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这天的晚宴一派天下承平的景象,幅了香槟让常对放松下来,有那么一会儿,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忧郁了,自趋腐败的社会和该枪毙的贪官现在不归我操心,这个晚宴上人人都衣冠楚楚文质彬彬,就让我愉快一晚吧。常时今年35岁,是一档著名电视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及制片人。他的节目在全国家喻户晓,上到国计民生下到家长里短,追踪一切社会热点且收视率稳定。大爷大妈亲切地称呼他为小常。如果这世界上真有特别被上帝关照的幸运儿,应该就是常时这种人了。

  • 标签: 精神病 电视访谈节目 医生 社会热点 文质彬彬 国计民生
  • 简介:自拍,现在已经如洪流般全面泛滥了,吃个饭要和食物自拍一张,看个演唱会要和舞台自拍一张,有时甚至在上厕所的时候也忍不住要自拍一张……我们高中生在自拍队伍中也算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族群。这位同学,不要再看别人了,小编说的就是你!

  • 标签: 自拍 精神病 高中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精神住院患者与其他疾病的共病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89例精神患者,对其中共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外科疾病的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9例精神患者中,有36例共患PTSD,52例共患外科疾病。结论在上述两种疾病中,长期精神住院患者中共患PTSD的比例最高,共患疾病有很强的相关性,其次是外科疾病。

  • 标签: 精神病患者 创伤后应激障碍 共病
  • 简介:摘要在长期住院的精神人中,大部分都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特点是长期住院治疗,急性精神症状已基本消失,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能力缺损,已无能力成为社会独立一员,其中有部分病人在停服抗精神药后,精神症状又复出现;也有部分病人疾病已停止发展,但遗留精神功能缺损,当停服抗精神药物后,精神症状可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由此可见,对慢性精神人的康复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慢性精神病 精神残疾 康复
  • 简介:近些年来,监狱收监的各类女性精神罪犯的数量逐渐增多,这些精神犯具有较高的包里倾向、突然性违规率非常高,改造十分的困难,这就给监狱的安全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文章主要针对女性精神犯的基本情况和行为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检查监督的几点对策探讨。

  • 标签: 女性精神病犯 检查监督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精神药物对精神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及白细胞计数(WBC)影响,为不良反应监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筛选使用常用抗精神治疗方案治疗精神患者225例作为观察对象,每2周开展1次全面检查,分析ALT、WBC变化。结果发生不良反应105例,32例患者ALT显著升高,其中第6周末检出20例,19例患者WBC显著下降,第8周末及以后检出13例;8周后ALT高于4周后,4周后高于2周后,2周后高于治疗前,8周后WBC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用抗精神药物应用方案中,氯丙嗪ALT显著上升比重最高为19.05%,其次为氯丙嗪+利培酮15.0%,氯氮平WBC显著下降比重最高为10.81%,其次为利培酮8.07%。结论抗精神药物可影响精神患者ALT、WBC水平,存在潜在的伤害;应规范不良反应管理,做好定期复查、复检,掌握药物禁忌症、适应证;选择治疗方案时综合考虑风险获益。

  • 标签: 精神病 抗精神病药物 谷丙转氨酶 白血病
  • 简介:披麻草是一种有毒草本植物,在西南地区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也有非法行医者用于治疗精神。现报道两例利用披麻草治疗精神致人死亡的案例。

  • 标签: 致人死亡 精神病 治疗 草本植物 西南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掌握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重性精神患病率和就诊情况。方法采用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手册,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表为调查工具,以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为诊断标准,对当涂县≥15岁人口采取整群调查方法进行逐一筛查。结果在完成的351870人调查中,总患病率为2.99‰(不含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1.87‰,精神发育迟滞0.99‰,脑器质性精神障碍0.054‰,情感性精神障碍0.08‰。男性患病率为1.72‰,女性患病率为1.27‰。结论当涂县重性精神患病率低于国内同类调查结果,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就诊率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 标签: 重性精神障碍 发病率 就诊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治疗前期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PANSS(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社会支持评价量表、艾森克个性调查问卷、DSM-Ⅲ(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轴-V前1年社会功能评价、大体功能评定量表等评估影响患者精神治疗前期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出院随访1年后39例患者预后良好,良好率65.00%;60例患者治疗前家庭和社会支持因素、是否存在注意障碍、起疾患形式、教育水平高低等因素对治疗预后有直接影响(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前期因素均会影响其精神治疗效果和预后。

  • 标签: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病治疗 前期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裂情感性精神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分裂情感性精神患者30例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痊愈4例,显进22例,进步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6%。症状消失时间20天~90天。结论精神分裂症性症状用抗精神药物治疗,躁狂症状用抗精神药或锂盐治疗,抑郁症状用抗抑郁剂治疗。在发作期如果症状发生了改变,治疗方向也应及时变化。

  • 标签: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诊断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临床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就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作用途径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安顺市西秀区2013年监测中发现的重性精神进行流行学分析,找出重性精神的发病规律,为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治疗率、管理率、降低危险行为率寻找方法。方法利用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西秀区重性精神的罹患率为238.18/10万。1980年以后发病数出现上升,经济状况低于当地贫困线的病例较多,明确的职业中农民和下岗无业的人群占比较高,男性高于女性,城区高于农村,青少年开始有发病,20岁-40岁的青壮年是首次发病较为集中的人群。结论关注城区失业、无业人群和农民的心理健康,对贫困人群开展心理疏导,缓解中年、男性的压力,尽早介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引导对于防控重性精神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重性精神病 发病情况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观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266例精神患者2100次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总结。结果2100次MECT治疗未出现医疗意外和并发症;治疗1~6次精神症状改善或消失的占92.43%,治疗7~12次精神症状改善或消失的占85.71%,两者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效果依次为抑郁症(98.83%),情感性精神(89.29%),精神分裂症(83.55%)。结论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认真做好术中监护和配合,术后严密观察,可确保MECT的顺利进行,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 精神病 护理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常用抗精神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给予奥氮平治疗)、B组(给予利培酮治疗)、C组(给予喹硫平治疗)、D组(给予阿立哌唑治疗),对比观察四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治疗前后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变化情况、血清泌乳素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B组、C组、D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5%、95%、92.5%、95%,四组间差异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第2、4、8周PANSS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四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4周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对比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组患者在治疗第8周血清泌乳素水平显著高于C组、D组患者(P〈0.05),且极易导致女性月经紊乱、闭经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结论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以及阿立哌唑等四种常用抗精神药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有一定差异,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体质以及对药物耐受性和敏感性合理选用,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慢性精神分裂症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心理干预合并抗精神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研究。方法对长期住院的精神年分裂症和门诊的精神分裂症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619例病程≤5年,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抗精神药物治疗组(以下简称药物组,317例)和药物结合心理干预组(以下简称干预组,302例),治疗一年随访一年。心理干预包括家庭干预,认知行为治疗及技能训练,主要预后指标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治疗中断,疾病复发率和再入院率;次要预后指标为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健康状况问卷(SF-36)、大体评定量表(GA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的变化。结果(1)干预组和药物组总的治疗中断率为16.4%和23.4%相对危险度(RR=0.805)。复发率分别为6.9%和10.65%(RR=0.88),再入院分别为3.25%和5.6%(RR=0.9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0.05)。(2)干预组ITAQ总分变化值(2.35±0.05)分,均明显高于药物组分别为(0.75±0.05)分,(1.85±0.1)分,(0.5±0.05)分;P均<0.01-0.05。结论抗精神药合并心理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抗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相当。但前者自知力、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纯使用抗精神药物治疗。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抗精神药物对精神患者的血脂、血糖以及肥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精神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抗精神药物治疗10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脂、血糖、肥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10例精神患者服用抗精神药物治疗后体重(70.5±12.6)kg明显高于治疗前,血糖水平(5.4±0.9)mmol/L、甘油三酯水平(1.8±1.2)mmol/L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抗精神药物具有增加精神患者血糖、血脂代谢的作用,容易引起患者肥胖。

  • 标签: 抗精神病药物 血脂代谢 肥胖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种抗精神药治疗首发精神分裂患者疗效的6个月随访结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方法分为3组。A组患者采用齐拉西酮治疗,B组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C组患者采用喹硫平治疗。随访6个月,采用PANSS量表减分率评价疗效,对比分析3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结果经过治疗后A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用于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效果满意,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利培酮和喹硫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齐拉西酮 利培酮 喹硫平 首发 精神分裂症
  • 简介:

  • 标签: