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网膜切除预防严重开放眼外伤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严重开放眼外伤48例(48只眼)。所有患者已行清创缝合,二期玻璃体切除中接受预防切除僵硬、破损或嵌顿的视网膜。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BCVA,logMAR),PVR发生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手术前后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2,P<0.001),术后6个月视力为1.83±0.60,优于术前的2.62±0.24(P<0.001)。随访期内14例(29.17%)发生PVR,其中10例因PVR而致视网膜脱离复发,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重开放眼外伤切除病变的视网膜预防术后发生PVR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眼损伤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切除术,预防性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生性 效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治疗增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 院行玻璃体切除的增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34 例( 40 只眼),回顾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随访 1~ 6个月,有 22 眼视力≥ 0.1,占 55 %,其余 16 眼视力< 0.1,占 40 %。术后 33 眼视力上升, 6 眼视力无明显变化, 1 眼视力下降; 术后 1周,患者平均眼压达( 19.67±2.28) mmHg,高于术前的( 13.52±2.13) mmHg,差异明显( P< 0.05),术后 3周即基本恢复,平均眼压为( 14.02±2.15) mmHg;术后出现四种并发症,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22.5 %结论 玻璃体切除治疗增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有效提高大部分患者的视力减少中术后并发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增殖性 视网膜病变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9例,行复合小梁切除,术后1周予全视网膜光凝.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患者视力、眼压、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检查,眼底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及无灌注区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患者视力提高8眼,1眼无明显提高.术后眼压:5例患者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4例眼压控制欠佳,需要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其中2例使用一种局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另外2例眼压不能控制.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消退.眼底3个月和12个月后行荧光血管造影显示新生血管消退,无水肿,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消失.结论复合小梁切除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是一种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的新生血管青光眼的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视网膜光凝术 小梁切除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治疗复杂视网膜脱离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4例玻璃体切除治疗视复杂网膜脱离的手术配合,包括术前准备、中配合及术后器械处理。结果通过护士的密切配合,手术顺利完成。结论良好的手术配合有助于复杂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的顺利开展。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术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原孔排液、内界膜填塞及空气填充治疗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1组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黄斑孔视网膜脱离30例(30只眼),均接受玻璃体切除视网膜下液自原黄斑孔排出,联合内界膜填塞及空气填充。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变化、裂孔闭合情况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黄斑孔闭合率为86.67%(26/30),视网膜复位率为90.00%(27/30)。术后1、3及6个月视力(BCVA,logMAR)逐渐改善至1.35±0.40、1.15±0.35及0.95±0.18(F=29.214,P<0.001)。结论玻璃体切除原孔排液、内界膜填塞及空气填充治疗黄斑孔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较好,为黄斑孔视网膜脱离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内填塞 玻璃体内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治疗视网膜脱离围期体位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72例视网膜脱离患者使用抽签方式遵循随机准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所有患者都给予玻璃体切除治疗,对照组在围手术期给予平卧位护理,观察组在围手术期给予侧卧位护理。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矫正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进行调查,观察组的社交、自理、活动与心理等维度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治疗视网膜脱离围期侧卧位护理能促进改善患者的视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脱离 围术期 侧卧位护理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除治疗糖尿病牵引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糖尿病牵拉视网膜脱离42例(42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A组,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除组,19例(19眼);B组,单纯玻璃体切除组,23例(23眼)。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术后视力、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A组视网膜复位成功18例(94.7%,18/19);B组视网膜复位成功21例(91.3%,21/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671)。两组视力(BCVA,logMAR)均较术前提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0,P=0.278)。A组3例(15.8%,3/19)因中出血行电凝,少于B组的14例(60.8%,14/23)(χ2=8.776,P=0.030)。A组中硅油填充10例(52.6%,10/19),少于B组中的19例(82.6%,19/23)(χ2=4.375,P=0.036)。结论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除治疗糖尿病牵引视网膜脱离,可以有效改善术后视力,减少中出血,降低硅油填充率。

  • 标签: 雷珠单抗 玻璃体切除术 脱离,视网膜,牵引性,糖尿病性
  • 简介:目的探讨预防切除治疗肝外型门静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描述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5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1例肝外型门静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2013年底无明显诱因出现腹上区隐痛。2014年5月收治入院后行腹部B超、腹部CT、腹腔血管造影、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后诊断为肝外型门静脉瘤,结合患者个体情况,选择行预防切除治疗。手术方式选择肝外型门静脉瘤切除,探查腹腔后,在中超声检查的引导下,解剖并切除门静脉瘤,于文氏孔处放置双腔引流管1根,关腹。术后进行常规围期管理。观察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饮食恢复时间、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出院时间、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随访情况。患者术后通过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行腹部B超及CT检查了解门静脉情况及有无门静脉瘤复发。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2月。结果患者成功行完整肝外型门静脉瘤切除,手术时间为85min,中出血量约为150mL,术后3d逐步恢复正常饮食,生活完全自理,术后3d拔除腹腔引流管,未发生出血、门静脉血栓、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复查血常规、血生化等结果未见异常。术后复查B超见门静脉血流良好,腹腔cT血管造影检查示门静脉显影清楚,管腔无狭窄,血流通畅。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患者术后9d出院。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囊壁样组织,内衬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壁由平滑肌构成,符合静脉结构。随访6个月,患者体质良好,无不适主诉,生活自理。随访期间未发现门静脉狭窄及血管瘤复发,未见其他并发症。患者术后无用药及其他特殊治疗。结论预防切除治疗肝外型门静脉瘤安全可行,疗效较好。

  • 标签: 门静脉瘤 肝外型 外科手术 预防性 肝外型门静脉瘤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分析23G玻璃体切除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7月间行23G玻璃体切除的60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时期行传统20G玻璃体切除者50例与之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视力超过>0.1率为96.7%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2.0%;且该组的术后1d眼压值较参照组较低,P<0.05。结论玻璃体视网膜病者经23G玻璃体切除治疗后,可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该治疗方法具有可行

  • 标签: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传统20G玻璃体切除术 23G玻璃体切除术
  • 作者: 李筱荣 邵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12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4
  • 简介:摘要孔源视网膜脱离(RR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玻璃体切除(PPV)是治疗RRD的重要手术方式之一,提高PPV的成功率对于患者视力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述评以玻璃体视网膜组织解剖特点为基础,提出了针对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处理RRD的手术技术要点,包括裂孔周围玻璃体,周边部视网膜玻璃体和玻璃体基底部的操作要点以及人工玻璃体后脱离和玻璃体后皮质的处理。旨在通过提高手术技术,降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提升患者术后视功能。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穿孔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防回肠造瘘在直肠癌前切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0月~2018年3月在本院行直肠癌前切除的患者62例,把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行预防回肠造瘘,对照组在手术中未行防回肠造瘘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感染者无、术后发出血患者有1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2%,对照组发生术后出血的患者有3例,感染患者1例,该组并发症发生率是3.51%,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死亡患者都是0,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进食时间为术后6小时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术后8小时,观察组的进食时间时间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直肠癌前切除的患者实行预防回肠造瘘,降低了患者术后感染、出血的发生次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预防性回肠造瘘术 直肠癌 直肠癌前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扁桃体切除中围预防使用抗生素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将会选择2019年至2020年中采取扁桃体切除的儿童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总共选择共405例患者儿童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了达成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将扁桃体切除的围期中是否使用抗生素作为标准,将405例儿童患者分成两组进行治疗,并且对治疗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重点对比的是两组患者儿童在治疗之后的发热情况,以及疼痛指数还有在中出血量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服用抗生素的A组在进行手术之后发热率要略微低于无抗生素组,并且P值大于0.05,故此该组差异不构成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童扁桃体切除的围期当中,预防的使用抗生素并不会降低并发症以及手术之后的发热现象,故此不具备临床医学价值。

  • 标签: 儿童扁桃体切除术 围术期预防 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增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再次玻璃体切除(PPV)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接受PPV治疗的PDR患者(290只眼)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次数分为单次PPV组(227只眼)和再次PPV组(63只眼),并于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眼-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换算为LogMAR视力),以及再次PPV组患眼发生并发症情况,定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分析患者眼睛再次PPV的影响因素。结果单次PPV组患者的年龄为55.0(47.0,63.0)岁,再次PPV组患者的年龄为49.0(38.0,57.0)岁(P=0.027)。两组患者术前LogMAR视力分别为1.7(1.0,2.4)和2.1(1.4,2.4)(P=0.026);术后6个月,单次PPV组LogMAR视力提高至0.75(0.43,1.00)(P<0.001),再次PPV组提高至0.95(0.60,1.65)(P<0.001),单次PPV组提高差值高于再次PPV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年龄(OR=0.97,95%CI:0.95~1.00;P=0.043),术前BCVA(OR=1.82,95%CI:1.08~3.05;P=0.024)、术前合并牵拉视网膜脱离(TRD)(OR=2.16,95%CI:1.06~4.37;P=0.033)、采用玻璃体硅油填充(OR=0.48,95%CI:0.25~0.92;P=0.028)是再次PPV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术前BCVA、术前合并TRD和玻璃体硅油填充是影响PDR患者再次PPV的因素。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再次玻璃体切除术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及小梁切除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仁和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新生血管青光眼25例(27眼)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术后视力和眼压。结果眼压:术后1周为(13.33±6.93)mmHg(1 mmHg=0.133 kPa)、术后1个月为(12.96±7.26)mmHg和术后3个月为(13.00±7.98)mmHg,均低于术前(51.03±9.76)mmHg,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logMAR视力:术后1周为2.18±1.92、术后1个月为2.47±2.03及术后3个月为2.79±1.97,均高于术前1.76±1.69,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视力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10、0.000)。术后3个月视力>0.1者12眼(44.44%)多于术前的2眼(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43,P=0.002)。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及小梁切除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既能显著改善眼压,又能提高视力。

  • 标签: 康柏西普,注射,玻璃体内 小梁切除术 光凝,视网膜,广泛 青光眼,新生血管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33例,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行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B组13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2组中均应用0.4g.L-1丝裂霉素。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及虹膜新生血管的变化。前房角镜检查前房角结构变化。结果A组4周内完成全视网膜光凝,前房角为关闭状态,虹膜新生血管部分消失(退),复合式小梁切除后1周,眼压为8-13mmHg,术后1月,眼压为9-30mmHg。B组术后1周,眼压为11-17mmHg,术后1月,眼压为12-35mmHg,术后6月随访,2组患者在眼压控制、视力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率A组84.67%,高于B组65.33%,A组未见虹膜新生血管复发,B组6眼虹膜新生血管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全视网膜光凝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前和中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PDR黄斑水肿60例(60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玻璃体切除前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组(术前组)和玻璃体切除中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组(中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前组的手术时间短于中组(t=6.965,P=0.023),出血量少于中组(t=4.541,P=0.016),住院时间短于中组(t=3.365,P=0.032)。患者的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区厚度及血清VEGF水平术前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术后的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区厚度及血清VEGF水平均优于中组(P<0.05)。术前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高于中组的83.3%(χ2=11.140,P=0.020)。术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低于中组的40.0%(χ2=16.010,P=0.033)。结论玻璃体切除前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PDR黄斑水肿的效果优于中注射者。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抗VEGF药物,玻璃体注射 水肿,黄斑 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增生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分析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素对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影响,探讨该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素的必要。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输卵管切除、符合条件的输卵管妊娠患者62例,术前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前不用抗菌素,B组术前预防使用抗菌素一次。根据两组患者中情况,若无异常则术后不使用抗菌素;若存在明显充血或慢性盆腔炎症表现,则术后补充使用抗菌素,用药时间最长不超过术后48小时,观察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情况,比较不同用药方案与术后感染之间关系。结果62例患者成功完成腹腔镜下手术,术后体温≥38℃者3例,A组2例;B组1例,结合血常规检查不支持感染征象。随访观察至术后一个月,各组均无手术部位感染发生,仅B组发生1例切口缝线异物排出。结论对于无感染高风险的输卵管妊娠患者行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时,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低,术前预防用药组与不用药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输卵管妊娠 腹腔镜手术 预防性抗菌素 手术部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