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Hamstring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的临床方法和疗效.方法22例ACL损伤,年龄17岁~50岁,平均30.7岁,进行关节镜下自体HamstringACL重建术.结果本组22例术后膝关节均获正常活动范围.术后Lachmen试验:19例≤1+,2例2+,1例3+.轴移试验:20例阴性或可疑,2例阳性.术后Lysholm评分为(87.7±9.6)分,较术前(54.4±12.1)分显著提高(t=2.33,p<0.05).术后Tegner活动评分为(5.1±1.3)分,较术前(2.8±0.8)分显著提高(t=4.36,p<0.01).19例X线内固定物的位置良好,3例内固定物的位置欠佳.3例胫部伤口早期感染,经伤口处理愈合.22例随访7月~25月,平均15.7月.结论关节镜下自体Hamstring重建ACL是一种治疗急慢性ACL损伤的有前景的术式.

  • 标签: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Hamstring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神经性因素在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狭窄处的分布特点。方法将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性肾积水患儿手术切除的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段进行病理分析,常规石蜡包埋。石蜡标本,从输尿管切缘处开始切片,每个病例依次于切缘处、1/4处、2/4处、3/4处分别薄层切片(3um)(A,B,C,D组),进行病理分析。显微镜下观察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的分布。分析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在各组中的分布以及差异情况。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神经纤维的分布密度为A组>B组>C组>D组,距切缘越远越有明显差异。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结果,证实神经性因素在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性肾积水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在临床手术中,可考虑通过冰冻切片检查输尿管离断处切缘平滑肌中神经纤维情况,从而充分切除输尿管连接处狭窄段,以减少术后的复发。

  • 标签: 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 神经纤维 分布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供区不适的防治方法。方法2004年10月至2009年8月,收治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30例,其中采用自体移植9例,余21例使用同种异体髌重建,均在关节镜下行ACL重建,术后予科学的康复训练。经随访3-26月,以临床检查(前抽屉试验、Lachman实验、轴移实验)IKDC评分、Lysholm评分来评估疗效。结果9例采用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经过术中髌供区植骨、与异体髌移植重建一致的康复训练,短、中期随访膝关节稳定性无明显差异。自体移植9例患者中出现2例膝部皮肤麻木,1例跪地疼痛,2例膝行疼痛,髌供区不适的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比明显降低。结论植骨修补髌供区表面缺损,结合康复锻炼可减少自体移植术供区的不适症状,尤其膝部疼痛明显减少。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髌骨植骨 康复训练
  • 简介:目的分析自体肌肌腱重建膝内侧副韧带浅层治疗陈旧性膝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十堰市太和医院骨1科自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28例陈旧性Ⅲ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新鲜断裂的内侧副韧带、Ⅰ度和Ⅱ度损伤患者排除。术前应力位拍X片检查可见膝关节内侧间隙较健侧〉5mm,磁共振检查可见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皱缩或断裂。手术方法为取自体同侧的半肌,编织缝合,编织好的肌腱从胫骨的内侧脊前方穿入,从脊的后方穿出。然后将肌腱的两个尾端用导引针穿入股骨隧道,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术后在可调支具保护下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随访12个月左右,拍摄膝关节内侧应力位片、应用Lyshlo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评判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术后Lyshlom评分(t=7.449)、IKDC评分(t=8.915)、膝内侧应力位片开口距离与健侧距离的差值(t=5.014)均改善,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应用自体肌肌腱重建膝内侧副韧带浅层对治疗膝内侧副韧带陈旧性损伤短期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侧副韧带 移植 自体
  • 简介:目的观察自体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效果。方法对12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行膝关节检查,发现伴随有外侧半月板损伤2例,行半月板部分切除,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各1例,选择骨--骨重建前、后交叉韧带。胫骨内侧鹅足肌腱部位游离半肌进行内侧副韧带重建术。结果12例手术后伤口Ⅰ期愈合。6个月内10例膝关节稳定,应力位拍片内侧比健侧张开均〈5mm,挤压螺钉位置良好。11例关节屈曲0°-120°,1例伴股骨外髁骨折者关节活动度90°。结论自体肌移植重建内侧副韧带损伤能提供足够的张力,达到坚强固定和关节囊缝合目的。

  • 标签: 半腱肌 内侧副韧带损伤 重建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自体肌肌腱微创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2年6月采用自体肌肌腱微创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5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34例,女24例,平均年龄32.4岁(17~62岁)。踝关节初次扭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6~38月,平均17.3个月。本组患者均由同一手术组医师采用相同的微创手术方法,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发热天数、伤口愈合时间。患者术前术后均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评分标准,VAS评分分别评估手术前后疗效、供区功能影响状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75~98min,平均(85.5±11.5)min,术后发热天数1.5~4d,平均(2.5±1.2)d,4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86个月,平均(58.5±7.4)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AOFAS踝与后足评分,术前(62.3±8.2)分,术后(95.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例患者行走在不平的地面上有残余的不稳定。3例患者平地行走仍有残余不稳定。所有患者无膝部肌腱供区功能障碍。术后AOFAS评分31例患者为优,9例为良。术后应力位摄片距骨倾斜角平均由14°减少到3.7°(P〈0.01),距骨前移距离平均由12.4mm减少到4.5mm(P〈0.01)。结论使用自体肌肌腱微创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手术简便,手术时间短,术后发热时间短,无排斥反应。自体肌腱愈合康复过程快,手术疗效好。

  • 标签: 踝关节不稳 韧带重建 小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自体肌带状移植物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5例膝关节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13例;年龄16~50岁[(30.5±8.4)岁]。根据重建方式和移植物选择,将患者分为带状重建组(31例)和圆束重建组(34例)。手术重建方法均为解剖重建,其中带状重建组采用新型自体肌带状移植物解剖重建ACL,圆束重建组采用传统圆束状移植物解剖重建ACL。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即时ACL移植物与原始ACL形态差异、术前及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术后即时及术后3个月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15个月[(6.0±3.1)个月]。带状重建组手术时间为(61.6±6.7)min,圆束重建组为(48.0±6.3)min(P<0.01)。关节镜观察可见原始ACL在关节内为带状,带状重建重建移植物主体也是带状,而传统圆束状移植物主体为束状。关节镜下发现带状移植物重建组术后移植物相比圆束重建组更好模拟了原始ACL的带状结构,在屈膝时模仿ACL发生自然扭曲。带状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82.8±5.2)分,较术前的(47.5±8.7)分显著提高(P<0.01)。圆束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79.9±7.5)分,较术前的(44.2±9.4)分显著提高(P<0.01)。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即时及术后3个月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带状重建组术中4例发生克氏针断裂或磨损,1例发生空心钻变形;圆束重建组术中2例发生克氏针磨损(P>0.05)。术后3个月带状重建组出现1例胫骨切口感染;圆束重建组未出现切口感染,创面均Ⅰ期愈合;两组均无韧带失效及功能受限发生(P>0.05)。结论新型自体肌带状移植物重建ACL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圆束移植物相当。然而,关节镜下发现带状移植物实质部为带状,更好地模拟了原始ACL的生理形态,在屈膝时模仿ACL发生自然扭曲,可能会更好模拟原始ACL的生理功能。

  • 标签: 膝损伤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 简介: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自体桐绳肌肌腱与同种异体半肌腱单骨道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的疗效与差异。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单骨道重建患者115例,分为两组。A组:自体桐绳肌肌腱移植57例,获随访49例,男40例,女9例;年龄16~54岁,平均28.8岁。B组:同种异体半肌腱移植58例,获随访52例,男44例,女8例;年龄12~50岁,平均27.9岁。根据骨骺闭合时间,大于21岁自体捐绳肌肌腱组50例、同种异体半肌腱组47例,股骨端均采用Rigidfix系统固定;小于21岁自体桐绳肌肌腱组7例、同种异体半肌组11例,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系统固定;胫骨端均采用生物挤压螺钉加自制门型钉悬吊固定。评价项目包括手术时间、发热人数、膝关节活动度、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Lysholm评分及KT2000测定。结果10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31个月,平均22.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均得到明显改善,除手术时间、发热人数外,物理检查及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都有较好的疗效,移植肌腱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伤情及自身要求来确定。

  • 标签: 关节镜 自体梋绳肌肌腱 同种异体半腱肌肌腱 前交叉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自体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本院7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与观察组(膝关节镜下自体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43%)比对照组(71.43%)高(P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膝关节镜下 自体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骨-半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CL)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骨一半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膝关节PCL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用环钻钻取肌腱附着点柱状骨块,建立股骨双骨道及胫骨骨道,确保移植物在股骨及胫骨骨道内紧密固定。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用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16例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为57分(43~65分),术后12个月时平均为86分(68~92分),总优良率87.5%。术后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应用自体骨-半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膝关节PCL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稳定性。术中股骨及胫骨骨道精确定位、术后系统康复治疗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关节镜检查 组织移植 后交叉韧带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半肌、股薄肌重建髌韧带治疗陈旧性髌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半肌、股薄肌重建髌韧带治疗陈旧性髌断裂28例。结果术后平均三个月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效果理想。结论半肌、股薄肌重建髌韧带治疗陈旧性髌断裂合理,有效。

  • 标签: 陈旧性 髌腱断裂 半腱肌 股薄肌 重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膝关节镜下膝关节损伤患者接受自体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中随机抽取88例进行,按照患者住院的时间均分,两组各44例。其中,通过传统模式进行治疗的为参照组,给予膝关节镜下自体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法的为研究组,比较治疗的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手术用时及治疗前膝关节功能性评分无差异(P>0.05),患者手术出血量研究组更低,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膝关节活动性均上升,且研究组更高,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膝关节镜下膝关节损伤患者接受自体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法能够减少患者的出血量,并提高术后关节的活动能力,有应用价值。

  • 标签: 膝关节镜 膝关节损伤 自体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法
  • 简介: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重建常用自体替代为骨-肌腱-骨(bone—patellartendon—bone,BPTB)、股四头肌腱-髌骨(quadricepstendon—patellarbone.QTPB)、Hamstring。替代的固定有各式各样的方法,BPTB和QTPB通常采用内镶螺钉和挤压钉固定,Hamstring的固定方法有:缝合、内扣器、垫环器、固定锚、U形钉、钉板器、内固定器、横钉和内镶钉。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股四头肌腱 固定技术 BPTB 固定方法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膝关节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50例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大部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良,其中膝关节屈曲可超过120度的患者有40例,超过90度小于120度的患者有10例。结论准确的诊断以及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至关重要。

  • 标签: 膝关节韧带损伤 治疗 效果
  • 简介:手屈肌腱Ⅱ区由狭窄的腱鞘共同包绕深、浅屈肌腱,由于该区解剖结构特殊,所以该区肌腱损伤修复术后,常造成不同程度的肌腱粘连,甚至手指关节僵硬,给手功能带来严重的影响。我院2000-08以来,在吻合屈指浅、深肌腱时,同时重建周膜完整性,共修复40例72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腱/外科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指伸肌腱止点重建的修复方法,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8年7月济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新鲜性锤状指患者的病例资料。经皮采用PDS Ⅱ单丝缝合线连续缝合伸肌腱并将肌腱远断端经骨孔固定于末节指骨基底部。6周拔除克氏针后使用支具固定患指于背伸位,8~10周仅夜间佩戴支具并逐步加强患指伸屈活动。应用t检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患指远指间关节伸屈功能。结果入组36例,术后33例得到6~15个月随访,锤状指畸形矫正,患指活动无疼痛。患指远指间关节术前主动伸直角度由术前的46.2°±6.3°,改善至术后的7.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2,P<0.05)。被动伸直角度由术前的3.2°±0.3°,降至术后的0.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1,P<0.05)。按照Crawford功能评定法评定:优19指,良10指,可4指,优良率87.9%。无线结外露、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将指伸肌腱止点重建固定于末节指骨基底是一种简便可行的微创手术,可明显纠正锤状指畸形,并发症少,是治疗锤状指畸形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手畸形 腱性锤状指 经皮微创技术 伸肌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