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认为苏轼在他的一生中。把儒家用世之志意和道家超旷的精神作了极圆满的融汇结合。形成了他风格中两个主要特质。在苏轼的词作中非常明显地表现了他这两种特质相结合而成的特有的品质和风貌。为词的创作开拓了广阔而高远的新天地。本文作者以苏轼禀赋中的这两种特质为线索,对苏词风格特征的形成,苏词与欧阳修词、柳永词的异同关系.坡公对词的继承和发展开拓。苏词在词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和功过等,都作了细致的分析研究。

  • 标签: 苏词 苏轼词 词风 超旷 柳永词 词作
  • 简介:苏轼基于推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客观需要和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深入观察,他对杜甫和韩愈都非常推崇,但认同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他不仅对“诗圣”“文宗”作了得到后世广泛认可的高度评价,而且通过深刻反思,指出了他们各自存在的弱点与短处。因此,他提出了学习杜、韩的一整套正确方法。这些方法既是苏轼本人成为文艺全才的重要经验,也是值得后世借鉴的有益启示。

  • 标签: 苏轼 评价 学习 杜甫 韩愈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 简介:“国士”,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身份”,有别于历史人物在具体政治制度中的品位与官职,其往往是在品评人物时所使用的非官僚化、非正式性且带有赏誉性质的清言术语。所以,“国士”不是人物的政治标签。“国士”是优秀士人中的精英,其命运往往与国运紧密维系,体现着时代的兴衰走向与主流精神。从历史演变轨迹看,“国士”乃由原初的智者、勇者演变为传统优秀士人中的精英,作为一种极具历史传统的“美誉”频繁出现在历史诗册论著中。苏轼乃为“国士”,也可以说是历史给予的一种文化价值上的认可。因此,从“国士”这一特殊的历史身份探讨苏轼的思想状况与文化品格,贴近历史原貌,挖掘独具魅力的人文精神。

  • 标签: 国士 历史身份 文化品格 苏轼
  • 简介:《史记》在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下,成为古文创作的典范,受到古文作家的普遍推崇。然而,陈师道、黄庭坚却提出苏轼"不好《史记》",并对之表示不解。实际上,苏轼与《史记》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微妙的渊源关系,而且对《史记》深有研究:他首次比较详细地解释了《史记》将老、庄、申、韩合为一传的深意,从而使道法两家的关系,成为后人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起点;又首次明确提出了庄子对孔子"阳挤而阴助之"的关系,开启了后世"儒道互补"的研究课题;另外,他对《史记》的史实记载,也有一些很有价值的考证和见解。苏轼的《史记》研究,理应在《史记》研究史上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 标签: 苏轼 《史记》研究 史学史意义
  • 简介:苏轼的审美本源即“生意”,它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自然万物本身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二是主体自身蓬勃的生命精神;三是自然万物之生机与主体之精神相融互契所产生的生命体验及境界。苏轼的审美本源“生意”根源于其对“道”的独特理解:“道”具有不可言说性,因此苏轼以“易”来阐释“道”;“生生之谓易”,即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所体现出来的无穷活力;“易”之运动变化的永恒性和绝对性使自然万物各具形态各有异彩,同时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 标签: 古代文学 苏轼 审美本源 生意
  • 简介:苏轼生性风趣幽默,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创作作风开辟了俳谐词新的审美境界,带来了北宋词坛俳谐词的繁盛期.

  • 标签: 苏轼 俳谐词
  • 简介:谈到苏轼传神的时候,他的(书邸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是常常为人们所征引的。全诗如下: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部。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边笃雀写生,赵昌花传神。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这首诗由一位不太知名的画家所画的两幅“折枝图”,提出并阐发了两个相关的极为重要的美学命题,即:艺术表现中形似与神似的问题和诗画一律的问题。苏轼认为,画不能仅仅以形似为标准,还应该要求神似,如果认为只要把形貌画得逼真就是一幅好画,这样的看法就跟儿童一样幼稚;作诗不能局限于题目之内,也就是不能过分着题,还须写出题外的不尽之意,如果仅仅写出题内的那点意思,粘着在题目本身,那就一定不是一个真正懂得诗歌艺术的人。在此基础上他又指出,诗和画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共同的规律,共同的要求。“天工与清新”,就是这种共同的规律与要求。意思是说,不论是诗歌还是绘画,在艺术上都既要求真实自然,又要求气韵生动。这在表面上看好像是谈的艺术风格,实质上还是讲的艺术表现中的传神问题。不自然,就连形似也达不到;而不清新,缺少气韵,那就达不到神似。天工与清新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 标签: 苏轼诗 苏武 形似与神似 吴道子 画家 画马
  • 简介:摘要:关于论述苏轼的文章可谓天下人所热衷,我认为苏轼之所以被后人铭记并被推崇,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有其多方面:文采、刚正不阿、体恤民情、艺术成就等等,我认为其中被人们所最为敬仰的是他的旷达个性,那种在经历着人生千磨百难、九死一生中,没有被磨难和厄运所压倒、吞噬;而是在人生的逆境之中,随缘自适、任性逍遥,谈笑于生死之间的旷达情怀。

  • 标签:
  • 简介:苏轼作为宋代文人的代表,其文学创作推动了宋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文学教育方面的睿智思想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本文通过对苏轼文学教育活动目标、对象、方式等的介绍,探讨了苏轼文学教育活动的思想文化成分,评述了其文学教育活动在当下的意义.

  • 标签: 苏轼 宋朝 文学教育 文学影响
  • 简介:在文学艺术史上,苏轼主要是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而不是专门的理论批评家。但是苏轼作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以后中国十一世纪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作为文学史上一位成就卓越的古文大师,他的理论文字,特别是以“辞达意”说为重要内容的创作理论,不仅是当时古文运动的重要理论文献,也是古文运动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理论标本。今天对于我们探讨苏轼的文学活动及创作实践,揭示作家创作的一般过程,进而对于研究整个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的发展实际,无疑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古文运动 创作理论 韩干马十四匹 中国古代文论 辞达 东坡先生墓志铭
  • 简介:苏轼推崇的“枯淡”风格艺术作品的突出审美特征是在简淡的形式中包含着深永的内在蕴藉,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虚实相生的取境美,二是情与景谐的情性美,三是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 标签: 枯淡 虚实相生 情性 韵味
  • 简介:"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是贯穿于传统文学的一条主线。文章试从"气"的角度对苏词中的浩气、郁气、清气进行探

  • 标签: 苏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苏轼记体散文的传统分类,太过琐碎,本文从中国记事散文的发展出发,以“记事”为其文体特征,对苏轼散文作了重新归类,并就其记体散文的议论化特点及其作用、创作灵感和表达风格等问题展开讨论,希望有助于人们对苏轼记体散文构思、立意及行文的变化创新的进一步了解。

  • 标签: 苏轼 记体散文 议论化 灵感 变化 艺术观赏性
  • 简介:苏轼与王朝云的爱情生活,堪称是中国古代才子佳人的爱情典型.朝云凭着对艺术生活的了解与体验,对细腻感情的把玩品味,真正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朝云使苏轼在人生的晚年,感到普通人情感的高尚与珍贵,她在苏轼困迫和最需要安慰的时候,自愿付出巨大的牺牲,随苏轼南迁,所以苏轼对她的知遇之感亦特别深厚,甚至胜于他对前两任妻子的感情.

  • 标签: 苏轼 王朝云 爱情基础 志趣认同 相互知心 患难与共
  • 简介:苏轼在其词作中对于时间空间的探索和思考真切地显示出了他不凡的才气.既有时已逝时光的追忆和回溯,又有时来来世界的畅想和索寻,也有对空间错位或凝缩的认知和刻画,还有对时空交织的感悟和勾勒.苏词中的时间和空间不再是纯客观的了,而是熔铸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志的一种艺术的幻境.透过这时序颠倒、空间转换、时空交叉组合的特定描摹,我们不难窥探出词人心理世界意识流动的蛛丝马迹、细波微澜.

  • 标签: 苏轼 时空描写 时序颠倒 空间转换 时空交叉
  • 简介:苏轼有较多关于“穷”与“工”关系的思考,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诗人例穷”、“穷能工诗”、“诗能穷人”。苏轼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其中抒发了强烈的身世之感。苏轼还对欧阳修“穷而后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

  • 标签: 苏轼 穷而后工 诗学思想
  • 简介:【摘要】意象是主观“意义”与客观“形象”的组合,也是进入诗人情感的“客体意象”,具有特殊文学意义。简言之,就是借事物来表达情感。苏轼常常在他的诗中写花,根据不同的生活状况,苏轼对花的爱,愤慨和怜悯,同时表达着自己独有的情感。笔者通过赏析苏轼写花的诗词,选择几种不同的花卉形象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在分析花卉意象之后,再分析这些花卉意象的内涵,从而帮助我们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分析他当时境地与心境,提炼出苏轼的情感路线,总结诗人的人生理想与人格精神。

  • 标签: 苏轼 花意象 赏析
  • 简介:合观苏诗诗题(1),既有时间前后相续、叙事连贯的日记特征,又有行程纪事上前后勾连、人文图景色彩浓厚的行记特性,二者影响着诗歌结构布局,只有合观诗作,才能体会作者之意。从诗题角度观照苏诗,诗人立题方式与其"他日寻绎""使观者了然"的创作意图相契合,而且日记体诗题与日记文体特征、叙事类型的相似,显示出日记文体在诗题上的渗透,但不同于宋初日记私人情感表达的隐晦性,日记体诗题往往是诗人缘事而发的依据,情感表达具有公开性。

  • 标签: 合观诗题 叙记性 立题与命意 诗题与记体文学之关系
  • 简介: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十一日,苏轼"舟中读《文选》"。由苏轼论及《文选》的文献似可得知,元丰年间苏轼才开始正式阅读《文选》,而且这个《文选》应该是五臣注本,之前苏轼或当见到过国子监李善注本,但他并没有进行深入的阅读。他对《文选》的评论仅是点滴的、武断的,正反映出他没有深入学习《文选》的事实。

  • 标签: 苏轼论《文选》 《文选》版本 庆历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