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关于西高穴墓发掘一年,经专家研究,基本认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发布会公布了六大证据,其中,“魏武王常所用掐虎大戟”(图一)等石牌,被认为是确定墓主身份的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我们认为,上述石牌应是后人伪造,以下试作辨析。

  • 标签: 证据不足 武王 曹操 新闻发布会 2009年 墓主身份
  • 作者: 郭天武
  • 学科:
  • 创建时间:2012-12-22
  • 出处:《学术研究》 2012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通过对时下新兴的取证方式“陷阱取证”的研究发现:“机会提供型”的陷阱取证是合法的,其所收集的证据同时也具有证据能力;而“恶意诱发型”的陷阱取证是违法的,其所收集的证据既违背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又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必须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予以排除。具体实践操作中,排除言词证据,保留实物证据;排除直接证据,区别排除间接证据;排除本案证据,不排除他案证据;绝对排除严重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证据,相对排除轻微违法的证据。当行为人的权益受到他人违法侵害,穷尽其它手段而不能,只能使用陷阱取证时,必须要遵守关于陷阱取证的基本原则。此时,法律可赋予原告立案预备登记权,相应地,也要赋予被告在诉讼中对非法陷阱取证的异议权。要解决由陷阱取证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法院、检察院、当事人、公证机关、企业的共同努力。
  • 简介:证据的衔接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重要的一环,现阶段的证据衔接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基础性的问题多视角地加以审视。完善证据衔接制度,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既需要立法层面的制度设计,也需要实践层面的具体操作。

  • 标签: 行政证据 刑事证据 衔接 转化
  • 简介:一群年轻人,在野生动物园内参观。干枯的草地上,跑过来两匹马。解说员说,这两匹马,是一对母子。你们能分辨出,哪匹是妈妈,哪匹是孩子吗?

  • 标签: 证据 野生动物园 年轻人 解说员
  • 简介:教养,我理解为“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最关键的证据可能有如下若干:热爱大自然。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若是看到一个成人野蛮地攀折林木,通常人们就会毫不迟疑地评判道——这个人太没有教养了。可见,教养和绿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 标签: 教养 证据 优良品质 大自然 教育
  • 简介:保全证据公证原则的除了遵守公证的一般原则外,保全证据公证的原则要谈保全证据公证的原则就要先了解公证的一般原则,保全证据公证的特征保全证据公证具有如下特征

  • 标签: 保全证据 浅论保全 证据公证
  • 简介:在科学课中,观察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证据,通过证据证实或证伪学生用来回答科学问题的假说(解释),从而最终形成科学概念。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量是很大的,作为科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众多的信息中剔除对假说没有任何证明作用的信息,逐步提炼出能够证明(证实或证伪)假说的证据呢?

  • 标签: 证据 提炼 效力 观察实验 引导学生 信息量
  • 简介:王莉在《河北法学》2011年第11期撰文认为,网上证据是近年来诉讼中经常出现的新的证据表现形式,通过对我国传统证据分类方法、科技发展以及法律稳定性等因素的分析,提出网上证据和视听资料是电子证据的不同表现形式,立法上应当确立电子证据的独立证据地位,取消视听资料作为独立证据类型的做法。针对网上证据的特点,从当事人、法院和中立第三方三个方面论证如何收集合法有效的网上证据;以及如何从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三个方面认定网上证据的效力。

  • 标签: 网上证据 电子证据 视听资料 法律稳定性 分类方法 科技发展
  • 简介:摘要证据要成为定案依据,须经司法认证环节。电子证据形成与运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给法官认证带来较大难度。电子证据认定应坚持自由评判为主兼采证据标准或规则为辅,从电子证据合法性、真实可靠性、关联性和完整性四个方面对其可采性和证明力进行认定。

  • 标签: 电子证据 认证 方法选择
  • 简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使用非法方式取得的证据,不得在刑事司法中用于对非法取证行为遭到侵害的人,使之处于不利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称两院三部《规定》)的研究以及实施情况的考察,提出以下意见。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最高人民检察院 非法取证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 人员使用 执法机关
  • 简介:证据,是人民法院认定事实并作出裁判的基础。完善当事人举证制度,对于查明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妥善处置民事纠纷具有重要作用。在司法实践中,面对"证据灭失"、"证据突袭"、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等困境,民事诉讼程序该如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审判活动的有序性和裁判结果的公正性?证据灭失怎么办法官须有保管证据的责任意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以事实为根据'就是‘以证据为根据'。

  • 标签: 证据制度 民事诉讼程序 裁判结果 人民法院 举证制度 适用法律
  • 简介:我国刑事证据保全制度在实践运行中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真实只有一个,而且不会自我呈现。只有赋予当事人证据保全申请权,改革和完善我国刑事证据保全制度,才能还发现真实的机会。

  • 标签: 证据 保全 案件真实 刑事证据保全
  • 简介:一、引言中国立法部门公布的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对证据的概念和法定种类做出了较大的调整。根据此前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而刑诉法修正案则将此改变为"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与此同时,刑诉法修正案将证据的法定种类也做了适度的扩展,除了将原来的"鉴定结论"改称为"鉴定意见"以外,还增加了"辨认笔录"、"侦查实验笔录"和"电子数据"等三种新的法定证据形式。

  • 标签: 证据形式 种类 概念 辨认笔录 刑事诉讼法 修正案
  • 简介:审判中如何最大程度地还原案件事实,是不同法系共同所要面对的问题,而如何理解证据相关性,是正确评价证据可采性的关键,同时也是发现案件事实真相的关键。将证据相关性用贝叶斯概率方法进行刻画是一种有益的理性尝试,可以将证据相关性进行量化比较,然而却存在着以封闭理论假设应对纷繁复杂外部环境的理论困难。本文对此理论困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观概率的选择困难来自于参考类的不当选取。针对案件事实发现的对话认知过程,从新论辩术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案件事实发现过程的对话类型,主张证据相关性具有论辩术维度,根据案件事实发现过程中多主体参与的说服论证特征,提出证据相关性的理解还具有修辞学维度。

  • 标签: 相关性 贝叶斯概率 论辩术 修辞学
  • 简介:"非法"应仅指违反新《刑事诉讼法》第50条的规定范围,不宜无限扩大。"非法证据"包括一切非法言辞证据,对违反法定程序取得的实物证据应视实际危害和可否补救将排除与否的裁量权交给检察官或法官;"毒树之果"不宜视为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应为绝对排除非法言辞证据,酌量排除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实物证据;排除适用时间应从批准逮捕始及其后的各个诉讼阶段,包括延长羁押期限等程序中。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非法 证据 排除
  • 简介:"新刑诉法第四十八条明确将电子证据作为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之一,说明电子证据的效力和积极作用已经得到认可。无论犯罪嫌疑人多狡猾、作案手段多隐蔽,在现代检察技术面前都将无处遁形,这个信心我们是有的!"上海市徐汇区检察院技术科干警陆渊神采飞扬地说。

  • 标签: 刑事诉讼证据 说谎 电子证据 犯罪嫌疑人 作案手段 技术面
  • 简介:本文从呼吸支持不足的临床表现和针对呼吸支持不足常用的促进治疗法的设计原理出发,探讨应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有效矫治此类问题,为切实提高临床矫治效果提供参考。

  • 标签: 呼吸支持不足 促进治疗法
  • 简介:美国法律没有“疑罪从无”这种说法,它所遵循的原则是“宁放一千,不错杀一个”。我们从前面介绍的辛普森案和凯西杀女案中已完全了解了美国法律中的这一著名证据规则,那就是“面条里只能有一只臭虫”。这一规则的寓意就是,任何人发现自己的面碗里有一只臭虫时,他绝不会再去寻找第二只,而是直接倒掉整碗面条。

  • 标签: 直接证据 凶杀案 “疑罪从无” 美国法律 证据规则 辛普森案
  • 简介:对于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完善首先是对司法人员、执法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增强其人权、程序、法治意识,只有在打下坚实法律意识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该程序的顺利实施。完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第二个方面措施是对其自身内容的完善。通过前文对非法证据排除程序自身规定性内容的分析,本文最后提出应从非法证据的法律规定、非法证据证明标准的重新界定、赋予检察机关排除非法证据的裁判主体地位、延伸证人、被害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提出时限等四个大方面予以完善。除此之外本文还提出应对有关制度加以完善。对于外部制度的完善,本文提出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完善及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以及强化驻所检察官的监督职责等。

  • 标签: 非法证据 观念 制度 完善
  • 简介:文化心理学的发展是20世纪后半期心理学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传统的文化心理学研究以“特质方法”为基础,证明了不同文化下人们在自我概念、认知过程、动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动态建构理论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出发,把文化的影响看成是内隐的过程,认为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人在文化环境中习得的内隐文化理论来发挥作用的,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内隐文化理论不同,导致了人们在认知、情绪、动机及行为上的差异。

  • 标签: 文化心理学 特质方法 社会认知 动态建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