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右心室不同部位置入主动电极的各项参数,研究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需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为右心室流出道组(RVOT)、右心室流入道组(RvIS)、右心室心尖部组(RVA)三组,于术中应用主动螺旋电极选择不同部位主动置入,于置入术中、术后2周、术后3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组电极阈值、阻抗参数。结果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阈值比较结果为术后F=0.56,P=0,57;术后2周F=1.08,P=0.34:术后3个月F=0.85,P=0.43,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阻抗比较结果为术后F=2.64,P=0.08;术后2周F=I.63,P=0.20;术后3个月F=2.80,P=0.07,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RVI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心脏起搏 人工 生理性起搏 右心室流出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接受DDD或VVI起搏治疗,对于右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分别选择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及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观察术前、术后心电图QRS时限的变化;在常规二维超声切面上测量左房内径、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E峰、Ea、左室射血分数;通过QRS时限和Tei指数的相关性评价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心电图QRS时限均有所增加,但RVOT组QRS时限增量较RVA组小.RVA组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较术前扩大(P<0.05),射血分数较术前减少(P<0.01);RVOT组射血分数较术前减少(P<0.01),减少程度较RVA组小;RVA起搏时较RVOT起搏时E/Ea、Tei均显著增加;结论1.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QRS波形态及时限较窦性心律时变异较小,心电除极向量更趋于正常;2.比较Tei指数等指标,认为RVOT起搏有益于延缓起搏后心脏形态及心功能的恶化。

  • 标签: 右室流出道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特点与右室流出道不同区域起搏的关系。方法入选186例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根据不同起搏位置,将患者分成间隔上部组(45例)、间隔下部组(24例)、前壁组(101例)及游离壁组(16例)。比较分析4组患者在右心室起搏状态下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差异。结果4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中,游离壁组QRS波时限为(173±14)ms,长于其他3组(P=0.014);QRS波群额面电轴间隔上部组为(61±47)°,而间隔下部组为(-18±52)°(P=0.01);间隔上部组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transitionalzoneIndex,TZI)最小,而游离壁组最大(P=0.01);在4组患者肢体导联QRS主波方向比较中,间隔上部组下壁(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比例最大。结论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右室流出道起搏电极在不同区域的定位,但受样本量等的影响,仍需大样本的研究加以验证。

  • 标签: 室间隔 起搏 体表心电图 右室流出道 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
  • 简介:多年来,人们一直怀疑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心室激动及收缩顺序,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最终将诱发心力衰竭。为了减轻这种不良后果,有学者提出了更生理的起搏部位如右室中位间隔和高位间隔起搏替代右室心尖部起搏。为此,我们采用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技术评估了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不同部位起搏 血流动力学 右心室 右室心尖部起搏 超声心动图 收缩顺序
  • 简介:目的观察心脏不同部位起搏时体表心电图评价心室肌复极指标的变化,了解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肌整体复极离散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猪,分别在右心房(RA)、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RVEndo)及左心室心外膜(LVEpi)起搏,记录并测量体表心电图12个导联的T波峰-末间期(Tpe)和QT间期,计算Tpe平均值(Tpe-AVE)、Tpe最大值(Tpe-MAX)以及QT间期离散度(QTd),比较不同部位起搏时上述各参数的差异,进一步评价不同起部位对心室整体复极离散的影响。结果LVEpi、RA、RVEndo起搏时的QT间期分别为(328±24)ms、(295±13)ms、(304±17)ms,LVEpi起搏时的QT间期明显长于RA及RVEndo起搏时的QT间期(P<0.05),RA与RVEndo起搏时QT间期没有明显差别。LVEpi、RA、RVEndo起搏的QT离散度(QTd)分别为(33±6)ms、(17±3)ms、(18±3)ms,LVEpi起搏时的QTd明显大于RA及RVEndo起搏时的QTd(P>0.05),RA与RVEndo起搏时QTd没有明显差别(P>0.05)。RA起搏时Tpe-AVE及Tpe-MAX分别为49±6ms及58±8ms,与RVEndo起搏相近(49±8)ms及(60±8)ms,P>0.05);LVEpi起搏时Tpe-AVE及Tpe-MAX明显增大(63±7)ms及(71±8)ms,与RA、RVEndo起搏时比较两者(P<0.05)。结论与RA及RVEndo起搏时比较,LVEpi起搏时的QT间期、QTd、Tpe-AVE及Tpe-MAX均明显增大,LVEpi起搏可能会增加心室整体复极离散。

  • 标签: 起搏 体表心电图 不同部位 间期 复极 离散度
  • 简介:目的:通过模拟心脏再同步治疗中左室电极在左心室心外膜不同部位起搏情况,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采用6只犬开胸,在其左心室前侧壁心外膜缝上1块含有144(12×12)个单极电极(电极间距2mm)的电极板。选取位于电极板对角处的2个起搏部位(左上角靠近心底部,右下角靠近心尖部),采用连续起搏方法.记录起搏周期为300ms时整个电极板上每个单极电极上的激动恢复间期.通过其标准差及变异系数评估不应期离散度。结果:近心底部与近心尖部起搏起搏阈值及心室激动恢复间期无显著差异[起搏阈值(0.34±0.22)mA比(O.26±0.05)mA;激动恢复间期(144.3±12.4)ms比(147.7±14.8)ms,均P〉0.05]。但是,近心底部位起博的不应期离散度较近心尖部起搏的不应期离散度显著减小[标准差(4.3±0.8)ms比(5.8±0.7)ms,P〈0.01;变异系数(0.030±0.006)比(0.039±0.005),P〈0.01]。结论:在心脏再同步治疗左室电极植入过程中,选择恰当的左室电极植入部位有利于降低不应期离散度。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激动恢复间期 不应期 电生理
  • 简介: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右心室不同比例及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植入体内埋藏式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64例,根据术后1年起搏器程控仪上显示的右心室起搏比例将患者分为A组(≥50%)和B组(<50%)各32例,将A组分为A1(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A2(右室心尖部起搏)两个亚组各1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A,B两组及A1,A2两亚组术后1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房内径(LAD)。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x-strain软件测量并比较两亚组术后1年左室室间隔各段及左室中段室间隔各层的心肌应变率。结果A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平均(78.5±5.1)岁;B组男性22例,女性10例,平均(77.1±4.9)岁。A1组共16例,平均(78.8±5.4)岁;A2组共16例,平均(78.0±5.1)岁。A,B两组术前LVEF、LVEDD和L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时A组LVEF下降,LAD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DD无明显改变(P>0.05),B组LVEF、LVEDD和LAD均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1年时A组LVEF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DD和L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和A2亚组术前LVEF、LVEDD和L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时A1亚组LVEF、LVEDD和LAD均无明显改变(P>0.05),A2亚组LVEF下降,LVEDD和LAD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A1亚组LVEF高于A2亚组,LVEDD和LAD低于A2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1组左室室间隔基底段和中段于收缩期、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的心肌应变率高于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左室中段室间隔的内中外3层于收缩期、舒张

  • 标签: 右心室 起搏比例 起搏部位 心功能 老年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房室传导阻滞(AVB)部位患者行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的成功率,为AVB患者HPSP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16年3月至2021年9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且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637例AVB患者,依据心脏电生理检查判断AVB部位。其中前130例(20.4%)进行了希氏束起搏(HBP)的患者为HBP组;后507例(79.6%)进行了HPSP的患者为HPSP组,包括HBP和/或左束支起搏(LBBP)。收集两组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信息,分析不同AVB部位及QRS时限患者的HBP或HPSP的成功率。结果HBP组年龄(66.4±15.9)岁,男性75例(57.7%);HPSP组年龄(66.8±13.6)岁,男性288例(56.8%)。637例AVB患者中,63.0%(401/637)为房室结阻滞;22.9%(146/637)为希氏束内阻滞;14.1%(90/637)为希氏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总体上,HPSP较HBP的成功率高[93.9%(476/507)比86.9%(113/130),P<0.05]。不同AVB部位的HPSP成功率均高于HBP,并且随着AVB部位由近及远,HBP和HPSP成功率均呈下降趋势。房室结阻滞和希氏束内阻滞患者的HBP成功率均高于希氏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患者HBP成功率[95.2%(79/83)比47.1%(8/17),P<0.001;86.7%(26/30)比47.1%(8/17),P=0.010]。在希氏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患者中,HPSP的成功率高于HBP[87.7%(64/73)比47.1%(8/17),P=0.001]。QRS<120 ms的患者中,94.9%(520/548)的AVB部位在房室结或希氏束内,HBP与HPSP有相似的高成功率[95.6%(109/114)比96.3%(418/434),P=0.943]。QRS≥120 ms的患者中,69.7%(62/89)的AVB部位在希氏束远段或以下,HBP成功率仅为25.0%(4/16),而HPSP成功率达79.5%(58/73)(P<0.001)。结论对于QRS<120 ms且房室结或希氏束内阻滞的AVB患者,HBP与HPSP成功率均较高,可以考虑HBP作为首选策略。对于QRS≥120 ms且AVB部位在希氏束远段或以下的患者,HPSP成功率高于HBP,LBBP应作为首选。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希氏束 左束支 希氏-浦肯野系统 起搏
  • 简介:目的利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纵向应变比较不同部位右心室起搏对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有双腔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无器质性心脏病变患者共60例,按1:1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根据分组结果分别将右心室电极植入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septum,RVOTs)及右心室心尖(rightventricularapex,RVA)。术后起搏器程控并保证心室完全起搏后,进行二维斑点超声成像分析,记录左心室收缩时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LS—TD)。结果RVA组左心室收缩时纵向应变最大差大于RVO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6±43.9msvs(74.3±13.7)ms,P〈O.001]。结论二维斑点追踪超声纵向应变结果显示RVOT起搏时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 标签: 生理性起搏 斑点追踪成像超声 纵向应变 心脏起搏
  • 简介:作为在《民族文学》工作20多年的老同志,春光明媚的四月参加了单位组织的一次别开生面的恳谈会,大家在一起畅谈民族文学的发展,共叙生活的欢喜和伤悲。身体健康是大家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说到健康问题,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特殊的住院经历:

  • 标签: 起搏器 器质性病变 超声心动图 心脏电生理 大夫 心内科
  • 简介:要是看管桦这会儿脸上的精气神,绝想不到他有起死回生那档子事。说来可真是透着悬。1974年的夏天,管桦的一个老友得了癌症。他牵肠挂肚,风风火火跑到老友的家中探望。瞅着以前欢蹦乱跳个人,这会儿形销骨立地躺在床上动不了窝,他的心揪了起来,只觉心口窝疼如刀绞,手脚冰凉,大汗淋漓,倒在地上。老友的家人慌了神,立马叫来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心肌大面积梗塞。你们来得太晚了。”大夫发出

  • 标签: 管桦 可真 精气神 画竹 刘开渠 花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永久起搏器的正常起搏功能及起搏功能障碍。方法分析404例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及起搏器随访的动态心电图。结果(1)92.6%为正常起搏功能,包括不同程度室性融合波、安全性起搏、逆行室房传导、起搏心律中手风琴现象、室早后反应以及起搏器之滞后功能。(2)7.17%出现起搏功能障碍,它包括感知异常和起搏异常。感知异常包括感知不良和感知过度,其中感知不良检出21例,均发生术后1周内,其中19例发生心房感知欠佳;4例出现感知过度,其中2例起搏器电池耗竭,2例为随访中出现过感知T波。6例出现起搏功能异常。结论随着技术更新,对生理起搏要求的追求,起搏器愈来愈完善,起搏器新功能新知识不断更新,我们只有对正常起搏起搏器故障做出正确判断,才能避免起搏器故障造成严重后果。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患者置入具有工作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对减少右心室起搏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符合双腔起搏器置入指征的患者126例,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前后交叉对照研究方法,观察同一患者在心房按需型起搏模式(AAISafeR)和房室全能型起搏模式(DDD)2种工作模式下心室起搏百分比的比例,随访3个月,进行ECG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分析心室起搏百分比与心房的相关性。结果与DDD比较,AAISafeR模式下心室感知百分比明显增加(34.61±9.82)%vs(73.18±1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减少(83.71±11.76)%vs(23.61±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ISafeR模式减少右心室起搏60.1%。相关分析显示,左心室舒张末径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呈正相关(r=0.398,P=0.0003),LVEF与心室起搏百分比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r=-0.13,P=0.26)。结论AAISafeR模式可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可能影响心腔结构短期内重构,但尚未引起心室功能的改变。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室复建 心室功能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的情况,为临床医学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到2016年3月接受永久起搏器安置的患者110例,通过对这110例安置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动态图的随访,记录患者治疗的数据,对比分析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情况,还有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异常情况,评价动态心电图在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的价值。结果:其中,正常起博的患者有92例,占总例数的84%,包括安全性起博、逆行室房传导、室早后反应与术后不同程度室性融合波、起博心律中手风琴以及起搏器滞后功能;有18例患者出现起搏功能障碍16%,起博功能障碍率为,主要的表现为起博异常和感知异常,例如起搏器电池问题或出现起博功能异常,与感知不良或感知过度等;另外有82例患者出现自身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博、心房颤动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结论:对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后,会使得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变得复杂化,对于患者的动态心电图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控。

  • 标签: 永久起搏器 动态起搏心电图 安置术后分析
  • 简介:目的比较经右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四种径路进行心脏临时起搏的优缺点。方法收集本院46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在非X线透视条件下,分别使用漂浮球囊起搏导管,经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右颈内静脉四种途径穿刺插管,行右心室内膜临时心脏起搏。结果486例均成功起搏,从穿刺到成功起搏用时为5~40min,起搏时间2~15d。入路途径:右颈内静脉276例、左锁骨下静脉156例、右锁骨下静脉40例、右股静脉14例。5例右颈内静脉穿刺不成功,术后有28例电极移位,重新调整电极获成功。全部病例未发生心肌穿孔、气胸、血胸、感染及导管断裂等严重并发症。65例病情稳定后改植永久起搏器。结论漂浮球囊起搏导管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既可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也能预防性起搏保护外科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床边临时心脏起搏 漂浮球囊起搏导管 静脉穿刺 静脉径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的情况。方法:以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为时间基准,在我院所有接受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的患者当中,随机收集6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和主体,对所有患者的数据进行记录,统计起搏功能异常情况发生率,并且分析原因。结果:起搏器功能异常情况发生率为10.61%,其中涵盖起搏异常4例,感知异常3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6.36%,其中涵盖室性早搏6例,房性早博6例,心房颤动5例,室性心动过速7例。结论: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的情况能够反应出起搏器状态。

  • 标签: 永久起搏器安置术 动态起搏心电图 情况
  • 简介: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在永久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中的应用。方法:199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者,共903例。将安置了临时起搏器的77例设为观察组,未安置临时起搏器的826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所花费的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异丙肾上腺素使用比例。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观察组术中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比例、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或严重依赖起搏患者,安置临时起搏器能增加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安全,有效防止术中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 标签: 心脏 起搏器 临时起搏 永久性起搏 阿斯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