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同种异体巩膜移植治疗前巩膜葡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前巩膜葡萄30例(30眼)的临床资料,病变范围直径≥6 mm。所有患者均行同种异体巩膜移植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logMAR)、眼压、巩膜植片血运、融解情况、结膜愈合情况。结果随访期间,30例术后视力0.54±0.35与术前0.58±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136)。术前(15.12±2.78)mmHg及术后眼压(14.80±2.15)mmHg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0.206)。巩膜植片血运正常、无融解,表面可见血管网,眼球结构完整性良好。27例结膜愈合良好,3例结膜坏死融解,行二次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无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巩膜植片感染或排斥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同种异体巩膜移植治疗前巩膜葡萄能恢复眼球完整性,维持术前视力,效果良好。

  • 标签: 葡萄肿,巩膜,前 移植,巩膜,异体,同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后巩膜葡萄(PS)是指眼球后极部局部向后膨隆,通常被认为是病理性近视(PM)最主要的特征性病变之一。PS与黄斑裂孔、视网膜劈裂与脱离、脉络膜视网膜变性萎缩等密切相关。PS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无有效防治方法。了解PS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诊断检测方法、分类与分级、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可为PS的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巩膜疾病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伴后巩膜葡萄的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河南省立眼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行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的近视性黄斑劈裂伴后巩膜葡萄27例(30只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OCT示8只眼(26.7%)劈裂腔完全消失,17只眼(56.7%)劈裂腔大部分明显减小,5只眼(16.7%)未愈。术后视力(logMAR)1.00(0.575,1.300)较术前的1.25 (0.800,1.300)提高(P=0.046)。随访期间无黄斑孔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近视性黄斑劈裂伴后巩膜葡萄行后巩膜加固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劈裂腔高度及提高视力,但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

  • 标签: 近视 巩膜 加固术,后巩膜 视网膜劈裂,黄斑 葡萄肿,巩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伴有后巩膜葡萄(PS)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中PS边缘视网膜激光光凝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住院接受PPV治疗的伴有PS的MHRD患者49例4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13只眼,女性36例36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患眼随机分为PS边缘视网膜激光组(激光组)、常规手术组(常规组),分别为25、24只眼。常规组、激光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1.87±0.28、1.80±0.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4 ,P=0.551 )。常规组患眼行23G PPV,手术中曲安奈德染色,剥除视网膜前膜,吲哚青绿辅助染色,剥除后极部黄斑区内界膜(ILM ),手术中详查周边部视网膜,如存在视网膜变性区则行激光光凝加固,经黄斑裂孔排出视网膜下液后硅油填充。激光组患眼除按照常规组手术步骤进行外,于PS边缘行视网膜激光光凝2~3排。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8.34±3.21 )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BCVA以及两组患眼的手术次数。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首次手术后,常规组、激光组患眼视网膜复位分别为17 (70.8%,17/24)、24 (96.0%,24/25 )只眼;激光组患眼视网膜复位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4,P=0.046 )。末次随访时,两组患眼视网膜均复位。常规组、激光组患眼黄斑裂孔闭合分别为15 (62.5%,15/24)、19 (76.0%,19/25)只眼;两组患眼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1,P=0.305 )。常规组、激光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1.20±0.47、1.08±0.39;与手术前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9、5.327 ,P=0.001、0.000 );两组患眼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5 ,P=0.506 )。常规组、激光组患眼平均手术次数分别为(2.63±0.88)、(2.08±0.28)次;两组患眼平均手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3 ,P=0.006 )。结论与常规PPV比较,手术中联合PS边缘视网膜激光光凝可有效提高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降低重复手术次数。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视网膜穿孔 视网膜脱离 激光凝固术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PRT)对葡萄膜黑色素瘤(U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自2007年7月至2017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因UM行PRT的共819例患者资料,包括术前视力、眼压以及裂隙灯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间接检眼镜、彩色多普勒超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眼眶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情况,PRT次数、时间、并发症、随访时间,敷贴器取出后半年UM瘤体的基底最大直径和瘤体高度,末次随访肿瘤转移率、病死率及视力变化情况。UM控制标准: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瘤体体积与治疗前相比较,瘤体高度增加2.0 mm或肿瘤任一边界扩展2.5 mm视为瘤体增长,反之则定义为敷贴治疗有效。采用配对t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19例UM患者中男性408例,女性411例;年龄13~85岁,平均数为47岁;均为单眼发病,9例为睫状体黑色素瘤,43例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累及睫状体,767例为脉络膜黑色瘤。819只患眼中,中等大小肿瘤697只眼,大肿瘤110只眼。所有患者接受1次PRT,放射治疗时间6~50 d,平均数为15 d。819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活动性出血,无感染,无邻近组织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治疗半年后瘤体基底最大直径为(12.41±3.20)mm,与治疗前瘤体基底最大直径(12.82±3.21)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1);治疗半年后瘤体高度为(6.18±2.55)mm,与治疗前瘤体高度(7.21±2.57)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P<0.01)。随访时间为(34±24)个月(1~125个月),至随访期末25例患者在PRT术后2年失访,71例治疗后行眼球摘除术,PRT的有效率为88.3%(723/819),眼球保留率为91.1%(723/794);视力不变393只眼,视力下降344只眼,视力提高82只眼。60例患者发生全身转移(肝脏、骨、乳腺转移),22例患者因肿瘤全身转移而死亡。生存曲线分析显示5年肿瘤转移率为12.8%,病死率为5.8%;10年肿瘤转移率为20.6%,病死率为5.8%。结论PRT对UM安全、有效,保眼率高且能保存部分有用视力,可以作为控制中等大小UM的主要治疗方式。(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70-675)

  • 标签: 葡萄膜肿瘤 黑色素瘤 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 简介: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netratingtrabecularsurgery,NPTS)对葡萄巩膜房水流出量的影响,从房水动力学的角度揭示NPTS降眼压的机制。方法用示踪剂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bovineserumalbumin:FITC—BSA)于术后7d分别对手术后的兔眼模型组和正常兔眼组进行前房持续灌注30min,灌注毕处死家兔,摘除双侧眼球,并将组织分离为前巩膜、后巩膜、前葡萄膜、后葡萄膜、视网膜和残余液体等6种组织。测定每种组织的荧光强度,计算葡萄巩膜流出量(uveoscleraloutflow,Fu)。结果实验组葡萄巩膜流出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两组前房水再现量均以前葡萄膜、前巩膜和残余液体为多,实验组术后葡萄巩膜通道各组织房水再现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能增加葡萄巩膜途径房水流出量,房水主要由前巩膜排出。

  • 标签: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葡萄膜巩膜流出量 FITC—BSA 眼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兔眼跨巩膜持续给药、静脉给药与结膜下注射治疗实验性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的效果。方法纳入研究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质量2.0~2.5 kg,随机分成3组:静脉给药组、结膜下注药组及跨巩膜持续给药组,每组各10只。均在兔右眼接种0.1 mL 100 CFU表皮葡萄球菌后24 h开始进行治疗。静脉给药组每天静脉滴注20 mg去甲万古霉素,平均滴注持续时间1 h以上;结膜下注药组隔天一次结膜下注射浓度为20 mg/mL的去甲万古霉素0.3 mL;跨巩膜持续给药组每天以流速0.1 mL/h,浓度20 mg/mL在眼球筋膜囊下持续给药7 h。接种后每天行裂隙灯显微镜眼前段检查及眼底镜检查,并记录炎症评分。第8天处死动物摘除眼球,做石蜡包埋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三组症状炎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93.53,P<0.001;F组别=4.07,P=0.028),跨巩膜持续给药组症状炎症峰值为(19.8±4.3)分与静脉给药组(24.3±4.08)分,结膜下注射组(24.3±6.77)分相比,炎症评分明显降低(t=4.81, 5.00; P=0.022, 0.018)。病理炎症评分比较,3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43, P<0.001),跨巩膜给药组较其它两组眼球各部位病理炎症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01)。结论跨巩膜持续给药方式治疗实验性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较静脉给药及结膜下注药更有效。

  • 标签: 给药,持续,跨巩膜 给药,静脉 注药,球结膜下 眼内炎,表皮葡萄球菌性,实验性
  • 简介:摘要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巩膜敷贴放射治疗是葡萄膜黑色素瘤临床保留眼球的主要治疗方式,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但放疗后肿瘤退行反应异质性明显。有研究提出巩膜敷贴放疗后肿瘤退行速度可作为巩膜敷贴放射治疗预后因素,退行速度越快预后越差。一些学者研究发现,肿瘤初始高度、3号染色体单体化、GEP分型与巩膜敷贴放疗后葡萄膜黑色素瘤肿瘤退行速度密切相关。(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66-70)

  • 标签: 葡萄膜肿瘤 黑色素瘤 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葡萄膜黑色素瘤(UM)患者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PRT)的不同临床反应模式以及治疗失败后行二期眼球摘除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2011年3月至2017年9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接受125I巩膜外PRT的465例UM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7例,女性248例;年龄(46.7±12.1)岁。均为单眼。二期眼球摘除原因包括局部肿瘤治疗失败、青光眼、巩膜坏死和患者要求等。肿瘤分级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制定的分级标准。依据文献标准将PRT后肿瘤反应模式分为消退型、增长型、稳定型、其他型。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59个月,观察肿瘤变化情况。465例患者中,有3次及以上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I)检查完整随访记录245例。治疗前患者年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肿瘤厚度及最大基底直径比较行t检验;患者性别、肿瘤AJCC T分级、是否累及睫状体、是否存在视网膜下液、视盘侵犯、玻璃体积血以及瘤体形状、位置等因素比较行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预估PRT后二期眼球摘除的累积概率;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评价肿瘤特征与PRT后二期眼球摘除的关系。结果465例患者中,随访期间行二期眼球摘除(保眼失败)78例(16.8%,78/465 ),其中1、3、5年眼球摘除率分别为5.4%、9.3%、17.1%;保眼成功387例(83.2%,387/465)。与保眼成功者比较,保眼失败者肿瘤最大基底直径更大,肿瘤不规则状及弥散状形态百分比、肿瘤累及黄斑百分比、AJCC T分级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3次及以上完整CDI检查记录的245例患者中,消退型、稳定型、增长型、其他型分别为115、76、27、27例。增长型、其他型患者肿瘤厚度明显小于消退型、稳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增长型患者保眼失败率明显高于消退型、稳定型、其他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基底直径(HR=1.19 )、肿瘤厚度(HR=1.08)、AJCC T分级(HR=1.90)、增长型反应模式(相对于消退型反应模式)(HR=4.20)与保眼失败相关(P<0.05 )。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基底直径(HR=1.24 )、增长型反应模式(相对于消退型反应模式)(HR=4.59)仍与保眼失败相关(P<0.05 )。结论PRT后增长型、其他型反应模式UM患者治疗前的肿瘤厚度更小;肿瘤最大基底直径、增长型反应模式是PRT失败后进行二期眼球摘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葡萄膜肿瘤 黑色素瘤 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 反应模式 二期眼球摘除
  • 简介:摘要巩膜炎(scleritis)为巩膜组织的炎症反应疾病。因其结构特点不易患病,一旦患病,病程往往迁延难愈。目前临床对于巩膜炎的研究还不是非常透彻。本文指出了巩膜炎病因病理研究的主要进展,归纳了当下治疗巩膜炎的主要药物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巩膜炎治疗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巩膜炎 火疳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对36例(60眼)高度近视巩膜加固术随访2-5年,平均2.5年。结果33眼提高了裸眼视力,40眼提高了矫正视力,50眼屈光度未再发展。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增强眼球后部球壁的抵抗力,防止眼轴向后延伸,有稳定屈光度远期效果,是目前阻止高度近视发展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高度近视 后巩膜加固术 效果
  • 简介:摘要巩膜即眼球外围的白色部分,是眼睛最外层的纤维膜,也是个软组织,巩膜俗话叫白眼仁,占眼球纤维膜的后5/6,约总面积的30%。巩膜炎是指巩膜实质层的炎症,以细胞浸润、胶原破坏、血管组织重塑为特征;巩膜葡萄指各种原因致巩膜变薄,在眼内压作用下变薄的巩膜连同深层葡萄膜组织向外扩张膨出,透过巩膜呈现葡萄膜的颜色,称为巩膜葡萄巩膜变性是巩膜组织的退行性改变。

  • 标签: 巩膜炎 巩膜葡萄肿 巩膜变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后巩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例(9眼)经眼科常规检查及眼科B型超声确诊为后巩膜炎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9眼B型超声均显示后部巩膜结节性及弥漫性增厚,典型病例呈“T”形征。并发症有视网膜脱离、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等。结论后巩膜炎临床表现多变,B型超声是诊断后巩膜炎的首选方法。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睫状肌麻痹剂、糖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标签: 巩膜炎 超声检查 症状和体征
  • 简介:葡萄是一种世界性的水果,不论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所有水果中都居于首位。据报道,全世界种植面积已达1.1亿亩以上,其中种植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的国家有西班牙、美国和法国。每年总产量在5700万吨以上,除鲜食外,还可以制成葡萄酒、葡萄干、葡萄罐头、葡萄蜜膏以及葡萄冻、葡萄蜜饯等等。然而最多的还是用于酿酒和制作饮料,经济价值很高。

  • 标签: 葡萄酒 种植面积 经济价值 西班牙 葡萄干 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