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领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内侧股骨重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0年2月期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2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20例;年龄为75~99岁,平均81.5岁;均由跌倒的低暴力致伤。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Ⅲ型2例,Ⅳ型5例,Ⅴ型21例;均伴有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为-4.5~-2.5。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6 d,平均3.8 d。术中将Corail有领股骨柄和双动人工股骨头置入,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后应用钛缆捆绑系统或双股缠绕钢丝捆绑固定,股骨重建通过切取头颈骨折块的远端鸟喙状部分插入股骨柄与髓腔内侧之间嵌压打紧而实现。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62 min(50~8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70 mL(110~320 mL)。28例患者术后获10~71个月(平均46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92分(89~96分)。术后2例患者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切口感染和假体深部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8分(82~96分)。结论对于部分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有领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内侧股骨重建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髋骨折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老年人 股骨距
  • 简介: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致残、致死率高,需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方式包括髓内与髓外固定,但均无法避免术后内固定切出或穿出股骨头等并发症发生。尖顶学说曾被认为在避免内固定切出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观点认为尖顶≤25 mm时可最大限度避免螺钉切出。但临床工作中符合尖顶学说的内固定也存在切出和“Z字效应”并发症,对此临床缺乏合理解释。笔者结合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和支撑牵张效应,对尖顶学说指导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价值进行重新认识,为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 标签: 股骨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尖顶距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病人股骨重建结合锁定钢板固定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0年04月-2021年04月本院收治的7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9)和实验组(n=39),对照组应用股骨重建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实验组应用PFN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骨愈合优良率。结果:实验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骨愈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重建结合锁定钢板固定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效果相当,但PFNA微创效果更佳,可优先选择。

  • 标签: 骨折 股骨近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文章主要从盾构小净隧道净影响模型试验出发,并且由于篇幅原因简述了地铁盾构小净两隧平行时净影响,旨在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学习。

  • 标签: 地铁盾构 小净距隧道 净距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重建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2004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3例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采用股骨重建,使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3例(修复组),采取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长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及术后下床负重时间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修复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开始下床负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Harris关节功能评分修复组优良率为95.8%,对照组优良率为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重建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不稳定粗隆间骨折较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更具优势,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可更早下床活动,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近端髓内钉 股骨距重建
  • 简介:目的验证“尖顶(TAD)”值与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关系,并分析其它因素对该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02年1月~2004年12月,对106例接受切开复位,135。动力髋螺钉(DHS)固定且病历资料完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5例,女41例;年龄20~83岁,平均52.4岁。Evans骨折分型:Ⅱ型19例,Ⅲ型25例,Ⅳ型32例,Ⅴ型29例,R型1例。采用Singh分级评定骨的质量:其中Ⅵ级44例,Ⅴ级34例,Ⅳ级23例,Ⅲ级5例。根据Baumgaertner等提出的预测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TAD”预测值25mm分组。A组:“TAD”值〈25mm59例,B组:“TAD”值〉25mm47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4.5~28.0个月(平均14.45个月)随访。3例患者并发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其中“TAD”值〉30mm15例,拉力螺钉切出1例;“TAD”值〉40mm7例,拉力螺钉切出2例(P=0.000)。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8.7岁(75.83岁),超出骨折顺利愈合的10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27.1岁(P=0.000)。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3例患者,均见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EvansⅤ型2例和R型1例。骨折复位质量:优43例,良47例,中9例(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1例),差7例(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2例)。结论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受患者年龄、骨折类型以及骨折复位稳定性等多因素影响,但是“TAD”值越高,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危险性越大。

  • 标签: 尖顶距 动力髋螺钉 切出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应用股骨重建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诊的120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股骨重建后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重建后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恢复患肢的骨折形态和受力,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 标签: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 股骨距重建后髋关节置换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我们都曾在画册或杂志上领略过那些美得令人窒息的植物和昆虫的近拍照片,专业微摄影师用镜头捕捉下的丰富细节和色彩能带来一种难以抗拒的视觉冲击力。为了创作出这样的作品,这些摄影师大都不惜血本地投资上万元购置专业设备,但如果你也想涉足微摄影又不愿破费太多,市场上其实有很多小型数字相机都能对焦于镜头前1厘米的物体。

  • 标签: 微距摄影 视觉冲击力 数字相机 摄影师 镜头 专业
  • 简介:摘要他们运用二维弹塑性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了Ⅴ、Ⅳ、Ⅲ级围岩在30m埋深和不同净(2~8m)隧道的施工过程,研究了毛洞及不同加固支护状态下的地中位移、洞周位移增量、围岩压力随净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现行规范对小净隧道净的界定相对保守,且划分较单一,所谓小净隧道的“合理”净应综合考虑工法、支护参数、加固措施等多种因素,在保证隧道开挖安全和经济等因素下的动态值,即是一个动态的范围值。

  • 标签: 小净距隧道 合理净距 模型试验 数值计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稳定高屈曲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后髁偏心的变化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6例,男7例,女69例;年龄(67.78±5.13)岁(范围56~75岁)。通过手术前后膝关节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股骨后髁偏心(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术前真实PCO为术中测量后髁软骨厚度与术前X线片测量PCO之和。根据PCO变化(术后PCO-术前真实PCO)将患者分为四组:≤-3 mm组28例,-3 mm~组23例,0 mm~组15例,≥3 mm组10例。四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s,KS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最大屈曲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四组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KSS功能评分及解剖评分、VAS评分及ROM的差异。结果两位医师指标测量结果一致性检验ICC>0.75,数据一致性高。术后KSS评分、ROM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四组KSS评分与VAS评分持续恢复至术后6个月,ROM自术后第3个月开始趋向平稳。术后6个月时,≤-3 mm组KSS评分为(156.25±21.49)分、VAS评分为(1.18±0.94)分、ROM为116.07°±9.66°;-3 mm~组分别为(162.17±17.09)分、(1.26±0.86)分、119.57°±7.52°;0 mm~组分别为(161.86±8.86)分、(1.00±0.55)分、126.07°±5.25°;≥3 mm组分别为(156.60±16.98)分、(1.30±0.95)分、118.00°±4.21°。各随访时点KSS评分、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VAS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3、6个月0 mm~组ROM分别为118.57°±13.07°、25.00°±6.20°、126.07°±5.25°,均较其余三组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66,P=0.003;F=4.179,P=0.006;F=5.262,P=0.003)。结论后稳定高屈曲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PCO增大<3 mm有利于术后获得更大的最大屈曲度,但PCO的改变与术后6个月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及疼痛缓解无关。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功能恢复 活动范围,关节
  • 简介:<正>使用这个宽俯身鞠躬动作来唤醒你股二头肌的生长。传统的俯身鞠躬动作是一个很好的力量打造动作——只要正确地执行。然而大多数人在做这一动作时都绷紧股二头肌,从而使你的动作不够规范,并致使你的脊椎和髋关节发生较大的弯曲。因此,这样的动作不仅变得无效,而且还存在着潜在的危险。

  • 标签: 股二头肌 水平高度 髓关节 拉神 肩部 斜方肌
  • 简介:有个朋友,酷爱微摄影。每次收到他的邮件,我都盼着附件里贴着他新近的得意之作。借助他的镜头,我看到过绿蜘蛛身上长着俊俏的人脸,看到过卷曲的藤须与蜗牛的触角相触的奇妙瞬间,看到过蜜蜂站在娇美的花朵上抖落脚上沾染得过多的金色花粉,看到过不知名的植物种子整齐地坐在小船般的豆荚里待命出征……我点击鼠标,把可爱的小东西们放大,再放大。当花蕊成为森林,当叶脉成为道路,我就在这森林和道路面前慨叹。

  • 标签: 微距摄影 世界 森林 镜头
  • 简介:摘要骨是连接足与下肢的关键结构,在创伤后极易发生缺血性坏死,骨坏死治疗的目标在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尽可能地保留踝关节及后足功能。本文拟从骨的解剖及生物特性、骨坏死临床分期、骨坏死的保守治疗和传统手术方法及骨假体的最新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距骨坏死 踝关节融合术 全踝关节假体置换术 3D打印 全距骨假体
  • 简介:本研究采用2(空时、实时)×8(1秒~8秒)的实验设计,以22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长度的时估计特点,结果发现:(1)时类型在时估计中存在主效应,在本实验中,1秒~8秒条件下实时估计比空时准确;(2)时长度在时估计中存在主效应,时估计所产生的误差随时长度的增加而增大;(3)时类型与时长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实时、空时估计进行曲线估计及预测,发现两类时估计呈现动态特征,18.45052秒之前实时估计比空时准确,之后空时估计比实时准确,两类时估计曲线的变化速度也呈交替上升趋势.

  • 标签: 大学生 实时距估计 空时距估计 时距长度 时距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原发性青光眼发病与脸型、眶、瞳的关系。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收住确诊的20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用Hertel眼球突出计测量眶,用米尺测量瞳和脸长。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男45例,平均年龄57.31岁,平均脸长202.4mm,眶97.94mm,瞳61.71mm。女56例,平均年龄58.71岁,平均脸长187mm,眶94.95mm,瞳59.76mm。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男28例,平均年龄57.29岁,平均脸长199.8mm,眶97.59mm,瞳61.65mm。女21例,平均年龄55.29岁,平均脸长185.4mm,眶93.64mm,瞳60.29mm。开角型青光眼,男31例,平均年龄42.61岁,平均脸长197.39mm,眶100.52mm,瞳62.48mm。女19例,平均年龄37.71岁,平均脸长183.12mm,眶94.35mm,瞳60.12mm。原发性青光眼脸长、眶、瞳男性大于女性,其脸长度男女均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大,开角型最小。眶男性开角型青光眼最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小,女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小。结论脸型长度、眶和瞳与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有因果关系。

  • 标签:
  • 简介:为了提高组合导航的精度,提出了一种伪/伪率/双差分载波相位组合导航方法。通过构造双差分载波相位观测量,以消除组合导航中若干误差源,避免整周模糊度的求解。为了避免组合后误差积累发散,引入伪/伪率信息,设计了一种新的滤波器。该滤波器能发挥载波相位高精度和伪/伪率包含绝对信息的优势。最后利用GPS实测数据和仿真惯性导航数据进行组合导航试验。试验中对比了伪组合、双差分载波相位组合等常见组合导航方法。两小时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组合导航方法比传统伪组合方法的平均水平定位精度高61.13%,方法可行。

  • 标签: 组合导航 捷联惯导 双差分载波相位 伪距 伪距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