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由自我血糖监测(SMBG)点血糖计算不同的血糖波动指标与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系统获得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住院同时接受48~72 h CGM及7点(三餐前、三餐后2 h以及睡前)SMBG的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7点SMBG数据计算以下血糖波动指标: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血糖变异系数(CV)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由SMBG计算所得)。分别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由SMBG计算的血糖波动各指标与由CGM获得的MAGE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前者对后者的预测能力。结果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7点SMBG计算的SDBG为(2.02±0.77)mmol/L、PPGE为(2.75±1.13)mmol/L、LAGE为(5.62±2.13)mmol/L、CV为(25.92±0.77)%及MAGE′为4.11(2.84,5.92)mmol/L,均与CGM获得的MAGE[4.00(2.65,5.00)mmol/L]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614、0.499、0.588、0.533和0.473,均P<0.01)。以MAGE为因变量,SDBG、PPGE、LAGE、CV和MAGE′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仅SDBG进入方程(P<0.0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SDBG为0.795[95%可信区间(CI)0.708~0.882]、LAGE为0.782(95%CI 0.692~0.872)及CV为0.769(95%CI 0.677~0.846),均大于PPGE[0.718(95%CI 0.620~0.816)]和MAGE′[0.704(95%CI 0.607~0.789)]的ROC曲线下面积。结论由7点SMBG数据计算的血糖波动指标(SDBG、LAGE、PPGE、CV和MAGE′)与CGM获得的MAGE相关性好,其中,SDBG准确性更高。

  • 标签: 糖尿病,2型 血糖波动 自我血糖监测 持续葡萄糖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型糖尿病(T1DM)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和血糖管理指标(GMI)之间的关系以及血糖变异性(GV)对其关系的影响。方法动态血糖监测(CGM)数据来自2017年11月至2021年6月一项在成年T1DM患者(≥18岁)中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入组了83例T1DM患者,分别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72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9例)。使用回顾性CGM系统在基线(0~2周)、3个月(12~14周)和6个月(24~26周)随访时获得了患者连续2周的CGM数据,计算TIR、GMI及GV[包括变异系数(CV)、标准差(SD)]等CGM参数。根据CV的达标情况(<36%)和分布范围进行分组,探讨TIR和GMI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线性回归方程计算相同GMI值所对应的TIR预测值。结果共收集CGM数据集233个,其中83个来自基线、80个来自3个月随访以及70个来自6个月随访。基线时患者年龄及病程[M(Q1,Q3)]分别为30.69(25.22,38.43)岁、10.05(4.46,13.92)年,男性27例。CGM平均佩戴时长及有效佩戴时间百分比[M(Q1,Q3)]分别为13.92(3.02,14.00)d、91.61%(84.96%,95.94%),TIR、GMI以及CV分别为60.34%±13.03%、7.14%±0.61%和41.01%±7.64%。TIR与GMI呈高度逆线性相关(r=-0.822,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V达标时(<36%),通过给定GMI计算的TIR预测值比CV不达标时高8.352%。在CV的四分位分组中,当GMI值为7%时,CV越大,TIR预测值越小,分别为69.98%(CV≤35.91%)、64.57%(35.91%<CV≤40.08%)、60.96%(40.08%<CV≤45.86%)以及56.44%(CV>45.86%)。结论T1DM患者TIR和GMI呈高度逆线性相关,且CV影响两者的关系。

  • 标签: 糖尿病,1型 目标范围内时间 血糖管理指标 血糖变异性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评估合并糖尿病(DM)及治疗过程中发生血糖升高对DLBCL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81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关注其治疗前及治疗中的血糖水平,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估预后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血糖异常对DLBCL患者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结果82例(17.0%)患者在诊断DLBCL前患DM,88例(18.3%)患者在DLBCL治疗过程中至少发生一次血糖升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nn-Arbor分期、IPI评分、是否合并DM与OS、PFS相关(P值均<0.05)。组间比较显示,合并DM组与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组的OS和PFS均较无血糖异常组差(OS:P值分别为0.001、0.003,PFS:P值均<0.001),合并DM组与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组相比OS和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57、0.463)。化疗期间血糖控制良好组的OS和PFS优于血糖控制差组(OS:P=0.037,PFS:P=0.007)。结论合并DM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与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型 糖尿病 高血糖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评估合并糖尿病(DM)及治疗过程中发生血糖升高对DLBCL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81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关注其治疗前及治疗中的血糖水平,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估预后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血糖异常对DLBCL患者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结果82例(17.0%)患者在诊断DLBCL前患DM,88例(18.3%)患者在DLBCL治疗过程中至少发生一次血糖升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nn-Arbor分期、IPI评分、是否合并DM与OS、PFS相关(P值均<0.05)。组间比较显示,合并DM组与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组的OS和PFS均较无血糖异常组差(OS:P值分别为0.001、0.003,PFS:P值均<0.001),合并DM组与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组相比OS和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57、0.463)。化疗期间血糖控制良好组的OS和PFS优于血糖控制差组(OS:P=0.037,PFS:P=0.007)。结论合并DM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与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型 糖尿病 高血糖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