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长期配戴角膜治疗近视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的近视青少年患者,以100名近视患者作为试验样本,按不同的佩戴形式进行分组,比较框架眼镜组50 例(框架疗法),角膜组50 例(长期佩戴角膜),比较患者的:(1)屈光度和眼轴;(2)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屈光度和眼轴:与框架眼镜组比较,角膜组的屈光度和眼轴改善的程度更为明显(P<0.05);(2)不良反应:与框架眼镜组比较,角膜组的并发症率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近视患者中,长期配戴角膜眼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如果患者长时间戴着角膜,可能会因为佩戴习惯等因素而引起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所以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

  • 标签: 长期配戴 角膜塑形镜 近视 研究
  • 作者: 张旭 王雁 徐路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300020(现工作于保定鹰华眼科医院,保定 071000)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3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近视患者配戴角膜早期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8年1—4月在保定鹰华眼科医院成功验配角膜的近视患者46例46眼,分别进行戴前及戴后1个月的角膜像差、角膜离心率e值测量。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并分析角膜形态,记录6 mm内角膜前后表面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各方向e值,Zernike分析计算以角膜顶点为中心6 mm直径范围内的前表面、后表面和全角膜Z33、Z3-3、Z31、Z3-1和Z40值。结果配戴角膜后,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和球差的值向正向漂移,角膜后表面水平彗差、球差的值向负向漂移,与戴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前eNf、eTf、eIf、eSf、eMf分别为0.580(0.450,0.670)、0.455(0.378,0.513)、0.485(0.268,0.553)、0.665(0.578,0.740)、0.505±0.015,戴后分别为0.285(-0.635,0.665)、-0.605(-0.813,-0.335)、-0.545(-0.765,0.305)、-0.335(-0.705,0.423)、-0.247±0.058,戴后各个方向角膜前表面由陡峭变为平坦,与戴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配戴角膜后全角膜球差与角膜e值、初始屈光度均呈中度负相关(rs=-0.626、-0.450,均P<0.05),水平彗差与颞侧e值中度负相关(rs=-0.391,P=0.004);戴角膜前表面球差与角膜e值、初始屈光度呈中度负相关(rs=-0.612、-0.432,均P<0.05),水平彗差与颞侧e值中度负相关(rs=-0.400,P=0.003);戴角膜后表面水平彗差与角膜前表面水平彗差呈负相关(rs=-0.380,P=0.009)。结论配戴角膜后,全角膜和前表面球差、彗差正向漂移;角膜后表面球差、水平彗差负向漂移。戴前屈光度和角膜前表面变化大小是引起角膜高阶像差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近视/治疗 角膜塑形镜 高阶像差 角膜e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塑型配戴指导和护理。方法对角膜塑型配戴者进行详细验配指导和护理宣教。结果戴后患者视力提高,详细的戴指导培训使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加强角膜塑型的佩戴指导护理,使患者正确有效地进行配戴,能提高塑型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近视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 配戴指导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前后调节参数及隐斜度的变化,探讨角膜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及近视发病病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门诊进行角膜配戴前后调节参数资料完整的患者51例(102眼),比较角膜配戴前、配戴后1、12个月或以上的正负相对调节、调节滞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隐斜度的变化。对角膜配戴前及配戴后1、12个月的调节滞后、负相对调节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正相对调节力、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隐斜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51例患者配戴角膜1个月后裸眼视力均达1.0,1个月时正相对调节力为(-3.87±1.64)D,12个月时为(-4.39±1.45)D,均较配戴前[(-2.14±1.30)D]明显提高(F=32.515,P<0.001);调节滞后量较配戴前降低(H=16.351,P<0.001);双眼调节幅度较配戴前明显提高(F右眼=22.95,P<0.001;F左眼=18.10,P<0.001);40 cm处隐斜度较配戴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1,P=0.040);负相对调节力、双眼调节灵敏度及5 m处隐斜度配戴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配戴角膜后,眼的正相对调节力明显增强,提高了调节的准确性,改善调节滞后,减少视网膜远视性离焦。正相对调节力下降可能是青少近视发病的病因。

  • 标签: 近视 角膜塑形镜 正相对调节力 调节滞后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少年儿童近视患者佩戴角膜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确认开展时间段是2021年3月-2022年3月,研究对象从我院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中纳入,共纳入30例轻度近视患者作为轻度组,纳入30例轻度中度近视患者作为中度组,两组患者均成功验配角膜,观察两组患者戴后的裸眼视力。结果:轻度组与中度组患者戴后的裸眼视力均好于戴前,轻度组在戴后1d与1周的视力恢复情况好于中度组,p<0.05。结论:角膜有助于轻度、中度近视的少年儿童矫正裸眼视力。

  • 标签: 少年儿童近视 角膜塑形镜 裸眼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配戴角膜的中低度近视患者55例(109眼),男28例,女27例,年龄(12.1±3.7)岁,等效球度(SE)为(-2.97±1.56)D。在配戴前及戴后1 d、1周、1个月,采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检查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相关参数,如变形幅度比(DAR)、综合半径(IR)、水平方向Ambrosio相关厚度(ARTh)、硬度参数(SP-A1)以及Corvis生物力学指数(CBI);Pentacam检查角膜曲率;角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中央角膜厚度(CCT)和中央角膜上皮厚度(CET)。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角膜生物力学指标、屈光度和角膜形态的变化;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各生物力学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配戴角膜后裸眼视力(UCVA)明显提高,1个月时均达到0 LogMAR。CBI在配戴后1个月内逐渐上升,1个月时最高,配戴后1 d、1周、1个月较配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2, P<0.001)。IR在配戴后上升,1周时处于最高值,配戴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1, P=0.027)。ARTh在配戴后下降,1周时最低,配戴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82, P<0.001)。CBI与SE呈正相关(r=0.21, P=0.003),与CET呈负相关(r=-0.16,P=0.041);与CC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儿童配戴角膜后1个月内,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有下降趋势,主要的变化指标为CBI。SE越低,CET越厚;CBI改变越小,角膜的安全性越高。

  • 标签: 角膜生物力学 等效球镜度 角膜厚度 角膜塑形镜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配戴OK治疗近视的儿童进行回顾性研究,客观评价角膜对于延缓儿童近视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接受OK治疗,连续戴一年以上的近视儿童,观察戴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的情况。结果配戴OK后球度降低、角膜前表面变平,裸眼视力提高,戴一天的变化最大,一个月后稳定(P<0.05)。戴一年后患者的眼轴平均增加0.17±0.10mm。结论配戴OK角膜变平,裸眼视力提高,眼轴的增长较不戴者及框架眼镜配戴者缓慢。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近视 角膜曲率 眼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青少年配戴角膜后,减缓近视发展的疗效,探讨可作为评价近视发展的有效指标。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角膜组和框架眼镜组,戴前和戴后12个月测量眼轴长度、眼前节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通过对比分析,评价佩戴角膜术在减缓青少年近视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角膜组戴一年后眼轴长度增长(0.24±0.05)mm;框架眼镜组一年后眼轴长度增长(0.65±0.15)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6,p<0.01);前者眼前节长度减少(0.02±0.02)mm;后者眼前节长度减少(0.01±0.01)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P>0.05);前者玻璃体腔深度增加(0.19±0.10)mm;后者玻璃体腔深度增加(0.50±0.12)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3,p<0.01)。结论青少年佩戴角膜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近视发展,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可作为观察近视进展情况的有效指标。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近视 眼轴长度 玻璃体腔深度
  • 简介:[摘要] 目的:探析长期配戴角膜治疗近视的疗效及角膜并发症影响意义。方法:研究样本采集时间在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近视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越来越低龄化,国情越来越严峻。怎么才能有效的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快速发展?这个问题一直被广大人民所关注!然而现在医学界有没有好的办法帮助这些青少年控制近视的发展呢?角膜术独特的控制原理越来越得到医学界的认可,第二届国际角膜形学术论坛(IAOF2015)在上海召开,本届大会旨在突出角膜领域的前沿进展来自美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日本和韩国等全世界各地的国际知名专家将出席大会并作专题演讲。通过以讲座和海报的形式报道前沿临床及学术专家在该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由此可以看出现代角膜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前景越来越好。

  • 标签: 角膜塑型镜适应症验配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配戴角膜(OK)后对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对侧眼近视进展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至2020年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因单眼近视初次验配OK或单光框架眼镜的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度(SE)差值≥1.00 D]儿童,年龄8~13岁,近视眼的SE为-4.00~-0.75 D,随访时间为1年。根据屈光状态和矫正方式分为:OK组50例,其中配戴OK眼为OK-近视眼组,未配戴OK的非近视眼为OK-非近视眼组;单光框架眼镜组(SP组)54例,其中近视眼为SP-近视眼组,非近视眼为SP-非近视眼组。分析戴前及戴1年后的双眼眼轴长度、双眼眼轴差值及角膜曲率平坦轴(Kf)等参数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眼轴变化:戴1年后,OK-近视眼组与OK-非近视眼组的眼轴分别增长了(0.13±0.19)mm、(0.43±0.25)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P<0.001);SP-近视眼组与SP-非近视眼组的眼轴分别增长了(0.33±0.19)mm、(0.27±0.2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K-近视眼组眼轴增长明显慢于SP-近视眼组(β=-0.11,P=0.006),OK-非近视眼组眼轴增长明显快于SP-非近视眼组(β=0.16,P=0.001)。OK-非近视眼组眼轴增长量()与年龄(X)呈负相关:=-0.104X+1.564(R2=0.27,P<0.001)。②双眼眼轴差值变化:OK组双眼眼轴差值由基线时的(1.06±0.41)mm减少至(0.77±0.4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P<0.001)。SP组双眼眼轴差值由基线时的(0.81±0.34)mm变为(0.87±0.3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角膜曲率:OK-近视眼组基线平坦子午线上的Kf (42.42±1.30)D被压平坦至(40.73±1.33)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6,P<0.001),OK-非近视眼组基线Kf(42.31±1.30)D变平坦至(42.18±1.27)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P=0.003)。而SP-近视眼组、SP-非近视眼组的基线Kf与戴1年后的Kf相比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配戴OK能有效控制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近视眼眼轴增长,但对于年龄较小患者可能反而会加速对侧非近视眼的近视进展,且年龄越小,近视进展速度越快。

  • 标签: 近视 屈光参差 角膜塑形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配戴角膜后近视眼控制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完成验配并坚持配戴角膜24个月的137例近视眼儿童的资料,均选取右眼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随机法随机选取其中91例为建模组[男性53例,女性38例;年龄(11.24±1.69)岁],其余46例为验证组[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11.09±1.66)岁]。记录戴前的情况,包括年龄、等效球度数、瞳孔面积及角膜形态学参数,并测量角膜偏心及戴前和戴24个月眼轴长度。分析建模组儿童基线情况和戴稳定后的变化与戴24个月后眼轴长度变化的关系并构建回归方程,将验证组相关因素导入回归方程中计算期戴后24个月的眼轴长度,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戴前和戴后24个月,建模组眼轴长度分别为(25.16±0.90)和(25.56±082)mm(t=-10.12,P<0.001),验证组分别为(25.29±0.71)和(25.67±0.6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2,-8.79;均P<0.001)。戴24个月后眼轴长度变化量与基线年龄(r=-0.37,P<0.001)、基线等效球度数(r=0.31,P=0.003)、偏心距离(r=-0.35,P=0.001)和瞳孔面积(r=-0.26,P=0.013)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年龄(β=-0.056,P=0.001)、偏心距离(β=-0.315,P=0.001)、瞳孔面积(β=-0.009,P=0.004)、基线等效球度数(β=0.054,P=0.021)均与戴24个月眼轴长度变化有关,构建回归方程y=1.609-0.056a-0.315b-0.009c+0.054d(y为眼轴变化,a为基线年龄,b为偏心距离,c为瞳孔面积,d为基线等效球度数;R2=0.31)。将验证组对应参数导入方程,得到戴24个月眼轴长度变化量为(0.40±0.20)mm,与实际眼轴长度变化量(0.40±0.32)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971)。结论近视眼儿童的年龄、等效球度数、瞳孔面积以及戴稳定后的偏心距离对其配戴角膜后的近视眼控制效果影响较大,可以通过这些因素预测戴后的近视眼控制效果。

  • 标签: 近视 接触镜 轴长度,眼 影响因素分析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配戴角膜后2种镜片偏心的测量方法。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完成角膜验配并持续戴24个月的近视儿童77例,将戴前和戴3个月后的角膜地形图对比构建切向差异图,分析戴前和戴3个月后Kappa角距离的变化情况,然后通过MATLB编程分析,在切向差异图上模拟圆并定位圆心即区中心,分别测量角膜顶点及瞳孔中心与区中心的距离,偏心距离1为角膜顶点与圆圆心距离,偏心距离2为瞳孔中心与圆圆心的距离,对比分析2种偏心测量方法值的差异。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戴前后角膜平坦子午线上的曲率值(Kf)、角膜陡峭子午线上的曲率值(Ks)、Kappa角距离、偏心距离1、偏心距离2的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2种方法测量的偏心距离(上下鼻颞)的差异。对眼轴变化与偏心距离相互之间关联的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前和2年后的眼轴分别为(25.25±0.81)mm、(25.63±0.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14,P<0.001)。角膜表面参数戴前的Kf为(42.80±1.23)D,Ks为(44.09±1.40)D,戴3个月后的Kf为(41.00±1.73)D,Ks为(42.85±1.93)D,戴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Kf=8.893,PKf<0.001;tKs=5.903,PKs<0.001)。戴前和戴后的Kappa角距离分别为(0.27±0.21)mm和(0.29±0.2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心距离1和偏心距离2分别为(0.64±0.31)mm、(0.63±0.35)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方法测量的偏心方向结果均以颞下方向偏心较多。2种测量方法测得偏心距离均与眼轴变化呈负相关(偏心距离1:r=-0.332,P=0.003;偏心距离2:r=-0.310,P=0.006)。结论:配戴角膜不引起Kappa角的变化。角膜顶点到区中心的偏心距离和瞳孔中心到区中心的镜片偏心距离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近视 角膜塑形镜 偏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配戴角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之间开始配戴角膜的患者32例,年龄8~16(11.2±2.2)岁,随访时间2年。双眼等效球度(SE)差值≥1.00 D,滴用睫状肌麻痹剂后的SE范围为-0.75~-6.00 D。分为高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高眼)和低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低眼),均配戴角膜。观察双眼戴前以及戴后半年、1年、1.5年,2年的眼轴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双眼眼轴差值由戴前的(0.46±0.24)mm下降到戴2年后的(0.33±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8,P<0.001),高屈光度眼组戴2年后眼轴变化量[(0.38±0.21)mm]小于低屈光度眼组眼轴变化量[(0.51±0.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01)。结论: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可以减小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之间的眼轴差值,减少屈光参差量,可以更有效减缓近视屈光度较高眼的眼轴增长,配戴角膜是改善屈光参差的一种有效方式。

  • 标签: 近视 屈光参差 角膜塑形镜 眼轴 儿童青少年
  • 简介:目的分析角膜试戴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屈光参数,以期提高试戴成功率,并分析试戴失败原因。方法回顾分析45例(89只眼)进行角膜试戴近视眼患者的资料。结果45例患者中,41例(91.1%)试戴成功,其中37例(82.2%)定制了镜片;4例(8.9%)试戴失败。通过对达到良好适配时的K值与平坦K值比较,得出角膜越平坦,两者的差值越小;而角膜越陡峭,两者的差值越大。4例试戴失败病例中,3例E值较试戴成功者E值明显偏低(P〈0.01),1例存在逆规散光。结论严格掌握好角膜试戴者人选标准、规范验配流程,才能提高角膜试戴成功率。对于E值偏低及存在逆规散光的患者试戴须谨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221.223)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试戴 近视 角膜曲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治疗近视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聊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配单焦镜片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长期配戴角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角膜上皮损伤率(63.33%,19/30)高于对照组(3.33%,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停止配戴角膜1个月后,角膜上皮损伤率由63.33%(19/30)降低至6.66%(2/30)。结论长期配戴角膜对青少年近视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安全性较高,其常见并发症角膜上皮损伤可恢复。

  • 标签: 近视 角膜塑形镜 青少年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对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临床防治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验配角膜并夜戴1年以上,且能够按时随访的226名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数据,年龄(10.83±1.56)岁,男95名,女131名。根据戴情况及基线屈光参差分为:双眼戴低度屈光参差组(A1组,111名,双眼戴,1.0 D≤双眼SE差值<2.5 D),年龄(10.68±1.66)岁,男50名,女61名;双眼戴镜中高度屈光参差组(A2组,33名,双眼戴,双眼SE差值≥ 2.5 D),年龄(11.24±1.38)岁,男10名,女23名;单眼戴低度屈光参差组(B1组,38名,单眼戴,1.0 D≤双眼SE差值<2.5 D),年龄(10.79±1.51)岁,男17名,女21名;单眼戴镜中高度屈光参差组(B2组,44名,单眼戴,双眼SE差值≥ 2.5 D),年龄(10.97±1.60)岁,男18名,女26名。采用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线性回归等统计学方法,观察戴1年后双眼眼轴长度、双眼眼轴差值等参数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眼轴变化:戴1年后,各组双眼眼轴长度均增加。A1组高度数眼及低度数眼眼轴分别增长(0.20±0.21)mm及(0.24±0.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8,P=0.002);A2组高度数眼及低度数眼眼轴分别增长(0.04±0.11)mm及(0.17±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5,P<0.001)。B1组高度数眼和低度数眼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14±0.21)mm和(0.39±0.23)mm,B2组高度数眼及低度数眼眼轴分别增长(0.11±0.14)mm和(0.54±0.2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33,-11.643;P均<0.001)。A1组高度数眼及低度数眼1年眼轴增长量均与年龄呈线性相关(校正R2=0.208,0.237),A2组高度数眼及低度数眼1年眼轴增长量均与年龄呈线性相关(校正R2=0.169,0.360)。B1组高度数眼及低度数眼1年眼轴变化量与年龄及基线屈光度不存在线性相关(F=0.514,1.205;P=0.602,0.312),B2组眼轴变化量与年龄及基线屈光度不存在线性相关(F=0.841,0.056;P=0.439,0.946)。(2)双眼眼轴差值变化:戴1年后,A1、A2、B1、B2各组双眼眼轴差值变化量分别为(-0.04±0.14)mm、(-0.13±0.13)mm、(-0.26±0.24)mm及(-0.43±0.25)mm。双眼戴组及单眼戴组中高度屈光参差者较低度屈光参差者眼轴差值变化量更大(t=-3.211,-3.180;P=0.002,0.002)。A1、A2及B2组双眼眼轴差值减少量与基线屈光参差量均呈线性相关(校正R2=0.099,0.149,0.230)。B1组双眼眼轴差值减少量与基线屈光参差量不存在线性关系(F=0.014,P=0.908)。结论配戴能有效延缓近视性屈光参差少年儿童眼轴增长并缩小屈光参差。双眼戴者年龄较高者近视控制效果较好。基线屈光参差较大者,屈光参差治疗效果更好。

  • 标签: 近视 屈光参差 眼轴 角膜塑形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80例(160眼),依据矫正方法将其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0例(80眼)。甲组配戴角膜,乙组配戴框架眼镜。两组患者均配1年。而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及并发症发病率。结果甲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明显优于乙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甲组的明显低于乙组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可以明显的矫正及控制视力、纠正屈光度且并发症较少,更具有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青少年 近视 角膜塑型镜 长期配戴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角膜对青少年眼球震颤视力的提升成度及控制近视增长效果,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23年来我院验配角膜青少年眼球震颤伴有高度散光一例。检查项目包括:眼表检查(角膜、结膜、晶状体、眼睑、泪液分泌)、眼底造像、眼压、生物测量仪(眼轴长度、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角膜直径、瞳孔直径)、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检查、综合验光检查、双眼视功能等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除眼球震颤外没有其他不适应指症,故按其角膜特征设计相匹配的角膜给予配戴,并按规定日期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1视力提升效果:配戴3个月复查配戴角膜后矫正视力由原来双眼分别为0.5提升为0.8。2 角膜的完整性:

  • 标签: 眼球震颤 角膜塑形镜 矫正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