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病患者应用CT联合超声引导神经射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时间为2020 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病患者9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及研究组45例患者采取CT联合超声引导神经射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病,各项指标差异明显(P

  • 标签: 超声引导下胸神经脉冲射频 加巴喷丁胶囊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以膝关节内上、内神经和隐神经支为靶点行超声引导神经射频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门诊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64例,年龄≥60岁,性别不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射频组(PRF组)和神经阻滞组(NB组),每组32例,分别实施超声引导膝关节内上、内神经和隐神经射频神经阻滞。NB组每靶神经给予2%利多卡因2 ml,共6 ml。PRF组在对靶神经给予相同药物阻滞基础上进行脉冲射频射频电极温度设置为42 ℃,每靶神经治疗时间120 s×3次,两组均为单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12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和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不同时点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84,P<0.001),时间与分组间VAS评分存在交互作用(F=23.67,P<0.001)。两组患者不同时点WOMA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857.79,P<0.001),时间与分组间WOMAC评分存在交互作用(F=46.12,P<0.001)。治疗后2、4和12周时,PRF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NB组(65.6%比31.3%,37.5%比3.1%,25%比0,P均<0.05)。结论以膝关节内上、内神经和隐神经支为靶点的超声引导神经射频可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症状,安全性高,效果优于单纯神经阻滞。

  • 标签: 骨关节炎 超声检查 多普勒 脉冲 导管消融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臂丛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肩胛上神经射频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沭阳铭和康复医院疼痛科收治的肩周炎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联合射频组(n=20)采用超声引导臂丛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单次肩胛上神经射频治疗;手法松解组(n=22)采用超声引导臂丛阻滞下手法松解治疗。对治疗前及治疗后1 d、1周、1个月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治疗有效率进行记录。结果治疗后1个月时VAS评分,手法松解组为(1.6±0.5)分和联合射频组的(0.8±0.4)分均较同组治疗前的(4.6±0.8)分、(4.3±0.6)分降低(P均<0.001);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手法松解组为(79.5±11.8)分、联合射频组为(91.8±5.5)分,较同组治疗前的(42.1±4.1)分和(40.8±4.2)分均升高(P均<0.001)。治疗后1个月时联合射频组有效率为100%(20/20例),优于手法松解组的81.8%(18/2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引导臂丛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肩胛上神经射频治疗肩周炎患者,临床疗效明确,可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降低肩周疼痛。

  • 标签: 肩周炎 肩胛上神经 肩关节 脉冲射频 手法松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电压的胸椎旁神经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对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住院治疗的PHN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2例):45 V脉冲射频组(PRF-45V组)、55 V脉冲射频组(PRF-55V组)、65 V脉冲射频组(PRF-65V组)。3组患者入院后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采用不同电压(45 V、55 V、65 V)的胸椎旁神经PRF治疗(超声引导)。于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VAS评分、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 SRSS)、焦虑抑郁评分、加巴喷丁和曲马多用药量的随访评估,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并于治疗后3个月计算治疗总显效率。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SRSS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RF-65V组患者治疗后同时间点的VAS评分、SRSS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加巴喷丁与盐酸曲马多的用药量等均明显低于PRF-45V组及PRF-55V组(P<0.05);PRF-45V组与PRF-55V组比较,治疗后的VAS评分、SRSS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加巴喷丁与盐酸曲马多的用药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PRF-65V组的总显效率为87.5%,明显高于PRF-45V组(54.8%)及PRF-55V组(60.0%)(P<0.05),而PRF-45V组与PRF-55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电压45 V、55 V、65 V的胸椎旁神经PRF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PHN,其中以65V治疗效果最佳。

  • 标签: 脉冲射频 电压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外周神经痛采取超声引导脉冲射频治疗对疼痛症状的改善作用。 方法 27 例 外周神经痛患者收治于 2019 年 7 月至 2020 年 7 月,对所有患者开展 超声引导脉冲射频治疗,并对比 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 标签: 外周神经痛 超声引导 脉冲射频治疗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背根神经节(DRG)行连续射频(CRF)和脉冲射频(PRF)对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治疗中心确诊的背部PHN患者116例,将其分为倍他米松组(B组,n=37)、连续射频热凝组(CRF组,n=39)、脉冲射频调控组(PRF组,n=40)。根据疼痛范围及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确定神经痛受累节段,3组均在CT引导经皮椎间孔内穿刺,B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CRF组和PRF组分别对DRG行连续射频脉冲射频各360 s,同时注射复方倍他米松。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7 d及1、3个月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后3个月时评价优良率和有效率,以及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B组治疗后1和7 d时VAS降低、CRF组和PRF组治疗后1、7 d及1、3个月时VAS降低;与B组比较,CRF组和PRF组治疗后1、7 d及1、3个月时VAS降低(P均<0.05)。B组、CRF组和PRF组治疗后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51%(19/37例)、85%(33/39例)和83%(33/40例),优良率分别为22%(8/37例)、72%(28/39例)和63%(25/40例)。CRF组中13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5例出现痛性麻木,1例出现神经损伤伴同侧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PRF组6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稍减退,B组5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稍减退。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椎间孔内近DRG行CRF和PRF复合复方倍他米松给药治疗背部PHN疗效均优于单纯复方倍他米松给药,PRF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RF,安全性较高。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射频 神经节,脊 CT引导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脉冲射频联合电针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偏头痛患者分为联合组、针刺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3组患者均给予依托考昔及佐米曲普坦分散片口服,电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7 d),联合组患者则辅以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脉冲射频(共治疗1次)及电针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7 d)。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30 d及90 d时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o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偏头痛失能程度问卷(MIDAS)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3 d、7 d、30 d、90 d时联合组、针刺组疼痛VAS、MSQoL、HAMA及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30 d、90 d时联合组及针刺组MID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3 d时联合组疼痛VAS、MSQoL、HAMA及HAMD评分均显著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30 d、90 d时联合组MIDAS评分均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3 d、7 d、30 d、90 d时联合组疼痛VAS、HAMA、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S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 d及90 d时联合组MID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脉冲射频联合电针治疗能在短期内迅速缓解偏头痛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疗效持续时间至少达3个月。

  • 标签: 脉冲射频 偏头痛 星状神经节 电针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脊神经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80例脊神经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射频治疗后的NRS评分较对照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神经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之中采取护理干预,确保了手术的顺利完成,降低患者的疼痛,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 脊神经脉冲射频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效果评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引导脉冲射频背根神经节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抽取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00例展开研讨,患者在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对所有患者实施CT引导脉冲射频背根神经节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VAS评分、PSQ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期间有部分患者出现原神经分布疼痛区域及穿刺区域不适情况,在1d内得到缓解,所有患者均无肋间动脉损伤、肺部感染、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临床采用CT引导脉冲射频背根神经节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CT 脉冲射频胸背根神经节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肩部神经射频复合肩袖间隙臭氧注射治疗肩袖损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疼痛科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就诊的40例肩袖损伤患者,年龄25~68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肩部神经(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脉冲射频复合臭氧注射组(A组)和超声引导肩部神经(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脉冲射频组(B组),每组20例。脉冲射频参数:42 ℃,360 s,2次。A组患者射频治疗后,肩袖损伤间隙注射30 μg/ml医用臭氧5 ml。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12、24、72 h及1、3、6个月时患侧肩的数字模拟评分(VAS)、睡眠时间、主动前屈关节活动度(AFROM)及外展关节活动度(AAROM)的评估。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行肩部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睡眠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AFROM及AAROM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VAS评分比较治疗后1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12 h至治疗后6个月均较B组明显降低(P均<0.05);两组睡眠时间治疗后1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12 h至治疗后6个月均较B组明显延长(P均<0.05);两组AFROM及AAROM治疗后1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2 h至治疗后6个月时A组较B组明显增加(P均<0.05)。治疗后核磁共振显示A组积液及水肿改善均较B组明显(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肩部神经射频复合肩袖间隙臭氧注射治疗肩袖损伤安全有效,且疗效优于单纯肩部神经射频治疗。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臭氧 肩关节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低频脉冲电流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应用,旨在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提供相应的经验及依据。

  • 标签: 超声引导 低频脉冲电流 周围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针刀联合超声引导脉冲射频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疼痛科收治的腕管综合征住院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针刀组(NK组,n=40)和针刀联合脉冲射频组(NKP组,n=36)。NK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针刀治疗,NKP组在超声引导下联合脉冲射频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收集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腕部相同距离的正中神经远端感觉潜伏期(Mndsl)和尺神经的远端感觉潜伏期(Undsl);并在治疗后1、3、6个月时评估比较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不同观察时点,组间比较:NK组有效率为85%(34/40例),与NKP组有效率100%(36/36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时,两组临床各项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NKP组临床各项症状评分显著低于NK组(P<0.05)。治疗后1、3、6个月时,NKP组患者VAS评分随访均显著低于N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KP组治疗1、3、6个月时的Mndsl水平均显著高于NK组。Undsl治疗前后各时间段,组内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刀联合超声引导脉冲射频治疗腕管综合征近期疗效较好,疼痛程度显著降低,正中神经的远端感觉潜伏期指标恢复较好。

  • 标签: 腕管综合征 正中神经 尺神经 针刀 超声引导 脉冲射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脊神经射频联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MTrPs)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性别、年龄不限,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脉冲射频组(A组,n=30)和脉冲射频联合针刺MTrPs组(B组,n=30)。A组采用颈脊神经射频治疗1次;B组在A组患者治疗方案基础上加做针刺MTrPs治疗,1周1次,共计4次。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术前VA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后1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及6个月时,B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A组(P均<0.05)。B组患者治疗后3及6个月时VAS 0~3分例数(19/30例,17/30例)均多于A组(14/30例,11/3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情绪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时的SA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6个月时,B组无焦虑患者(22/30例)多于A组(14/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评定标准比较术后1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46.7%、36.7%,术后3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33.3%、66.7%,术后6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20.0%、60.0%。B组术后3及6个月时优效率明显高于A组(P均<0.05)。结论单纯脉冲射频脉冲射频联合针刺MTrPs均可缓解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焦虑情绪,但两者联用时临床疗效更持久。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触发点 颈源性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对开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开手术治疗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在术后采取地佐辛联合格拉司琼进行镇痛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实施麻醉前采取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治疗,对比两组患的镇痛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病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后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阵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48小时镇痛评分与对照组镇痛评分无差异,P〉0.05表示统计学无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10%,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27.5%,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采取开手术患者进行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镇痛,具有极高的镇痛效果,有效减轻患者疼痛,降低临床不良反应发病率,提高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椎旁神经阻滞 开胸手术 镇痛效果
  •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的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新型麻醉技术,具有操作便捷,生理干扰小,安全性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旨在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的原理、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的方法、常用药物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椎旁神经阻滞 胸科手术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因肺癌淋巴结肿大压迫周围组织,侵犯颈交感神经链导致由右手掌发起的全身灼热症,给予CT引导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治疗,随访1个月,上肢及全身灼热症状未再出现。

  • 标签: 肺肿瘤 胸交感神经链 灼热 射频毁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