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国家主义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一是价值论国家主义,二是方法论国家主义。在价值论国家主义的主张者看来,集体主义、权力至上、国家理性构成了国家主义的核心特征,“国家法制主义”则是价值论国家主义在现实中的主要体现;在方法论国家主义的主张者看来,应通过国家自主性、治理术、能动型国家视角和实践性国家观等研究思路,对转型中国法治实践中的具体过程、机制、逻辑和技术进行经验研究。由于价值论国家主义是一种强国家主义,有必要在肯定“国家法制主义”之历史合理性的基础上引入价值论个人主义,实现后者对于前者的有效节制。相比之下,方法论国家主义属于一种弱国家主义,具有较大的理论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可以为人们有效认识转型中国的法治实践和相关理论,提供必要的方法论支持。

  • 标签: 价值论国家主义 方法论国家主义 法治实践 政法法学
  • 简介:国家主义主张社会公益优位于个人私利,强调国家的统一、稳定与秩序,并要求在立法过程中体现统治阶级的政策性目标。当下中国的经济法制与经济法基础理论均呈现出国家主义色彩,环保税法尤为突出,它作为一部重要的法律文本,亟待改进。国家应当进一步通过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来保障环保税法制的统一,实现环保税法的具体规定与其他法律的协调,并通过设置累进税率和改革配套税制等措施保障国家政策性目标的实现。

  • 标签: 国家主义 环保税法 经济法
  • 简介: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或学说,意指在秩序建构中'为了国家、倚重国家'。国家主义法律观就是在法律认识与法治实践中坚持国家主义的立场。关于国家主义国家主义法律观的研究早已有之。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的诸多现象可以建构性地使用国家主义这一概念来概括。国家主义在推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最终指向对国家主义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层面的反思。

  • 标签: 国家主义 法治 立场 反思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该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经典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国家学说理论层面的深化,能够促进对于当代国家政府职能转型的思考: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从政治到经济;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从管理者到服务者;强化对外职能,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 标签: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职能转型
  • 简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必须面对和迎接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和挑战,并在探索和解决当代困惑的过程中得以继续丰富和发展。国家理论当代困惑的出现并不能够说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失效,而只是国家理论在当前全球化阶段的直接反映。正视这些困惑找到原因并正确解读,更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时代真理性以及现实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国家理论 当代困惑
  • 简介: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其国家凝聚力有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家凝聚力的精神核心,对于国家凝聚力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国家凝聚力最具广泛性的道德基石,而且是国家凝聚力最坚突的精神支柱。当今中国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克服几个认识上的障碍:一是把“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对立起来,进而否定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把爱国主义等同于狭隘民族主义,从而否定爱国主义精神;三是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分裂开来,因而把人们的认知引向歧途。

  • 标签: 爱国主义 国家凝聚力 精神核心 世界主义 狭隘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民粹主义在美国有深厚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基础,并在历史上周期性地兴起,深刻塑造着美国的政治生态和政策取向,成为推动美国国家转型的重要力量。此次特朗普政府上台便与新一轮民粹主义兴起有密切关系,特朗普政府团队及其政策构想也带有明显的民粹特征。无论特朗普政府执政地位如何变化,这股强大的民粹潮流都将持续影响美国政治,成为推动美国新一轮国家转型的重要因素,并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后。由于一系列原因,此次民粹潮流搅动下的国家转型必然异常艰难曲折,将给美国和整体国际形势带来重大改变。

  • 标签: 民粹主义 特朗普政府 国家转型
  • 简介: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强调文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要趋势,是一个时代进步的重要号角,能够展现时代化的社会面貌,能够引领现代化的文化风气,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有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笔者从文化强国的基本概念和认识出发,分析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和作用,重点研讨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 标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 国家文化软实力
  • 简介:民族主义概念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但无论将民族主义视为一种政治现象或文化现象,“国家”始终是民族主义的观念内核。民族主义现象与民族国家相应而生,民族国家是讨论民族主义理论的重要场域。一方面,民族主义可以提供关于国家的信念,提供国家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处理思路;另一方面,就民族主义与政治权力尤其是国家结合的方式及其演变历程来看,民族主义与宪法理念也不可谓无关,宪法在价值考量上须致力于民族主义观念分化带来的不同权力治理模式之间的平衡。

  • 标签: 民族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
  • 简介:基于创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列宁科学地提出了一整套国家理论。列宁根据俄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重新论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消亡的理论。列宁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历史考察,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片面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列宁创造性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科学阐释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新政权的主要任务不是加强专政和暴力,而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 标签: 列宁 国家 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
  • 简介:爱国主义国家认同为基础,国家认同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文化。传统中国政治文化是以家庭伦理为主导,现代中国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中形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市场化和全球化给既有的国家认同带来一系列挑战,应通过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来强化国家认同,把爱国主义建立在坚固基础上。要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大力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新型社会主义文明认同充实和提升国家认同,使中国政治文化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

  • 标签: 爱国主义 国家认同 政治文化 家庭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和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列宁首次提出了阶级定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时代仍然存在阶级斗争,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社会主义观的成功运用和实践证明。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和社会主义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我国在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上曾经走过弯路,犯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我们要吸取教训,掌握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的伟大目标,实现国家消亡、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 标签: 列宁 阶级观 国家观 社会主义观 “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粮食价格控制、销售、市场储量控制等三方面逐步调控粮食市场。量化数据表明,1952年底粮食市场已经整体稳定。1953年10月,统购统销前粮食市场上的价格波动率已经接近于零。此研究为我们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迅速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事实基础。粮食调控与应对政策的出台及实施亦表明,这一过程既具理性,又有弹性,是一种社会主义趋势下的调适性经济政策。这种经济政策使新中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调适政策为尽快解决即时问题,其中又隐含了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当经济环境开始向常规转变时,这种不确定所内含的问题也变成了新的隐患。

  • 标签: 粮食市场 国家调控 调适性经济政策
  • 简介: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针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俄国如何进行法治建设展开了理论与实践探索,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涵进行了理论阐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构想:法治完备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严格守法、执法、司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加强法律监督和权力制约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制度安排。认真研究列宁关于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轨迹对于同属东方专制文化传统的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具有极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标签: 列宁 法治国家 法制建设 当代价值
  • 简介:探索社会主义的精神本质,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学术拓展。从科学认知的逻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国际层面的需要三个层面来看,极有必要探索社会主义的精神本质。通过归纳透视生发于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本质的丰富事实材料,并且在马克思主义主体学说、生产关系学说、认识论学说、无产阶级历史任务学说的指导下,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本质的科学认知结果。在物质本质、精神本质基础上,中国将成为物质、精神双发达国家,将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真正全面的发达国家。中国在自身发展基础上,通过六大路径,引领世界先进人民,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新世界。

  • 标签: 精神本质 马克思主义 人类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与和谐发展的一项重大惠民举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和反映的各个层面的价值有着紧密的联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映,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实践。然而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展还存在着宣传能力不强、彰显社会价值不明及个人行为准则践行不力的问题。对此需统筹国家助学贷款的宣传,规范其运行程序,坚持在国家助学贷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在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标签: 国家助学贷款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简介: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总体上却存在认同或借鉴西方生态文明话语的倾向。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立足于中国和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实践.摆脱生态文明理论的西方霸权话语.建立后发国家的生态文明理论是国内学术界面临的难题。王雨辰教授在他的新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后发国家生态文明》中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有力的探索。其主要创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后发国家 文明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评介
  • 简介:国家治理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国家审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本文在探讨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阐述如何改进和强化国家审计工作,使国家审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

  • 标签: 国家治理 国家审计 强化发展 更好服务
  • 简介: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理论主要强调经济基础层面上的危机,新马克思主义者奥菲则从系统危机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危机作了进一步的诠释:经济系统层面上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层次的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调整,危机越来越趋向于第二层次的危机形式一危机管理的危机,它最终表现为政治系统上的危机.第一层次的危机仍然占据着基础性地位,但是第二层次的危机IE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当下的发展状况.

  • 标签: 系统危机理论 危机管理 政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