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优化的外上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显微骨科收治16例足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8~63岁,平均48岁。应用优化的外上皮瓣进行修复。术前测量创面宽度,在小腿中下部或中部前外侧利用"提捏法"评估供区,确认可直接闭合。多普勒超声血流仪探测外上腓动脉终末穿支及近侧穿支,两穿支标记点连线为皮瓣中轴线,旋转点在外平面或下胫腓联合上缘水平,旋转点至创面近侧缘距离作为血管组织蒂长度,术中注意保护皮瓣蒂内的穿支血管及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血管,小血管夹夹闭外上腓动脉终末穿支近侧的穿支血管后,放松止血带,评估皮瓣血运,必要时可打开骨间膜携带腓动脉。经明道转移皮瓣,并将蒂覆盖的皮瓣优化设计成钝弧形或半圆形。对周及足底皮肤缺损的4例患者,将皮瓣近心端腓浅神经与腓肠神经端侧吻合。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结果本组16例,皮瓣切取面积3.0 cm×1.5 cm~14.0 cm×6.0 cm。仅1例术后24 h出现皮瓣淤血肿胀,远端血运差,给予拆除蒂部分缝线,1周后皮瓣尖端仍出现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未经特殊处理顺利成活。共12例患者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4个月至2年,皮瓣外形及功能满意。吻合神经的4例患者中3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13个月,皮瓣感觉恢复至S2级1例,S3级2例。结论通过对皮瓣供区优化选择、皮瓣血管蒂长度及明道转移的优化设计,以及术中对皮瓣血运的评估与优化处理,不但提高了皮瓣成活率,而且获得了良好的外形与功能,虽部分患者因切取腓浅神经后可遗留不同程度的足背皮肤感觉功能障碍,但仍不失为修复足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 标签: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削薄ALTPF修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应用削薄ALTPF修复足创面18例,其中5例创面进行了急诊修复,其余13例均二期应用削薄ALT-PF覆盖。切取皮瓣面积7 cm×10 cm~12 cm×20 cm。结果本组18例皮瓣均成活,2例术后24 h出现血管危象,予急诊探查后成活。18例均获随访10~24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门诊随访10例,微信随访8例。所有病例皮瓣外形美观,不臃肿,无需二次削薄,皮瓣无感染、破溃。皮瓣感觉按英国医学研究会标准感觉功能评分:S3+ 8例,S3 5例,S2 3例,S1 2例。足部功能按美国矫形外科足协会(AOFAS)足功能评分系统:优12例,良6例。结论削薄ALTPF是修复足软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削薄 足踝部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目的报道游离肩胛皮瓣移植修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1年1月-2008年1月采用游离肩胛皮瓣移植修复足软组织缺损16例,12例为创伤致足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5cm×7cm~13cm×16cm,全部伴有肌腱与骨组织外露,2例伴有内固定外露,另外2例是足大面积瘢痕,反复破溃感染,需切除瘢痕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1例外形臃肿,行去脂后外形满意,随访6月~1年,全部恢复正常的学习或劳动,供区无1例残留功能障碍,愈合率100%。结论游离眉胛皮瓣血管解剖位置恒定,管径粗便于吻合。供区隐蔽创面多能直接缝合,不留瘢痕,对功能及外观无明显影响。肩胛皮瓣是目前修复足部创面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游离肩胛皮瓣 足踝部 软组织缺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前动脉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采用胫前动脉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软组织缺损19例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39岁。根据前上穿支皮瓣解剖学基础,按照足软组织缺损大小和形状,在小腿下端前外侧设计并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创面。切取胫前动脉上穿支皮瓣面积为6.0 cm×5.0 cm~14.0 cm×8.0 cm,均为带蒂皮瓣转位。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患者认可等情况,对患者足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19例皮瓣全部成活,软组织缺损、肌腱、骨质及钢板外露均得以修复。供区均I期愈合。术后门诊随访2~16个月,皮瓣血运良好,颜色接近周围正常皮肤,臃肿不明显,患者对外观表示满意;供区皮片愈合良好,无明显增生、挛缩及溃疡,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胫前动脉上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手术操作简便,穿支较恒定,血供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 踝上穿支 足踝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带阔筋膜的游离ALTPF在修复小儿足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20年10月,对收治的6例足软组织缺损的患儿,采用不带阔筋膜的游离ALTPF修复。所有病例均是择期手术,手术时间不超过4.5 h。其中皮瓣切取在同侧4例,对侧2例,皮瓣面积为5.0 cm×6.0 cm~6.0 cm×12.5 cm。术中皮瓣血管与足背动脉或胫前动脉及伴行静脉吻合,重建皮瓣血液循环。供区创面直接缝合关闭。术后定期门诊、电话随访,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功能及供区情况。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及供区伤口一期愈合,无血管危象发生。6例患儿均获随访1~13(平均6)个月,皮瓣不臃肿,色泽好,质地柔软,弹性较好,外形美观。供区肢体仅留线形瘢痕,对关节功能无影响。结论不带阔筋膜的游离ALTPF修复小儿足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标签: 儿童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患者,分析使用体外冲击波与下肢洗伤方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进行医治的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冲击波1组和2组(采用不同参数冲击波治疗)、熏洗组(采用中药熏洗治疗)、联合组(采用冲击波联合中药熏洗治疗)。结果四组患者经过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治疗后一周联合组要优于冲击波1组、冲击波2组、熏洗组,差异显著(P<0.05),但是后三组无显著差异。OFAS-后足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升高,且一周后联合组要优于冲击波1组、冲击波2组、熏洗组(P<0.05)。结论使用体外冲击波与下肢洗伤方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患者效果显著。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下肢洗伤方 踝部陈旧性软组织损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含隐神经的内上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至2020年2月,采用携带隐神经的内上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软组织缺损共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17~73岁,平均54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 cm×3.5 cm~4.0 cm×10.0 cm,切取皮瓣面积:3.0 cm×5.0 cm~5.0 cm×11.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者取同侧股内侧中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所有患者均采取门诊随访,观察患肢的功能恢复和皮瓣愈合情况。结果18例皮瓣均成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小面积坏死,清创后行游离植皮修复;1例皮瓣移植术后远端血运不佳,予以间断拆除部分缝线后,皮瓣血运改善并顺利成活。随访3~24(平均13)个月,皮瓣成活良好,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踝关节功能良好,患足负重、行走无明显受限,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采用携带隐神经的内上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软组织缺损,血供可靠,不损失肢体主干血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内踝上穿支皮瓣 隐神经 足踝部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我院损伤的病例252例,总结踝关节的诊断、治疗经验及提高对踝关节损伤的认识及治疗。结果根据leeds评分标准,本组优72例、良179例、差1例。方法分析25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80例,女性72例,外侧副韧带损伤147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5例,外踝骨折55例,内14例,三1例。诊断主要靠病史、症状、体征及X线平片。大部分保守治疗,手术30例。结论损伤多发生在青壮年男性,诊断主要靠病史、症状、体征,X线平片、CT及三维重建对骨折进行全方位判断,MRI对骨、肌腱、韧带损伤具有很好的价值。损伤多经制动等保守治疗疗效满意。

  • 标签: 踝关节 损伤 内外侧副韧带 制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岛状皮瓣移植修复、跟后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1例接受岛状皮瓣移植修复、跟后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专科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后环境准备、皮瓣观察、体位护理、石膏托护理、功能锻炼等,并观察、总结护理效果。结果经精心护理,10例皮瓣移植成活,1例因术后感染皮瓣坏死。结论专科护理措施是岛状皮瓣移植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岛状皮瓣 修复 缺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儿童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对苏州大学附属瑞华骨科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6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患儿采用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范围在3~12岁,平均8岁;皮肤缺损大小范围在13. 0 cm×6. 0 cm~15. 0 cm×12. 0 cm;合并胫骨骨折1例、胫后动静脉断裂2例、腓浅神经断裂2例、合并肌肉及肌腱损伤的5例,仅皮肤缺损的1例,创面均有深部肌腱及骨外露,但未有肌腱等组织缺损。一期行骨折复位内固定,血管、神经、肌肉、肌腱修复,创面VSD覆盖,择期在静脉全麻下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根据创面大小设计样布,在股前外侧区纵行设计双叶皮瓣,以方便皮瓣切取后供区能直接缝合,皮瓣切取总面积22. 0 cm×4. 0 cm~29. 0 cm×7. 5 cm。如果两块皮瓣血管同源,皮瓣内的主干血管直接与受区血管吻合并桥接受区血管;如果两块皮瓣不同源,则先通过内增压的方式并连成一个血管蒂的双叶皮瓣,再与受区血管吻合并桥接受区血管,大腿供区直接缝合。结果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均未植皮,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36个月,平均17个月。6例患儿皮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臃肿及供受区瘢痕增生,皮瓣色泽、质地接近周围皮肤,3例皮瓣行二次手术修薄整形,2例行供受区瘢痕切除术,术后恢复满意。供区除有瘢痕增生外,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是修复儿童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较好方法,具有血供可靠、供区损伤小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术后皮瓣臃肿、瘢痕增生等可通过二次手术改善。

  • 标签: 外科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皮肤软组织缺损 儿童 足踝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应用前锯肌皮瓣对烧伤造成的足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足部因烧伤造成的不同程度感染、钢板外露的患者21例,采用前锯肌瓣游离移植,肌瓣上游离植皮的方法进行修复。结果21例患者中手术平均用时(5.91±0.9)h,术后皮瓣均存活。3例患者与术后早期并发肩胛区局部血肿,用胸带固定之后稳定。3例患者主诉瘢痕部位有摩擦疼痛,但在可忍受范围内;2例患者术后侧胸壁出现麻木感,与2个月后症状自行好转;4例患者和对侧相比,存在程度不同的肩关键活动幅度和力量降低,与4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存在轻度翼状肩胛,但无功能受限。结论前锯肌皮瓣对烧伤患者足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 标签: 前锯肌皮瓣 足踝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及足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32例小腿及足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观察疗效。结果:12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无边缘坏死。经过9~1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的皮瓣质地、色泽及质感功能恢复显著。结论: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及足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比较满意。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小腿 踝部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足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行外上皮瓣移植修复围手术期中开展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医院骨科接收的足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中抽取出50例作为本文分析对象,随机分成25例观察组、25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外上皮瓣移植修复术治疗,治疗期间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轻,且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最终患者踝关节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外踝上皮瓣移植修复 足踝皮肤软组织缺损 围手术期 个性化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软组织损伤是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常见的创伤之一。它主要包括关节韧带、肌肉、肌腱、椎间盘等无裂口的损伤,故称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往往因受伤后治疗不当,而使局部产生瘢痕和粘连,引起功能障碍。轻者肿胀无力,重者出现关节僵硬,运动功能受限等后遗症。实践证明,采取下列处理软组织损伤的方法效果较好。一、损伤早期(一般指12~24小时内)。是指局部组织受到破坏,造成皮下组织和毛细血管等撕裂,引起组织内血肿等症状。这时,应立即冷敷,使毛细血管收缩,避免血肿出现。如果条件允许,可用冰块、冰袋等放于受伤部位;条件不允许时,可就近用自来水冲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受伤部位 运动和比赛 运动功能 关节僵硬 闭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地探讨了下肢穿支皮瓣修复足跟及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显微外科技术。方法案例选自于我院外科2015年1月~2015年10月间,因足跟及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共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对患者进行血管和神经的吻合术后。对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患者皮瓣的成活和足跟及软组织缺损区域的皮肤感觉以及足跟和踝关节的运动进行了跟踪复查。结果术后一个月皮瓣的边缘有感觉,对温度的变化敏感,3个月患者的皮瓣皮肤有触觉,对痛觉相对敏感。6个月后13例患者的皮瓣所有感觉均恢复。结论通过穿支皮瓣修复足跟和的缺损对组织损伤小,成活率高,术后患者皮肤感觉恢复快的优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借鉴。

  • 标签: 穿肢皮瓣 足跟 踝部 软组织缺损 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