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B前体(NT-proBNP)心衰判断指标和改良Ross标准1青岛标准的符合率、相关性及在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诊断的鉴别意义。方法将100例心衰患儿随机分为心衰组、无心衰组(以下简称A组、B组),每组各50例,另选取保健体检健康小儿50例(以下简称C组),对照血浆NT-proBNP水平,测定A、B组治疗前后的NT-proBNP水平,计算NT-proBNP心衰判断指标与改良Ross标准及青岛标准的符合率,确定血浆NT-proBNP在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诊断的鉴别意义,拟定心衰联合诊断标准,确定血浆NT-proBNP在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诊断的鉴别意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T-proBNP可以作为心衰诊断的敏感生物学指标物。

  • 标签: 心衰患儿 判断指标 呼吸困难诊断
  • 简介:摘要B(BNP)及N末端B前体(NT-proBNP)是心脏功能生物标志物,同时也是心力衰竭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首选生物标志物。但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以及新型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广泛应用,BNP/NT-proBNP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应用面临诸多问题需进一步达成共识:(1)BNP和NT-proBNP,哪个更“好用”?是否需要同时开展BNP和NT-proBNP检测?(2)BNP/NT-proBNP体外稳定时间是否与其体内半衰期相同?(3)BNP或NT-proBNP各检测平台间的一致性如何?BNP与NT-proBNP检测结果是否可以相互换算?(4)影响BNP/NT-proBNP检测的因素众多,如何保证BNP/NT-proBNP检验质量?如何开展性能验证?(5)如何标准化报告BNP/NT-proBNP检测结果?解释BNP/NT-proBNP检测结果时需要考虑哪些影响因素?(6)是否需要建立中国人群BNP/NT-proBNP参考区间及医学决定水平?(7)排除和诊断心力衰竭的BNP/NT-proBNP界值是否适用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评估心力衰竭预后的BNP/NT-proBNP目标值是多少?预防心力衰竭的BNP/NT-proBNP干预界值是多少?如何确定心力衰竭患者BNP/NT-proBNP监测频率?(8)肾功能不全、肥胖等患者排除和诊断心力衰竭的BNP/NT-proBNP界值如何确定?(9)BNP/NT-proBNP均可用于奈西立、沙库巴曲/缬沙坦等新型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疗效评价及相关患者的预后评估吗?(10)除心力衰竭外,BNP/NT-proBNP还可应用于哪些疾病?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组织国内检验专家以及临床专家撰写了本共识,针对上述10个关键问题,从检验和临床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BNP/NT-proBNP最新研究进展和国内现阶段应用要求,用以指导和规范BNP/NT-proBNP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

  • 标签: B型利钠肽 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实验室 检测 临床应用
  • 简介:在20世纪中叶,科学家开始把心脏作为一个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器官来研究.最初,Kisch发现心房中存在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腺体颗粒.接着Henry和Pearce报道当犬科动物的左心房发生囊性扩张后,尿量会随之明显增多.通过25年研究,DeBold在1984年证实了心房(ANP)的结构.1988年在猪的大脑中分离出一种与ANP作用相似的多肽--脑[1],但进一步研究表明BNP的主要合成位点在心室,为了与ANP英文缩写相呼应,故又称为B(BNP).1990年科学家再次从猪脑中分离得到了C(CNP).

  • 标签: B型利钠肽 ANP 心脏疾病 内分泌功能 心房利钠肽 左心房
  • 简介:B(B-typenatriueticpeptide,BNP)是一种主要由心室肌合成和分泌的心脏激素.最初由日本学者SudohT等[1]从猪脑中分离出来,所以又叫脑.它与心房(ANP),血管内皮细胞分泌(CNP),肾小管合成和分泌(RNP),树眼睛蛇毒液中存在(DNP)同属家族成员.BNP具有利尿、、扩张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ACTH释放,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反应,参与调节血压、血容量、盐平衡等作用,最近研究显示BNP还有抑制心肌纤维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抗冠脉痉挛等作用.BNP的基因存在于1号染色体短臂的末端[2],通过mRNA转录为BNP前体(proBNP),储存在心肌的一些分泌颗粒中,当心肌受到牵张或室壁压力增大时,proBNP释放出来并分解为无活性的氨基末端proBNP和有活性的BNP.正常情况下血浆BNP浓度很低且波动小,在相对较长时间的刺激下,经过mRNA表达增加,才导致BNP的合成和分泌增加,因此BNP浓度很少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血浆BNP测定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就B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利钠肽 B型 心力衰竭 心肌梗塞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浆B尿诊断心力衰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例心力衰竭患者,将其设置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到本院参与体检的健康者30例,将其设置为对照组,通过同样的检验方法,评估研究对象血浆B尿(BNP)水平。结果研究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NYHA分级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心力衰竭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BNP水平呈现出增加趋势,为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血浆B型尿钠肽 心力衰竭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心率和血浆B(BNP)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41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依据患者的入院心率将患者分为“<60次/min”、“60~90次/min”和“>90次/min”,BNP将患者分为“≥100pg/ml”和“<100pg/ml”,分析不同分组的终点事件的预后情况。结果(1)141例患者中,共有“心率<60次/min”者62例,占43.97%,“60~90次/min”者37例,占26.24%,“>90次/min”者42例,占29.79%;“BNP<100pg/ml”者64例,占45.39%,“≥100pg/ml”者77例,占54.61%;(2)不同的心率和BNP在Killip分级≥Ⅲ级的百分比、胸痛发作至入院时间、既往史和血糖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心率>90次/min”的不良预后总发生率高于“心率<60次/min”和“60~90次/min”者,且在死亡、心源性休克和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心率<60次/min”者,仅死亡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高于“60~90次/min”者;(4)“BNP≥100pg/ml”的不良预后总发生率高于“<100pg/ml”者,且在心源性休克和致死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高于“<100pg/ml”者。结论入院心率和血浆B水平是影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

  • 标签: 心率 B型利钠肽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强心口服液对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N末端B原(NT-proBNP)浓度的影响,比较西药常规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1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的CHF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分别予以西药常规治疗和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心口服液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治疗前及治疗14d后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经治疗后,两组血浆NT-proBNP浓度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中西医结合组血浆NT-proBNP浓度较西药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P〈0.05)。结论加用强心口服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血浆NT-proBNP浓度,改善心功能,其综合疗效优于西药常规治疗。

  • 标签: 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疗法 强心口服液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类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T-proBNP)表达水平,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支持。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心肌梗死类型不同将其分为ST段抬高患者(n=42)与非ST段抬高患者(n=38),回顾性分析入组病例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浆NT-proBNP表达水平,统计心衰、复发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休克等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率。结果:与ST段抬高患者相比,非ST段抬高患者血清NT-proBNP表达水平明显更高,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与ST段抬高患者相比,非ST段抬高患者心衰、复发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休克的再发生率明显更高,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类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表达水平也有显著差异,其中非ST段抬高患者血浆NT-proBNP表达水平及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更高,临床可参考NT-proBNP水平来预测心肌梗死病例心血管风险,血浆NT-proBNP对于非ST段抬高病例具有更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 标签: 心肌梗死 B型脑钠肽 ST段抬高 非ST段抬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浆B检测在肺源性心脏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4月收治的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急性加重期伴肺心病患者6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随肺心病患者67例;同时选取同期入院的体检健康人员60名作为对照组,针对三组患者实施血浆B、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对比患者相关监测质保,根据HYHA标准实施心功能分级,对比血浆B指标变化。结果:根据调查,急性加重期伴肺心病患者的血浆B指标明显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随肺心病和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较大且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同时患者的血浆B指标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指标呈正相关,与动脉血氧分压指标呈负相关。II~IV肺心病患者的血浆B浓度随着心功能等级的升高而升高。结论:血浆B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随肺心病的病理过程有密切关系,因此成为了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随肺心病患者心功能水平和病情危重情况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血浆B型脑钠肽 肺源性心脏病 检测手段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末端前B(NT-proBNP)与房颤伴快心室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患者198例,心房颤动患者96例,其中房颤伴快心室反应60例,非心房颤动患者102例,心功能均为NYHAⅠ~Ⅱ级。正常对照组150例。住院患者于人院后24至48h内接受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留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RIA法检测NT-proBNP。结果房颤伴快心室反应组患者血浆NT-proBNP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O.01)。结论BNP不仅是反映早期心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而且与房颤伴快心室反应有较密切的关系。

  • 标签: N末端前B型利钠肽 房颤伴快心室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B联合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经研究决定医院选取了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心肌梗死的面积大小分为实验1、2、3组,作为此次治疗观察的对象。结果在此次治疗观察结果中显示,实验1组、2组、3组的血浆B的含量值之间的差异明显,P<0.05。而D-二聚体的含量值,在患者治疗中的前2-3天时出现了最高值,实验1组和2组均在15天后回归正常范围内的水平,而3组在23天后才恢复正常,说明心肌梗死的面积越大,治疗的时间越长,其结果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此次治疗结果显示,血浆B与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积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D-二聚体的测定显示,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积越大,治疗时间越长。

  • 标签: 血浆B型利钠肽 D-二聚体测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B-尿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联合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YorkHeartAssociation,NYHA)方案对CHF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及心功能分级。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以及免疫比浊法测定120例CHF患者及120名同年龄段健康对照组血浆BNP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CHF患者组的血浆BNP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实验室常用的参考值时BNP、D-二聚体阳性率分别为85.7%、10.3%,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HF患者NYHA心功能I级到Ⅳ级血浆BNP及D-二聚体含量逐渐升高,不同分级组之间BNP、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NP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不仅可以提高CHF诊断准确性,而且还可作为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CHF的客观指标。

  • 标签: B型钠尿肽 D-二聚体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B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52例CHF患者按照BNP水平分为正常组和升高组,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各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52例患者中,死亡35例(23.03%),BNP水平正常患者有28例(18.42%);BNP升高组死亡率、再住院率、住院次数及住院时间均高于BNP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NP水平对CHF患者心血管事件及预后有显著影响,是CHF患者预后及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评估指标。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B型利钠肽 心血管事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血N末端B原(NT-proBNP)水平与衰弱状况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医院住院的年龄≥65岁非心力衰竭或左心室射血分数>50%老年患者604例,年龄(74.9±6.5)岁,采用Fried表型进行衰弱评估,将患者分为无衰弱组130例(21.5%)、衰弱前期组327例(54.1%)和衰弱组147例(24.3%),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测定血NT-proBNP水平,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NT-proBNP水平与衰弱的关系及对衰弱的诊断价值。结果随衰弱程度加重,NT-proBNP水平升高(P<0.01)。衰弱组患者NT-proBNP水平高于衰弱前期组[235.7(104.1,650.3)ng/L比123.2(67.7,281.7)ng/L,P<0.01],衰弱前期组患者高于非衰弱组[123.2(67.7,281.7)ng/L比88.2(49.9,203.1)ng/L,P<0.01]。随衰弱程度加重,左心房前后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水平与衰弱独立相关(P<0.01)。NT-proBNP对衰弱有诊断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688(P<0.01)。结论老年住院衰弱患者血NT-proBNP水平升高,是衰弱的独立相关因素,在衰弱患者中测定NT-proBNP水平,有助于临床医生关注患者的心功能,并及早给予干预。

  • 标签: 衰弱 利钠肽,脑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B水平和Tei指数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进行心功能分级。以酶联免疫标记法(ELISA)测定血清B(BNP)浓度,以彩色超声多普勒仪测定系列超声参数以计算Tei指数,并以3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老年CHF组血清BNP水平显著升高(712.82±365.37VS75.86±45.72,P〈0.01)、Tei指数有显著性差异(0.53±0.11VS0.33±0.05,P〈0.01)。②血清BNP水平随着心功能的恶化逐渐升高,差异显著(Ⅱ级388.17±128.47,Ⅲ级803.82±162.89,Ⅳ级1298.10±390.63),Tei指数在不同心功能分级间也具有显著性差异(Ⅱ级0.47±0.10,Ⅲ级0.55±0.08,Ⅳ级0.67±0.10,P〈0.01)。③老年CHF组的血清BNP水平与Tei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46,P〈0.01)。结论血清BNP、Tei指数作为判定老年人心力衰竭及其程度的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B型利钠肽 TEI指数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BN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和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鉴别诊断中应用。方法测定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0例心衰患者的BNP浓度(其中II级心衰20例,III级心衰18例,IV级心衰22例)。结果心衰患者组BNP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慢阻肺组,P<0.01。正常对照组和慢阻肺组BNP浓度无明显差异,P>0.01。随着心衰加重BNP浓度逐渐升高,P<0.01。结论BNP可作为早期心衰和慢阻肺鉴别诊断的依据。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B(BNP)在急诊呼吸困难病因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155例急诊呼吸困难患者血浆BNP浓度,并与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E/A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以不同BNP浓度为临界值,计算其诊断心源性呼吸困难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组BNP浓度[(764±275)ng/L]与LVEF及E/A值呈明显负相关,且明显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113±59)ng/L](P<0.01).以BNP浓度100、300、500ng/L为临界值,其诊断心源性呼吸困难的敏感性分别为100.0%、92.2%、80.0%;特异性分别为73.9%、90.8%、100.0%.结论BNP检测用于急诊呼吸困难病因初步筛查具有重要意义,低水平的BNP临界浓度(<100ng/L)有助于排除心源性呼吸困难,高水平的BNP(>500ng/L)临界浓度有助于确定心源性呼吸困难,BNP浓度区间100~500ng/L对于诊断和排除心源性呼吸困难都有一定局限性.

  • 标签: 呼吸困难 利钠肽 诊断 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