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根据后格赖斯版本的真值条件语义学,语义需用推理或缺省形式的语用加工之结果补充。这仍然可解释Carston提出的概念转换的情况,此概念转换体现为概念范围缩小或概念范围扩大。Carston认为,抽象概念利用了已有的隐喻图式。然而,虽然可以在话语中明说的内容的层面上分析这样的“非字面”叉,但这样的概念构建未必需要有意识的推理,因为概念图式可自动引发意图表达的非字面叉,具有认知语义学之潜意识意象图式的特征。在Carston的语用学充实的语义学中,对言语意义的真值条件和语用充实的分析可以与认知图式角度的解释相对接。如果被编码的意义并不与被传达的意义紧密联系,那么按照缺省语义学的理论,话语的命题表征就不应过于依赖于句子的语法形式。既然认知语法的语义表征可被视为人类认知的表征,那么,真值条件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是相容的。

  • 标签: 概念转换 临时概念构建 意象-图式 真值条件语义学 缺省语义学
  • 简介:现实生活中充分条件关系的复句常常被理解为充要条件,其语义不同于逻辑学中的真值条件,这种理解形成的原因在于荷恩等级关系,荷恩等级关系不仅存在于相关词语之间,而且还存在于相关的自由短语之间,影响汉语充分条件复句语义的便是这种扩展的荷恩等级关系。

  • 标签: 荷恩等级关系 条件复句 语义理解
  • 简介:条件关系结构是对事物之间条件—结果联系的反映和表达,其中的条件—结果联系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的是潜在的,有的是虚假的,有的是特定的和必要的,有的则是非特定的和非必要的。潜在条件用于推断事物的发展,举出可能出现或实现的情况,推论在这种条件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假设的条件用于分析事物,用已知的结果证明事件不象假设的那样,或者强调假设的事件具有

  • 标签: 潜在条件 关系语义 表达手段 无连接词复合句 连接词 主从复合句
  • 简介:汉字之“意象共生”的审美品格使汉字得以以多元化的、富于时代性的视觉形象散发着独有的东方魅力。以汉字“意象共生”审美品格现代语义转换的条件为主题,试图串联起汉字审美品格的发展源流,借以更全面地看待现代汉字视觉设计艺术的发展。

  • 标签: 汉字 意象共生 书画同源 书象
  • 简介:在指宾状语的句法性质上,文章认为前人提出的次述谓(熊仲儒,2013)或小小句(杨永忠,2014)生成方式,都存在问题,汉语的状态词可直接作状语,指宾状语因而是基础生成的附加语,不是述谓。在制约条件上,结果类受语义制约,它是与表偏离义动结式(陆俭明,1990、2001)具有互补功能的句式:前者专用来表达正常预期义,后者表达偏离预期义。而描述类受语用制约,不是Huangetal.(2009:45)、李劲荣(2007)等所认为的合格与不合格之分,而是受语境影响的接受度高低之别。

  • 标签: 状态形容词 控制 小小句 次述谓
  • 简介:复合词词内语素义的明显与否以及它与整体词义之间的紧密程度是决定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关键;就汉语偏正复合名词而言,其内部语素达到"常素/常义"标准,是提高整词语义透明度的必要条件;其核心成分由表"类属"义的语素充当,是提高整词语义透明度的充分条件;词汇化的不同类型则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其语义透明度。

  • 标签: 偏正复合名词 语义透明度 词内语素义 明显义与隐晦义 范畴义语素 词汇化
  • 简介:文章在共时平面重点考察了框式结构“非…不可”用于估测表达的语义条件。考察结论是:在言语表达中,“非…不可”有“非NP不可”和“非VP不可”两种性质类别,可以有言说者或当事者两种表达视角。“非NP不可”只有言说者表达视角,其用于估测表达的语义条件是:强调客观情态的[+推断性][+必须]语义特征。“非VP不可”有言说者和当事者两种表达视角,有纯粹主观认识和强势客观推断两种语义类别。纯粹主观认识的表达为非估测表达,强势客观推断的表达为估测表达。“非…不可”的估测表达属于推断性强势估测。具有[+推断性]语义特征是其用于估测表达的语义基础和前提。

  • 标签: 框式结构 “非…不可” 估测表达 语义条件 强势估测
  • 简介:在对塔尔斯基真值条件语义学的研究中,至少有两种提法是错误的,一是把T约定看成是“真语句”的定义,再有就是认为塔尔斯基的真理观是真理符合论。这两种错误的提法势必影响到人们对塔尔斯基真值条件语义学理论本身的理解,从而影响到对这一理论的正确评价,所以有必要加以纠正。

  • 标签: T约定 T等值式 真理符合论
  • 简介:摘要 副名搭配为非常规结构,并不是所有“名词”都可以进入“很X”结构。这与该结构的语言环境紧密相关,包括(1)语义环境:隐喻转喻认知操作与突显属性特征;(2)句法环境:相邻吸纳原则与句法省略或隐藏;(3)语用环境:情景语境与经济原则。语义、句法和语用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下“名词”才能进入“很+X”结构。基于此笔者归纳出可以进入该结构的“名词”的条件式。语义、句法与语用之间的互动更深层次体现的是语言本体和语言发展及言语交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的研究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解释新兴语言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

  • 标签: “很+名词” “语义环境” “句法环境” “语用环境” “互动”
  • 简介:现代语言学的特点之一是从实际运用的角度描写语言单位。交际语言学(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аялингвистика)分离为独立的研究方向是时代的象征。И.П.Сусов指出:“交际语言学的特点是把语言广义地理解为结构单位体系、篇章体系以及言语体系...

  • 标签: 语义群 言语礼节 功能语义场 言语意向 言语行为 语境
  • 简介:真值语义将逻辑联结词都解释为真值联结词,是一种简明的外延形式语义。真值语义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逻辑联结词→、的真值解释,与对应的日常联结词"如果,那么"和"当且仅当"产生了距离。直观推理语义关注逻辑联结词→、的推理涵义,借助日常语言来阐释逻辑表达式的具体内容,重视表达式的内涵。使用直观推理语义,检验逻辑表达式的直观有效性,有助于实现逻辑学家的目标和理想:有效的推理形式应普遍适用于各种场合的日常推理。

  • 标签: 命题逻辑 谓词逻辑 真值语义 直观推理语义
  • 简介:摘要:本文从一个检索案例出发,利用国知局新智能检索系统对比研究了语义检索、布尔检索、语义分词调整后进行语义检索等三种检索方式,探讨语义分词调整的优势和方法。

  • 标签: 语义检索,布尔检索,调整,语义分词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11
  • 简介:字的语义指向的对象是,字语义指向的对象,跟语义指向的对象发生语义关系时

  • 标签: 语义指向
  • 简介:欧盟的ImageNotion项目成功地开发了对图片进行语义注释的工具ImageNotion,从而让人们可以对数字图片进行组织、搜索和导航浏览。

  • 标签: 语义 数字图片 计算机网络 人脸识别
  • 简介:“摆动”指的是在言语交际中,尤其是诗歌语义理解中的一种特殊状态。如:谁看见我的身影/从黑暗显现出来/是自愿?还是被迫/把脑袋浸入明亮的光芒/游泳的人把头压入水中/在那黑暗的深处/看见了闪闪的干雪(《永恒时刻》)

  • 标签: 语义理解 摆动 言语交际
  • 简介:本文以小句中枢的"句管控"为理论基础,基于语料库考察网络流行语中词语搭配的语义韵冲突现象和语义压制现象,并试图解释语义压制的句法机制。

  • 标签: 句管控 网络语言 语义韵 语义压制 句法机制
  • 简介: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情景间语义关系对语义关联判断的影响。实验1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以32名大学生为被试,对随机呈现的情景图片做有语义关联和无语义关联判断。实验2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比较27名大学生被试对不同语义关联情景进行判断时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1)与非语义关联情景相比,对语义关联情景材料的判断反应时较短;(2)主题关系条件下的瞳孔直径显著小于类别关系判断,凝视时间的变化与语义关联判断反应一致;(3)主题兴趣区与类别兴趣区的首次注视时间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兴趣区的回视次数和回视路径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情景间语义关系可以促进语义关联判断,而类别语义关系判断可能会受低水平视觉加工的干扰。

  • 标签: 真实情景 语义关系 语义关联判断 眼动
  • 简介:学界对"各"的词性界定存在分歧,对其副词用法的研究也不太多。我们对国家语委2000万字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语料进行检索,排除典型的不是副词用法的句子,共得到618个带"各"的句子。除去"各V各的"的固定格式,共得到543句,记为"S=A+各+V+P"。发现了三种语义类型:甲类并列式、乙类交叉式、丙类对应式。甲类占有绝对优势,乙类次之,丙类甚少。乙类中P为抽象名词,而且是包含正反意义的抽象名词;丙类中V是一种限制主宾语之间唯一对应意义的动词,并且P是方位词集合或者地点名词集合。

  • 标签: 现代汉语 副词“各” 语义特征 语义类型
  • 简介:"前置受事+VA了"兼有两种语法义:一种表示"结果实现义",属于"动作事件概念结构";另一种表示"结果偏离义",属于"评价性概念结构"。特定的构式义投射到句法层面形成特定的句法结构。本文用"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重新审视了"前置受事+VA了"格式的语义配置和语义特征。

  • 标签: 受事前置 构式 构式-语块分析法
  • 简介:<正>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语言学著作普遍认为,语言结构是由语音、语法、词汇三部分组成。这种说法,直到今天仍然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然而,大家都知道,词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复合词和词组的结构受语法规则的支配,因此,词汇是不能同语音、语法并列在一个平面上的。由于这种缘故,在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之后,不少人便认为,语言结构应由语音、语义、语法三个部分组成。语音具有标志性,语义具有解释性,语法具有生成性。这个语言理论框架较合理。语义问题由此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信息论认为,人们语言交际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信息。在语言信息的交流过程中,人们的交流或对语言的理解并不是完全靠语法,“语法第一”,而主要是依赖语义,即“语义第一”。语义是语言的基础,即便人们在口语中有许多句子省略成分或不合语法时,人们照样可依赖“语义网络”(SematicNetwork)来进行理解。美国语言学家弗里斯在《布龙非尔德学派》一文中指出:“‘意义’并不是在言语形式本身,而是言语形式的三种关系的类型组成:(1)一类言语形式和另一类言语形式的关系;(2)言语形式和非言语环境(物体、事件)等的关系;(3)言语形式和参与交际行为中的人

  • 标签: 言语形式 语义关系 语义网络 学习札记 语义学 欧也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