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结直肠癌患者中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相关的关键预后基因。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纳入377例结直肠癌患者,筛选MSI-H和错配修复稳定(MSS)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阈值为错误发现率<0.05且倍数差异>2),并对其进行富集分析(错误发现率<0.05)。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R>0.4且P<0.05),并筛选枢纽基因。通过Cox回归进一步筛选出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关键预后基因(P<0.05),采用单细胞测序分析验证关键基因表达及与MSI-H的关系。不同患者组间的基因表达差异采用t检验。结果共筛选出558个MSI-H相关基因,811个MSS相关基因。富集分析显示MSI-H相关基因主要参与炎症及免疫应答。通过网络分析及Cox回归,鉴定出3个MSI-H显著相关的预后关键基因,即GJB5、TNNT1和KRT16。其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且在转移性患者中对总生存期的风险比分别为1.4(P<0.05),1.5(P<0.01)和1.7(P<0.01)。在单细胞测序数据中,同样发现GJB5、TNNT1和KRT16在肿瘤细胞和MSI-H患者细胞中高表达。结论GJB5、TNNT1、KRT16为MSI-H结直肠癌患者高表达的显著不良预后关键基因

  • 标签: 结直肠癌 错配修复 RNA测序 单细胞测序
  • 简介:【摘要】: 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 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四位,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且其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1] ,有学者研究认为,其中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所以对其发病及预后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步骤和多基因改变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研究,逐渐地揭示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其中错配修复基因( mismatch repair, MMR)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为此, 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 hMLH1、 hMSH2、 hMSH6和 hPMS2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这四种蛋白对结直肠癌的影响及意义。

  • 标签: 错配修复基因 直肠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和目的体细胞突变可能使肿瘤细胞具有编码"异己"免疫原性抗原的能力。由此推测,对由于错配修复缺陷所致大量体细胞突变的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滞治疗可能有效。方法我们在41例进展期转移癌患者(有或没有错配修复缺陷)中对pembrolizumab[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的临床疗效进行2期临床研究。患者分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结直肠癌患者组(dMMR)、错配修复基因正常结直肠癌患者组(pMMR)和错配修复基因缺陷非结直肠癌患者组,所有患者均采用Pembrolizumab静脉注射(10mg/kg,每14天重复一次)。观察终点是免疫反应率和20周的免疫相关肿瘤无进展生存率。结果结直肠癌dMMR组的客观反应率和免疫相关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0%(4/10)和78%(7/9),而结直肠癌pMMR组分别为0%(0/18)和11%(2/18)。截至统计时,dMMR组未达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而pMMR组则分别为2.2和5.0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比0.10,P〈0.001;死亡风险比0.22,P=0.05)。非结直肠癌dMMR组的结果和结直肠癌dMMR组类似,其免疫相关客观反应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1%(5/7)和67%(4/6)。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显示dMMR肿瘤平均检测到1782个体细胞突变,而pMMR肿瘤仅有73个突变(P=0.007),且体细胞突变高载荷的肿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相对较长(P=0.02)。结论本研究表明,错配修复状态可以预测免疫检查点阻滞药物pembrolizumab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错配修复 PD-1 结直肠癌 免疫原性 体细胞突变 无进展生存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1(h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骨肉瘤患者临床病理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于2003年至2008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手术治疗骨肉瘤患者46例,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20.00±9.93)岁,根据Enneking分期分为Ⅰ期27例,Ⅱ期19例。提取骨肉瘤组织中的DNA,使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对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采用χ2检验分析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运用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对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患者总体生存、无瘤生存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得出的生存曲线进行对数秩和(Log-rank)检验。结果在24例5年内发生复发的患者中,有16例存在hMLH1基因启动子的部分甲基化(66.67%);在22例5年内未发生复发的患者中,有4例存在hMLH1基因启动子的部分甲基化(18.18%)。经χ2检验,hMLH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与骨肉瘤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明显相关(χ2=25.956,P<0.01)。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其他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年龄(χ2=0.054,P>0.05)、性别(χ2=0.259,P>0.05)、Enneking分期(χ2=2.609,P>0.05)、肿瘤的病理类型(χ2=1.947,P>0.05)、病理分级(χ2=0.002,P>0.05)、5年总体生存(χ2=2.832,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通过对hMLH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与总体生存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组,非甲基化组患者的生存时间较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7,P>0.05)。对hMLH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与无复发生存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相较甲基化组,hMLH1基因启动子非甲基化组患者的复发可能性更小,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87,P<0.01)。结论hMLH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与骨肉瘤患者的无瘤生存明显相关,与患者的总体生存无相关。

  • 标签: 骨肉瘤 错配修复基因1 甲基化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NA错配修复(MMR)蛋白缺陷(dMMR)和完整(pMMR)的结直肠癌(CRC)患者相关基因体细胞突变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免疫组化检测报告为dMMR的93例CRC患者石蜡病理组织行二代测序技术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3例CRC患者肿瘤组织中4种MMR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的表达情况,依据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标准对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重新判读。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93例CRC患者石蜡病理组织中41个基因的体细胞突变情况,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组间基因突变差异。结果依据CAP标准重新判读后,93例CRC患者中pMMR组31例,dMMR组62例。dMMR组基因突变中位数为9.5个,高于pMMR组(3.0个,P<0.001)。dMMR组和pMMR组中17个基因存在体细胞突变差异,分别为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BRCA2、MLH1、PDGFRA、PIK3CA、APC、ATM、KIT、MET、PMS2、MSH6、POLE、MSH2、PTCH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TP53和ERBB2基因。dMMR组致病体细胞BRAF、MLH1、MSH2和MSH6基因突变率高于pMMR组[分别为21.0%(13/62)和9.7%(3/31),9.7%(6/62)和0(0/31),21.0%(13/62)和0(0/31),22.6%(14/62)和0(0/31),均P<0.05]。BLM N515fs、BRAF V600E、PTCH1 R1308fs和KRAS G13D位点突变率在dMMR组和pMMR组CRC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2.6%(14/62)和0(0/31),19.4%(12/62)和3.2%(1/31),11.3%(7/62)和0(0/31),16.1%(10/62)和3.2%(1/31),均P<0.05]。在MLH1和PMS2共同缺失的dMMR患者中3个不常见位点BLM N515fs、MSH6 F1088fs和PTCH1 R1308fs的突变率分别为28.2%(11/39)、15.4%(6/39)和15.4%(6/39),与pMMR患者[均为0(0/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MMR结直肠癌患者有更多的相关基因发生体细胞突变。BRAF V600E突变与dMMR密切相关。KRAS G13D、BLM N515fs和PTCH1 R1308fs突变位点也与MMR蛋白的表达有关。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DNA错配修复 体细胞突变 二代测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NA错配修复(MMR)蛋白缺陷(dMMR)和完整(pMMR)的结直肠癌(CRC)患者相关基因体细胞突变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免疫组化检测报告为dMMR的93例CRC患者石蜡病理组织行二代测序技术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3例CRC患者肿瘤组织中4种MMR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的表达情况,依据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标准对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重新判读。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93例CRC患者石蜡病理组织中41个基因的体细胞突变情况,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组间基因突变差异。结果依据CAP标准重新判读后,93例CRC患者中pMMR组31例,dMMR组62例。dMMR组基因突变中位数为9.5个,高于pMMR组(3.0个,P<0.001)。dMMR组和pMMR组中17个基因存在体细胞突变差异,分别为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BRCA2、MLH1、PDGFRA、PIK3CA、APC、ATM、KIT、MET、PMS2、MSH6、POLE、MSH2、PTCH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TP53和ERBB2基因。dMMR组致病体细胞BRAF、MLH1、MSH2和MSH6基因突变率高于pMMR组[分别为21.0%(13/62)和9.7%(3/31),9.7%(6/62)和0(0/31),21.0%(13/62)和0(0/31),22.6%(14/62)和0(0/31),均P<0.05]。BLM N515fs、BRAF V600E、PTCH1 R1308fs和KRAS G13D位点突变率在dMMR组和pMMR组CRC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2.6%(14/62)和0(0/31),19.4%(12/62)和3.2%(1/31),11.3%(7/62)和0(0/31),16.1%(10/62)和3.2%(1/31),均P<0.05]。在MLH1和PMS2共同缺失的dMMR患者中3个不常见位点BLM N515fs、MSH6 F1088fs和PTCH1 R1308fs的突变率分别为28.2%(11/39)、15.4%(6/39)和15.4%(6/39),与pMMR患者[均为0(0/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MMR结直肠癌患者有更多的相关基因发生体细胞突变。BRAF V600E突变与dMMR密切相关。KRAS G13D、BLM N515fs和PTCH1 R1308fs突变位点也与MMR蛋白的表达有关。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DNA错配修复 体细胞突变 二代测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蛋白缺陷(dMMR)与NTRK基因融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2015—2019年诊断为结直肠癌的组织蜡块830例,分别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830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FFPE)肿瘤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情况以及NTRK1/2/3基因断裂情况。比较dMMR型和错配修复蛋白无缺陷(pMMR)结直肠癌中NTRK1/2/3基因融合的发生率,进一步运用FFPE样本进行RNA Seq二代测序检测,分析融合伴侣和融合方式。结果83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FFPE样本均成功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FISH检测。dMMR病例82例(9.88%),pMMR病例748例(90.12%)。其中MLH1蛋白缺失比例为9.04%(75/830),PMS2蛋白缺失比例为9.04%(75/830),MSH2蛋白缺失比例为2.53%(21/830),MSH6蛋白缺失比例为4.10%(34/830),MLH1和PMS2共缺失比例为8.67%(72/830),MSH2和MSH6共缺失比例为2.17%(18/830)。伴有dMMR肿瘤与pMMR肿瘤相比较,在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N分期及NTRK基因融合的发生频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2例dMMR的病例中共检测到6例(7.32%)携带NTRK基因融合;而在748例pMMR的病例中共检测到7例(0.94%)携带NTRK基因融合。二代测序进一步证实13例FISH检测阳性的病例均为携带了NTRK基因融合,NTRK基因融合阳性组仅在分化程度上与融合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结直肠癌中,携带dMMR的肿瘤其NTRK基因融合的比例远高于pMMR的肿瘤。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DNA错配修复 NTRK基因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MLH1和PMS2错配修复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对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医院诊治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按照MLH1和PMS2基因表达缺失情况分MLH1组(65例)和PMS2组(80例),比较两组与MLH1和PMS2基因正常表达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MHL1蛋白表达缺失患者中,男性、女性相似,少部分(16.9%)患者有肿瘤家族史,病理提示病变多为中分化(63.1%)和低中分化(24.6%),T分期多为T4(44.6%)和T3(27.7%),N分期多为N0(61.5%),M分期多为M0(89.2%),TNM分期多为Ⅲ期,病变多位于升结肠(61.5%)。与MHL1正常表达的患者比较,MHL1蛋白表达缺失组的年龄较小[(74.6±8.8)岁比(77.3±6.2)岁,t=-2.072,P=0.040],但肿瘤最长径较大[(5.7±2.3)cm比(4.4±1.3)cm,t=3.753,P<0.001],两组的病变分化程度、T分期和肿瘤部位均有明显差别(均P<0.05)。结论老年MLH1和PMS2基因表达缺失的结直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早、肿瘤进展快,分化程度低,且与病理分期有关。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基因表达调控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氢睾酮(DHT)浓度波动对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2细胞系)中错配修复基因MutL同源物(MLH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RWPE-2细胞分为空白组,恒定组(DHT浓度为1、10 nmol/L)以及波动组(DHT浓度为1、10 nmol/L,每24 h波动1次),以不同浓度的DHT干预不同的时间(0、24、48、72 h),观察细胞的形态、生长状态及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雄激素受体(AR)信号通路靶基因[前列腺特异抗原(PSA)、FK506结合蛋白(FKBP5)]、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通路靶基因[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B淋巴细胞瘤-2(bcl-2)]和MLH1基因表达的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基因分布位置的变化。应用Graph Pad 7.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恒定组与波动组中RWPE-2细胞形态学变化与DHT作用具有浓度(1~10 nmol/L)依赖性;CCK-8结果提示,72 h后,与空白组(6.904±0.143)比较,恒定组(7.073±0.103)、(8.508±0.187)与波动组(8.662±0.327)、(9.239±0.167)相对吸光度(A)值均增加,提示DHT干预增强细胞增殖,呈时间浓度依赖性(1~10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05、4.922、10.6,P<0.01);Western blot结果提示,与空白组比较,波动组与恒定组中各靶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波动组较恒定组中上述基因表达进一步上调,波动组FKBP5基因较恒定组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8、15.730、7.976、3.695、3.952、2.830,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波动组和恒定组中各靶基因核内分布增多,且波动组上述基因分布差异更显著。结论DHT能上调RWPE-2细胞中错配修复基因MLH1的表达,而DHT波动会使这种趋势增加,通过AR和Akt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增殖是其可能机制之一。

  • 标签: 双氢睾酮浓度波动 细胞增殖 错配修复 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 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在散发性胰岛素瘤发生中的作用,以及hMSH2表达能否作为胰岛素瘤良、恶性鉴别的标志物。方法以取自50例散发性胰岛素瘤患者的55个肿瘤(良性40个,恶性15个)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MSH2蛋白表达。提取显微切割组织DNA,用PCR-LOH方法测定hMSH2的杂合缺失。在3条染色体上选择6个微卫星位点,PCR法测定肿瘤组织有无微卫星不稳定(MSI)。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3%的散发性胰岛素瘤hMSH2蛋白表达下调。55个胰岛素瘤均未发生hMSH2基因杂合缺失。36%(20/55)的胰岛素瘤中发现高频MSI(MSI—H,即6个位点中至少2个位点发生MSI)。15个恶性肿瘤中有33%存在hMSH2表达下调,而40个良性肿瘤中hMSH2表达下调仅为5%(P=0.019)。结论错配修复基因hMSH2表达丢失或下降可能与胰岛素瘤的恶性程度相关。测定肿瘤中hMSH2表达下调可作为判断该肿瘤良、恶性的潜在标志物。

  • 标签: 胰岛素瘤 HMSH2 错配修复基因 杂合子丢失 微卫星不稳定
  • 简介:摘要: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基因和蛋白质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错配修复(MMR)系统是DNA修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识别和修复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从而保证DNA的准确性和细胞的正常生长。错配修复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异常,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将对错配修复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碱基错配修复基因hMSH2IVS12-6T〉C多态性与江苏宜兴人群胃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552例胃癌患者和592例年龄(±5岁)、性别相匹配的非胃癌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用TaqManMGB(minorgrovebinder)探针对hMSH2IVS12-6T〉C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联性,通过分层分析探讨年龄、性别、吸烟及饮酒等因素对罹患胃癌的影响.结果与hMSH2IVS12-6TT基因型相比,TC和CC基因型均与胃癌发生风险无显著关联性(P=0.882和P=0.569).合并突变基因型TC+CC并不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调整OR=0.96,95%CI=0.75~1.23,P=0.756).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饮酒、性别、年龄等因素与胃癌的发生风险亦无显著关联性.结论hMSH2IVS12-6T〉C多态性与江苏宜兴人群胃癌发生风险无显著关联.

  • 标签: hMSH2IVS12-6T〉C多态性 基因分型 人群胃癌易感性 胃癌发生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结直肠癌中分析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表达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8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具有MMR检测结果的、术前未经新辅助治疗的手术切除结直肠癌3 428例,复读MMR免疫组织化学切片,对判读有问题的病例重新染色、评估,并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分析MMR表达与MSI状态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3 428例结直肠癌中,28例(0.8%)因当初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不佳进行重新染色,119例(3.5%)的复诊MMR结果与原判断不一致,主要集中在PMS2和MLH1。最终,261例(7.6%)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以MLH1、PMS2联合缺失(43.3%,113/261)为主。(2)在当初诊断时进行MSI检测的14例中,MSI与MMR结果一致的有13例;在29例进行二代测序的dMMR病例中,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与dMMR的一致率为93.1%(27/29)。其中,MSI与MMR结果不一致的病例为MSH6或PMS2单独缺失。(3)21例结直肠癌呈MLH1或MSH2单独阴性,而PMS2或MSH6呈少部分或部分(弱)阳性。其中能进行MSI检测的19例中,16例为MSI-H,2例为低度微卫星不稳定,1例为微卫星稳定。(4)与错配修复完整(pMMR)的病例相比,dMMR组女性、<50岁、具有肿瘤家族史、早期患者更多见,肿瘤更好发于右半结肠,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多见(均P<0.05)。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MR蛋白表达是一种比较有效、方便的方法,但是操作流程及结果评估需要标准化,对于特殊病例需要进行MSI检测,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DNA错配修复 微卫星不稳定性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分析hMLH1、hMSH2两种错配修复(MMR)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80例结直肠癌中hMLH1、hMSH2的蛋白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家族史之间的关系。结果480例结直肠癌中,hMLH1表达缺失12例,占2.5%(12/480),hMSH2表达缺失23例,占4.8%(23/480),两者之和占所有结直肠癌病例的6.9%(33/480)。MMR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多原发肿瘤相关,而与患者性别、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有无远处转移无明显相关性。hMLHl表达缺失12例中6例(50.0%)有肿瘤家族史,hMSH2表达缺失23例中8例(34.8%)有肿瘤家族史。结论部分结直肠癌患者中存在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缺失,且与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及多原发肿瘤等病理特征密切相关,表明可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筛选提供重要线索。

  • 标签: 结肠直肠肿瘤 错配修复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repair,MMR)蛋白(MSH2、MSH6、MLH1和PMS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16至2017年间90例连续的结直肠癌中MSH2、MSH6、MLH1和PMS2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显示90例结直肠癌有11(12.2%)例发生MMR蛋白表达缺失,MSH2、MSH6、MLH1、PMS2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1%(1/90)、1.1%(1/90)、8.9%(8/90)、11.1%(10/90)。其中8例MLH1-/PMS2-,1例MSH2-/MSH6-,2例PMS2-。结论MMR蛋白缺失表达多发于右半结肠(P=0.04),蛋白表达缺失与组织学分化高低相关(P=0.03)。MMR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年龄、性别、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错配修复蛋白 微卫星不稳定
  • 简介:摘要免疫治疗已成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结直肠癌的重要治疗方案,从晚期疾病的后线治疗到一线治疗,甚至在早期结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均展现出优异的疗效。在微卫星稳定(MSS)或错配修复正常(pMMR)结直肠癌中,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探索也是未曾中断。本文重点评述近年来MSS或pMMR结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单纯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小部分患者中,呈现了较好的病理应答;新辅助放化疗前或放化疗后引入免疫治疗,或者在放疗期间同步免疫治疗,显示了较标准放化疗更高的病理完全缓解率。放化疗后序贯双免疫联合治疗,以及免疫联合靶向新辅助治疗的研究均在开展进行中。但目前多为小样本探索性研究,仍有待更多的研究结果及长期的随访,来证明新辅助免疫治疗在MSS或pMMR结直肠癌中的疗效。

  • 标签: 微卫星稳定 错配修复正常 免疫治疗 新辅助治疗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原发灶及配对转移灶错配修复(MMR)状态的一致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诊断为mCRC且可获得配对样本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种MMR蛋白(MSH2、MSH6、MLH1、PMS2)表达,确定配对样本MMR状态,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根据原发灶MMR状态分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组和错配修复完整(pMMR)组,根据配对样本MMR状态分为异质性组和非异质性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共纳入84例患者。84例原发灶样本中,9例[10.7%(9/84)]呈dMMR,75例[89.3%(75/84)]呈pMMR,dMMR组较pMMR组肿瘤更多位于右半结肠[88.9%(8/9)比42.7%(32/75),χ2=7.168,P<0.05]、原发肿瘤直径更大(7.00 cm比4.00 cm,Z=2.555,P<0.01)、分化程度更差[66.7%(6/9)比21.3%(16/75),χ2=8.543,P<0.01];84例配对样本中,2例[2.4%(2/84)]呈单个MMR蛋白差异表达,10例[11.9%(10/84)]呈MMR状态异质性,包括4例[4.8%(4/84)]原发灶dMMR、转移灶pMMR,6例[7.1%(6/84)]原发灶pMMR、转移灶dMMR,统计学分析显示,与非异质性组比较,异质性组具有较大原发肿瘤直径(5.75 cm比4.50 cm,Z=1.988,P<0.05)和较差分化程度[70.0%(7/10)比20.3%(15/74),χ2=11.271,P<0.01]。结论10.7%的mCRC配对样本MMR状态表现出异质性,在制定治疗策略时应多点、多部位取样,综合考虑原发灶和转移灶的MMR状态。

  • 标签: 结直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