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例45岁男性患者因颅内病变行开颅活检术,术后为预防癫痫先给予丙戊酸钠800 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8 ml静脉推注,继之用该浓度丙戊酸钠溶液以0.6 ml/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给药1 h后,患者血清乳酸水平逐渐升高,最高达到14.7 mmol/L,伴代谢性酸中毒和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酸碱度最低7.09,剩余碱最低-26.3,导致患者昏迷。考虑患者的高乳酸症及代谢性酸中毒可能与丙戊酸钠有关,停用丙戊酸钠,给予5%碳酸氢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和血液净化治疗。3 d后,患者的乳酸水平恢复正常,代谢性酸中毒基本纠正,神志转清。

  • 标签: 丙戊酸 癫痫 酸中毒,乳酸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酸(Lac)、乳酸清除率(LCR)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在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择200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年龄在18~80岁的脓毒症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感染部位、器官损伤情况、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即刻的Lac和PCT水平、入ICU 24 h Lac、24 h LCR及28 d预后情况等。根据Sepsis-3脓毒性休克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再根据28 d预后将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组间患者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Lac、24 h LCR、PCT、SOFA、APACHEⅡ评分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共入组998例脓毒症患者,男性642例,女性356例;年龄(59.56±13.22)岁。脓毒性休克患者478例,其中28 d死亡180例,存活298例。①与脓毒症组比较,脓毒性休克组患者年龄更大(岁:60.49±12.31比58.72±13.97),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即刻Lac及PCT、24 h Lac水平更高〔APACHEⅡ(分):24.57±7.04比19.37±6.93,SOFA(分):7.78±3.31比4.38±3.42,即刻Lac(mmol/L):3.00(1.70,5.00)比1.40(1.00,2.30),即刻PCT(μg/L):0.05(0.00,4.00)比0.00(0.00,1.10),24 h Lac(mmol/L):2.60(1.60,4.40)比1.40(1.00,2.20)〕,28 d病死率更高〔41.63%(199/478)比19.42%(101/5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与脓毒性休克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即刻Lac、24 h Lac明显升高,24 h LCR明显下降〔APACHEⅡ(分):26.19±6.52比22.25±6.07,SOFA(分):9.07±2.90比7.50±3.10,即刻Lac(mmol/L):3.80(2.50,5.10)比2.80(2.00,3.90),24 h Lac(mmol/L):3.20(2.20,5.60)比2.10(1.60,3.30),24 h LCR:1.43(-37.50,30.77)%比16.67(0.00,33.98)%,均P<0.05〕。在器官功能评估方面,死亡组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PaO2/FiO2)更低〔CVP(mmHg;1 mmHg=0.133 kPa):5.00(2.00,8.00)比6.00(2.00,9.00),PaO2/FiO2(mmHg):184.21±84.57比199.20±86.98〕,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SCr)更高〔ALT(U/L):376.56±41.43比104.17±14.10,SCr(μmol/L):213.53±8.06比181.91±5.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O2/FiO2、SCr、Lac、SOFA评分是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aO2/FiO2:优势比(OR)=0.997,95%可信区间(95%CI)为0.996~0.999,P=0.001;SCr:OR=1.001,95%CI为1.000~1.002,P=0.041;Lac:OR=0.925,95%CI为0.871~0.982,P=0.011;SOFA评分:OR=1.178,95%CI为1.110~1.251,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SOFA评分、SOFA+APACHEⅡ、Lac+24 h LCR+PCT+SOFA+APACHEⅡ可以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9(95%CI为0.740~0.798)、0.787(95%CI为0.759~0.815)、0.800(95%CI为0.773~0.827),Lac、24 h LCR、PCT、SOFA、APACHEⅡ5项指标联合预测的AUC最大。结论Lac是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能预测预后,需要综合LCR、PCT、SOFA、APACHEⅡ评分及临床器官功能情况进行分析。

  • 标签: 血乳酸 乳酸清除率 降钙素原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 简介:【摘要】: 目的 乳酸及 CRP、 PCT联合检测在新生儿早期感染临床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我院新生儿科 2017 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住院诊治的 80例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症的 80例非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 CRP、 PCT、乳酸; 获得以下参数:各指标 治疗前后变化 、 对感染 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 。 结果治疗前,两组Lac、 CRP、 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组的乳酸及 CRP、 PCT水平治疗前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三者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 。Lac+CRP+PCT 联合检查阳性率、敏感度及特异度明显升高。 结论 Lac 、 PCT、 CRP联合检测可作为新生儿早期感染诊断的有效指标,可降低感染新生儿病死率 。

  • 标签: 血乳酸 CRP PCT 新生儿早期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酸(Lac)持续增高时间在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84例。根据患者最终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初始乳酸(Lac),6、12、18、24 h Lac,Lac>2 mmol/L持续时间(TLac>2)。利用ROC曲线分析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初始Lac、6、12、18、24 h Lac、TLac>2在评估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同时将这些参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COX回归分析,评估乳酸持续增高时间在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及初始L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治疗后6、12、18、24 h Lac均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TLac>2明显长于存活组(P<0.05)。将各参数随着乳酸持续增高时间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初始Lac、6、12、18、24 h Lac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而TLac>2与患者生存率、死亡风险明显相关,TLac>2越长,生存率越低,死亡风险越高。同时利用ROC曲线进行分析,患者性别、年龄、APACHE Ⅱ评分及初始Lac的AUC显示,这些指标不能有效评价患者预后(P>0.05)。TLac>2曲线下面积最大,评价预后效能最佳,24 h Lac次之,18、12、6 h Lac依次递减。此外TLac>2、24、18、12、6 h Lac用于脓毒血症死亡风险评估的灵敏度分别为90.9%、81.8%、81.8%、81.8%、88.6%;特异度分别为71.4%、52.5%、52.5%、47.7%、25.5%。结论一过性的乳酸增高不能评价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但乳酸>2 mmol/L持续增高时间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有着显著影响。乳酸持续增高的时间(TLac>2)越长,患者生存率越低,死亡风险越高。利用乳酸持续增高时间来评价患者死亡风险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其他参数,其评价预后效能最佳。

  • 标签: 脓毒症 预后 乳酸 时间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胃窦运动指数(motility index, MI)联合肠系膜上动脉时间平均流速(time averaged mean velocity , TAMV)、乳酸对重症患者急性胃肠道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AGI)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患者。排除ICU住院时间≤7 d,或经心肺复苏,或入院前出现急性胃肠功能损伤,或有炎性肠病(IBD)、消化道肿瘤、机械性肠梗阻病史者、慢性功能性肠病,或孕期及围产期妇女,或3个月内有消化道手术史,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终末期及恶性肿瘤患者,或未获得知情同意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出现AGI分成AGI组和无AGI组。收集患者临床基础资料,每日使用床边超声检查胃动力指数、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GI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胃动力指数、肠系膜上动脉时间流速、乳酸及三者联合对预测重症患者发生AGI的价值。结果共纳入重症患者73例,发生AGI者45例,未发生AGI者28例。发生AGI者MI为(2.78±1.83),TAMV为(40.78±3.54)cm/s,乳酸(5.04±0.75)mmol/L;未发生AGI者MI为(5.99±2.41),TAMV(56.04±6.15)cm/s,乳酸(4.47±1.24)mmol/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OR=2.618,95%CI:1.214~5.646,P=0.014)、TAMV(OR=1.483,95%CI:1.058~2.077,P=0.022)、乳酸(OR=0.360,95%CI:0.002~0.865,P=0.040)是重症患者发生AGI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应用MI、TAMV和乳酸预测重症患者发生AGI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9.3%,曲线下面积(AUC)为0.982,约登指数为0.893。以MI<4.44、TAMV<45.79 cm/s和乳酸>5.03 mmol/L为界值,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重症患者发生AGI的早期预测指标。结论MI、TAMV降低和乳酸升高是重症患者发生AGI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应用MI、TAMV和乳酸对重症患者发生AGI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重症 急性胃肠道损伤 胃窦运动指数 肠系膜上动脉时间平均流速 血乳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酸水平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7例,其中最终预后生存者43例,死亡者24例。记录患者入院24 h内检测的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采用Pearson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感染性休克生存者乳酸水平为(7.56±4.67)nmol/L,APACHEⅡ评分为(28.75±12.25)分,低于死亡者(t=3.598、6.027,P<0.05);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81,P<0.05);乳酸、APACHEⅡ评分及二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敏感度为0.542、0.750、0.750,特异度为0.886、0.932、0.955。结论乳酸、APACHEⅡ评分越高预示死亡风险越高,乳酸水平联合APACHEⅡ评分可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血乳酸 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评分 感染性休克
  • 作者: 张海燕 1申良红 2陈仲祥通讯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0-05-19
  • 出处:《临床医学教育》2017年2期
  • 机构:1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4 00000 2 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一科 830001
  • 简介:【摘要】 目的 在监测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寻找合适的临床指标,指导临床对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有效循环容量做出合理评估,通过联合常用的反映组织灌注的指标(乳酸、 6h乳酸清除率、 ScvO2 )来指导患者的容量复苏,是否有更好的指导意义。方法 以 Sepsis 3.0为诊断标准,纳入 2016年 1月至 2016年 12月我院 ICU脓毒性休克患者共计 52例,在积极抗生素治疗同时,迅速启动液体复苏,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 26例)以 MAP>65mmHg、尿量 >0.5ml/kg/h、 CVP≥8 mmHg为液体复苏终点,研究组( 26例)以 MAP>65mmHg、尿量 >0.5ml/kg/h、 CVP≥8mmHg、 Lac、 6h乳酸清除率 >10%、 ScvO2 ≥70%为终点或液体复苏持续 6h为终点。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CVP、 MAP、尿量、乳酸乳酸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机械通气时间、 ICU住院天数、 28天病死率等相关预后指标。结果两组脓毒症休克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常规治疗组 28天死亡率 49%,研究组 46%,两组之间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 (P>0. 05),但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及 ICU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5)。研究组 28 d病死率与乳酸清除率、 ScvO2≥70%达标之间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乳酸清除率及 ScvO2≥70%可用于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ScvO2 血乳酸 6h乳酸清除率
  • 简介:摘要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是一种由线粒体基因或核基因突变导致的,以卒中样发作、癫痫发作、认知与精神障碍、高乳酸症、肌肉疲劳无力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多系统代谢性疾病,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策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规范该病的诊治,结合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进展,专家组经反复讨论、修订,撰写了中国MELAS的诊治专家共识,从临床表现、家族史、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护理、遗传咨询几大方面总结了该病的特点,供广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 标签: MELAS综合征 诊断 治疗学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乳酸(Lac)联合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Picco)检测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微循环、高乳酸症及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78例院内感染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以62例出现感染性休克患者为试验组,116例未出现感染性休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cv-a)CO2、ScvO2、Lac及Picco检测指标,并对试验组中不同微循环血流指数(MFI)患者,高乳酸、非高乳酸症患者及不同预后结局患者上述指标予以对比。结果试验组P(cv-a)CO2、ScvO2、Lac及Picco检测指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MFI组P(cv-a)CO2、ScvO2、Lac与高MFI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症组P(cv-a)CO2、ScvO2、Lac与非高乳酸症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87.6%,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死亡组心排指数(CI)、P(cv-a)CO2、ScvO2、Lac与存活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P(cv-a)CO2、ScvO2、Lac及Picco联合检测,可为微循环障碍、高乳酸症及预后评估提供全面指导,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高乳酸血症 乳酸 微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和验证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价的列线图评分系统,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以判断患者的严重程度。方法利用重症大数据库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应用场景,选取脓毒症患者入住ICU后1 h内可以获得的临床指标,包括年龄和性别,生命体征资料,是否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及一小时内检测的乳酸为预测因子,30天病死率为研究结局。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以列线图表示的临床预测模型,使用重复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建立了脓毒症30天死亡率预测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的区分度C指数为0.759(95% CI:0.725~0.794),使用重复抽样方法的验证的区分度C指数为0.762(95% CI:0.728~0.797)。结论本研究利用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超早期判断脓毒症预后和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然而,模型仍需进一步验证。

  • 标签: 脓毒症 预后模型 生命体征 血乳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乳酸水平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6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责任动脉瘤位于前循环136例,位于后循环30例;经开颅手术夹闭治疗57例,血管内治疗99例,血管内治疗+手术夹闭治疗2例,仅内科保守治疗8例。根据入重症监护室72 h内最高乳酸水平分为乳酸正常组(乳酸≤2.2 mmol/L)和乳酸增高组(乳酸>2.2 mmol/L)。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预后,1~3分为预后不良,4~5分为预后良好。比较两组入院Hunt-Hess分级、责任动脉瘤部位、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等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66例患者中,54例(32.5%)出现乳酸增高。乳酸正常组(112例)与乳酸增高组在基础疾病、责任动脉瘤部位及治疗方式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入院Hunt-Hess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酸增高组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DCI)、低白蛋白血症及贫血的发生率均高于乳酸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酸增高组出院及随访时预后不良患者的比例均高于乳酸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Hunt-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DCI、低白蛋白血症、贫血、动脉乳酸水平是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Hunt-Hess分级≥Ⅲ级(OR=4.424,95% CI:1.029~19.025,P=0.046)、脑血管痉挛(OR=4.140,95% CI:1.197~14.326,P=0.025)、低白蛋白血症(OR=5.385,95% CI:1.142~25.396,P=0.033)、贫血(OR=8.341,95% CI:1.579~44.051,P=0.012)及动脉乳酸水平升高(OR=7.997,95% CI:2.313~27.651,P=0.001)是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SAH患者急性期动脉乳酸水平可能与入院Hunt-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DCI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动脉乳酸水平升高是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或可作为aSAH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生物学标志物。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乳酸 预后 重症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后乳酸(Lac)联合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比值(Pcv-aCO2/Ca-cvO2)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7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收集复苏前及复苏6 h桡动脉和上腔静脉血气分析结果,计算Pcv-aCO2/Ca-cvO2比值。根据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临床治疗情况、6 h乳酸清除率(LCR)、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以及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法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①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更高〔APACHEⅡ评分(分):23.96±4.31比17.70±3.92,SOFA评分(分):12.74±2.80比9.23±2.43,均P<0.01〕,机械通气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比例更高〔机械通气:85.2%(23/27)比50.0%(35/70),CRRT:51.9%(14/27)比25.7%(18/70),均P<0.05〕,6 h补液量更多(L:2.92±0.24比2.63±0.25,P<0.01),6 h LCR更低〔(11.61±7.76)%比(27.67±13.71)%,P<0.01〕,ICU住院时间更短(d:6.37±2.70比7.67±2.31,P<0.05)。②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复苏前平均动脉压(MAP)更低〔mmHg(1 mmHg=0.133 kPa):52.63±4.35比55.74±3.01,P<0.01〕,Lac和Pcv-aCO2/Ca-cvO2比值更高〔Lac(mmol/L):7.13±1.75比5.22±1.36,Pcv-aCO2/Ca-cvO2比值:1.67±0.29比1.48±0.22,均P<0.01〕;死亡组复苏6 h MAP仍显著低于存活组(mmHg:62.59±4.80比66.71±3.91,P<0.01),而中心静脉压(CVP)、Lac、Pcv-aCO2及Pcv-aCO2/Ca-cvO2比值明显高于存活组〔CVP(mmHg):10.74±1.40比8.80±0.75,Lac(mmol/L):6.36±1.86比3.90±1.95,Pcv-aCO2(mmHg):7.59±2.02比4.34±1.37,Pcv-aCO2/Ca-cvO2比值:1.87±0.51比1.03±0.27,均P<0.01〕。③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复苏前及复苏6 h Lac和Pcv-aCO2/Ca-cvO2比值是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复苏前Lac:相对危险度(RR)=1.434,95%可信区间(95%CI)为1.070~1.922,P=0.016;复苏6 h Lac:RR=1.564,95%CI为1.202~2.035,P=0.001;复苏前Pcv-aCO2/Ca-cvO2比值:RR=2.828,95%CI为1.108~4.207,P=0.038;复苏6 h Pcv-aCO2/Ca-cvO2比值:RR=4.386,95%CI为2.842~5.730,P=0.000〕。④ ROC曲线分析显示,复苏6 h Lac和Pcv-aCO2/Ca-cvO2比值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均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9(95%CI为0.762~0.914)和0.905(95%CI为0.828~0.955),二者联合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明显大于Lac〔AUC(95%CI):0.976(0.923~0.996)比0.849(0.762~0.914),Z=3.354,P=0.001〕,敏感度为97.14%,特异度为88.89%。结论Lac和Pcv-aCO2/Ca-cvO2比值是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中心静脉血氧含量差比值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血乳酸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时间段的乳酸水平对脓毒症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上合理选用血乳酸提供一定的研究证据。方法基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纳入3 299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院内死亡情况,将3 299例脓毒症患者分为院内存活组(2 445例)和院内死亡组(85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比、监护室类型、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入院24 h内乳酸的最大值[乳酸(24 h,max)]及最小值[乳酸(24 h,min)]及24 ~ 48 h乳酸的最大值[乳酸(48 h,max)]及最小值[乳酸(48 h,min)]。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并用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结果院内存活组患者的乳酸(24 h,max)[3.0(1.8,4.8)mmol/L vs. 3.6(2.1,6.3)mmol/L]、乳酸(24 h,min)[1.5(1.1,2.2)mmol/L vs. 1.8(1.3,2.9)mmol/L]、乳酸(48 h,max)[1.5(1.1,2.3)mmol/L vs. 2.5(1.5,4.4)mmol/L]、乳酸(48 h,min)[1.3(1.0,1.8)mmol/L vs. 1.9(1.3,3.2)mmol/L]、SAPSⅡ评分[44(35,54)分vs. 48(37,59)分]及SOFA评分[6(4,9)分vs. 8(5,11)分]均较院内死亡组显著降低(H = 7.350、9.535、13.473、12.720、6.734、8.033,P均< 0.001)。将上述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酸(24 h,max)[比值比(OR)= 1.099,95%置信区间(CI)(1.069,1.130)]、乳酸(24 h,min)[OR = 1.300,95%CI(1.220,1.385)]、乳酸(48 h,max)[OR = 1.330,95%CI(1.271,1.391)]、乳酸(48 h,min)[OR = 1.558,95%CI(1.451,1.673)]、SAPSⅡ评分[OR = 1.014,95%CI(1.008,1.020)]和SOFA评分[OR = 1.084,95%CI(1.059,1.110)]均为影响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均< 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乳酸(24 h,max)[AUC = 0.574,95%CI(0.551,0.597)]、乳酸(24 h,min)[AUC = 0.614,95%CI(0.591,0.636)]、乳酸(48 h,max)[AUC = 0.693,95%CI(0.672,0.715)]、乳酸(48 h,min)[AUC = 0.689,95%CI(0.668,0.710)]、SAPSⅡ评分[AUC = 0.577,95%CI(0.555,0.600)]及SOFA评分[AUC = 0.592,95%CI(0.569,0.614)]对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均具有预测价值(P均< 0.001),且乳酸(48 h,max)和乳酸(48 h,min)的AUC均显著高于乳酸(24 h,max)(Z = 7.310、7.064,P均< 0.001)和乳酸(24 h,min)(Z = 5.078、4.821,P均< 0.001)、SAPSⅡ评分(Z = 7.126、6.880,P均< 0.001)和SOFA评分(Z = 6.204、5.959,P均< 0.001)。结论入院24 ~ 48 h的乳酸水平对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可能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血乳酸 脓毒症 院内死亡 预后 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
  • 简介:摘要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组由于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的一种多系统疾病。线粒体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复杂且发病率低,但因多伴精神症状而被精神科接诊。本文中我们分析1例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诉的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诊疗过程,结合文献复习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查手段,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其认识,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

  • 标签: 线粒体脑肌病 精神症状 临床特点 诊查手段
  • 简介:摘要 :蓝莓,被人们称之为水果皇后,其内部除了常规性质的糖分、果酸及维生素 C之外,诸如维生素 A、 E及花青素等物质的含量也是十分丰富的,尤其是其中的花青素含量位居前列。也正因如此,蓝莓除了在预防脑神经老化、血管软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外,其内部的丰富的花青素含量对于预防近视改善视力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蓝莓除了直接食用之外,在酒类及饮料研制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乳酸菌对于维持肠道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就有着蓝莓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制,本文围绕着乳酸菌的作用、蓝莓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制等展开了研究。

  • 标签: 蓝莓 乳酸菌 发酵饮料 研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乳酸菌作为一种益于人体健康的细菌越来越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而本文将重点探讨和分析乳酸菌在食品工程中的具有运用,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进一步了解乳酸菌以及其效用,并对其的运用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乳酸菌 食品工程 食品发酵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水凝胶(PLGA-PEG-PLGA)装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大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方法配制20%wt(wt)的PLGA-PEG-PLGA水凝胶溶液装载VEG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其体外的药物释放曲线。Wistar大鼠[雄性,上海斯莱克公司,5周龄,体重(200±20) g]左下肢股总、股浅动脉及隐动脉结扎并离断切除其动脉分支。建模成功的20只Wistar大鼠通过完全随机化分组分为Gel/VEGF组、Gel组、VEGF组、生理盐水的Control组,每组5只。术后第1天在缺血下肢腓肠肌分别肌注200 μl的Gel/VEGF、Gel、VEGF、生理盐水。用Moor LTD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别记录各分组0、1、3、7、10、14 d的大鼠双下肢血流灌注情况。实验结束后处死Wistar大鼠并取双侧下肢腓肠肌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荧光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载有VEGF的PLGA-PEG-PLGA水凝胶在体外释放VEGF达9 d左右。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析Gel/VEGF、Gel、VEGF、Control组在14 d后的血流灌注比为(87.61±4.30)%、(64.70±2.10)%、(66.92±2.70)%、(60.41±3.1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372,P<0.01)。结论PLGA-PEG-PLGA作为缓释材料装载VEGF对大鼠缺血下肢血流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下肢缺血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 血管新生 药物缓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