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畸对口腔功能、美观性的影响。方法:我门诊部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共抽取了7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通过抽签方法分组分为试验组35例与参照组35例。试验组采用正畸方法,参照组选择传统唇正畸方法,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口腔软组织不适评分、进食不便评分、语言障碍评分、美观度评分方面比较,P<0.05。结论: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中应用正畸方法,对改善患者口腔功能、美观性均有积极的影响。

  • 标签: 舌侧正畸 口腔功能 美观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畸对口腔功能、美观性的影响。方法:我门诊部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共抽取了7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通过抽签方法分组分为试验组35例与参照组35例。试验组采用正畸方法,参照组选择传统唇正畸方法,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口腔软组织不适评分、进食不便评分、语言障碍评分、美观度评分方面比较,P<0.05。结论: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中应用正畸方法,对改善患者口腔功能、美观性均有积极的影响。

  • 标签: 舌侧正畸 口腔功能 美观 影响
  • 作者: 房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200011
  • 简介:摘要双颌前突发病率高,对面部美观破坏较大,可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其临床表现为开唇露齿、上下前牙区牙槽骨垂直向及矢状向发育过度等。严重双颌前突的常用治疗方式为减数正畸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但治疗难度均较大。笔者通过系统化力学设计,以骨皮质切开术配合个性化矫治器这一治疗体系,实现前牙垂直向及转矩控制,获得美学与健康兼顾的正畸疗效,为严重双颌前突的治疗提供临床策略。

  • 标签: 正畸学,矫正 牙移动 双颌前突 骨皮质切开术 个性化舌侧矫治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接受个性化矫治的错颌畸形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探究分析其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0年9月到我院接受个性化矫治的50例错颌畸形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随机信封法对50例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包括参照组25例,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25例,予以个性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正畸附件脱落状况。结果 参照组总计6例(24.00%)患者对护理不满意,总满意度为76.00%(19/25),研究组未有患者对护理不满意,总满意度高达100.00%(25/25),比参照组高(P

  • 标签: []成人错颌畸形 个性化舌侧矫治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拔除术中骨板损伤的风险预判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断为IMTM的150颗牙(垂直、近中及水平各50颗)的CBCT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CBCT系统自带的软件测量每颗IMTM釉质牙骨质界、根中份及根尖三处骨板厚度,采用方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垂直、水平及近中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骨板的厚度分别是(1.36±0.43)mm、(1.21±0.44)mm及(1.28±0.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根中份厚度分别是(1.48±0.33)mm、(1.06±0.57)mm及(1.11±0.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8,P<0.01);根尖区厚度分别是(1.44±0.49)mm、(0.84±0.58)mm及(0.86±0.6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P<0.01)。相对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居中、偏颊及偏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骨板厚度(F=5.03,P<0.01)、根中份(F=15.13,P<0.01)及根尖(F=33.1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和近中IMTM较垂直IMTM容易发生根尖区骨板菲薄现象,而牙冠偏颊者更易发生根尖区骨板缺如。结论当CBCT显示IMTM根尖区骨板菲薄或缺如时,拔牙术前应充分医患沟通及风险预判。同时在拔牙过程中应重点保护骨板,避免暴力操作,谨防发生下颌骨骨板穿孔、断裂或牙根移位等严重并发症。

  • 标签: 磨牙,第三 牙,阻生 锥形束CT 舌侧骨板 牙根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拔除术中骨板损伤的风险预判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断为IMTM的150颗牙(垂直、近中及水平各50颗)的CBCT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CBCT系统自带的软件测量每颗IMTM釉质牙骨质界、根中份及根尖三处骨板厚度,采用方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垂直、水平及近中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骨板的厚度分别是(1.36±0.43)mm、(1.21±0.44)mm及(1.28±0.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根中份厚度分别是(1.48±0.33)mm、(1.06±0.57)mm及(1.11±0.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8,P<0.01);根尖区厚度分别是(1.44±0.49)mm、(0.84±0.58)mm及(0.86±0.6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P<0.01)。相对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居中、偏颊及偏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骨板厚度(F=5.03,P<0.01)、根中份(F=15.13,P<0.01)及根尖(F=33.1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和近中IMTM较垂直IMTM容易发生根尖区骨板菲薄现象,而牙冠偏颊者更易发生根尖区骨板缺如。结论当CBCT显示IMTM根尖区骨板菲薄或缺如时,拔牙术前应充分医患沟通及风险预判。同时在拔牙过程中应重点保护骨板,避免暴力操作,谨防发生下颌骨骨板穿孔、断裂或牙根移位等严重并发症。

  • 标签: 磨牙,第三 牙,阻生 锥形束CT 舌侧骨板 牙根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部软组织参考线用于正畸患者貌评价的科学性。方法研究纳入80例骨性Ⅰ类的正畸治疗后患者,其中女性60例,男性20例。收集治疗后貌相,由10位经验丰富的正畸医师进行VAS主观评分。同时收集治疗后头颅位片进行软组织及上中切牙相关头影测量分析。并进行前额部重叠,测量上中切牙与前额前界线(forehead's anterior limit line, FALL)(FA-FALL),目标前界线(goal anterior limit line, GALL)(FA-GALL)的距离。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各上中切牙测量指标与主观评分及客观软组织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上中切牙测量指标中,FA-FALL与总VAS评分及面部各部分VAS评分均负相关;U1-APo角与总VAS评分,上下唇和颏部VAS评分负相关。此外,FA-FALL与前额倾斜度强相关(P<0.001),与H角中度相关(P<0.001),与鼻唇角(NLA),上唇至E线距离(UL-E)以及颏唇角(MLA)弱相关(P=0.004,P=0.002,P=0.048)。FA-GALL除与鼻额角(FNA)弱相关(P=0.025)外,与其他软组织测量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上颌中切牙至面部软组织参考线FALL线的距离作为正畸患者的貌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 标签: 侧貌评价 前额前界线 目标前界线 上颌中切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BWS)患儿行体减容术治疗巨舌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整形外科所有临床及基因诊断为BWS接受体减容手术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均采用背钟形、腹V形切除多余体。于体背标记切口线,牵拉舌尖,沿标线切开并解剖,切除中央部分组织后分层缝合肌层,间断褥式缝合和腹黏膜伤口。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ICU病房进一步治疗,并接受早期鼻饲喂养。术后观察短期相关并发症,长期随访体形态及临床症状。由同一手术医师及患儿家长对术后静息位置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结果共纳入61例患儿,男30例,女31例,平均手术年龄8.5个月。静息状态体外露长度为1.34~2.62 cm,中位数1.87 cm。体对称性评估:对称性肥大52例(85.2%),偏肥大9例(14.8%)。伴呼吸道梗阻3例(4.9%)、流涎35例(57.4%)、喂养及吞咽困难4例(6.6%)。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平均耗时为35.8 min。其中短期并发症中有3个腹伤口裂开,均未再次缝合,而是延长鼻饲时间,伤口均二期愈合。1例术后出现呼吸道梗阻,予外牵线后症状缓解。其余患儿无明显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为3.3年(2个月至7年),1例矫正不足再次手术后形态良好。其余患儿均获得满意的静息位置及外观,术后临床症状改善。长期随访中,手术医师及家长对患儿静息位置及临床症状综合评价结果:很满意50例(82.0%),满意10例(16.4%),一般1例(首次手术后矫正不足,1.6%),无不满意病例。结论体中央切除减容术治疗BWS巨舌症的患儿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手术技术。

  • 标签: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巨舌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位片指标的测量分析,探讨影响软组织貌的因素及贡献。方法选取40例骨性Ⅱ类错畸形女性患者,对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PSS 24.0对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21组指标变化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软硬组织颏前点矢状向变化量呈极强相关性(r=0.862,P<0.001),比率为0.935∶1;多元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显示上、下唇突点内收量分别与上、下中切牙内收量相关性更大等。结论骨性Ⅱ类错畸形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软组织移动量与硬组织移动量间存在着一定的线性比例关系,临床可根据患者诉求进行硬组织移动量的设计。

  • 标签: 错畸形 骨性Ⅱ类 软组织侧貌 相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压测定器检测肌肌力和耐力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0例(患者组)和正常受试者30例(对照组)。采用JMS压测定器检测2组受试者的最大压值、维持50%最大压值的时间和吞咽压值,1周后两组各取10例受试者进行重测信度检测。结果患者组最大压值、吞咽压值较小。重测信度检测发现,最大压值的重测信度最高[ICC=0.905,95%CI(0.616,0.976)],50%最大压值维持时间的重测信度较高[ICC=0.886,95%CI(0.495,0.974)],吞咽压值的重测信度中等[ICC=0.618,95%CI(0.537,0.905)]。结论JMS压测定器能够反映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程度,可用于检测肌的肌力和耐力,其中最大压值和维持时间两个指标的信度较高。

  • 标签: 舌压测定器 舌肌肌力 舌肌耐力 信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膜耦合颊黏膜与黏膜耦合异种脱细胞基质生物膜(ADM)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男性尿道下裂多次修复失败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6例成年男性尿道下裂修复失败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18例,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3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例。根据尿道替代材料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黏膜耦合颊黏膜组(14例),平均年龄(29.5±1.2)(18~41)岁;既往手术次数平均(3.6±0.7)(2~5)次;既往取口腔黏膜次数平均(1.0±0.5)(0~2)次;尿道缺损长度(6.4±0.6)cm。B组为黏膜耦合ADM组(12例),平均年龄(26.5±0.8)(20~38)岁;既往手术次数平均(4.6±0.8)(3~5)次;既往取口腔黏膜次数平均(1.0±0.5)(0~2)次;尿道缺损长度(6.7±0.4)cm。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将阴茎伸直,切除纤维组织或瘢痕,测量尿道缺损长度。A组采用黏膜铺尿道板,加盖颊黏膜;B组采用黏膜铺尿道板,加盖ADM[异种(牛)脱细胞基质敷料,规格5 cm×5 cm]。A组取黏膜的长度平均(5.0±0.2)(4.0~6.0)cm,宽度平均(1.2±0.2)(1.0~1.5)cm;取颊黏膜的长度平均(4.1±0.2)(3.5~5.5)cm,宽度平均(1.2±0.2)(1.0~1.5)cm。B组取黏膜的长度平均(5.0±0.2)(5.0~6.0)cm,宽度平均(1.2±0.2)(1.0~1.5)cm。两组术中取口腔黏膜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道下裂修复成功标准:①阴茎外观接近正常;②矫正阴茎下曲;③尿道正位开口;④尿流尿线正常,排尿通畅,成人最大尿流率>15 ml/s。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3±1.6)(8~24)个月。A、B组口腔区域并发症发生比例分别为:口腔供区疼痛7/14例和1/12例,张口紧绷感8/14例和1/12例,口腔供区麻木感8/14例和1/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尿道并发症发生比例分别为:尿道瘘1/14例和4/12例,尿道狭窄2/14例和6/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茎弯曲2/14例和1/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手术成功比例分别为12/14例和5/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尿道下裂多次修复失败后皮源缺少的患者,建议采用黏膜耦合颊黏膜一期尿道成形术修复尿道。黏膜耦合ADM尽管具有口腔黏膜取材少、术后口腔并发症低等优点,为多次手术失败阴茎局部皮源缺损患者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但存在术后并发症多、手术成功率低等风险,应谨慎使用,不推荐一线使用。

  • 标签: 尿道下裂 尿道狭窄 口腔黏膜 脱细胞真皮基质 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常规唇固定矫治器在牙周炎正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牙周炎正畸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唇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矫治时间、矫治前后牙周状况[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上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及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倾斜牙扶正时间、扭转牙转正时间、矫治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状况方面,两组矫治后SBI、PD、PLI值均较矫治前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两组上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均较矫治前降低,但对照组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两组上切牙区牙槽骨高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研究组上切牙区牙槽骨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两组腭牙槽嵴顶处、解剖根尖点冠方1 mm处骨密度均较矫治前降低,但研究组降低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唇固定矫治器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应用于牙周炎正畸患者中,可缩短矫正时间,维持骨高度,降低对骨密度的影响,并能维护口腔健康,改善牙周状况。

  • 标签: 牙周炎 正畸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常规唇侧固定矫治器 牙周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Ⅱ类1分类错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面部软组织貌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就诊的42例已完成正畸治疗的Ⅱ类1分类错患者[男性10例,女性32例,年龄(23.8±6.3)岁,平均矫治时间1.9年],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或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后进行正畸治疗纠正磨牙关系,测量矫治前后硬组织及软组织相关头影测量指标30个,包括上下唇突点、颏唇沟点、软硬组织颏前点及颏顶点的矢状向及垂直向距离、鼻唇角及颏唇角等。对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分析影响上下唇、鼻唇角、颏唇角等面部软组织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30个头影测量指标中18个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上中切牙点矢状向距离[(63.87±7.14) mm]、上唇突点矢状向距离[(77.73±7.60) mm]显著减小(P<0.05)。14对头影测量指标变化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上唇突点矢状向变化量与上中切牙点矢状向变化量强正相关(r=0.649,P<0.01),上唇突点垂直向变化量与上中切牙点垂直向变化量中度正相关(r=0.544,P<0.01),软组织颏顶点矢状向变化量与Y轴角变化量中度负相关(r=0.537,P<0.01)。多元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显示,上唇突点内收量与上中切牙点内收量、平面角增大量以及上中切牙角增大量均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内收量相关性最大(Beta=0.79);上唇突点下移量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上中切牙角减小量、上颌第一磨牙面中点到腭平面距离减小量以及平面角增大量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及平面角增大量的相关性最大(Beta均为0.59);下唇突点下移量与上、下中切牙点下移量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相关性更大(Beta=0.36)。结论Ⅱ类1分类错矫治后鼻唇颏关系得到一定改善,切牙的矢状向变化对唇突度的影响最大,且下唇矢状向与垂直向移动与上中切牙的位置关系更密切,牙齿移动对颏部的影响有限。

  • 标签: 错,安氏Ⅱ类 牙移动 软组织侧貌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