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睾酮水平与超重、糖代谢状况的关联。方法:本研究收集40例男性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除外严重肝肾疾病、严重感染及其他存在睾酮水平异常的内分泌疾病),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睾酮水平,并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FCP)、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根据稳态模型评估法(HOMA)计算HOMA-IR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测量患者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计算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Pearson相关及偏相关分析法对血清睾酮与年龄、FPG、HbA1c、BMI、HOMA-IR自然对数(InHOMA-IR)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40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睾酮低下者占15%,体重指数≥24kg/m2者占75%,胰岛素抵抗占60%。(2)血清睾酮水平与BMI、FINS成显著负相关(r=-0.1345,-0.107,p

  • 标签: 睾酮,2型糖尿病, 超重
  • 简介:【摘 要】目的:对田径男子运动员血睾酮和血红蛋白特征进行分析探究;方法:以某田径男子运动队作为探究对象,对不同阶段的运动员进行监测,确定Hb值以及血睾酮;通过数次检测发现田径运动员血睾酮和Hb呈现出不同类型,第一类血睾酮超过或等于700ng/dl,Hb大于155g/l,第二类血睾酮超过700ng/dl,Hb不足155g/l;第三类血睾酮不足700ng/dl但Hb大于155g/l ,第四类血睾酮不足700ng/dl且Bb不足155g/l ;结论:对田径运动员血睾酮和Hb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

  • 标签: 田径男子运动员 血睾酮 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35岁青年肥胖男性游离睾酮指数与胰岛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10月于肥胖门诊就诊的82例青年肥胖男性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游离睾酮指数三分位数分为3个亚组。对研究对象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并测定其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以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分泌指数及胰岛素敏感指数(Matsuda指数)作为胰岛细胞功能评价指标,分析游离睾酮指数与胰岛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青年肥胖男性人群中,随着游离睾酮指数水平升高,总睾酮、性激素结合球蛋白、Matsuda指数水平均升高,而腰围、体重指数、餐后1 h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HOMA-IR水平则降低(均P<0.05);游离睾酮指数与HOMA-IR呈负相关(r=-0.386, P=0.016),且经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腰围后,相关性仍有线性趋势(P趋势=0.034);游离睾酮指数与Matsuda指数呈正相关(r=0.280, P=0.004),但经校正上述因素后,关联性消失(P趋势=0.623)。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经校正后,HOMA-IR每升高1个单位,游离睾酮指数降低14.1%(OR=0.869,95%CI0.767~0.984, P=0.028)。结论游离睾酮指数是青年男性肥胖人群胰岛素抵抗状态的预测指标,但其和胰岛素敏感性之间的关联可能是由肥胖引起。

  • 标签: 游离睾酮指数 胰岛功能 胰岛素抵抗 肥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胆红素血症是导致新生儿期住院最为常见的疾病。高水平血清游离胆红素有着明显的神经毒性,最终可导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游离胆红素研究的不断深入,检测游离胆红素的方法亦进一步丰富。本文拟在简述胆红素生理及毒性机制、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表现的基础上,对现有检测血清游离胆红素的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高胆红素血症 早产儿 胆红素脑损伤 游离胆红素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华东某城市儿童的血清中多环芳烃加合物与血清补体C3、C4水平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于2016年9月,以华东地区某市大气污染暴露区和对照区(在大气污染暴露区的上风向30 km以外的区域)的2所寄宿制学校为研究现场,招募符合标准的学龄儿童。共纳入273名学生,暴露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63、110名。收集研究期间两个地区的全年空气污染物数据(PM2.5、PM10和NO2),利用尿中可替宁评估烟草暴露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补体C3、C4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反式二氢二醇环氧苯并[a]芘(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探讨BPDE-白蛋白加合物和血清补体C3、C4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273名儿童的年龄为(13.67±0.37)岁,其中男生165名(60.4%)。暴露组儿童的PM2.5、PM10和NO2年均暴露水平以及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BMI z-评分和尿可替宁水平后,儿童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每升高10%,儿童血清补体C4水平下降1.20%(P=0.017);调整年龄、BMI z-评分和尿可替宁水平后,男生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每升高10%,血清补体C4水平降低1.68%(P = 0.024);调整年龄、性别和BMI z-评分后,尿可替宁检出组的儿童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每升高10%,血清补体C3、C4水平分别降低1.31%和3.57%(P<0.05)。结论儿童血清多环芳烃加合物与补体C4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 标签: 颗粒物 补体C4 加合物 多环芳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评估肝功能衰竭患者人工肝预后的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1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均接受人工肝治疗;根据住院3个月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21例)和预后较差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MELD评分、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分析患者肝功能衰竭分期与MELD评分、PT、血清乳酸/肌酐比的相关性;分析MELD评分联合血清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评估肝功能衰竭患者人工肝的预后价值。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较差组MELD评分、血清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更高(P<0.05);与早期和中期肝功能衰竭患者比较,晚期患者MELD评分、血清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更高;与早期肝功能衰竭患者比较,中期肝功能衰竭患者MELD评分、血清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较高(P<0.05)。经相关性分析发现,MELD评分、血清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与肝功能衰竭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经分析发现,MELD评分联合血清PT、血清乳酸/肌酐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均高于各项单独检测。结论MELD评分、血清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与患者肝功能衰竭的病情程度呈正相关。MELD评分联合血清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能够准确评估肝功能衰竭患者人工肝的预后。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乳酸/肌酐比值 肝功能衰竭 人工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患者166例(假阳性组),诊断为早期梅毒且未经治疗的患者145例(阳性对照组),入职体检者124名(阴性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和合并基础疾病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的影响因素。比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的梅毒血清试验效能。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166例假阳性组患者中,年龄≥50岁117例,年龄<50岁49例。假阳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年龄[(53.1±13.8)岁比(24.7±2.8)岁,t=22.56,P<0.01]、自身免疫病[36.7%(61/166)比6.5%(8/124), χ2=35.93,P<0.01]、肝炎[9.6%(16/166)比3.2%(4/124), χ2=4.92,P=0.026]和肿瘤[6.6%(11/166)比0.8%(1/124), χ2=4.68,P=0.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假阳性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性别[假阳性组男91例(54.8%),女75例(45.2%),阳性对照组男103例(71.0%),女42例(29.0%); χ2=8.67,P=0.003]、年龄[(53.1±13.8)岁比(34.4±12.9)岁,t=20.13,P<0.01]及自身免疫病[36.7%(61/166)比6.9%(10/145),χ2=39.1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比值比(odds ratio, OR)=2.69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504~4.816,P=0.001]、年龄≥50岁(OR=30.512,95%CI 15.959~58.335,P<0.01)、自身免疫病(OR=2.677,95%CI 1.258~5.695,P=0.011)和肝炎(OR=4.408,95%CI 1.799~10.799,P=0.001)是梅毒血清假阳性的影响因素。假阳性组中,TRUST的阳性率为84.9%(141/166),高于CLIA的23.5%(39/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5,P<0.01);36例患者CLIA为1.0~10.0临界指数(cut off index, COI),3例患者CLIA>10.0 CO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1,P<0.01);139例患者TRUST≤1∶4阳性,2例患者TRUST≥1∶8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35,P<0.01)。CLI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2%和96.0%,TRUS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2%和91.1%。结论患者年龄≥50岁、有自身免疫病或肝炎是发生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的影响因素,TRUST的假阳性率高于CLIA。

  • 标签: 梅毒 假阳性反应 影响因素 非梅毒特异性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妊娠妇女的血清贫血检测指标展开分析。方法 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和血清抑制素B(INH-B)对隐睾症患者睾丸功能评价的意义。方法采用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53例隐睾症患儿的INH-B及AMH水平(设为病例组),其中单侧隐睾患儿31例(右侧隐睾19例,左侧隐睾12例),双侧隐睾患儿22例。年龄(55.0±3.5)个月。另随机选取51例正常男性儿童作为对照组,年龄(54.6±2.7)个月。两组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随访测定血清AMH和INH-B以及相关发育参数。分析比较各组之间和手术前后血清激素水平差异。结果两组除睾丸体积参数外的其余生殖器发育相关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隐睾与双侧隐睾患者的血清INH-B值[(71.36±6.80) pg/mL vs. (68.08±7.10) pg/mL]和AMH值[(115.44±8.90) ng/mL vs. (110.32±9.10) 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检测血清INH-B值,分别是(69.97±7.50)pg/mL和(75.15±6.30)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检测血清AMH值,分别是(113.32±9.30)ng/mL,(127.80±8.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检测血清INH-B值为(72.81±6.80)pg/mL,血清AMH值为(119.79±7.3)ng/mL;与术前血清AMH、INH-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MH和INH-B水平可作为评估隐睾症患者评估睾丸功能的可靠指标,并且能评价睾丸固定术后睾丸功能恢复情况。

  • 标签: 隐睾 儿童 抗苗勒管激素 抑制素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伐地那非联合十一酸睾酮对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雄激素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进行时间:2018年1月-2020年1月,共80名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参与,利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对患者进行分组,共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两组,前组给予伐地那非+十一酸睾酮联合治疗,后组给予伐地那非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雄激素总睾酮、游离睾酮水平,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治疗后一氧化氮指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内皮素-1指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伐地那非+十一酸睾酮联合治疗能够有效起到提升患者雄激素,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改善勃起功能的临床作用,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伐地那非;十一酸睾酮;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雄激素;血管内皮功能 勃起功能障碍是常见于中老年男性群体中生殖系统疾病,也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于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临床在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尚未形成较为明确的论断,但是有学者指出,雄激素的缺乏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是诱发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关键因素。伐地那非是一种酶抑制剂,其在临床中常用于勃起功能障碍治疗,但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其对于部分患者疗效难以达到预期,而将雄性激素药物十一酸睾酮联合用药,则能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就此进行探讨,围绕伐地那非+十一酸睾酮联合用药的临床应用成效,以80名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了对照试验,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围绕80名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展开,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纳入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命名为对照组(n=40),予以伐地那非治疗,一组命名为观察组(n=40),予以伐地那非+十一酸睾酮联合治疗,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基础资料差异,患者之间能够比较(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RA真实世界的大规模研究旨在比较中国RA血清阳性和血清阴性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20年1月于全国10家医院就诊的符合1987年ACR分类标准或2010年ACR/ELUAR RA分类标准的RA患者。根据血清学状态,将患者分为4个亚组[RF(-)抗CCP抗体(-)、RF(+)抗CCP抗体(+)、RF(+)抗CCP抗体(-)、RF(-)抗CCP抗体(+)],并比较疾病特征和治疗反应。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①共纳入患者2 461例,其中RF(+)抗CCP抗体(+)患者1 813例(73.67%),RF(+)抗CCP抗体(-)患者129例(5.24%),RF(-)抗CCP抗体(-)患者245例(9.96%),RF(-)抗CCP抗体(+)患者274例(11.13%)。②无论抗CCP抗体是否阳性,RF(+)患者发病早[RF(-)抗CCP抗体(-)(51±14)岁,RF(-)抗CCP抗体(+)(50±15)岁,RF(+)抗CCP抗体(+)(48±14)岁,RF(+)抗CCP抗体(-)(48±13)岁,F=3.003,P=0.029],病程长[RF(-)抗CCP抗体(-)50(20,126)个月,RF(-)抗CCP抗体(+)60(24,150)个月,RF(+)抗CCP抗体(+)89(35,179)个月,RF(+)抗CCP抗体(-)83(25,160)个月,H=22.001,P<0.01],关节肿胀数(SJC)[RF(-)抗CCP抗体(-)2(0,6),RF(-)抗CCP抗体(+)2(0,5),RF(+)抗CCP抗体(+)2(0,7),RF(+)抗CCP抗体(-)2(0,6),H=8.939,P=0.03]、关节触痛数多[RF(-)抗CCP抗体(-)3(0,8),RF(-)抗CCP抗体(+)2(0,6),RF(+)抗CCP抗体(+)3(1,9),RF(+)抗CCP抗体(-)2(0,8),H=11.341,P=0.01],晨僵时间长[RF(-)抗CCP抗体(-)30(0,60)min,RF(-)抗CCP抗体(+)20(0,60)min,RF(+)抗CCP抗体(+)30(10,60)min,RF(+)抗CCP抗体(-)30(10,60)min,H=13.32,P<0.01];同时RF+患者的ESR[RF(-)抗CCP抗体(-)17(9,38)mm/1 h,RF(-)抗CCP抗体(+)20(10,35)mm/1 h,RF(+)抗CCP抗体(+)26(14,45)mm/1 h,RF(+)抗CCP抗体(-)28(14,50)mm/1 h,H=37.084,P<0.01]及CRP[RF(-)抗CCP抗体(-)2.3(0.8,15.9)mg/L,RF(-)抗CCP抗体(+)2.7(0.7,12.1)mg/L,RF(+)抗CCP抗体(+)5.2(1.3,17.2)mg/L,RF(+)抗CCP抗体(-)5.2(0.9,16.2)mg/L,H=22.141,P<0.01]明显高于RF(-)患者组,且拥有更高的疾病活动度[RF(-)抗CCP抗体(-)(4.0±1.8),RF(-)抗CCP抗体(+)(3.8±1.6),RF(+)抗CCP抗体(+)(4.3±1.8)岁,RF(+)抗CCP抗体(-)(4.1±1.7)岁,F=7.269,P<0.01]。③将RF(+)抗CCP抗体(+)患者分成4个亚组,结果发现RF高滴度(RF-H)抗CCP抗体低滴度(抗CCP抗体-L)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更高(DAS28-ESR)[RF-H/抗CCP抗体-H 4.3(2.9,5.6),RF-L/抗CCP抗体-L4.5(3.0,5.7),RF-H/抗CCP抗体-L 4.9(3.0,6.2),RF-L/抗CCP抗体-H 2.8(1.8,3.9),H=20.374,P<0.01]。④随访3个月后,4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4组患者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用药3个月时RF及抗CCP抗体状态未影响患者疾病活动度的改善情况。结论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与RF存在密切关系,RF(+)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明显高于RF(-)患者,RF高滴度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高于RF低滴度患者;用药3个月后,抗体状态并未影响疾病缓解率。

  • 标签: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类风湿因子 关节炎,类风湿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血清降钙素原(PCT)是感染性标志物之一,应用广泛。即时检测(POCT)作为一种快速检测技术,在PCT检测中应用的比重逐年增加。本文就我国目前POCT技术在PCT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进行讨论,以期改善POCT的检测质量。

  • 标签: 降钙素原 即时检测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大肿瘤,宫颈腺癌(Adenocarcinoma of Cervix, ADC)约占宫颈癌25% [1],由于缺乏特定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相关研究,ADC的诊断比宫颈鳞癌困难很多,其预后也比宫颈鳞癌患者差。ADC患者术前血清CA-125、CEA、CA19-9等较正常患者升高,对ADC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有帮助,其分别在截断值为35 U/ml、5 ng/ml、39 U/ml时提示肿瘤的发生,CA-125和CEA与ADC患者的预后有重要联系,但尚缺乏CA19-9与预后的直接联系。本文通过对当前相关研究的细致调研,探讨ADC患者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诊断及预后的关系。

  • 标签: 宫颈腺癌 血清肿瘤标志物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天津地区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儿童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方法对5 823例天津地区l~14岁儿童UniCAP系统(荧光酶联免疫法)血清变应原sIgE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血清变应原sIgE的分布及其与性别、病种、年龄、季节的相关性。结果1.在5 823例儿童中血清变应原sIgE阳性者3 602例(61.86%);其中单纯气传变应原阳性1 556例(43.20%),单纯食物变应原阳性779例(21.63%),食物及气传变应原双重阳性1 267例(35.17%)。2.气传变应原阳性率前5位的依次为霉菌类(33.02%)、粉尘螨(27.21%)、户尘螨(24.28%)、艾蒿(21.64%)和豚草(17.32%)。3.食物变应原以鸡蛋白、牛奶及小麦为主,阳性率分别为27.06%、25.59%及20.00%。4.男童阳性率(64.02%)高于女童(5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4,P<0.05)。5.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血清变应原sIgE阳性率(73.18%)高于变应性鼻炎患儿(59.82%)及湿疹患儿(5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51、40.04,均P<0.05);哮喘患儿气传主要变应原为霉菌类、粉尘螨、户尘螨、小麦、花生;变应性鼻炎患儿主要变应原为霉菌类、鸡蛋白、小麦、艾蒿和粉尘螨;湿疹患儿主要变应原为鸡蛋白、牛奶、霉菌类、粉尘螨和户尘螨。6.随年龄增长,气传变应原sIgE阳性率逐渐升高;食物变应原sIgE中,牛奶、鸡蛋白阳性率逐渐下降,小麦及花生阳性率逐渐上升。7.不同季节变应原sIgE阳性率不同,总阳性率以夏季(66.59%)最高,秋春季(64.15%、62.07%)次之,冬季(54.63%)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8,P<0.05);气传变应原中,粉尘螨、户尘螨在夏秋季节(粉尘螨:32.25%和30.17%;户尘螨:30.40%和27.54%)最高,霉菌类在夏季(45.41%)最高,其次是秋季(36.19%);德国小蠊主要在夏季(5.52%)最高;猫毛皮屑、动物皮毛组合、艾蒿及杂草类花粉组合在秋季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3.33%、13.94%、24.84%及19.88%。结论霉菌类、粉尘螨、户尘螨、鸡蛋白和牛奶为天津地区儿童最常见的变应原。变应原的分布与儿童性别、病种、年龄、季节均有相关性。

  • 标签: 变应原 UniCAP系统 特异性IgE 儿童 天津地区
  • 简介:摘要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日新月异,伴随而来的分子标志物在肿瘤的预防、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复发监测等中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各种实验室技术和分子标志物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如何选择适宜的实验技术和恰当的血清肿瘤分子标志物是临床实践中的关注热点。

  • 标签: 肿瘤 分子 指标 临床实验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