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便携式LED紫外线消毒器对一些小型的公共用具(美容美发用品)的杀菌消毒效果。 方法 采用GB/T18204.4-2013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4部分:公共用品用具微生物国家标准,依据GB37488-2019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通过控制变量,运用载体定量杀菌的试验方法,对LED紫外线的杀菌效果进行研究。 结果 该LED紫外线对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杀灭效果较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紫外线敏感性偏弱。 结论 试验使用的便携式LED紫外线照射消毒器, 对大肠菌群、细菌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不同种类的细菌对紫外线的耐受力不同。紫外线灯的杀菌能力和照射强度、照射距离都有关联,如果照射距离远,可通过增加强度和时间的方式加强杀灭力。

  • 标签: LED 紫外线杀菌 实验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对紫外线消毒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包括紫外线消毒的原理、消毒的影响因素以及消毒技术的应用现状这三个方面。

  • 标签: 城市污废水 紫外线 消毒
  • 简介:摘要:本文论述了紫外线消毒技术的发展及其与传统氯化消毒技术的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在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了紫外线消毒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简单的展望。

  • 标签: 紫外线消毒技术 加氯消毒 发展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医用紫外线致电光性眼炎的护理。 方法 选取 2018 年 5 月— 2019 年 5 月我院收治 20 例疑病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和基础 组,每组 10 例患者,对照 组采用左氧氟沙星药物 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冷水和鲜牛奶滴眼 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 组 治疗总有效率 90 %明显高于对照 组 70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 %,观察 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鲜牛奶滴眼在 医用紫外线致电光性眼炎的护理临床疗效确切,未发现 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紫外线 电光性眼炎 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我国窄谱中波紫外线应用于白癜风治疗已有十余年,目前,其临床治疗参数尚缺乏统一标准,不规范的治疗不仅不能使患者从中获益,还易引起红斑、水疱、光老化等不良反应。基于世界白癜风工作组光疗委员会制定的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白癜风的专家共识,结合相关文献及临床治疗经验,本文从治疗频率、初始治疗剂量、连续治疗或中断治疗后剂量调整、平台期及疗程选择、可接受的最大光疗总次数等方面讨论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参数的选择,提高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白癜风的疗效。

  • 标签: 白癜风 紫外线疗法 窄谱中波紫外线 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丽江高原地区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方法 在丽江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三甲医院的皮肤科就诊病例中随机抽取1670例病例,涵盖户籍、年龄、症状、性别、病程长短等信息,日照后皮肤损伤情况,根据分类标准做出疾病分类分度诊断,最后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70例抽查病例,和紫外线辐射相关联的皮肤损伤率高达99.7%。其中轻度损伤305例,占比为18.3%;中度损伤65例,占比为3.9%;重度损伤1295例,占比为77.5%;无皮肤紫外线损伤者5例,占比为0.3%。红肿、红斑、晒黑、风团、肥厚、皮疹、水疱疹、毛细血管扩张、老年斑、脱落斑等发病率随紫外线辐射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伴随的并发症斑秃、斑痕的发生率也升高。结论 丽江高原紫外线对当地居民及流动人口(如游客)的皮肤有严重的损伤作用,会降低人们的身体健康品质和旅游体验感,不利于丽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故应强化人们对紫外线的防护意识,做好充足的防晒工作。

  • 标签: [] 丽江高原 紫外线 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焊紫外线对电焊工人的皮肤损伤、氧化损伤以及DNA损伤。方法于2017年5月1日至6月30日,选择125名电焊工人作为接触组,按工龄分为接触2、4、6、8、10年组,各25人;选择2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接触组工人进行防护用品发放和佩戴情况的问卷调查;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专业的皮肤科检查,收集外周血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单一核细胞DNA损伤情况,分析紫外线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电焊面罩、防尘口罩、护目镜发放率分别为100.0%(125/125)、96.0%(120/125)、98.4%(123/125),电焊手套的发放率为64.8%(81/125);电焊面罩和护目镜的佩戴率分别为100.0%(125/125)、90.4%(113/125),防尘口罩、电焊手套的佩戴率分别为89.6%(112/125)、64.0%(80/125)。接触2年组工人的手部和面部脱皮、皮肤瘙痒等急性皮肤损伤表现严重,接触10年组以感觉迟钝麻木、疣状赘生物慢性皮肤损伤表现为主。与对照组比较,接触6、8、10年组工人外周血血清T-AOC水平明显降低,各接触工龄组工人彗星尾部DNA含量明显增高(P<0.05),彗星尾部DNA含量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F=1 501.130,P<0.05)。结论电焊紫外线可致工人皮肤损伤、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DNA损伤随工龄的增加而增高。

  • 标签: 紫外线 电焊工 总抗氧化能力 DNA损伤 氧化损伤 皮肤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检验热力及紫外线对鼠诺如病毒(murine norovirus,MNV)的消毒效果,完善预防人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HuNV)感染的消毒措施。方法通过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median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检测在不同温度、不同作用时间等条件下热力及紫外线对MNV的消毒效果。结果MNV在4 ℃、25 ℃下可以稳定存在14 d,在37 ℃下可以维持5 d。在56 ℃下30 min、58 ℃下5 min、60 ℃下1 min作用MNV均可达到消毒效果。在距离紫外光源15 cm或30 cm处辐射7.5 min,以及在距离紫外光源1 m或2 m处辐射60 min,均可对MNV产生消毒效果。结论通过热力及紫外线均可对MNV进行有效消毒,为消毒和灭活HuNV提供了参考方法和依据。

  • 标签: 诺如病毒 物理消毒 紫外线 热力
  • 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白癜风患者治疗中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次数与剂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应用数字随机表法将 2018年 4月 -2020年 4月间于我院行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的 136例白癜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 30次,其中对照组行常规紫外线照射剂量,实验组则应用持续递增照射剂量,比较不同照射次数与剂量条件下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照射 30次时的治疗有效率要显著高于照射 10次时( 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 10次和 20次时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30次时的治疗有效率也要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白癜风患者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中,治疗效果会随着照射次数和剂量的提高而提升,但治疗 20次以后,治疗效果不会因照射次数或剂量发生明显改变。

  • 标签: 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 照射次数 照射剂量 白癜风
  • 简介:【摘要】目的:药物联合308nm(SS-16L)紫外线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20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确诊的白癜风患者,临床符合白癜风的诊断标准,资料完整。所有患者均口服中药并(或)配合针剂治疗。治疗6个月后进行评价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6个月后,各种类型皮损的治疗中又以节段型,局限型及散发型效果较好,总有效率达到100%,97.5%及96.8%,肢端型次之,总有效率达到88.2%,泛发型有效率为62.5%。 结论:药物联合308nm(SS-16L)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可以达到协同促进作用,加快黑素细胞的生长,促进白斑复色,缩短病程,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紫外线,308nm(SS-16L),光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紫外线荧光检测技术在个人防护装备(PPE)教育培训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共招募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7位医护人员进行PPE培训,利用紫外线荧光示踪剂模拟工作中感染性污染物沾染情况,在其双手、胸前、腹部、双膝关节上的关键部位模拟污染,待PPE脱卸完毕,采用专业检测仪进行检查,观察并发现荧光示踪剂模拟污染物遗留在皮肤或内层工作服部位,拍照记录并分析。结果通过紫外线荧光示踪剂标记检测后发现共94处荧光示踪剂污染,来源于43位占55.8%的医护人员,主要的荧光示踪剂残留污染部位包括:左侧腹部11次占11.70%,左侧胸前9次占9.57%,左侧前臂6次占6.38%,左脚鞋面6次占6.38%,颈部6次占6.38%,右侧肩部5次占5.32%;工作年限对污染频次有一定影响,其中工作年限<6年组模拟荧光污染频次小于其余组,与11~15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685,P=0.001)。结论紫外线荧光标记检测技术能够科学直观、快速反馈医护人员PPE使用过程容易污染部位,量化和明确在PPE脱卸过程中的污染风险,为针对性开展PPE装备创新与技术改进,强化PPE教学培训考核督查,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个人防护装备 新发传染病 荧光检测 医护人员 灾难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后小鼠耳郭表皮黑素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24只体重20~24 g的C57雌性小鼠,分为生理盐水(NS)组、氨甲环酸(TA)组、UVB/生理盐水(UVB/NS)组、UVB/氨甲环酸(UVB/TA)组4组,每组6只。UVB/NS组、UVB/TA组小鼠分别予UVB照射耳郭皮肤;每次照射前30 min,TA组、UVB/TA组分别予以TA[750 mg/(kg·d)]溶液灌胃;同时NS组、UVB/NS组分别予以等量NS灌胃。光镜结合多巴染色观察黑素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耳郭皮肤中黑素合成相关基因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P1)、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YRP2)、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mRNA表达。结果多巴染色结果显示,NS组与T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相比,UVB /NS组小鼠耳郭表皮的黑素细胞数量显著增多(t=6.653,P<0.05),且细胞树突明显增多并延长(t=6.364,3.844,均P<0.05);UVB/TA组则较UVB/NS组黑素细胞的表达减少(t=3.649,P<0.05),同时细胞树突减少及变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6,2.197,均P<0.05)。采用2-△△CT法计算耳郭皮肤组织中TYR、TYRP1、TYRP2、MITF的mRNA表达量,UVB/NS组表达较NS组均明显升高(t=14.030,5.427,9.800,5.891,均P<0.05),UVB/TA组与UVB/NS组相比TYR、TYRP1、TYRP2、MITF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8,1.905,3.138,1.732,均P<0.05)。结论氨甲环酸可能通过抑制黑素合成相关基因(TYR、TYRP1、TYRP2、MITF)的表达水平而抑制UVB照射后小鼠耳郭表皮黑素细胞的活性。

  • 标签: 氨甲环酸 黑素细胞 小鼠 耳郭 中波紫外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rf2对中波紫外线(UVB)致HaCaT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培养的HaCaT细胞分为对照组、UVB组、Nrf2组、Nrf2 + UVB组,Nrf2组、Nrf2 + UVB细胞感染Nrf2基因过表达慢病毒,UVB组、Nrf2 + UVB组细胞以30 mJ/cm2的UVB照射30 s,继续培养24 h,观察UVB照射后HaCaT细胞形态的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Nrf2蛋白水平,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生存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生化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对照组HaCaT细胞形态为多角形、呈簇集状生长,UVB照射后细胞出现皱缩、变圆,漂浮细胞数增多,贴壁数量明显减少。对照组、UVB组、Nrf2组、Nrf2 + UVB组Nrf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84 ± 0.047、0.63 ± 0.082、2.19 ± 0.168、1.43 ± 0.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4.81,P < 0.05),Nrf2组水平高于对照组(t = 14.82,P < 0.05);4组细胞生存率分别为98.00% ± 2.39%、24.40% ± 2.98%、71.63% ± 3.39%、43.38% ± 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36.66,P < 0.05),UVB组细胞活力低于对照组(t = 33.34,P < 0.05)和Nrf2 + UVB组(t = 10.07,P < 0.05);4组细胞的相对ROS含量分别为1.27 ± 0.10、5.65 ± 0.19、2.10 ± 0.73、3.67 ± 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81.39,P < 0.05),UVB组高于对照组(t = 33.68,P < 0.05)和Nrf2 + UVB组(t = 12.47,P < 0.05)。4组细胞SO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70.76,P < 0.05),UVB组低于对照组(t = 11.25,P < 0.05)和Nrf2 + UVB组(t = 17.52,P < 0.05)。4组细胞IL-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32.34,P < 0.05),UVB组高于对照组(t = 28.48,P < 0.05),Nrf2 + UVB组低于UVB组(t = 27.82,P < 0.05)。4组细胞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02,P = 0.19)。结论Nrf2可以通过降低细胞内ROS水平,提高内源性抗氧化酶SOD的活性,保护细胞免受UVB照射引起的氧化损伤。

  • 标签: NF-E2相关因子2 紫外线 活性氧 超氧化物歧化酶 HaCaT细胞 氧化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剂量中波紫外线(UVB)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早衰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0、20、50、80和100 mJ/cm2UVB分别照射HaCaT细胞,于照射后72 h采用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早衰细胞比例,利用溶酶体红色荧光探针Lyso-Tracker Red检测照射后24、48、72 h细胞内溶酶体数量变化,划痕实验检测照射后24、48 h细胞迁移能力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早衰相关蛋白P53和P16的表达变化。结果20、50、80和100 mJ/cm2UVB照射后,HaCaT细胞出现早衰相关表型,照后72 h细胞体积增大(F=115.18,P<0.05),增殖能力降低(F=410.32,P<0.05),β-半乳糖苷酶活性增高(F=16.31,P<0.05),照后24、48、72 h溶酶体数量增多(F=17.65、38.36、13.66,P<0.05),照后24、48 h迁移能力降低(F=8.21、11.48,P<0.05)。照后72 h早衰相关蛋白P53和P16表达增加。结论UVB照射可诱导HaCaT细胞发生早衰,其机制可能通过引起HaCaT细胞P53和P16蛋白表达增加实现。

  • 标签: 中波紫外线 早衰 角质形成细胞 P53 P1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阿维A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效果。方法抽取鹤壁市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阿维A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NB-UVB照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皮损与瘙痒症状、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77.50%(31/4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视觉模拟评分法瘙痒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联合组变化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CD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NB-UVB联合阿维A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显著,在减轻患者症状、提高免疫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安全性高。

  • 标签: 窄谱中波紫外线 阿维A 寻常型银屑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静电吸附消毒与紫外线消毒在空气消毒中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一样的 20间病房,将其分为 A、 B两组,每组 10间病房,分别实施 3次消毒工作,其中 A组病房实施静电吸附消毒, B组实施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两组消毒机同时工作 1h,并在结束工作后立即对病房内的细菌数进行统计,此后 1h、 2h和 4h时再对房间内细菌数量进行统计,对比两组的细菌增长量。结果:消毒结束后,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方式与静电吸附式消毒都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但总体来说,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方式要更好一些;消毒机停止工作以后分别于 1h、 2h以及 4h对房间内的细菌菌落数据进行对比, B组的细菌菌落数量明显少于 A组,由此可见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方式消毒效果更好,且 P< 0.05。结论:在病房内使用循环风紫外线和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机都能够对病房进行消毒,但相对来说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机的消毒时效更长一些,效果也更好。

  • 标签: 空气消毒 静电吸附消毒 紫外线消毒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胆绿素对中波紫外线(UVB)照射的HaCaT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HaCaT细胞分为加入0、0.1、1、10 μmol/L胆绿素并照射UVB的UVB组、0.1 μmol/L UVB组、1 μmol/L UVB组、10 μmol/L UVB组及不做处理的对照组。UVB照射剂量为30 mJ/cm2,照射后继续培养24 h,分别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8水平。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UVB组、0.1 μmol/L UVB组、1 μmol/L UVB组、10 μmol/L UVB组、对照组细胞ROS水平(3 613.33 ± 206.61、2 958.67 ± 193.87、2 678.33 ± 178.24、2 274.67 ± 118.81、1 905.67 ± 250.25)、SOD活力(24.41 ± 1.78、28.96 ± 2.21、29.75 ± 1.75、30.19 ± 2.29、37.52 ± 2.31)、MDA含量(5.61 ± 0.32、5.46 ± 0.55、4.65 ± 0.22、2.55 ± 0.93、1.31 ± 0.05)、IL-6水平、IL-8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4.02、57.36、214.09、29.73、11.40,均P < 0.05),UVB组ROS水平、MDA含量及IL-6、IL-8水平均高于另4组(均P < 0.05),SOD活力均低于另4组(均P < 0.05)。结论外源性胆绿素减轻UVB引起的HaCaT细胞的氧化损伤、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对细胞光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紫外线 角蛋白细胞 胆绿素 活性氧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炎症因子 氧化损伤 脂质过氧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防控冬季学校乙型流感疫情中紫外线灯消毒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7~2019.7期间某初中两个班级92名学生为例,2018.7开始实施紫外线灯消毒,将2017.7~2018.6未实施紫外线灯消毒纳入至实施前(46名),将2018.7~2019.7实施紫外线灯消毒纳入至实施后(46名),比对实施前后乙型流感发生率。结果:实施前后乙型流感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校冬季防控乙型流感疫情中,应用紫外线灯消毒法,对降低乙型流感发生率影响较小,所以需要进一步增强对此方面疫情防控的研究。

  • 标签: 紫外线灯消毒 乙型流感 疫情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凉血消银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长春市中医院收治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90例。研究组行凉血消银汤与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治疗,对照组行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记录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疾病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82/90),对照组为75.56%(68/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7、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相应检测值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研究组疾病复发率为5.88%(2/34),对照组为34.62%(9/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凉血消银汤、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近期疗效较优,有利于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复发。

  • 标签: 寻常型银屑病 血热证 凉血消银汤 窄谱中波紫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