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例霉致播散型皮肤病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真菌病原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9—2021年西京皮肤医院诊断的3例霉致播散型皮肤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真菌培养和菌株鉴定结果及治疗。结果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5、41和46岁,男1例、女2例。2例患有肾病综合征,1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均有不同时间糖皮质激素及他克莫司治疗史,均为慢性病程。皮损HE染色可见双轮廓厚壁孢子及木节状厚壁有隔菌丝,均未见黑素。内转录间隔区测序显示,2例致病真菌为互隔霉,1例为侵染霉。不同温度培养显示,霉在35 ℃以上生长能力明显下降。3例患者均将他克莫司减量至标准剂量的1/3以下或改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并同时给予系统抗真菌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播散型皮肤病具有双侧分布的血行播散及单侧肢体的淋巴管分布特点,皮损以覆盖痂皮的疣状斑块、结节和/或窦道为特点。

  • 标签: 链格孢病 皮肤表现 播散型皮肤链格孢病 链格孢霉 厚壁孢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新疆地区的致敏特点,探讨该地区近年来支气管哮喘儿童吸入性过敏原变化的原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1~2月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咳喘诊治科就诊的支气管哮喘儿童139例,通过ImmunoCAP过敏原定量检测技术检测其吸入过敏原特异性IgE及血清总IgE。结果的致敏率排在首位[53.2%(74/139)],其次是豚草、艾蒿[均为46.0%(64/139)],树花粉组合41.7%(58/139)。不同年龄组哮喘患儿吸入过敏原特异性IgE结果比较,>6岁组猫毛屑(22.6%比12.1%,χ2=13.15,P=0.009)、狗毛屑阳性率(17.9%比9.1%,χ2=13.19,P=0.006)高于≤6岁组,其余各吸入过敏原组间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的致敏较强,等级在2~4级之间,粉尘螨、户尘螨较弱,在1~2级之间。随着致敏阳性等级的增加,树草花粉类、动物毛屑类、尘螨类的吸入过敏原阳性率也增加。结论的致敏率超过本地区既往排在前列的艾蒿、豚草等户外的过敏原物质,致敏应该予以重视及预防,为本地区哮喘儿童更加精准的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哮喘 链格孢菌 吸入过敏原sIgE
  • 简介:分析了20株的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并将酶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20株在37%的相似系数处明显分为大孢子组和小孢子组;大孢子组在52%的相似系数处分为6组,每组代表1个种,小孢子组在较高的相似性水平上分组与形态分组结果基本一致。本试验结果还表明:酯酶同工酶电泳方法简单易行,能准确反映种间的微小差异,适用于属真菌的种级分类,可作为传统形态学分类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 标签: 链格孢属 酯酶同工酶 聚类分析 分类
  • 简介:报道分离自中国云南、青海、福建3省土壤的单属(Monodictys)3个新种:珠芽状单M.bulbiliformis、黄河单M.huangheensis和厦门单M.xiamenensis,并对其进行了形态描述和讨论。文中提供了中国土壤中单属16个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及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 标签: 土壤真菌 暗色丝孢菌 分类
  • 简介:植物体内普遍存在内生真菌,它们可以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生理活性物质。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生理活性物质可以为解决能源短缺和寻找替代能源开辟一条新途径。作者初步探讨了分离和纯化高产菌株以及对其发酵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的方法。采用溶剂提取法、薄层色谱法和柱色普法,对从东北红豆杉(T.cuspidataSieb.etZucc.)上分离筛选出的高产紫杉烷类物质紫杉(Alternariaalternatavar.taxi1011Y.XiangetLUAn-guo)1011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提取了一个化合物Ⅰ。经紫外扫描、红外扫描、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确定该化合物为紫杉烷类二萜Ⅲ型化合物。图1表2参12。

  • 标签: 链格孢1011 紫杉烷类物质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 简介:由交橘致病型(Alternariaalternatatangerinepathotype)引起的柑橘褐斑病(Alternariabrownspot,ABS)是柑橘上的主要病害,目前主要采用杀菌剂防治。本研究以采自中国各柑橘褐斑病发生区的54个交橘致病型菌株为供试群体,采用刃天青微平板法测定了病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对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刃天青微平板法最佳体系中的培养基为完全培养基(CM),刃天青终浓度为40μmol/L,孢子浓度为105个/mL。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范围分别为0.304~0.885μg/mL和0.367~0.873μg/mL,平均值分别为0.562和0.609μg/mL。正态分布检测结果显示:这2种药剂抑制交橘致病型群体的EC50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因此认为所得EC50值可作为病原对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本研究结果可为田间防治褐斑病和监测交对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奠定基础。

  • 标签: 刃天青微平板法 交链格孢菌橘致病型 戊唑醇 苯醚甲环唑 敏感性
  • 简介:目的:描述意大利旅游者中4例Cyclosporacayetinensis(C.c))所致的旅行者腹泻。报告:病例1,54岁,男性,主诉前往香港、巴黎和新加坡度假后,出现水样腹泻(4—5次/天),腹痛、恶心和疲乏。实验室检查发现未成熟C.c.包裹。第26天开始给予对症抗腹泻(Copramide)

  • 标签: 旅行者 水样腹泻 补液治疗 天对 寄生虫学检验 加冰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主因口腔和外生殖器溃疡3个月,皮肤出现水疱1周,门诊以"寻常型天疱疮"于2010年3月12日收住院治疗。患者入院前3个月,外生殖器和口腔同时出现小面积破溃,逐步扩大且疼痛,无法张口进食,至北大医院就诊,口腔黏膜组织病理示基底细胞层上水疱,可见散在棘层松解细胞,符合寻

  • 标签: 寻常型天疱疮 肺孢子菌
  • 简介:目的报道1例茄病镰刀引起的足部透明丝霉病。方法询问病史及体检,取足部的皮损行皮肤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及致病菌的形态学观察、鉴定。结果致病菌为茄病镰刀,给予局部病灶切除及伊曲康唑治疗,随访3个月,病灶明显缩小。结论本病例证实为茄病镰刀引起的足部透明丝霉病,经口服伊曲康唑及局部病灶切除治疗,疗效明显。

  • 标签: 茄病镰刀菌 透明丝孢霉病 伊曲康唑 切除术
  • 简介:1病历摘要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一株拟盘多毛(Pestalotiopsissp.)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ilicagel,Rp-18silicagel)和凝胶(SephadexLH-20)柱层析的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其结构由核磁共振波谱(1HNMR,13CNMR,DEPT,1H-1HCOSY,HSQC,HMBC和NOESY)和HRESI-Q-TOFMS解析。结果:从拟盘多毛的静置发酵培养液中分离到一个倍半萜化合物(1)和一个已知化合物4-羟基苯乙醇。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 标签: 拟盘多毛孢菌 新倍半萜 4-羟基苯乙醇
  • 简介:以经过绿色糖单复合胞外酶漂白的纸浆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SEM、GC、FT-IR、CP/MAS^13C-NMR、XRD等仪器分析手段全面阐释由一种同时产生的两种酶(木聚糖酶和木素过氧化物酶)协同漂白纸浆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该复合胞外酶漂白,对纸浆中的木聚糖和聚阿拉伯糖降解显著;可断裂部分残余木素和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减少或改变纸浆中的发色和助色基团;使纤维结构变得疏松,增强后续漂剂的渗透,促进木素的溶出;漂白对纸浆纤维素的破坏主要集中在无定形区,对结晶区影响较小。

  • 标签: 绿色糖单孢菌 复合胞外酶 纸浆 协同漂白 机理
  • 简介:目的研究生代谢产物对ICR小鼠的毒性作用。方法将分离自浓缩乳清蛋白粉及其制品样品中的生分别培养在庖肉肉汤及TPGY肉汤培养基中,将过滤除及处理后的培养液分别经灌胃和腹腔注射给予ICR小鼠,观察其中毒及死亡情况。结果生培养液及处理后的培养液经腹腔注射ICR小鼠后均对其有毒性作用,中毒症状表现为小鼠急促呼吸后猝死,死亡时间多集中在10min内,平均为5~7min,A-F多价抗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对小鼠无保护作用。结论生代谢产物中含有不同于肉毒毒素的有毒代谢产物,腹腔注射可导致ICR小鼠猝死。

  • 标签: 生孢梭菌 乳清蛋白粉 代谢产物 毒性试验 食品安全 ICR小鼠
  • 简介:目的报告1例茄病镰刀霉引起的皮肤透明丝霉病。方法从患者皮损取材作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切片均发现真菌菌丝,3次培养均为同一菌株生长。镜下可见大分生孢子基部细胞短、钝圆,小分生孢子呈假头状着生,可见厚壁孢子。根据以上形态学特征鉴定为茄病镰刀。结论对于透明丝霉病应早期诊断,并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试验,明确并有效控制基础疾病。

  • 标签: 茄病镰刀菌 透明丝孢霉病 皮肤
  • 简介:【背景】空心莲子草是一种源于南美洲且正在我国不断传播的外来入侵植物。莲子草假隔是空心莲子草的强致病菌,能引起空心莲子草茎叶发病,抑制空心莲子草生长。【方法】选择以麦麸、大米、玉米芯粉、玉米粉、稻秸秆粉为基料,棉籽壳、稻秕壳和大豆粉为辅料,按照一定质量比配制固体培养基,筛选适合莲子草假隔SF-193大量生产的有效组分;同时研究培养基含水量和6种金属离子对SF-193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在以大米和大豆粉质量比为3:1和5:1的培养基上SF-193菌落面积最大,其次为大米和棉籽壳质量比为5:1的培养基。在含水量为20%和30%的培养基上SF-193菌落面积显著大于其他培养基。Mg2+和Mn2+对SF-193菌落生长影响较小,Zn2+对SF-193菌落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SF-193菌落在含Cu2+和Fe3+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田间控草试验表明,固体发酵生产的粉对空心莲子草的致病性显著高于液体,用量为50g.m-2时,10d后空心莲子草的病情指数达86.1。【结论与意义】利用固体培养基发酵生产的莲子草假隔对空心莲子草的防除效果显著优于液体发酵。因此,莲子草假隔SF-193固体发酵粉可能在生物防治空心莲子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空心莲子草 莲子草假隔链格孢 固体发酵 控制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减少气管切开后感染铜录假单的护理措施。方法将2007年入住神经外科患者37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37例病人气管切开后33例感染铜录假单的原因,将2008年入住神经外科患者35例病人设为实验组,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后,气管切开病人感染铜录假单由2007年89.2%下降到2008年54.3%。结论提高病人机体抵抗力,将病人放置在空气流通良好的病房,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避免接触性传播,可有效地减少气管切开后感染铜录假单的发生。

  • 标签: 气管切开 铜录假单孢菌 护理对策
  • 简介:着色芽生病是一种慢性难治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茵为暗色真菌属,最常见的是裴氏着色霉、卡氏枝霉及疣状瓶霉,常以孢子形态寄生于腐生植物或土壤中,人多通过外伤接触植入感染。其诊断依据病原学检查,治疗为以抗真菌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现报告2例我科诊断的由卡氏枝霉感染的着色芽生病。

  • 标签: 着色芽生菌病 卡氏枝孢霉 诊断
  • 简介:介绍了一种简单、快速的利用毛细管分离竹黄单菌株的方法。用毛细管吸有孢子液一端的轻印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的印迹固定显微视野,快速确定单,简易地分离了竹黄单菌株。该方法值得推广到其它种类真菌的单分离工作中。

  • 标签: 竹黄 毛细管 单孢分离
  • 简介:在不同的酸碱度、光环境和营养等条件下对粉红聚端的菌落形态和孢子大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在不同条件下培养后,菌落颜色、形态以及分生孢子的大小有一定差异,病原分生孢子长圆形或洋梨形,无色或半透明,基偏乳头突起,双细胞,隔膜处略缢缩;在pH近中性及光照条件下,分生孢子大型化现象最显著;该能利用所有供试碳源,孢子大型化的最适碳源为木糖醇,在可溶性淀粉培养基上产生的孢子最小;在供试氮源中。孢子大型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在L-胱氨酸、尿素、氯化铵培养基上不产孢子.

  • 标签: 粉红聚端孢菌 培养条件 形态差异 生物学特性
  • 简介:对采自我国6省18市(县)的蔬菜根茎样本进行了组织分离和形态学鉴定,共鉴定出镰10个种。其中尖镰(Fusariumoxysporum)为优势,占镰总量的73.42%,其他种类的镰为锐顶镰(F.acuminatum)、弯角镰(F.camptoceras)、蓝色镰(F.coeruleum)、木贼镰(F.equiseti)、砖红镰(F.lateri-tium)、芬芳镰(F.redolens)、半裸镰(F.semitectum)、腐皮镰(F.solani)和拟轮枝镰(F.verticillioides)。初步明确了我国部分地区蔬菜根茎上的镰菌种类及优势种群,为我国蔬菜的镰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蔬菜 真菌 分类 镰孢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