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明清两代专商引岸制度盛行后,盐商有了更大的逐利空间,其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但清末以后,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盐商势力由盛转衰。芦盐在清末至民国式微的历史原因,主要包括清末社会的动荡和资金链的断裂、民国初年退隐军阀对芦盐政的插手和控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解决财用危机对芦盐的肆意搜刮、日本侵入华北后利用在芦盐区走私东北盐和压价运芦盐去日本等手段使芦盐遭受的严重打击、以及抗日战争结柬后专商引岸制度被正式废除,等等。

  • 标签: 清末 民国 长芦 盐商
  • 简介:与元朝扩张性盐业生产政策相比,明清时期为保证盐价高昂,朝廷始终重视控制盐业生产的供需比例。从明中叶始,盐业产销失衡加剧,促使明清朝廷相继出台诸多应对举措,失效后则陆续裁并了芦盐区十六个盐场。如此大规模、广范围、强力度的裁并盐场,原因有三:一是环境变迁导致运道尽失;二是制盐技术革新带来的相对劣势;三是明清国家、盐商、灶户三者之间博弈的结果。

  • 标签: 明清时期 长芦盐场裁并 运道变迁 技术革新 产销失衡
  • 简介:1元代末年,徐寿辉部将明玉珍率湖广随州、麻城十余万红巾军,经巫峡攻入巴蜀,改元称帝,建立大夏国。随军中有一小卒,姓陈名礼,闲来无事,到处游逛。走了数里,不见人烟。顺手抓起一把土,连连称道:"肥土,肥土,种庄稼的好土。"陈礼便托人将这一消息告诉了麻城孝感吴家山的好友吴朝富、曹安修。他们二人少田缺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吴朝富听了甚是高兴,便与其弟朝贵商量,打算到大夏去种田。朝贵听了犹豫起来。说:"俗话说,金窝银窝离不开狗窝,家里虽然穷了点,可还是家里好。再说,那里抗

  • 标签: 书院 釜溪河 长工 敬德 丫环 盐场
  • 简介:自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武汉建立了商人垄断公盐运销的“纲法”制度后,在武汉从事食盐交易活动的盐商们曾经历了“十里通津驻盐艘”的黄金时代.到抗战胜利后,改为自由经销,取消了凭票运盐的制度,运销业务才进入完全衰落的时期.1617年,明政府采用了盐法道袁应振的建议,建立了垄断食盐运销的“纲法”制度,使当时的武汉地区成为淮盐最大的集散地.淮南“纲盐”由长江船运至汉口停集,再分销至全省各州县和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各口岸.由于盐船都泊于汉正街附近的汉水一带,所以盐商们也就在汉正街附近觅屋居住,逐渐形成正式的街巷——淮盐巷.清代,淮盐运销办法是由官府发给“引凭”,每“引”可贩盐364斤.乾隆年间,户部规定湖北、湖南两省的淮盐都在汉口分销,故而汉口镇的“盐务一

  • 标签: 盐商 淮盐 汉口镇 1617年 武汉地区 汉正街
  • 简介:本篇适合:朗读、复述05驮着几袋盐的驴子过河时不小心栽到河里,他发现背上的盐袋顿时变轻。于是他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背上的几袋海绵,没想到袋子反而变重了。大家觉得驴子是聪明还是笨呢?Onebeautifulspringmorning,amerchantloadedhisdonkeywithbagsofsalttogotothemarketinordertosellthem.

  • 标签: MORNING loaded YESTERDAY beautiful SOMETIMES river
  • 简介:<正>所谓“帑银”,是内务府贷放给商人(主要是盐商)的一种款项。其贷放额以芦和两淮两大盐区为最多。人们历来认为,帑银是清朝皇帝通过内务府对盐商进行的一种高利盘剥,是束缚盐商的一种桎梏,是导致盐商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翻阅了大量的内务府档案,认为以上的评论过于武断,我们对帑银作些具体分析之后再对其作出令人信服的评价。

  • 标签: 盐商 内务府 乾隆 两淮 高利贷 贷放
  • 简介: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城市,两淮盐商由于业盐而富甲天下.扬州的繁荣发达与两淮的盐商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就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盐商修建学院、延致名人等方面来来分析扬州文化事业繁荣的原因.清代的扬州在文化事业上能达到鼎盛状态,缘于盐商们的大力支持.

  • 标签: 盐商 扬州 人文
  • 简介:作为中国近代新型的商业文化,天津盐商文化有着自身迥异的特色,即尚侈好奢的消费文化,附宦好仕的政治文化,崇教好文的士人文化及急公好义的道德文化。而在这些文化表象背后体现的则是盐商群体的集体行为模式与心理结构特征。

  • 标签: 近代天津 天津盐商 盐商文化
  • 简介: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中叶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在书、画、诗文诸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徐悲鸿先生跋郑板桥《兰竹石》轴中曾言:“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其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

  • 标签: 诗文 人物 仁慈 扬州盐商 郑板桥 清代中叶
  • 简介:要深切了解扬州盐商,除了应该看看他们住过的老房子,还应该看看他们足迹所至的那些地方。幸而扬州现在留下的这些遗迹还不算太少,比如两淮盐运使司的衙门,比如各省商人聚集的会馆,比如盐商经常出没的码头,等等。寻找到这些遗迹,也足够我们流连多时。寻找盐商的遗迹,也可以说是一件具有抢救意义的工作。许多与扬州盐商有关的建筑,有的已经消失,有的行将消失,有的正在迫切地等待人们关注它们危在旦夕的命运。我相信,和我一样对扬州盐商、扬州历史、扬州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也都会对这些分布在古城各处的大小遗迹深感兴趣。所以,我要记录下寻找这些遗迹的前后经过,以期今后有更多的有心人来了解它们,关注它们。下面是我的寻踪日记。

  • 标签: 扬州盐商 沈从文先生 东关街 盐运使 林如海 想当年
  • 简介:江苏扬州古城,凭两淮之利,长江水系和淮河、运河之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在历史上成为晋、徽、陕等盐商的云集之地,也成为历朝两淮盐交易的管理和集运中心,史称盐都。如今的扬州,盐都的称谓已经隐入史册,盐都的痕迹已然灰飞烟灭。只有个园成为扬州城内仅存的当年风云盐商的一个缩影,一个活的"标本"。

  • 标签: 两淮盐商 江苏扬州 背影 长江水系 历史上 盐都
  • 简介:摘要:清乾隆时期扬州诗坛的韩江吟社,活动频繁,唱和之作汇为《韩江雅集》。韩江吟社约起于1737年,于1755年后式微。中坚成员多为盐商诗人和寓居盐商的失意文人,盐商诗人程梦星、马日瑁等人成为诗社活动主导者,诗作内容多闲适、游赏之作。韩江雅集显示了盐商诗人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慰藉了雍乾时代文字狱阴云下的失意文士,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

  • 标签: 清代扬州 盐商诗人 韩江雅集
  • 简介:清代约200年的时间承袭明代的纲盐制,使得淮安盐商获得垄断淮盐的购买、运输以及特定行盐地区的销售特权,由此集聚了巨额财富。许多盐商追求声色犬马之外,缔造大量园林,在园林里迎来送往、吟诗唱和,成就文学盛事。道光十二年(1832)始,淮北、淮南盐场相继实行票盐制,盐商的商业利润降低,势力大减,随之变故旋踵而至,盐商彻底没落,原有的园林风光也荡然无存,只剩下断垣残壁、枯藤昏鸦。后代文人凭吊遗迹、吟叹往昔。

  • 标签: 清代 河下 盐商 园林文学 萧湖游览记
  • 简介:清代徽州盐商在与其他地域商帮竞争时一致对外,然而常因销盐区域、销盐定额和行销方式等在其内部形成种种利益纠纷,并进而涉讼公庭。由于管理运盐销盐的机构在地方官府以外更有盐运司和纲盐局等,利益关注点不一,使得销盐诉讼较之一般民事诉讼甚至商业诉讼要复杂得多。

  • 标签: 徽州 盐商 纠纷与诉讼
  • 简介:清朝康、乾年间昆曲的复兴和繁荣与盐商阶层的物力支持和风气倡导密切相关。其中,两淮盐商、盐政畜养了数量庞大的商署、官署昆曲戏班和家乐,以供自娱和交际之需。他们凭借雄厚的财力,将众多文人曲家招揽门下,日事选胜征歌、顾曲品剧。为了更好地满足演剧的需要.他们还资助副作家创作新剧和刊行旧剧。他们对昆曲偏嗜和倡导,促进了康、乾年间昆曲的繁兴。

  • 标签: 昆曲 复兴 盐商
  • 简介:明清时徽州盐商是否牟取暴利?这是个需要摆事实、讲道理的问题.汪士信先生在这方面有开拓性的工作①.笔者也曾分别就明万历、清乾隆和嘉道三个不同时期徽商所涉足的两淮盐利,作过尝试性数据分析②.尽管这些分析仍是粗糙的,许多方面尚有待改进,但它已能排除徽州盐商作为一个商人群体牟取暴利的可能.江巧珍、周晓光二位先生,曾分别就嘉道时期徽州盐商江仲馨的经营案例作过研究③.该案例涉及商人在淮盐食销区的经营状况.虽因史料本身的限制,要对其获利情况作深入探讨尚有困难,但以此作为对徽州盐商是否牟取暴利的讨论还是可以的.

  • 标签: 徽州盐商 暴利 获利 淮盐 先生 经营状况
  • 简介:摘要:明清扬州因淮盐经济盛极一时,大批盐商为扬州留下了宝贵的园林遗存。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明清扬州盐商园林进行梳理,以园林所在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城市山林、湖上园林和园林别墅三类,且分别结合瘦西湖、个园和卢氏老宅等案例浅析其各自的特色,并结合扬州园林的整体现状分析其传承与保护,以期以扬州为例,为我国园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支撑。

  • 标签: 扬州盐商 园林 传承 保护
  • 简介:是康熙末年歙县盐商余锡与二弟余锺为盐业资产纠纷而写下的稿本,叙述了余氏盐店康熙年间经营盐业的活动经过,并记下了与安徽省几任巡抚以及湖广总督徐国相的关系,详细列出几十年的商业账目.本文根据的相关记载,从余氏盐店与当时地方官府及徽州商帮的关系入手,研究康熙年间徽州盐商的资本来源、兴衰原因等几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 标签: 康熙 徽州盐商 总督 巡抚 兵乱 账本
  • 作者: 石立
  • 学科: 经济管理 > 企业管理
  • 创建时间:2010-02-12
  • 出处:《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年第2期
  • 机构:18世纪的中国,聚集在扬州,以徽商、晋商为主体的两淮盐商,曾经掌握了巨大的商业资本。当代研究者多认为,两淮盐商每年用于经营的商业资本约为2000万两白银,而当时的年度国家财政收入是4000万两银子光景,由此也可知两淮盐商资本之雄厚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