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头部的体表定位与脑膜动脉的关联性。方法对3个颅骨外所需的体表定位用红笔标识,将颅骨锯开进行预实验观察研究脑膜动脉的体表定位,然后对30件头部标本按不同的部位要求进行开颅验证。结果所研究的脑膜动脉解剖定位经过开颅观察统计都在头部体表定位的标识区域内。结论脑膜动脉解剖定位的测量研究,为临床提供较准确的体表定位,可以判断颅外伤时硬脑膜外出血的部位,也可指导开颅手术避开三个易伤点,以免损伤脑膜动脉

  • 标签: 脑膜中动脉 解剖定位 应用
  • 简介:摘要乳腺癌脑膜转移是预后极差的一种乳腺癌晚期并发症。患者临床表现一般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神经受累的相应症状。其诊断主要依赖于乳腺癌病史、临床表现、头部增强MRI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目前为止,该病的早期诊断仍然是需要攻克的难点。同时,乳腺癌脑膜转移可选用的治疗方法有限,且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就乳腺癌脑膜转移的途径、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预后作一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诊断 治疗 脑膜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3个标记后延迟时间(PLD)的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技术,探索单侧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闭塞后有症状者与无症状者的脑膜支及深穿支脑血流灌注改变。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中日友好医院放射科27例单侧MCA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动脉自旋标记(ASL)数据,男16例,女11例,年龄29~85 (55±13)岁。根据症状情况分为有症状组(18例)和无症状组(9例)。采用CereFlow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得到脑血流量(CBF)、平均脑血流量(mCBF)、动脉通过时间(ATT)及动脉脑血容量(aCBV)等脑膜支及深穿支的脑灌注参数。采用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比较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两组内患侧与健侧脑灌注参数(mCBF、ATT、aCBV)的差异。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评估有无症状、大脑半球侧(患侧和健侧)及PLD(1.5、2.0、2.5 s)对CBF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有症状组患侧MCA脑膜支及深穿支的CBF均低于无症状组[(36.8±10.2) ml·100 g-1·min-1比(46.6±13.9) ml·100 g-1·min-1,F(1,75)=13.279,P=0.000 49;(32.3±8.3) ml·100 g-1·min-1比(36.2±7.5) ml·100 g-1·min-1,F(1,75)=4.065,P=0.047];有无症状与PLD不存在交互作用[F(2,75) =0.061,P=0.940]。有症状组,患侧MCA脑膜支和深穿支的CBF均低于健侧 [(36.8±10.2) ml·100 g-1·min-1比(43.7±10.0) ml·100 g-1·min-1,F(1,102)=12.559,P=0.000 59;(32.3±8.3) ml·100 g-1·min-1比(36.4±8.0) ml·100 g-1·min-1,F(1,102)=6.493,P=0.012]。有症状组患侧MCA脑膜支,PLD为2.5 s时的CBF较PLD为1.5 s时的CBF高7.34 ml·100 g-1·min-1(95%CI:0.72~13.9,P=0.03);PLD与大脑半球侧不存在交互作用[F(2,102)=0.307,P=0.736]。结论单侧MCA重度狭窄/闭塞后,无症状者患侧MCA供血区的侧支循环较有症状者更丰富。ASL技术可有效评价MCA重度狭窄/闭塞的侧支循环脑灌注。

  • 标签: 自旋标记物 动脉 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 磁共振成像 脑灌注
  • 简介:摘要弥漫性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是一种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新列入的罕见神经元-混合神经元胶质肿瘤。当前影像个案报道多为广泛脑(脊)膜异常增厚、强化结节及脑表面小囊状改变。文中报道1例酷似脑膜炎表现的弥漫性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多脑叶皮质肿胀、囊变不明显的均匀脑膜增厚强化及脑回样钙化;临床上表现为反复急性发作的脑膜刺激征表现,且抗炎治疗有效;病理学证实为弥漫性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通过报道1例非特异表现的弥漫性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患者,分析其影像和临床诊断思路,并结合文献复习,更新对该病的认识,提高临床鉴别诊断能力。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胶质 神经元 脑膜炎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枕极月状沟附近由距状裂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发出的分支(颞后动脉等)供应,人脑视皮质区(Brodmann17区)脑膜动脉的来源有距状裂动脉、顶枕动脉、颞下后动脉以及大脑中动脉发出的颞后动脉的分支,视皮质脑膜动脉有顶枕动脉、距状裂动脉、颞下后动脉、颞后动脉等4个来源

  • 标签: 人脑视 定量研究 构筑定量
  • 简介:目的分析颞浅动脉植入联合脑膜反转治疗烟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烟雾病患者,均采用颞浅动脉植入联合脑膜反转手术的方法治疗。结果16例患者随访6~18个月,未再发生脑缺血或脑出血,所有病例都没有新脑梗塞出现,临床症状均好转,复查见颅底血管网增加,血液供应有明显改善,伴侧支血管形成。结论颞浅动脉植入联合脑膜反转是治疗烟雾病的一种选择。

  • 标签: 烟雾病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显微镜下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破裂BB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7例(17个责任动脉瘤和2个非责任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Ⅱ级者11例,Ⅲ级者6例。根据动脉瘤的发出位置对BBA进行分型,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硬脑膜包裹方式。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及出院后5个月行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术后疗效。结果17例患者的19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中放置动脉瘤瘤夹时动脉瘤破裂7例,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术后CT检查显示,1例发生颞叶部分梗死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例发生患侧内囊膝部梗死导致对侧下肢轻瘫。1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140个月(中位数为3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GOSⅤ级者15例,2例术后发生脑梗死者经康复训练后GOS为Ⅳ级;头颅CTA或DS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显微镜下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破裂BBA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好。

  • 标签: 动脉瘤,破裂 颈内动脉 神经外科手术 血泡样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采用脑膜动脉(MMA)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11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MMA栓塞治疗的11例(16侧)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7侧血肿)采用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6例(9侧血肿)采用Onyx-18胶栓塞。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治疗后降低≥1分为症状改善;采用影像学评估血肿的吸收情况。结果11例患者(16侧血肿)的MMA均成功超选到位,MMA额顶支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均完全闭塞。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1例患者术后随访(70.0±29.5)d(30~120 d)。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mRS均降低1~2分)。影像学随访显示,4侧血肿完全吸收,5侧血肿吸收率≥90%,2侧≥80%,5侧为30%~50%。其中随访60~120 d的8例(12侧)患者除1例(1侧)血肿吸收率为50%外,其余为80%~100%;随访30 d的3例(4侧)患者血肿吸收率为30%~40%。所有患者随访期内均无CSDH复发。结论初步观察显示,MMA栓塞治疗CSDH是安全、有效的;术后血肿随时间逐渐吸收,并可预防血肿的复发。

  • 标签: 血肿,硬膜下,慢性 栓塞,治疗性 脑膜中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采用脑膜动脉(MMA)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11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MMA栓塞治疗的11例(16侧)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7侧血肿)采用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6例(9侧血肿)采用Onyx-18胶栓塞。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治疗后降低≥1分为症状改善;采用影像学评估血肿的吸收情况。结果11例患者(16侧血肿)的MMA均成功超选到位,MMA额顶支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均完全闭塞。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1例患者术后随访(70.0±29.5)d(30~120 d)。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mRS均降低1~2分)。影像学随访显示,4侧血肿完全吸收,5侧血肿吸收率≥90%,2侧≥80%,5侧为30%~50%。其中随访60~120 d的8例(12侧)患者除1例(1侧)血肿吸收率为50%外,其余为80%~100%;随访30 d的3例(4侧)患者血肿吸收率为30%~40%。所有患者随访期内均无CSDH复发。结论初步观察显示,MMA栓塞治疗CSDH是安全、有效的;术后血肿随时间逐渐吸收,并可预防血肿的复发。

  • 标签: 血肿,硬膜下,慢性 栓塞,治疗性 脑膜中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脑膜动脉沟骨管的解剖学特征与CT成像体现,为神经外科手术保证脑膜动脉带来真实可靠的临床运用解剖学与CT评价的参考。方法 采用某大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贡献的正常颅脑湿样本15例,进行颅探查骨管,观测骨管的主要特征,检测骨管两个端点的长短,采用金属丝线标识骨管的区域同时对颅骨开展薄层CT检验,采用曲面重建技术对骨管开展操作同时检测骨管的实际规格,与颅脑湿样本检测成果开展比较。结果 15例样本中一共找出骨管7侧,当中连续型6侧,间断型1侧,骨管长度0.94-3.06cm,平均长度2.05cm,顶点距颞骨颧弓垂直距离平均为4.67cm,距颧突点水准距离平均为4.32cm,低点距颧弓垂直长度为2.99cm,距颧突点水准长度平均为3.24cm。CT曲面重建颅骨测量骨管长度平均为2.10cm,与样本检测成果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管CT的体现可以给辨别骨管解剖学状态带来合理的借鉴。通过冀点入路进颅手术开始前薄层CT检验与曲面重建能够充分呈现骨管的实际状况,在进入颅骨过程中能够依据手术前CT检验成果辨别是否具备骨管,进而杜绝伤害骨管内的脑膜动脉

  • 标签: 脑膜 动脉沟谷管 解剖学 CT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结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7例烟雾病患者。采用Matsushima(1990)的分型标准,27例患者中6例为第3期,11例为第4期,7例为第5期,3例为第6期;以缺血首发21例,出血首发6例。27例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与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相结合的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同侧颞浅动脉2个分支吻合,1例行双侧手术。术中采用多普勒超声,术后采用CTA、DSA观察吻合血管通畅情况,并采用TCD、CT灌注评价脑血流改善情况。结果:①吻合口通畅情况:27例患者吻合口全部通畅。7例DSA复查显示,与间接手术相关的脑膜动脉和颞中深动脉均与皮质动脉之间形成新生血管吻合。②脑血流改善情况:26例术后1周内复查CT灌注成像,显示吻合侧血流量、血容量及血流峰值时间明显优于对侧。③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缺血患者术后TIA未再发作,原有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6例出血患者随访至今,未再有出血。④并发症:1例Ⅳ型患者术后第3天CT复查显示,距吻合口约3~4cm的前方左侧额叶出现新发小片梗死灶。全部患者未出现由于破坏原有自发血管吻合、颞肌占位效应及过度灌注等并发症。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直接吻合术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对脑烟雾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脑血管重建术
  • 简介:患者男,25岁,因“半个月前突发抽搐”于2014年1月22日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半个月前走路时突发抽搐伴意识丧失,随后送入当地医院,行头部CT示右侧颞叶卵圆形稍高密度占位影(图1),MRIT2像示右侧颞部卵圆形血管流空影并与颅内血管相连(图2),初步诊断为“颅内血管畸形”,为进一步治疗而转入我院。

  • 标签: 治疗 栓塞性 颅内软脑膜动静脉瘘 Glubran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diffuse leptomeningeal glioneuronal tumo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术后及病理会诊确诊的5例弥漫性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观察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2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2~53岁(中位年龄11岁),其中小于16岁患者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或肢体无力。磁共振成像(MRI)均提示颅内和椎管内弥漫性结节性脑膜增厚和强化,部分囊性变,伴或不伴脑实质受累。临床诊断炎性病变3例,描述性占位性病变2例。光镜下,肿瘤在脑膜内呈弥漫性或巢团状生长,5例中3例表现为低或中等密度的形态单一的少突胶质细胞样肿瘤细胞,未见坏死和核分裂象;2例细胞密度较高,轻-中度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可见,并见肾小球样微血管增生。免疫表型:5例肿瘤均突触素、Olig2阳性,IDH1、H3 K27M阴性;4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局灶阳性,1例NeuN部分阳性,Ki-67阳性指数1%~35%。分子遗传学显示:4例BRAF融合基因阳性,2例染色体1p缺失、19q完整,3例未见到1p及19q杂合性共缺失。5例患者术后随访13~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1例患者27个月后死亡,余4例患者无肿瘤进展证据。结论弥漫性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罕见,且极易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炎性病变相混淆,应结合临床影像学、形态学、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判断,以避免误诊耽误治疗。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染色体缺失 DNA突变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 简介:摘要本研究报道一例累及皮质脑膜异常强化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视神经炎和脊髓炎,经糖皮质激素免疫性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均明显改善。这种表现为脑膜异常强化的NMOSD患者临床罕见。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脑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脊液中代谢标志物在晚期肺腺癌脑膜转移(L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就诊的肺腺癌LM患者脑脊液样本46例(LM组),另外选取同期神经系统良性疾病患者的脑脊液样本48例(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对脑脊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进行建模,采用多标准评价体系寻找两组间差异性代谢产物,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路富集分析等方法,筛选与肺腺癌LM发病相关的代谢物及其通路。结果LM组与对照组间的年龄(Z=-0.41,P=0.210)、性别(χ2=1.19,P=0.275)、吸烟史(χ2=2.86,P=0.091)、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χ2=0.65,P=0.419)及颅内压增高比例(χ2=0.65,P=0.4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A模型(正离子与负离子模式下,R2X分别为0.608和0.583,Q2分别为0.462和0.513)和OPLS-DA模型(正离子与负离子模式下,R2Y分别为0.967和0.889,Q2分别为0.959和0.852)显示整体数据质量良好,具有较好的解释率和预测率,对数据进行200次重采集验证,不存在过度拟合现象。两组人群代谢轮廓有显著差别,应用多标准评价体系共筛选出30个内源性差异性代谢物,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了曲线下面积(AUC)较大的6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包括酪氨酸(AUC=0.967,95%CI为0.906~1.000)、苯丙氨酸(AUC=0.992,95%CI为0.973~1.000)、丙酮酸(AUC=0.976,95%CI为0.935~1.000)、色氨酸(AUC=0.935,95%CI为0.880~0.973)、葡萄糖(AUC=0.932,95%CI为0.880~0.975)、一磷酸腺苷(AUC=0.993,95%CI为0.987~1.000)。将筛选的30种差异性代谢产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匹配到20条相关的代谢通路,其中最可能引起代谢产物变化的4条代谢通路为:糖酵解及糖代谢合成,丙酮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结论非靶向代谢组学可有效筛查肺腺癌LM患者特异的脑脊液代谢物,6种潜在的代谢物如酪氨酸、苯丙氨酸、丙酮酸、色氨酸、一磷酸腺苷、葡萄糖及其代谢通路可能参与肺腺癌LM的发病过程。

  • 标签: 代谢组学 肺腺癌 软脑膜转移 脑脊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膜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东莞市厚街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或狭窄程度大于85%)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糖尿病脑梗死组),共94例,其中男51例,女43例,年龄(65.02±14.15)岁。配对选取94例脑血管闭塞或狭窄部位、程度相似、年龄相近的非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8例,女46例,年龄(68.20±12.63)岁。采用局部脑膜侧支循环评分(rLMC)作为评价脑膜侧支循环指标,对两组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相关因素如患者发病年龄、入院时的血压、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吸烟史、饮酒史、既往脑梗死病史和冠心病等进行对比分析、相关回归分析等。结果糖尿病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rLMC分别为(11.55±5.22)分和(14.02±4.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11.99±8.57)分和(10.03±8.7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3);ASPECTS分别为(5.26±2.45)分和(6.27±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入院时血糖和饮酒史有差异外,其余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LMCS评分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rLMC与NIHSS评分(r=-5.790,P<0.001)和ASPECTS评分(r=0.556,P<0.001)显著相关。收缩压(r=0.207,P=0.045)和舒张压(r=0.213,P=0.040)、胆固醇(r=0.244,P=0.018)、LDL-C(r=0.215,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r=-0.089,P=0.392)和血糖(r=-0.292,P=0.1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显示只有ASPECTS和NIHSS评分跟rLMC有显著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不仅显著影响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脑膜侧支循环的建立,而且还影响脑梗死体积和疾病的严重程度。除了2型糖尿病对脑膜侧支循环的影响外,可能动脉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胆固醇和LDL-C与脑膜侧支循环的灌注相关。

  • 标签: 2型糖尿病 软脑膜侧支循环 急性脑梗死 rLMC
  • 简介:【摘要】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aematoma)主要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和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传统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有其较高的血肿扩大率,而手术治疗只解决了占位效应,而未从根本上中断血源。本文章分享一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再行双侧脑膜动脉栓塞后并发视力障碍的护理案例。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介入栓塞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效的出血性烟雾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9年6月~2016年7月收治的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出血性烟雾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较好,好转出院。结论有效地围手术期护理对出血性烟雾病患者顺利进行手术、平安度过手术危险期并积极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烟雾病;围手术期;护理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