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按1995年WHO的标准,原发性心肌病是指除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血管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或低下性心脏病以及酒精性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药物性心肌病、克山病等特异性心肌病以外的,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伴心脏功能障碍的心肌病群。

  • 标签: 心肌病 线粒体病
  • 简介:脂肪萎缩(lipoatrophy)是脂代谢紊乱的又一表达形成,我们熟知的脂肪堆积和糖尿病密切相关,称为代谢综合征,显然脂肪缺乏不是临床常见的表达方式,是以脂肪呈全身性、部分性或局限性的脂肪减少或完全缺失为特征,显然只是指的脂肪,又不完全等同与消瘦。

  • 标签: 脂肪萎缩 糖尿病性 识别 脂代谢紊乱 代谢综合征 脂肪堆积
  • 简介:瘙痒是人人皆知,又几乎没办法的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不愉快感觉。瘙痒和疼痛都是让人不愉快的,但引起的反应形式不同,疼痛引起退缩反射,瘙痒引起搔抓反射。疼痛在临床上已有相当程度的解决办法;但瘙痒至今依然在医学道理上在艰难的探索中。

  • 标签: 瘙痒症 糖尿病 识别 生活质量 疼痛 反射
  • 简介:感染在历史阶段,曾一度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血糖的手段、缺乏有效的抗菌手段,加之糖尿病本身的免疫功能低下。尽管今天已大大的改善,但对于一个长病程的糖尿病病人,依然是一个重要威胁;在皮肤病中,感染也是皮肤病变中最常见的疾病,在皮肤科门诊中,大约20%为皮肤感染性疾病:细菌、真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等。

  • 标签: 糖尿病性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性疾病 识别 免疫功能低下 皮肤病变 糖尿病病人
  • 简介:硬肿病(Scleredema)是由于粘蛋白沉积及真皮增厚引起的身体上半身弥漫性、对称性、非凹陷的发硬性的皮肤病变。早于1876年Pitford曾对其表现做过描述,但正式命名于1900年Baschke为成人硬肿病(SclerademaadultorumofBuschke)。也称Buschke硬肿病。

  • 标签: 硬肿病 糖尿病性 粘蛋白
  • 简介:穿通性疾病(Perforatingdiseases)是一组丘疹结节性皮肤疾病,是指一类真皮物质:角质栓或痂皮,通过表皮穿出到皮肤表面的一类疾病。排出的物质包括胶原、弹性纤维组织或坏死的结缔组织,穿出皮肤后形成角质栓的丘疹和结节。

  • 标签: 皮肤疾病 穿通性 糖尿病 识别 皮肤表面 结缔组织
  • 简介:1肥胖性高血压的概念及其与糖尿病的关系现状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在1948年WHO已将它列入疾病分类名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肥胖患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肥胖相关疾病,如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其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肥胖相关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肥胖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超过50%,

  • 标签: 肥胖性高血压 糖尿病 临床处理 慢性代谢性疾病 识别 肥胖相关疾病
  • 简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2007至2008年对全国14个省市进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约4310万,城市约4930万,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患者不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风险明显增加,而且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风险也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 标签: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临床处理 高血压 H型 识别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的平均寿命增长(人口老化),糖尿病及高血压的患病率均不断升高。糖尿病和高血压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血管病变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使心血管死亡率和卒中等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增加2—4倍,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事件,

  • 标签: 糖尿病血管病变 老年性高血压 临床处理 识别 心脑血管疾病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病。是指代谢紊乱、运转、代谢、分布异常的主要表达,正在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其发病率在以快速、迅猛地趋势增长,在美国,NAFLD相关疾病是做肝移植的第三大原因。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胰岛素抵抗 脂肪酸β氧化 代谢紊乱 NAFLD 线粒体
  • 简介:潮红(flushing)是指皮肤一过性或暂时性发红,主要见于面部,还有颈部、上胸部、耳朶,故常称为"顔面潮红"。这是因为此处浅表血管容量大而成为可视的容易受累的区域,皮肤血流量增加及伴有血管平滑肌松驰。自主神经、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及外源性都可导致潮红现象发生,其中包括糖尿病。

  • 标签: 皮肤潮红 糖尿病性 戒酒硫样反应 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 识别 血流量增加
  • 简介:1糖尿病性高血压的界定系肾性高血压的一个类型,糖尿病作为肾脏伤害的病因,糖化血红蛋白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沉积,致基底膜增厚,导致肾小球硬化症。早在1936年,Kimmelsfiel和Wilsou在肾脏病理上发现肾小球呈典型的结节样病变(称K—W结节),给了糖尿病。肾病区别于其它肾脏伤害的准确的概念界定。理论上应不包括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肾盂肾炎等对肾脏的伤害。

  • 标签: 糖尿病性高血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 临床处理 肾性高血压 结节样病变 肾脏病理
  • 简介:近期本刊专家讲坛,想重点谈线粒体与糖尿病的相关问题。浅意思是因在糖尿病分型中,涉猎“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以及“伴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介绍一下近来的进展,自1959年Emster等首次报导伴糖尿病的代谢亢进性线粒体综合征以来,1995年Gerbitz等报导目前伴糖尿病的线粒体遗传综合征已有60余种;更从线粒体的数量上、功能上、遗传特点上,直到线粒体在人的生存与衰老,健康与疾病等方面,远远超越与糖尿病的关系,更从大概念上了解线粒体及线粒体病。其实近几年学术上也在突出对少见病的认识!

  • 标签: 伴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 线粒体遗传病 代谢亢进性线粒体综合征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识别 糖尿病分型
  • 简介:2型糖尿病与抑郁症之间的厶关系是双向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抑郁症的平均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大量研究发现: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抑郁;病程越长越容易抑郁;糖化血红蛋白值越高越容易抑郁;并发症数目越多越容易抑郁。因此,对于女性、病程长、并发症多、血糖长期控制不良者,患者和家属要注意观察是否存在抑郁等疾患。同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异常和抑郁症状,帮助患者及早摆脱不良心理,恢复自信,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最简便易行的措施,不仅对缓解抑郁有益,对糖尿病的治疗也是有益的。

  • 标签: 生活方式干预 抑郁症状 干预措施 2型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值 非糖尿病
  • 简介:上期杂志给各位糖友介绍了《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年版)》(以下简称《共识》)中一些主要针对老年糖友需要注意的内容,大家肯定还很想知道有关具体的降糖措施,《共识》有没有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内容。

  • 标签: 降糖 老年 2型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的营养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某社区确诊为糖尿病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营养预防干预;观察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相关血检生化指标。结果干预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收缩压、舒张压等均低于教育前;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社区糖尿病患者正确的营养预防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糖尿病 营养预防措施 干预效果
  • 简介:众所周知,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中包括运动治疗。法国思想家与哲学家伏尔泰有句名言:“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仅对正常人的健康有益,而且也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有如下好处。

  • 标签: 糖尿病 治疗 运动疗法 体育锻炼
  • 简介:目的探究妊娠合并糖尿病围产期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整理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治疗的80位患有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无规律分成对照组以及实验组,每组40位病人,对照组使用一般的护理方法,实验组使用围产期护理干预方法.对比两组病人血糖控制状况及出现妊娠并发症状的几率.结果对照组比实验组出现胎膜提前破裂、产后出血、早产等情况数量较多,并且治疗后实验组餐后2h血糖以及HbAlc标准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病人在诊治之后的餐后2h血糖以及HbAlc标准均小于诊治之前,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围产期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病人的护理,能够正确的控制血糖情况,并减少并发症出现率,值得在治疗当中进行广泛使用.

  • 标签: 妊娠合并糖尿病 围产期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母亲新生儿皮肤损伤的风险与护理因素。方法将2014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之间我院新生儿科接诊的136例有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总结其住院期间皮肤损伤发生的几率,并分析患儿出现皮肤损伤的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之间我院新生儿科接诊的147例糖尿病母亲新生儿做为观察组,将所探讨的新生儿皮肤损伤的预防措施应用到对其的护理中,观察新生儿皮肤损伤发生的几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4.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56%。结论糖尿病母亲新生儿发生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新生儿体重过大、免疫力低、易躁动等,对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及早进行干预可以降低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几率。

  • 标签: 糖尿病母亲 新生儿 皮肤损伤 因素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