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急性胃黏膜病变(acutegastricmucosallesion,AGML)是指以胃黏膜糜烂和急性溃疡为特征,且常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过去曾名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和出血性胃炎等,由某砦药物和重症伤病应激状态下所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包括由黏膜糜烂至坏死的病理变化,统称应激性溃疡。祖国医学属“胃脘痛”、“腹痛”、“吐血”、“呕血”、“便血”等范畴。

  • 标签: 急性胃黏膜病变 保护研究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糜烂性胃炎 胃黏膜糜烂 出血性胃炎
  • 简介:摘要急性胃粘膜病变也称急性胃炎、糜烂出血性胃炎、是病人遭受各种严重创伤或身患危重疾病的应激状态下,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发生急性浅表性胃炎。现就急性胃黏膜病变的病因、病机、临床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

  • 标签: 急性胃黏膜病变 病因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1例9岁男童以面色苍白、脐周疼痛起病,辅助检查提示贫血,13C呼气试验阳性,胃镜可见炎症、溃疡,结合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PCR检测诊断儿童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仍有肿瘤病灶存在,予以化疗,预后良好。该病儿童少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无好转时需考虑此病,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PCR检查可明确诊断,低剂量化疗预后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黏膜pH对小儿重症肺炎合并胃黏膜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4月~2018年1月收治重症肺炎并发胃黏膜损伤患儿52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单纯重症肺炎患儿5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不同时间胃黏膜pH。结果观察组通气前胃黏膜pH及PaO2、PgCO2-PaCO2、PaO2/FiO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机械通气时间不断延长下,两组患者各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各指标仍显著低于对照组;对观察组各指标进一步分析,PaO2、PaO2/FiO2与胃黏膜pH成正比,PgCO2-PaCO2与胃黏膜pH成反比。结论重症肺炎并发胃黏膜损伤的患儿胃黏膜pH相对较低,同时可用于对患者胃黏膜缺血缺氧改善情况评估之中,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重症肺炎 胃黏膜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介绍胃腺功能解剖的基础上,阐述了胃酸、胃蛋白酶、胃黏液的功能和分泌调控机制。胃壁细胞分泌盐酸受神经、激素和旁分泌多种形式的复合调节,肠神经系统释放的乙酰胆碱、胃泌素细胞分泌的胃泌素和肠嗜铬样细胞分泌的组胺促进胃酸分泌,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是主要的负性调控多肽,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影响胃酸分泌。促进胃蛋白酶原分泌最重要的生理性神经递质是胆碱能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血清胃泌素和胃蛋白酶原Ⅰ、Ⅱ检测有助于了解胃黏膜内外分泌功能,可作为萎缩性胃炎的无创诊断方法。胃黏液的黏蛋白显著不同于肠道,其上皮前的胃黏液pH梯度对于胃上皮细胞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对胃腺内外分泌功能的认识,有助于理解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后果。

  • 标签: 胃黏膜 内分泌 外分泌 胃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患者的临床 、胃镜和病理特征。 方法:将 2017 年 6 月至 2019 年 5 月作为本次研究实验时段 ,录入该时段内,经手术后病理检查以及胃镜活检确诊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患者 63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究患者的临床特点。 结果: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 63 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内镜下表现均不存在明显的特异性,而在 63 例患者中,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 61 ( 96.83% ),对胃镜进行检查,发现患者的病灶主要发生于胃窦、胃体,但对患者进行首次胃镜下活检阳性率不超过 50% ,本次研究中仅为 29 ( 46.03% )。 结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在目前临床上的症状表现并不存在特异性,而患者的胃镜下检查结果表现较为多样化,提高临床以及胃镜医师对于这种病症的认知,并尽可能提升胃镜下活检阳性率和活检标本的质量,能够有助于提升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的临床诊断率,同时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这样能够有助于使患者的病情早期明确,对于患者后续治疗来说也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临床分析 幽门螺杆菌 胃肠道疾病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测定胃黏膜病变组织PCNA、BCL-2和BAX的表达,探讨其在胃黏膜病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所起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88例经胃镜和病理确诊的不同胃黏膜病变患者的病变组织中PCNA、BCL-2和BAX的表达,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结果:PCNA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异型增生→胃癌中的表达逐渐增强,BCL-2在胃癌中的表达最高,而BAX的表达与BCL-2相反,在浅表性胃炎中表达最强,经相关性分析PCNA与BAX成负相关(r=-0.320,P〈0.01),与BCL-2成正相关(r=-0.430,P〈0.01)。结论:胃黏膜病变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变化过程中,PCNA、BCL-2和BAX表达的异常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胃黏膜病变 PCNA BCL-2 BAX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阴性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3月到2016年7月收治的5例幽门螺杆菌阴性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研究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本研究当中的不同患者均存在有不同的表现,经过有效的治疗以后,5例患者均获得较好的预后。结论对于幽门螺杆菌阴性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感染患者,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如果无法选择放疗治疗,为患者选择抗Hp治疗或生物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例数有限,研究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在今后还需要多对这方面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积累,以便于丰富临床的研究。

  • 标签: 幽门螺杆菌阴性 胃黏膜 淋巴瘤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抗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和抗肿瘤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03年4月至2013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并治疗的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52例的病例资料。对Hp感染的患者进行抗Hp治疗。对抗Hp治疗失败的患者进行抗肿瘤治疗。结果52例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中,Hp感染率为88.4%。抗Hp治疗的有效率为91.3%。18例患者进行抗肿瘤治疗,有效率为66.7%。52例患者5年的总生存率为92.3%,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83.1%。结论对于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抗Hp治疗是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抗Hp治疗失败的患者应进行抗肿瘤治疗,从而使患者得到长久的获益。

  • 标签: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幽门螺旋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oscopy,FTIR)技术,探讨胃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FTIR谱图的差异,对胃镜样品行FTIR检测,明确三种病理状态的胃黏膜组织中蛋白质、磷脂和核酸等的变化与其FTIR谱图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FTIR技术和HE也染色,对45份胃癌和46份癌旁正常黏膜组织手术样品进行研究,结合常规病理诊断结果,并与胃癌手术样品的FTIR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胃镜样品FTIR检测所获取的生物信息与胃手术样品的FTIR检测结果一致。

  • 标签: 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胃黏膜组织
  • 作者: 赵林俊 刘芳勋 王小沛 刘卫平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0-08-25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0年第32期
  • 机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淋巴瘤科,北京 102206,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特需国际医疗部,北京 102206,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淋巴瘤肿瘤内科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00—2019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诊治的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效果、预后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岁,男女比例为0.6∶1.0。早期患者约占76%(52/68)。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其次为放疗和化疗。总有效率为94%(60/64),其中完全缓解率为72%(46/64)。中位随访44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73%,总生存(OS)率为83%。预后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水平(P=0.011)和国际预后指数(IPI)(P=0.017)是PFS的独立预后指标,白蛋白正常和降低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77%和50%,IPI评分<2分和IPI≥2分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80%和48%;乳酸脱氢酶(LDH)水平(P=0.016)和白蛋白水平(P=0.025)是OS的独立预后指标,LDH正常和升高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87%和67%。白蛋白正常和降低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92%和73%。结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对治疗敏感,预后佳,患者白蛋白及LDH水平是独立预后指标。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边缘区 幽门螺杆菌 胃肿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黏膜切开活检(mucosal cutting biopsy,MCB)与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这两种方法对胃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的组织病理诊断效率。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2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消化内镜中心收治的40例SMTs患者。参照日本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原则上以EUS-FNA作为首选诊断方法。如果EUS-FNA取样组织病理诊断不充分或技术不适宜,则采取MCB补充取样。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MCB与EUS-FNA的病理诊断效率。结果全部40例SMTs患者采用MCB和(或)EUS-FNA方法得到确诊。其中9例单独采用MCB方法诊断,24例单独采用EUS-FNA诊断,另外7例采用EUS-FNA、MCB联合诊断。因此,共16例患者采用MCB,31例采用EUS-FNA。MCB与EUS-FNA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5±14.7)min比(45.2±19.3)min,t=0.853,P=0.398]。两组总体病理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14/16)比80.6%(25/31), χ2=0.351,P=0.553]。两组各有2例异位胰腺无需免疫组化,其他病变免疫组化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9%(13/14)比58.6%(17/29),χ2=5.247,P=0.022]。结论MCB比EUS-FNA具有更好的免疫组化诊断率,是诊断胃SMTs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胃肿瘤 黏膜下肿瘤 黏膜切开活检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 组织病理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gastricsubmucosaltumors,SMTs)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SMTs患者的CT资料,分析总结其特征表现。结果:39例SMTs患者中,间质瘤(gastricstromaltumor,GST)19例,影像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肿块实性部分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17例GST长轴与胃壁垂直,14例表面覆盖完整黏膜,4例病变出现钙化,所有患者胃周未见肿大淋巴结;神经鞘瘤6例,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肿块,较少出血、坏死及囊变,仅2例患者病灶表面有小溃疡形成,增强后呈中度至明显强化,2例患者病灶周围出现肿大淋巴结;淋巴瘤8例,表现为范围较广的胃壁增厚而无梗阻,病灶长轴与胃壁平行,强化不明显,7例胃周出现肿大淋巴结;异位胰腺6例,表现为扁平状肿块影,增强后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与正常胰腺类似,1例见中央导管征。结论:SMTs病灶多在CT图像上有特征性表现,CT检查及多平面重组可清晰显示病灶的形状、大小、强化方式及胃腔内外情况等,对SMTs的诊断及鉴别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黏膜下肿瘤 计算机 X线断层扫描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胃黏膜保护方法。方法:通过胃黏膜保护分析,寻找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结果: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能增强胃黏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增加胃黏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结论:胃黏膜保护对防治慢性胃炎和胃癌前病变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

  • 标签: 慢性胃炎 胃黏膜保护 幽门螺杆菌(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