扩大至目录、校勘、版本、考据等多方面。当中历经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几大阶段,至21世纪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学术视野更开阔、研究角度渐多。但就研究现状看,尚存在成果多而零散、重复性研究较多、对经典成果过度依赖、缺乏对材料挖掘利用的问题,研究尚有较大空间。

  • 标签: 方志 魏晋隋唐 文献学 综述
  • 简介:隋唐时期是中古伎乐的繁盛期,从经济学的视野来看,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在经济繁荣的江南,城镇的消费需求以及大量文人墨客的娱乐需求使得社会上商业性乐舞生产与消费获得了极大发展.因此,本文着重从宏观经济学的视野来剖析江南地域商业行为的音乐生产与消费现象,生产者及其生产方式,消费者及其消费方式、场所等问题,以期能够在诸多音乐事项中梳理出江南音乐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商业性乐舞经济的内外表征和原因。

  • 标签: 隋唐时期 江南 音乐经济 生产者 生产方式
  • 简介:敦煌卷子《启颜录》受到“世说体”的影响,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对后世的谐谑小说的分类有着示范作用,但敦煌卷子《启颜录》分类已经显示“笑林体”非“世说体”;成为我国谐谑小说成熟的标志;《启颜录》“嘲诮”成为贯串全书的艺术手段,特征是“以隐为谐”;《启颜录》对小说“谐谑”生态具有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启颜录 谐谑小说 生态 文体 研究
  • 简介:石窟艺术是从印度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所以起先是在西域盛行。例如敦煌、麦积山等石窟,以佛造像艺术为主,壁画为附,内容主要是佛本生、佛传经变等故事画,以传达佛教徒的信仰与崇拜。虽然作者大都为民间艺人,但也间接表现当时的艺术水平。

  • 标签: 隋唐 敦煌石窟 壁画 山水
  • 简介:沿袭前人积极探索诗性语言的热情而来,隋唐五代诗人进一步发现和开掘出语言强大的构绘功能。他们灵活运用多种语言图像化的修辞手法,融合精妙的物象造型、色彩敷染甚至是镜头推拉、类蒙太奇画面等艺术手段,在诗行中生成了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美学效果。基于此,这一时期的诗歌不但在虚拟的图像空间里实现了丰厚的精神寄寓和阔大的襟怀抒写,而且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具有图像或镜像特征的诗性符号乃至由系列诗性符号构成的图像母题。同时,也因其呈现出的通达本体层面的"元美"境界而为后世"逸"品文人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诗画同构"的构思模式。

  • 标签: 隋唐五代 诗歌 语象 图像化修辞 语言构绘功能
  • 简介:魏晋隋唐方志的兴起与发展对后世方志的定型、完备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而明确魏晋隋唐方志外延是研究该段方志的难点。通过《续修四库全书》"方志部"著录之书倒推其在前代目录的著录,描写出方志类目的历史发展轨迹,其次结合"方志"语义及方志内涵,将尚存争议的方志种类与《续四库》"方志部"方志在历代目录的著录情况进行对比。推知魏晋隋唐方志包括各级行政区综合志及不以官府修志通用名目命名而记述一地综合情况的志书,如区域图经、区域地记(《国史经籍志》史部地理类"郡邑"中的区域地记、"蛮夷"类中今属中国行政区划的区域地记及《华阳国志》);不包括全国性地理总志、专志、域外地理书或区域文学作品。

  • 标签: 魏晋隋唐 方志 外延 目录 《续修四库全书》
  • 简介:隋唐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大运河洛阳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发挥洛阳在大运河旅游带建设中的文化资源与技术等优势,对于深化、提升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的内涵和广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隋唐大运河洛阳旅游带空间结构具有旅游资源的滨水性、旅游空间相对集中性、地理文脉高度重合性的特点,坚持彰显鲜明特色、凸显文化内涵的原则,加快创建隋唐大运河洛阳旅游带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县(市)区创建省级全域示范区目的地,深化落实“一心、两带、四区、两翼”的旅游空间布局。以隋唐帝都文化体验为核心,构建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空间格局。

  • 标签: 隋唐大运河 洛阳旅游带 空间布局 构建 体验
  • 简介:洛阳城是隋、唐两个朝代的东都,隋代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兴建,历经隋、唐、五代,直到北宋末年还在使用。隋唐时期的洛阳城不仅是丝绸之路在东方的起点,也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等部分组成,占地约47平方千米。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内的定鼎门遗址博物馆二楼,放置着一座100平方米的隋唐洛阳城沙盘模型,展示着当时洛阳城的建筑格局。当时的洛阳城有非常宏大的建筑,如定鼎门、天津桥、天枢、端门、应天门、乾元门、乾元殿(后改为明堂)、天堂、贞观殿、徽猷殿、玄武门、曜(yào)仪门、圆璧门和龙光门等。

  • 标签: 隋唐时期 遗址博物馆 洛阳城 建筑格局 丝绸之路 遗址公园
  • 简介:汪籛先生生前曾对隋唐社会经济史多所关注,并留下了数篇重要的论考,对于学界进一步探研相关问题深具启迪意义。兹谨就汪先生有关隋代户口、隋唐田亩数、唐代丝产地之论考及其方法论试加述说,以为先生百年诞辰之纪念。

  • 标签: 社会经济史研究 隋唐 户口 隋代 产地 唐代
  • 简介:汪篯先生《隋唐耕地面积问题研究》原是三篇研究札记,分别题为《史籍上的隋唐田亩数非实际耕地面积》《史籍上的隋唐田亩数是应受田数》《唐代实际耕地面积》,先后于1962年8月至10月发表于《光明日报》史学栏目,与此前发表的《隋代户数的增长》一起以"隋唐史杂记"为副标题贯之。

  • 标签: 耕地面积 面积问题 隋唐史 史籍 《光明日报》 副标题
  • 简介:为探讨河南巩义窑、河北邢窑出土的不同时期青瓷、白瓷的原料来源,用显微观察、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分析其原料来源及技术工艺进行分析,并探讨两窑之间的技术联系。分析可知,两窑在瓷釉、瓷胎的原料配置上存在差异:巩义窑瓷胎均使用当地高岭土一元配方,瓷釉中加入瓷胎原料为基体并加入高钙草木灰;邢窑瓷胎在使用当地高岭土的基础上加入长石类矿物原料,瓷釉中除瓷胎所使用的黏土以外,还加入含有高钙高镁的草木灰或矿物原料。两窑还存在一些共性如:两窑瓷釉均添加石英类原料以提高SiO2含量;巩义窑与邢窑两地早期、唐中期产品形制相似,原料配方有共通之处,说明当时两地在陶瓷的原料配方、制瓷技术中有过交流。

  • 标签: 电子探针 白瓷 青瓷 原料 巩义窑 邢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