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不同部位皮肤的温度,选择皮肤温度低处的血管进行,以减少细菌感染率。方法:对某医院手术室47名患者分别测量锁骨下静脉,贵要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点的皮肤温度。结果:6名患者锁骨下静脉皮肤温度低,39名患者贵要静脉皮肤温度低,2名患者股静脉皮肤温度低。结论:贵要静脉穿刺点皮肤温度低,能减少细菌感染率,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是经外周行中心静脉的最佳选择部位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细菌感染率 静脉温度
  • 简介:目的通过1242例次的深静脉术,探讨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PICA:)和股静脉的特点。方法颈内静脉94例次,锁骨下静脉86例次,PICC326例次,股静脉736例次。比较四组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四组总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四组深静脉的操作技术,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条件随机选择一种方式达到能长时间给药目的。

  • 标签: 肿瘤 深静脉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ICC期间实施全面护理对皮肤过敏现象的护理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1月间于我院行PICC期间发生皮肤过敏的病患10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4,常规护理)和研究组(n=54,全面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对比可知,研究组PICC期间皮肤过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皮肤过敏症状消退用时短于对照组,平均时长长于对照组,期间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PICC管过程中采用全面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皮肤过敏发生概率,缩短过敏症状消退时间,缓解期间不良情绪,延长平均时长,有利于提升病患配合度,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洁悠神预防颈内静脉穿刺部位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术后留置颈内静脉导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换药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的换药方法,即在对照组相同消毒步骤的基础上,应用洁悠神均匀喷洒于静脉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记录2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比25%,P<0.01).结论洁悠神用于颈内静脉留置穿刺部位,可降低颈内静脉感染发生率,增加患者舒适度.

  • 标签: 洁悠神 颈内静脉置管 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 探讨乳腺癌术后picc患者血压的测量方法。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2年6月来我科进行化疗的40例乳腺癌术后picc患者,采用腘动脉和踝动脉血压测量的方法并比较优越性。结果 踝动脉血压测量在准确性、可行性方面均优于腘动脉血压测量。结论 踝动脉血压测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癌术后 picc  血压测量部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部位成功率、出血量、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至12月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新生儿二科收治的15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新生儿分别采取上肢静脉PICC术和下肢静脉PICC术。比较两组新生儿成功率、出血量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下肢静脉组新生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静脉组新生儿出血量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留置时间明显高于上肢静脉组、操作耗时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穿刺时,下肢静脉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后时间的增加,两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均呈降低趋势,且后1 min、2 min、3 min、4 min、5 min,下肢静脉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静脉组新生儿送困难、置入过深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下肢静脉组中未发生置入颈静脉、返折腋静脉等情况。下肢静脉组新生儿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行上肢静脉PICC术有利于提升成功率,减降低出血量以及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临床舒适度明显优于上肢静脉PICC术。

  • 标签: 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 置管部位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长效抗菌材料洁悠神用于中心静脉穿刺部位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8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按随机抽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38例,每周换药两次,换药时用0.5%碘伏消毒中心静脉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待干用透明敷料粘贴。试验组142例,换药消毒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使用长效抗菌材料洁悠神喷洒于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5%。对照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26%(5%比26%,P<0.05)。结论长效抗菌材(JUC)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预防感染,与传统换药比较使用方便,持久抗菌、能有效隔离创面、增加患者舒适度,可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

  • 标签: 洁悠神 中心静脉导管 预防感染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在急危重症患者开展深静脉的课题研究中,探究不同部位深静脉静脉管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7月收录的75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部位将患者均等分为三组,即锁骨下深静脉的A组、颈内静脉的B组、股静脉的C组,每组患者各位25例,对比三组患者的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成功率:三组患者指标数值无明显差异(P>0.05),留置时间:C组患者显著低于A组、B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患者指标数值远在B组、C组之下(P<0.05)。结论 急危重症患者在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处开展深静脉管工作的成功率具有一致性,但是相较而言,股静脉的留置时间更短,且锁骨下深静脉的并发症更低,具体应该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选择针对性的部位开展深静脉

  • 标签: 静脉置管 深静脉置管 不同部位 急危重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后敷贴部位发生接触性皮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对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后敷贴部位发生接触性皮炎的15例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PICC后敷贴部位发生接触性皮炎主要与患者皮肤对于透明敷贴上的粘胶或消毒剂过敏、气候及病人的抵抗力、后维护不当有关。结论合理选用敷贴和消毒剂,加强宣教、细致的观察,及时处理,正确、规范的后维护,是有效防治接触性皮炎的关键。

  • 标签: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接触性皮炎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穿刺部位应用两种不同加压包扎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采用PICC的患者进行研究,时间段为2022年1月--2023年12月,总病例数416例,根据PICC后加压包扎方法差异对患者分组,采用无菌纱布覆盖加压包扎的小组命名为对照组,采用藻酸盐敷料覆盖加压包扎的小组命名为观察组,对比后的各项相关指标。结果:在所有后指标对比中,除了渗血程度对比无差异外,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PICC后穿刺部位应用藻酸盐敷料覆盖加压包扎具有较好效果,可以推广。

  • 标签: PICC置管 穿刺部位 加压包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经改良方法、固定方法后置成功率和留置胃后固定的成功率。方法对70例需要置入胃和留置胃鼻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观察组使用压舌板辅助置入胃,用棉纱绳固定胃,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方法置入及固定胃,对比分析两组胃的成功率及留置胃后固定成功率等,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一次成功率为65.7﹪,胃固定成功率为60﹪,观察组一次成功率为94.3﹪,胃固定成功率为96﹪,统计学分析P<0.05,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压舌板辅助置入一次成功率优于传统的方法,棉纱绳固定留置胃固定的成功率优于传统的固定方法。

  • 标签: 难置胃管 压舌板 棉纱绳 置管与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外周中心静脉(PICC)和中心静脉(CVC)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检索Pubmed、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鉴定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处理,计算两组相关研究指标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24个随机对照试验(RCT),总样本量2900例次。PICC组在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血气胸发生率、血肿发生率等共8项指标方面优于CVC组;在脉管炎发生率、血栓发生率方面CVC组则较优。结论临床应用中PICC较CVC有明显优势。

  • 标签: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PICC前系统评估对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行PICC患者,并通过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最基础的常规评估,观察组患者采用系统评估,并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方法、穿刺一次成功率、导管末端位置合适率、非计划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的评估方法后,观察组患者的PICC方法、穿刺一次成功率、导管末端位置合适率、非计划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PICC患者实施系统评估可以提高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及导管末端位置合适率、降低非计划拔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PICC置管 系统评估 置管效果 影响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皮肤风险预警管理预防NICU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应用效果,为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及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10月在本院NICU行PICC的11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5例。两组早产儿均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 F规格PICC穿刺包,严格按照PICC管程序。对照组使用3M无菌透明敷贴和普通胶带,沿血管走行方向直接覆盖固定导管管路,每7 d更换1次敷料。干预组针对性实施个性化皮肤风险预警管理,为每名患儿建立MARSI皮肤信息采集表,每次更换敷料时观察PICC部位MARSI发生情况。采用Sinéad等编制的新生儿皮肤状况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早产儿生后1~4周的皮肤状况。结果与干预组比较,对照组张力性损伤、皮肤撕裂、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表皮剥脱、毛囊炎、皮肤浸润等发生率均较高,对照组MARSI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干预组[36.36%(20/55)比10.91%(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7,P<0.01)。住院第1 d皮肤评分组间比较[(1.29±1.15)分比(1.21±1.2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皮肤评分第7 d [(1.52±1.10)分比(1.19±0.63)分]、14 d [(1.57±0.84)分比(1.14±0.68)分]、21 d [(1.68±0.79)分比(1.10±0.60)分]、28 d[(1.97±0.99)分比(1.03±0.57)分]均显著高于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个性化皮肤风险预警管理方案预防NICU早产儿PICC部位MARSI安全有效,可行性高,提高PICC 护理质量,降低了护理经济成本与人力成本,使早产儿皮肤管理更规范化、标准化,利于保护患儿PICC部位的相关皮肤,有效降低MARSI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 标签: 早产儿 风险预警管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 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在降低PICC置换术后敷贴部位的皮肤过敏率方面发挥的作用。方法 从本院收治的行PICC术的患者中选择560例开展研究,均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入院,其中,开展QCC活动前有290例,开展QCC活动后有270例。分析QCC活动前、后的皮肤过敏率情况,并对QCC成员的个人能力、团队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QCC活动前,皮肤过敏率为13.10%(38/290),QCC活动后,皮肤过敏率降至3.70%(10/270),前后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PICC置管术 品管圈 皮肤过敏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及护理体会。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我科对46例癌症患者使用PICC,避免了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带来的血管损害,减轻了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证了治疗顺利进行,经精心护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 标签: PICC 置管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