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9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介绍联轴螺钉深孔加工方法,详细指出了数控深孔钻床、合金内冷钻头及系列辅助系统的应用范围,以及达到的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上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开展多枚空心螺钉治疗以及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行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骨折复位后行内固定治疗,其中A组患者固定方式为多枚空心螺钉内固定,B组患者则应用DHS内固定。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骨折愈合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 不同内固定方法的患者仅在切口长度(A组<B组)、骨折愈合时间(A组>B组)上存在差异,其余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未见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与多枚空心螺钉相比,动力髋螺钉虽然切口长度较长,但在术后恢复上却显著优于前者。

  • 标签: []空心螺钉 动力髋螺钉 内固定 股骨颈骨折 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皮质骨轨迹(CBT)螺钉技术具有生物力学稳定、切口小、对后方软组织剥离少、术后康复快等优势,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认可。CBT螺钉技术使用CBT螺钉进行固定,其头端螺纹螺距较尾端更近,增大了螺钉与皮质骨的接触面积。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腰椎翻修、邻近椎体疾病等脊柱外科疾病。本文将从CBT螺钉技术的手术技术、拓展应用、生物力学特点、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骨螺丝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脊柱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一直以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腰椎融合术都被认为是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但在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中,该术式常不能使患者获得长期满意的结果。近年来,皮质骨轨迹螺钉的出现成为了处理这些问题的另一种选择。随着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有助于提高固定强度、降低手术创伤、加速术后康复。本文基于目前的循证研究与临床应用体会,分析皮质骨螺钉的研究热点问题,介绍临床实践中的体会,为同道提供参考。

  • 标签: 骨螺丝 皮质骨轨迹螺钉 腰椎 应用 展望
  • 简介:【摘要】在电子设备中,连接器是不可或缺的零件,其结构和形式也有很多种类。为了保证连接器中不可视螺钉的安装的状态,需要找到有效的检测的方式和路径,找到其中的问题并设置检测工具,从而给检验问题带来有效的解决方式。在实际中,辅助检测工具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检验的效率和水平,保证检验效果的提高。

  • 标签: 连接器 不可视 螺钉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经骶2骶骨翼髂骨(S2-alar-iliac,S2AI)螺钉与骶1螺钉连接固定(S2AI screw and S1 screw fixation,S2AI-S1)与传统骶髂螺钉治疗DenisⅡ区骶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对1名骨性结构正常的男性志愿者的腰椎及骨盆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采用ANSYS 17.0软件构建右侧DenisⅡ区骶骨骨折及耻骨联合损伤的有限元模型。骨盆前环统一采用五孔钢板固定,骨盆后环分别采用:骶髂螺钉,S1节段半螺纹空心钉;S2AI-S1;经骶2骶骨翼髂骨螺钉与对侧骶1螺钉连接固定(S2AI screw and contralateral S1 screw fixation,S2AI-CS1)。通过约束双侧髋臼软骨并在L4椎体上方施加500 N垂直应力,比较上述三种固定模型骶骨最大位移、最大von Mises应力和垂直刚度。结果在垂直方向和前后方向上骶骨最大位移方面,S2AI-S1模型均最小,分别为1.40 mm、1.40 mm,而S2AI-CS1模型均最大,分别为1.60 mm、1.56 mm;在水平方向上骶骨最大位移方面,S2AI-S1模型最小(0.19 mm),而骶髂螺钉固定模型最大(0.37mm);在内固定最大von Mises应力方面,骶髂螺钉模型的应力最大(216.02 MPa),而S2AI-S1模型应力最小(39.82 MPa);在螺钉周围骨最大von Mises应力方面,骶髂螺钉模型应力最大(39.68 MPa)而S2AI-S1模型应力最小(31.56 MPa);在S1椎体上表面中心点垂直位移方面,骶髂螺钉、S2AI-S1及S2AI-CS1组分别为0.83 mm、0.73 mm及0.93 mm。以S1椎体上表面中心点垂直位移预测三组模型垂直刚度从大到小依次为S2AI-S1、骶髂螺钉及S2AI-CS1。结论S2AI-S1在三维有限元分析中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骶骨骨折治疗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方式。

  • 标签: 骶骨 骨折固定术,内 有限元分析 对比研究 骨螺丝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甄选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共计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方法选择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与观察组,即对照组(40例,应用克氏针实施治疗)和观察组(40例),观察组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比较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对照组显著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关节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功能评分均升高,组间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突出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空心螺钉内固定;Lisfranc关节损伤;关节功能;克氏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加压支撑螺钉(CBS)与传统3枚平行部分螺纹空心螺钉(PTS)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的120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根据患者自身意愿,60例接受PTS固定(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为(46.1±7.6)岁;改良Pauwels分型:Ⅰ、Ⅱ型17例,Ⅲ型43例。60例接受CBS固定(观察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为(44.8±8.1)岁,改良Pauwels分型:Ⅰ、Ⅱ型11例,Ⅲ型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依据Pauwels分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的内固定失效(8.3%,5/60)、骨不连(5.0%,3/60)、<10 mm股骨颈短缩(10.0%,6/60)及向外侧退钉的发生率(11.7%,7/6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38.3%(23/60)、28.3%(17/60)、41.7%(25/60)、71.7%(4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向内侧移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良PauwelsⅢ型骨折中,观察组患者内固定失效和骨不连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改良Pauwels Ⅲ型骨折还是Ⅰ、Ⅱ型骨折,对照组患者<10 mm股骨颈短缩和内固定物松动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TS固定相比,CBS固定显著降低了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在高能量改良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类型中。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臼下螺钉技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2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6例;年龄为19~65岁,平均45.2岁。根据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2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12例,T形骨折3例,双柱骨折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并髋臼下螺钉技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5~285 min,平均160 min;术中出血量为360~1 600 mL,平均650 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14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6.4%(19/22)。21例患者术后获12~45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1例失访。21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6~3.0个月,平均2.2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骨折移位。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为8~18分,平均16分;优12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18/21)。随访期间1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患者并发切口浅表感染,1例患者并发创伤性关节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3.8%(5/21)。结论髋臼骨折解剖复位后应用髋臼下螺钉技术能够有效增强内固定强度,避免骨折再移位,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临床疗效佳。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髋臼下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在枕颈融合中的生物力学研究,来探讨该技术应用于单纯前路枕颈融合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具颈椎标本,男4具,女2具,死亡年龄(49±8)岁。对标本进行软组织剥离建立正常模型组,切除正常模型寰椎前弓、部分寰椎侧块、齿状突、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寰椎横韧带,破坏关节囊,制作枕颈不稳模型,前路斜坡螺钉置钉建立斜坡螺钉固定模型,随后在原标本采用前路枕骨髁螺钉置钉建立枕骨髁螺钉固定模型。分别给予4组模型1.5 N·m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力矩,测量标本C0-C1与C0-C2的活动度(ROM)。最后进行拔出力试验,比较单双皮质固定对螺钉抗拔出力的影响。结果在C0-C1节段,斜坡螺钉组的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活动度分别为6.46°±0.85°、5.14°±0.76°、2.73°±0.36°、1.12°±0.41°,枕骨髁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5.92°±0.90°、4.16°±1.06°、2.86°±0.50°、1.05°±0.27°;在C0-C2节段,斜坡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9.55°±1.99°、10.46°±2.03°、6.90°±1.29°、13.51°±1.37°,枕骨髁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8.14°±1.38°、9.53°±1.55°、4.75°±1.06°、7.90°±1.68°,枕骨髁螺钉组较斜坡螺钉组的侧弯及旋转ROM明显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皮质固定的枕骨髁螺钉最大拔出力为(408±28)N,双皮质固定最大拔出力为(439±33)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在抗侧弯和抗旋转性能上比前路斜坡螺钉更具优势。

  • 标签: 枕骨 枕颈融合 枕骨髁螺钉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骶骨翼髂骨(sacral ala-iliac,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期间采用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1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3例,女9例;年龄(32.6±15.0)岁(范围13~52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1例,交通伤1例。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Ⅱ型4例,Ⅲ型8例。AO分型(Tile-Muller):C1.3型4例,C3.3型8例;其中C3.3型8例的改良Roy-Camille和Strange-Vognsen分型:Ⅱ型2例,Ⅲ型6例。8例C3.3型患者按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3分6例,4分2例;4例C1.3型无神经损伤。6例患者合并骨盆前环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9.3±9.2)d(范围6~32 d)。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骶神经根减压、骨折复位、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骨盆前环根据损伤情况决定固定方式。根据Matta标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系统和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系统对临床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2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8例C3.3型骨折采用腰椎-骨盆固定,其中6例因为有纵向分离移位加用横联杆固定;4例C1.3型骨折采用三角固定术,横向固定采用骶髂螺钉3例、骶骨局部钢板1例。6例合并前环损伤者采用钢板固定4例,INFIX固定1例,耻骨支螺钉固定1例。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7.3±1.7)个月(范围6~12个月)。按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优7例,良4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优6例,良5例,可1例。2例直肠、膀胱功能障碍者1例完全恢复,另1例术中发现S1,S2神经根部分断裂,末次随访时直肠、膀胱功能恢复,但小腿以下仍残存肌力减退;6例术前小腿以下肌力减退者均有明显改善,4例完全恢复,2例残存下肢感觉障碍。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术前平均为3.2分,术后平均为1.4分,改善(1.8±0.7)分。术后3~6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随访期间1例S2AI螺钉穿出髂骨外板,1例患者因腰背部不适于术后6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无螺钉突出不适、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和内植物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经骶骨翼髂骨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固定牢靠、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骶骨 骨折 骨螺丝 骨折固定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皮质骨轨迹(CBT)螺钉技术在临床应用之初以应用于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为主,下腰椎单节段或双节段占大部分。随着技术熟练和器械改进,疾病种类不断拓展,并且能与传统椎弓根螺钉技术搭配使用,在邻椎病翻修微创治疗和重度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强化固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CBT技术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仍有相关问题需要明确及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腰椎CBT螺钉技术的应用拓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 标签: 骨螺丝 皮质骨轨迹螺钉 腰椎 应用拓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后路经寰枕关节-斜坡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探讨其生物力学特性,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具健康成人新鲜尸体的8个枕颈标本,男5例,女3例,年龄(50.8±6.4)岁(范围35~60岁),身高(170.6±10.2)cm(范围155~180 cm)。将8具解剖结构完整且未行手术操作的标本建立为正常模型;将8具枕寰枢复合体的关节囊、韧带等连接结构破坏并锯断齿状突的标本建立为枕颈不稳模型;将8具安装经寰枕关节斜坡螺钉内固定系统的标本建立为内固定模型。分别给予正常和内固定模型1.5 N·m的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扭矩,并测量标本C0~C1和C0~C2节段的活动范围(rang of motion,ROM),比较分析枕颈区正常模型和内固定模型的活动度变化情况,评价后路经寰枕关节斜坡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力学特性。结果正常模型C0~C1节段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活动范围分别为23.85°±2.43°、4.74°±0.55°、5.77°±0.75°,C0~C2节段上分别为30.6°6±3.05°、9.09°±1.37°、70.97°±9.48°;内固定模型C0~C1节段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活动范围分别为0.71°±0.24°、0.24°±0.06°、0.34°±0.09°,C0~C2节段上分别为3.09°±0.82°、0.74°±0.07°、1.22°±0.10°。在疲劳测试组上,C0~C1节段的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活动范围分别为0.86°±0.27°、0.30°±0.06°、0.42°±0.11°,C0~C2节段上分别为4.07°±0.86°、0.81°±0.12°、1.52°±0.13°,同正常模型比较,疲劳测试后的内固定模型在各个方向上的活动范围均显著减少,活动度削减比均达90%以上。结论后路经寰枕斜坡螺钉内固定系统能有效减少枕颈部在屈伸、侧弯及旋转上的活动范围,具有安全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 标签: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现象 模型,解剖学 活动范围,关节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骨创伤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将70例四肢长管骨创伤性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采取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带锁髓内针固定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治理效果。结果 骨折恢复效果对比,观察组为97.1%,对照组为82.9%,观察组更高(P

  • 标签: 骨创伤性骨折 钢板螺钉内固定 骨折愈合时间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路或后路清创及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器及椎弓根螺钉系统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例腰椎融合器及椎弓根钉棒感染患者,男3例、女7例;年龄(49.80±13.29)岁(范围23~66岁)。原术式为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共植入14枚融合器;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腰椎管狭窄症2例、腰椎滑脱症1例、腰椎骨折1例。于术后(10.80±13.24)个月(范围2~39个月)诊断为术后融合器感染10例(12枚),其中合并椎弓根钉棒感染8例。采用前路清创融合器取出及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7例:5例(7个椎间隙)一期前路清创及椎间植骨,1例后侧关节突已融合而未植骨,1例因后路清创取出钉棒时出血较多而在2周后行前路清创及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弓根钉棒感染6例、断棒1例,行一期椎弓根钉棒翻修3例(2例感染、1例断棒)、单纯椎弓根钉棒取出4例。采用后路清创融合器取出及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例:2例一期椎间颗粒状松质骨植骨,1例因感染严重、后侧软组织缺损而未植骨;合并椎弓根钉棒感染2例,单纯取出1例、取出后更换新的椎弓根螺钉固定1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30±5.10)个月(范围9~24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白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55,P=0.436);红细胞沉降率由(61.10±40.81)mm/1 h下降至(19.81±7.63)mm/1 h、(11.50±6.10)mm/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24,P=0.001);C反应蛋白由(32.39±37.94)mg/L下降至(8.61±5.93)mg/dl、(5.80±4.09)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92,P=0.024);VAS评分由(6.60±0.84)分下降至(2.80±0.92)分、(1.60±0.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090,P<0.001);ODI指数由80.10%±8.14%下降至51.00%±8.10%、30.7%±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9.378,P<0.001)。术后MRI椎体异常信号逐渐消退,完全消退时间为(5.00±1.33)个月(范围3~7个月)。前路手术中6例(8个间隙)一期植骨,其中5例(7个间隙)获得融合,融合时间为(6.80±2.28)个月(范围4~10个月);1例1个间隙未融合。后路手术中2例一期植骨,其中1例于4个月获得融合;1例因植骨区感染再次清创取出植骨,未融合。1例发生术中L5神经根牵拉损伤,1例发生术后植骨块移位。结论融合器感染早期可经后路清创取出,但受到后侧神经及骨结构的阻挡,难以做到彻底清创,存在感染复发及神经根损伤的风险。融合器感染行前路手术取出操作简便、清创彻底,但需注意邻近重要血管损伤的风险。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感染 清创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踝关节骨折治疗有效率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我院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120例,随机数字法分组,各60例。分别给予传统切开复位固定术以及经皮螺钉内固定微创术治疗。结果 经随访,康复过程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传统切开复位固定术 经皮螺钉内固定微创术 踝关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腓骨骨折患者,对比弹性髓内钉和钢板螺钉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1年4月收录的82例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取弹性髓内钉以及钢板螺钉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而手术时长以及愈合时长更短,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弹性髓内钉相比钢板螺钉对腓骨骨折的手术效果更好,安全性高,值得地方推广。

  • 标签: 弹性髓内钉 钢板螺钉 腓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有限元法分析评价不同骨密度条件下椎弓根螺钉拔出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和最大拔出力,探讨安全植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最低骨密度。方法基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21年1月就诊的1例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腰椎CT平扫数据和标准椎弓根螺钉参数,建立腰1椎体和椎弓根螺钉的三维模型,将椎体按骨密度值(QCT法)分为A组(BMD=120 mg/cm3)、B组(BMD=110 mg/cm3)、C组(BMD=100 mg/cm3)、D组(BMD=90 mg/cm3)、E组(BMD=80 mg/cm3);依据参考文献完成材料赋值后,向所建立的5组有限元模型模拟轴向拔出力实验,观察各组螺钉应力分布及最大轴向拔出力,对所测指标进行不同骨密度之间的对比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A~E组有限元模型的最大拔出力分别为(1 834±78)、(1 626±65)、(1 441±55)、(1 141±48)、(1 039±42) 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13,P<0.05)。骨密度每下降10 mg/cm3,最大轴向拔出力相应下降11%、23%、43%、51%。螺钉最大主应变出现在螺钉的尾端,拔出过程中螺钉的最大应力由尾端逐渐向头端移动。结论随着骨密度下降,椎弓根螺钉稳定性会相应出现减低。最大拔出力从D组(BMD=90 mg/cm3)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故对需要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术前应常规行QCT法检测骨密度,当椎体骨密度低于90 mg/cm3(男性≥70岁,女性≥60岁)时,不建议单独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

  • 标签: 骨密度 骨质疏松 椎弓根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