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鲁迅"自我小说"的聚焦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根据主题和题材的需要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不同聚焦模式之间的转化,同种聚焦模式之间人称和焦点人物之间的变化以及插入聚焦和多层次聚焦上。

  • 标签: 鲁迅 自我小说 聚焦变化 分析
  • 简介:“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在摧毁一切障碍。而我的手杖上则是:一切障碍在摧毁我。共同的是这个‘一切’。”①卡夫卡的这句名言反映了两代文学大师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认知完全相反的情形。仍处于理性彰扬时代的巴尔扎克深信自我有充足力量与世界搏斗,清除自我实现道路上的重重障碍,生活在理性衰微的20世纪的卡夫卡则认为,自我的力量渺小微薄,不足以与强大的外部世界抗衡,在巨大压力之下自我处于分裂状态。

  • 标签: 卡夫卡 自我与世界 小说 异化 巴尔扎克 文学大师
  • 简介:沉寂了13年之后,天热相继在《草原》推出《撤乡并镇》(2007年第2期)、《清场》(2007年第9期)两个现实题材的短篇小说,曾引起内蒙古文学界的关注。其实,早在1989年,他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已经蜚声区内外小说界,中篇小说《人豹》在辽宁《大众小说》发表之后,便好评如潮,《故事传奇》等几家杂志竞相转载,一时,年

  • 标签: 流露点评 点评热 热小说
  • 简介:从文本层面勾勒聂华苓小说逃亡主题的演变轨迹,我们认为聂华苓小说逃亡主题表现出两个特点:强烈的自传色彩和女性视角观照.正是叙述者的生存状态与被叙述者的生存状态的同构性造成小说文本对于逃亡体验的关注,同时也决定了小说叙述的结构模式,即在'困境'与'逃亡'的对立冲突中,在过去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展开故事的情节,在心灵矛盾的缠绕纠结中书写生存的疼痛.因而聂华苓小说呈现出凄凉惨淡、细腻婉曲的美学风格.

  • 标签: 聂华苓 逃亡主题 叙述 自传 女性视角
  • 简介:张梦阳先生在《鲁迅与当代中国》一文指出,鲁迅思想本质与价值核心就在于敦促国人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世界。①但就鲁迅的思想本质与价值核心而言,在其背后,在我看来还潜沉着一种钝响——自我认知是难的。

  • 标签: 鲁迅小说 自我认知 叙事 价值核心 思想本质 当代中国
  • 简介:王金胜的《新时期小说自我认同》1,从“自我认同”这一话题入手,细致地梳理了新时期小说思潮流派和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作者对新时期小说的分析,涵盖了80、90年代两个历史时期,却不是简单地按照固有的文学史观念和时间序列来阐释,而是把“自我认同的产生与危机”作为贯穿性线索,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当代文学史,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有着启示性作用。

  • 标签: 新时期小说 自我认同 文学史观念 当代文学史 90年代 时间序列
  • 简介:这几篇小说在编织文化花环的同时,露出了自身的盲点:或者忽视了“地域”与“文化”的相生性,或者忽略了小说言说方式的选择。我想作的努力是,使“盲点”移位,进入我们的视野。如果“地域文化小说’的提法合理,那么它首先需要的是对自我的确认,而不是相反。一、注重言说的方式我是地域的,我是文化的,我不再注重言说的方式。地域文化小说不可操持这种腔调。一篇小说离不开叙事,少不了言说。小说家想要或者可能在小说中言说什么,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你在怎样言说?叙事工作者应该加以重视。我们对一切文本(含世界)的认识不是通过叙述或倾听(阅读)别人的叙述达到的吗?地域文化小说家也必将进入小说言说方式的选择之中。来看一看我们所选的小说作者(作家)走得多远。

  • 标签: 地域文化小说 自我确认 言说方式 文化心理 “互文性” 地域性
  • 简介:美国著名非裔作家托妮·莫里森不仅关注黑人的身份问题,还极其关注空间与身份的关系。在其多部作品中,莫里森探讨了厨房在黑人女性乃至黑人男性自我认同中起的作用。厨房对于黑人女性而言,不只是一个压迫之所,也是一个庇护和自我创造之所。厨房内的活动和交流,使厨房不再是一个私人空间,而是一个能帮助黑人女性及其后裔了解历史、给其带来归属感并增强社群意识的公共空间。

  • 标签: 莫里森 厨房空间 自我
  • 简介:与一切物质文化的创造物一样,服饰也拥有具体形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穿着者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本文通过对几部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分析、解读,认为其中不少女性人物都在按照幸运、有意义的工作和自我满足的理想构筑自我的殿堂.这些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讲述了女性的服饰和外表如何在自我形塑过程中弥补了她们的性格.她们适宜地装扮自己为的就是建构她们的自我属性.

  • 标签: 服饰 自我 属性建构 美国现实主义小说
  • 简介: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凯普什系列”小说通过其人物有违自身社会地位和族裔身份的形象展现出强烈的反叛色彩,该系列中《欲望教授》和《乳房》两部早期创作的情节高度关联的小说通过身体变形、心理变形和身份变形三种人物的自我变形范式建构其自我反叛形象,映照并隐喻传统犹太神秘体系中的灵魂转生观点,反映出二战过后的数十年内,美国社会个体人物所面临的精神危机、身份危机和丧失自由的危机等深刻社会意蕴。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凯普什系列”早期小说 自我反叛 犹太神秘体系
  • 简介:经历过“文革”和“移民”这两个特殊的人生舞台,旅美华文作家严歌苓对“人性”有着独特的理解。纵观她自本土到海外的眷眷心迹可以发现,虽然她写作的题材不断在人格、性别、文化三者闾变动,但人性的探讨一直是其关注点,而“他者”对“自我”的影响以及“自我”的挣扎状态,则是贯穿其小说始终的母题所在。

  • 标签: 严歌苓 母题研究 自我与他者 人格 性别 文化
  • 简介: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以其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进入读者视野的,《南庄的困惑》为我们描写了怎样的一些人物呢?初读不难发现,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似乎大都品性不端、丧德败行。

  • 标签: 吴耀 自我救赎 欲扬先抑 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 莺莺
  • 简介:以出生年代为中国当代作家断代确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方式.80后一代以其独特的人生经验和书写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然蔚成时潮,而在充满"娱乐至死"精神的当下,这种时潮大有渐成话语霸权之势.

  • 标签: 中国当代作家 书写方式 人生经验 话语霸权 出生年代 娱乐
  • 简介:<正>颇有大气的风俗画阿成的名扬天下似与他的风俗画小说有关。老作家汪曾祺曾如此评论他的获奖作品《年关六赋》,说:"看了阿成的小说,我才知道圈儿里,漂漂女,灰菜屯……可以这样说:自有阿成,而后世人始识哈尔滨"。偌大一个哈尔滨、自身的传动能力竟然抵不过阿成的一支笔,这个赞誉确实够高的

  • 标签: 现实主义 小说艺术 风俗画 人格特征 汪曾祺 后现代
  • 简介:《大瀑布》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近年来的优秀作品,是欧茨对男性与女性、爱情与婚姻、正义与邪恶、宗教与科学、青春与成长、人类与自然等种种问题的深刻思考。本文通过展现欧茨小说《大瀑布》中主人公们抗争命运、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感悟欧茨鼓舞现代人挣脱枷锁,驱散混沌,重塑、确立自我的创作目的。

  • 标签: 欧茨 大瀑布 自我重塑 自我确立
  • 简介:约翰·班维尔(JohnBanville)是爱尔兰小说家,曾任爱尔兰时报(IrishTimes)的文学编辑达11年,后成了纽约书评的投稿人。因其作品新颖脱俗的创作技法和清新流畅的语言风格而被誉为“最优秀的英语文学家”,因此,文学界和学术界对于其作品的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其创作技法和与语言风格层面,而鲜有论及其小说所隐含的其他主题。文章试图从班维尔小说中对“自我身份”的探寻这一主题入手,以文本分析法深度剖析小说中所体现出的自我探寻之旅和身份困境,以期为班维尔小说的研究提供崭新而独特的视角。

  • 标签: 班维尔 自我身份探寻 身份困境 文本分析法
  • 简介:长篇小说《大浴女》体现了作者铁凝更为自觉和成熟的女性意识。本文从《大浴女》的女性主题、女主人公与周围人际关系的对比联系和女性最终如何成为自由而完善的人等方面,论述女性心灵的自我救赎之路。由此探索女性叙事作为一种整体写作,如何使隐藏于主流叙事之下的女性自我探索渐渐明晰,在话语层面上颠覆了菲勒斯中心主义。

  • 标签: 女性 心灵 自我救赎
  • 简介:澳大利亚作家戴维·马洛夫在其早期三部小说、和中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异化并为人类克服异化,实现自我提供了多条途径.本文意在从萨特存在主义的角度来把握马洛夫三部作品中异化的表现、现代人逐步走向异化的原因以及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艰苦历程.

  • 标签: 戴维·马洛夫 小说 主题思想 澳大利亚 《约翰诺》 《一种想象的生活》
  • 简介:《英语班》是华裔作家欧阳昱的第二部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文革末期知识青年京英刻苦学习英语并最终移民海外的故事。从后殖民视角解读《英语班》,文章发现:小说再现了边缘人视角下的中国和澳大利亚。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欧阳昱既看到其父语文化的语言霸权与排外倾向,又看到其母语文化的全盘西化与自我殖民倾向,并对二者都大胆地给予批判。《英语班》表现了海外华人逆境中求生存的不懈精神,分析了海外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异化书写,欧阳昱用西方语言发出了中国之声。

  • 标签: 欧阳昱 《英语班》 《自译集》 文化霸权 异化书写
  • 简介:最近阅报,见到小说家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心情不免几分沉重起来.有的青年作家,才华横溢,前途无量,却偏偏下岗分流了.还有诸如莫名其妙的所谓"批评"、"批判".吃过文革"口诛笔伐"苦头的我,对此事确实心有余悸.犹记文革前一句"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便使全国许多写小说的人成为反党人物;作品被贴上"反党反社会主义大毒草"的标签挨批挨斗.多少作家死于非命,多少作家家破人亡.我自认为我是有责任感的作家,但我从不相信小说可以救国,小说可以亡党之类的鬼话.就我个人的创作经历,这十一年的创作大环境是建国以来最宽松、最自由的"黄金季节",但也不保证天下从此太平无事.小说家手无寸铁,身上只有一支笔,但他们绝不是任屠夫宰割的羔羊.中国文坛再经不起折腾了.

  • 标签: 小说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